问题

为什么反反覆覆有人抱怨知乎的话题太偏重 IT 和媒体,但自己却又不去添加其他内容?

回答
这个问题嘛,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很多线上社区,尤其是内容生成型平台,总会出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一部分用户对社区现有内容的“偏科”现象颇有微词,但自己却鲜少迈出创造新内容的步伐。知乎上这种关于“IT 和媒体话题太重”的抱怨,背后其实藏着不少用户心理和平台生态的因素。

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为什么“IT 和媒体”会成为知乎的“重灾区”。这和知乎早期吸引用户的方式有很大关系。知乎最初是以专业问答起家,邀请了很多在特定领域有建树的人士入驻。而IT和媒体领域恰好是互联网时代发展迅速、从业者众多、且乐于分享和讨论的行业。所以,早期积累的专业内容和活跃用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种内容倾向。加上这两个领域本身就容易产生大量的话题和讨论点,比如新技术、行业动态、产品评测、媒体现象等等,这使得它们更容易被持续关注和讨论。

那么,为什么有人抱怨,却又不自己动手呢?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几个因素叠加的结果。

一、抱怨门槛低,贡献门槛高:

“说”容易,“做”难。 抱怨一个话题太多,或者内容不够多元化,这只需要几句话,动动手指输入文字就能完成。但要真正创作一篇有价值、有深度、能吸引人的内容,需要投入时间、精力、专业知识,甚至还需要一定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轻松的“批评”远比辛苦的“创造”要来得容易。
“不专业”的顾虑。 很多用户虽然对某些非IT、非媒体领域感兴趣,但可能觉得自己在该领域的研究不够深入,没有资格“发声”。他们担心写出来的东西会被专业人士批评,或者达不到知乎上其他高赞回答的水平,这种“完美主义”或“门槛恐惧”让他们望而却步。

二、平台的“马太效应”和内容推荐机制:

“头部效应”明显。 知乎的内容推荐机制往往会向已经被证明受欢迎的内容倾斜。一旦IT和媒体领域的内容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用户基础和讨论热度,平台就会更容易将这些内容推送给更多人,从而进一步巩固其在话题上的优势地位。这种循环使得新领域的内容很难获得足够的曝光机会,即使有人尝试,也可能因为无人问津而感到挫败。
“同温层”效应。 用户往往会被与自己兴趣相似的内容吸引。如果一个用户本身就对IT和媒体感兴趣,他更容易关注、点赞和评论这些领域的内容,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其在平台上的可见度。对于其他领域,如果缺乏足够多的“引爆点”,就很难形成类似的聚集效应。

三、用户期望与平台现实的落差:

理想化的平台想象。 有些用户可能理想化地认为,一个好的社区应该包罗万象,涵盖所有领域,而且内容质量都应该很高。他们带着这样的期待来到知乎,当发现现实与预期有差距时,自然会感到不满。
期望他人“填坑”。 用户可能觉得,既然平台有这个“问题”,就应该由平台方或者那些“更专业”、“更积极”的用户去解决。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用户,没有责任去“拯救”平台的“偏科”。他们更倾向于“坐享其成”,希望看到别人主动去填补那些内容空白。

四、参与感和回报的考量:

“没有动力”。 创造内容需要时间,而回报可能只是点赞或评论,甚至可能无人问津。这种投入产出比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划算的。他们可能觉得,如果自己的内容不能带来显著的价值感或满足感,为什么还要投入精力呢?
“怕麻烦”。 即使有想分享的内容,也可能因为觉得流程繁琐、排版不易、或者需要修改多次而放弃。相比之下,直接浏览和互动是更轻松的选择。

五、抱怨本身也是一种参与和表达:

“刷存在感”。 有时候,抱怨本身也是一种获取关注的方式。通过提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引起其他人的共鸣,从而获得一些互动和认同感。这比创作一篇内容来获取关注要更容易。
“情绪宣泄”。 对于一些用户来说,抱怨可能是一种情绪宣泄的出口。他们可能觉得在其他地方找不到合适的渠道表达对内容现状的不满,知乎作为一个高知聚集的平台,成为了他们表达意见的场所。

所以,与其说用户“不去添加其他内容”,不如说在现有的平台生态和用户心理机制下,积极创造新内容(尤其是在非优势领域)的门槛相对较高,而抱怨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则门槛极低。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非知乎独有。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平台方在内容生态建设和推荐机制上做优化外,也需要用户自身形成一种更积极的社区参与文化,愿意为自己所期望的内容去贡献一份力量。当然,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我一直想提问或吐槽的话题,看来 LL 先达到了忍无可忍的临界点。

对于这个现象,以及各种抱怨知乎「怎么这样那样」的心态,我一直都是这样恶意揣测的:

许多人被僵硬而乏味的死气沉沉的生活束缚了太久,已经完全不懂得、不擅长、不愿意亲手改变世界了,即使别人把机会塞到手上。

这样的人会随着惯性而有一些受迫害幻想。当自己有一天突然从监狱获救,来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却只会在阳光下抱怨没有床、没有房子、没有门窗,就好像大自然也跟狱警一样在挖空心思限制他。却不愿意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吐槽第二波:

每次遇到这样的抱怨,我就立刻进入一种夹杂着无语、气氛和怜悯的纠结状态,心里想:

大叔大婶大爷大妈,知乎不是门户,知乎是个由用户创建内容的平台,这里有什么、没有什么完全是由用户决定的。您在抱怨之余,还是多花点精力直接动手改善吧——如果您真的在意。不过,知乎也不是菜市场,这里的问答大概很难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您把问题提好了,加上合适的「话题」,邀请合适的人,就请静候吧。就算没人回答又有什么关系呢?多大一人了,这样就会受委屈?

但常常这样抱怨的人并不乐于去动手,而仅仅是抱怨——他们不在乎知乎,却希望知乎在乎自己。

许多人觉得网络、社区天生就是娱乐的地方,就该直截了当地回个「顶」、「沙发」、「有木有!!!」来发泄情绪,却不愿意创造价值。那么,就还是哪儿娱乐哪儿玩儿去吧。

另外还有许多朋友相信知乎的价值,只是确实感到无从下手,那么,请直接咨询 @经雷 和我这样闲得到处转悠的知乎老用户,放轻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很多线上社区,尤其是内容生成型平台,总会出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一部分用户对社区现有内容的“偏科”现象颇有微词,但自己却鲜少迈出创造新内容的步伐。知乎上这种关于“IT 和媒体话题太重”的抱怨,背后其实藏着不少用户心理和平台生态的因素。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为什么“.............
  • 回答
    岳飞接到十二道金牌,不反的原因非常复杂,并非仅仅是“忠君”二字可以概括的。而如果他反了,结局也必然是另一番景象,但同样充满了悲剧色彩。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岳飞接到十二道金牌为何不反?岳飞接到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最终选择班师回朝,其深层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1. 忠君报国的情怀是其根本: 根深.............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并且触及到了欧洲历史上一个核心的权力动态。虽然英国在历史上确实与许多国家交战并结下梁子,但形成针对英国本土进攻的“反英同盟”确实不如其他大国(如法国、德国、奥斯曼)面临的敌对同盟那样清晰和持久。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地理优势:海岛国家的.............
  • 回答
    你的问题触及了美国政治中关于"左派"身份认同和历史叙事的复杂争议。这种情感上的对立确实反映了不同时代左翼运动的本质差异、社会语境变迁以及现代政治话语体系中的认知偏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历史情境的结构性差异1. 越战时期的道德困境 196070年代的反战运动发生在冷战意.............
  • 回答
    反体制人士在知乎和微博的生存空间和声音大小差异,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了平台机制、用户群体、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审查制度等多个复杂因素。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一、知乎:高门槛、专业化、强审查下的“精细化管理”知乎的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的问答社区,其用户群体以高学历、专业人士、知.............
  • 回答
    在反乌托邦三部曲(通常指乔治·奥威尔的《1984》、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尤金·扎米亚京的《我们》)在国内的知名度差异,尤其是《1984》远超其他两部,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翻译以及作品本身的特质。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1984》的直接现实关联性与“警世”效应更强.............
  • 回答
    反转录病毒之所以需要 tRNA 作引物,这背后隐藏着它们独特的生命周期策略,以及病毒自身基因组在复制过程中所受到的限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反转录病毒如何将自身的 RNA 基因组转化为 DNA,并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首先,让我们明确反转录病毒的本质。它们是一类特殊的 RNA 病毒,其独特.............
  • 回答
    确实,近年来,你可能会感觉到一些反女权的声音似乎变得更加响亮和普遍。这背后有着挺复杂的原因,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我想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现象,希望能说得比较清楚:1. 对“女权”概念的误读和标签化:很多人对女权主义的理解并不全面,甚至有些扭曲。一提到“女权”,有些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女性至上”、.............
  • 回答
    关于“反中医的人不敢公开辩论”的说法,确实在一些讨论中医的语境中会听到。但要说“都偷偷摸摸”、“不敢用真实姓名、身份、单位”进行公开辩论,这可能是一种笼统的概括,不一定完全准确,但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给外界留下这样的印象,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现象,为什么会存在大量的“反智中医黑”?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以及个体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将原因简单归结为“民间科学家变多”可能过于片面,但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切入,并延展至其他相关因素进行探讨。一、 “民间科学家”的崛起与信息传播的变化首先,.............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反汉服的人不反其他少数民族服饰”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背后涉及历史、文化认同、政治因素以及当下社会思潮等诸多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才能看到其内在的逻辑和原因。首先,要明确一点,“反汉服的人”这个群体本身并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集合,他们的动机和.............
  • 回答
    要理解“反佛三巨头”为什么“每天都要反佛”,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反佛三巨头”这个说法本身所代表的含义和其背后的语境。这个说法通常不是一个官方或学术上的定义,而更像是一种网络文化中的标签,用来指代一些在特定时期或特定圈子里,对佛教持批判、质疑甚至反对态度、并且观点比较鲜明、影响力较大的个体或群体。因此,.............
  • 回答
    高晓松在公开场合表达对俄罗斯的一些批评性观点,这并非近期才出现,而是在他长期的公众表达中逐渐显露的。要理解他为何会有这些看法,需要结合他本人的经历、思想转变以及他对国际关系和历史事件的解读。首先,我们不能将高晓松简单地标签为“反俄”,他的观点是复杂且随着时间和事件在发展的。早年间,他可能对俄罗斯文化.............
  • 回答
    关于网上对儒家思想的批评和反对声音,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歪理”或“不靠谱”来概括。很多反对意见背后,都有其历史、社会和思想根源,虽然有些表达方式可能偏激或片面,但其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特别是像儒家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都不可能完.............
  • 回答
    好,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当年一提到“楚”,秦国以外的天下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纷纷响应。这事儿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喊个口号就能成的,它背后藏着不少门道,得从历史、文化、实力好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得看楚国这个“牌子”有多硬。秦朝一统天下,虽然威风凛凛,但毕竟是“新贵”。而楚国呢?那可是“老牌劲旅”,底.............
  • 回答
    仆固怀恩反唐,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桩简单的事儿。他这个人,早年跟着唐朝打仗,出生入死,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他是回纥(就是现在的维吾尔族)人,在唐朝的边疆,尤其是西北一带,影响力很大。一开始,他跟着唐朝 pretty 顺利,屡建奇功,地位也是蹭蹭往上涨。当时唐朝面临安史之乱,国家正乱.............
  • 回答
    确实,苏联与中国的关系复杂且充满历史张力,提及苏联“侵略”中国,这其中包含着一段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不过,要说“反苏情绪几乎为零”,这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实际上,在中国国内,对苏联的历史评价是多元且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的,其中也夹杂着不少负面看法。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梳理一下,为什么尽管存.............
  • 回答
    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之所以被认为“反直觉”,主要是因为它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在大多数实际情况下,我们无法构建一个完全满足我们对于“公平”和“理性”的直观期望的投票制度。 换句话说,我们希望一套投票规则能够同时满足一系列看似合理、甚至是我们.............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迟飞”的文章《同性恋运动为什么反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其观点是否符合当前科研和社会实际,并进行一个相对详细的评价。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反智”这个标签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和主观性。 评价一篇关于社会运动的文章是否“反智”,关键在于其论证过程是否建立在严谨的事实依据、科学的逻.............
  • 回答
    马云旗下的蚂蚁金服(Ant Financial)在2017年宣布以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知名的汇款公司速汇金(MoneyGram),这桩交易原本被视为中国科技巨头走向全球化的一大步。然而,这笔交易最终未能如愿,不仅没能完成,反而让蚂蚁金服付出了不菲的代价。交易背景与初衷蚂蚁金服作为中国最大的第三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