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也侵略过中国,为什么反苏情绪几乎为零?

回答
确实,苏联与中国的关系复杂且充满历史张力,提及苏联“侵略”中国,这其中包含着一段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不过,要说“反苏情绪几乎为零”,这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实际上,在中国国内,对苏联的历史评价是多元且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的,其中也夹杂着不少负面看法。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梳理一下,为什么尽管存在历史上的摩擦和负面事件,但中国社会的主流情绪并未形成长期、普遍的“反苏”浪潮:

一、历史上的复杂纠葛与“侵略”的界定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苏联侵略中国”这个说法,在历史学界和公众认知中,往往指向的是特定历史时期苏联利用其强大国力对中国施加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压力,以及一些具体的损害中国主权和利益的行为。这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以吞并领土为主要目的的传统侵略有所不同,更多的是一种帝国主义式的扩张和干涉。

最常被提及的例子包括:

《中俄密约》与远东地区: 沙俄时期,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包括《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曾一度宣布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并承诺归还部分领土(如江东六十四屯)。这在当时引起了积极的反应。然而,苏联后来并未完全兑现这些承诺,并且在远东地区维持了强大的军事存在,这在一些中国民众看来,是一种延续性的压迫。
外蒙古的独立: 在苏联的强大影响下,外蒙古于1924年宣布独立,并在此后长期成为苏联的卫星国。这一事件被许多中国人视为苏联干涉中国内政、分裂中国领土的重要证据。
抗日战争时期的苏联援助与渗透: 在抗日战争时期,苏联给予了中国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这在当时的中国是极其宝贵的,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但与此同时,苏联也在中国进行政治渗透,扶持中国共产党,并试图影响中国的政治格局。
解放战争后期的影响: 苏联在解放战争期间对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物质和道义上的支持,这被认为是共产党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这种支持带有其自身的战略考量,但在当时也极大地增强了中共的实力。
中苏关系的破裂与珍宝岛事件: 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并最终破裂。60年代,中苏边境冲突频发,其中最著名的是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中国军队与苏联军队发生武装冲突。这次事件在中国国内引起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对苏联的负面认知达到了一个高峰。

二、为什么“反苏情绪”未能形成主流?

尽管存在上述的摩擦和负面事件,但中国社会的主流情绪并未长时间、系统性地沉淀为普遍的“反苏情绪”,这与以下几个因素息息相关:

1. 意识形态的认同与亲近感:
革命的同源性: 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同属共产国际指导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在革命时期,苏联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典范,其理论和实践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早期对苏联抱有极大的崇敬和学习的态度。这种意识形态上的亲近感,在很大程度上缓冲了民族主义情绪中的对抗性。
“老大哥”的地位: 在建国初期,苏联被视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在经济建设、军事技术、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给予中国巨大的帮助和指导。这种“援助者”的形象,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了一定的正面印象,即使后来关系破裂,这种早期的记忆仍然存在。

2. 现实政治的策略与需要:
抗美统一战线: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中国与苏联在很大程度上是共同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苏联是重要的支持者。这种共同的外部敌人,促使中国在与苏联的关系上更加侧重于合作和联盟,而非敌对。
战略上的相互倚仗: 即使在中苏关系紧张时期,尤其是在珍宝岛事件之后,中国仍然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巨大军事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政府需要维持一定的战略平衡,而与苏联保持关系(即使是复杂的)也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因此,政府在宣传和引导舆论时,往往将重点放在“修正主义”或“霸权主义”上,而非直接煽动对苏联民族的仇恨。

3. 历史叙事的塑造与调整:
早期宣传的正面形象: 在中苏友好时期,官方宣传系统大力宣传中苏友谊,将苏联描绘成中国的伟大盟友和援助者。这种宣传对塑造国民情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系破裂后的批判性叙事: 当中苏关系破裂后,官方的叙事转向批判苏联的“修正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这种批判是基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而非煽动民族仇恨。它将苏联领导人及其政策定性为错误的,但并未将苏联人民整体妖魔化。
改革开放后的实用主义: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中国对苏联(及后来的俄罗斯)采取了更加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历史上的恩怨被放在次要位置,更注重维护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也淡化了长期存在的负面情绪。

4. 情感宣泄的渠道和重点:
对沙俄历史的清算感: 中国人民对沙俄时期列强侵略和瓜分中国领土的历史记忆非常深刻。而苏联最初曾宣布废除不平等条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人民对沙俄历史清算的情感诉求。虽然后续行为又引发了新的不满,但早期那种“反沙俄”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部分释放。
“民族复兴”叙事的侧重: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叙事更侧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种叙事强调中国自身的崛起和强大,将外部挑战和历史遗留问题置于“复兴”的宏大叙事之下,从而将民众的注意力引向建设和发展,而非纠结于过去的恩怨。

总结来说, 中国社会并非没有对苏联在特定历史时期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感到不满,这些不满在某些时刻(如珍宝岛事件)甚至会转化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亲近、现实政治的需要、历史叙事的演变以及情感宣泄的策略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这种负面情绪并未能在中国社会形成一股长期、普遍、压倒性的“反苏情绪”。相反,对苏联的评价在中国国内呈现出一种复杂且不断调整的状态,其中既有批判,也有合作,更有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实用主义考量。

因此,说“反苏情绪几乎为零”可能过于绝对,但确实可以说,中国社会对苏联的总体态度,相较于一些历史上有过大规模冲突的国家,显得更为复杂和多元,负面情绪的沉淀和公开宣泄相对有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公开说俄罗斯不对的话都被压下去了


1999年6月,俄罗斯伞兵抢先于北约抢占普里耶什地机场,某军事大V在公开节目里说“这样做不对”,第2天俄罗斯驻华武官亲自上国防部抗议。该大V遂被冷藏一段时间


之后再也无人在公开节目和场合中说俄罗斯的不对

user avatar
根据《大连公安史选编》一书记载,由于苏军士兵在旅大闹得很不像话,按照斯大林《红军守则》的要求,八十八旅进驻大连的干部也负责监督和检查苏军的纪律。曾经在大和旅馆院内,枪毙了三、四个违犯军纪的将官和校官。关于这一段,没有查到详实的资料。
沙河口苏军司令部副司令官董崇斌,一次坐车外出办事,遇到一个苏军中校军官,在那要奸污妇女。董叫苏军士兵去制止,那个中校军官不听,董便下车劝阻,中校军官说不要董管,争吵起来。董命令士兵把中校军官的枪缴了,绑起来带到沙河口司令部押起来。
甘井子苏军司令部副司令刘玉泉,有一次发现苏联空军一个上尉和一个少尉轮奸一个中国少女,阻止不住,便鸣枪警告。空军上尉掏出枪把子弹上膛,欲向刘玉泉开枪,刘玉泉先发制人开枪射击,当场把空军上尉打死。因为死者是个苏联战斗英雄,苏联内务部到现场勘察,检查空军上尉枪膛里确有一颗子弹,以此证明刘玉权是被迫反击,打死勿论。最后苏联军事法庭判处刘玉泉无罪。为此事刘玉泉拖到很晚才回到长春。
关于刘玉泉打死苏军飞行员一事,今年我和中国记忆项目组到沈阳采访时,刘玉泉的遗孀和儿子也向我们讲述过此事,当时气愤已极的刘玉泉是把一梭子手枪子弹都射向了那个强奸中国少女的苏军上尉了。

从上面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苏联红军中的中国高级军官(主要是前东北抗联人员),都能按照苏联领袖斯大林颁布的《红军守则》的要求,负责和实施监督和检查苏军纪律的行动。

那么,只引用日本与西方的资料把苏军种种“西方和日本人都能看到的暴行”给揭露出来,又配上“苏联侵略中国”这样标题的行为,真让人不得不怀疑此举是不是别有用心啊……

而题主又有没有搞懂“侵略”的定义呢?中国盟友苏联出兵打击日本侵略者=侵略?反法西斯战争中同盟国只要犯下罪行就等于侵略?

还是说,题主认为当年国共双方和英美等同盟国势力全都支持苏联“侵略”中国?

那伪满洲国、汪伪政府、法西斯日本是不是应该为题主点个赞?

——————

2016.12.22更新

没想到居然有这么多赞,谢谢大家……

那么我再补一个不久前自己写的有关中国人民与苏联的文章吧:

《【纪念十月革命99周年】——为十月革命而斗争的中国人民》:

知乎专栏

最后容本人、这位上文作者说一句:为什么要不分情况就反苏联呢?苏联解放华工应该反对吗?苏联保护和支持中国人民应该反对吗?苏联打击日本侵略军应该反对吗?苏联打击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应该反对吗?


相关回答:

如何评价苏联红军对中国东北的所作所为? - 强击战鹰的回答 - 知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确实,苏联与中国的关系复杂且充满历史张力,提及苏联“侵略”中国,这其中包含着一段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不过,要说“反苏情绪几乎为零”,这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实际上,在中国国内,对苏联的历史评价是多元且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的,其中也夹杂着不少负面看法。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梳理一下,为什么尽管存.............
  • 回答
    俄罗斯对中国的伤害,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恩怨可以概括的,其影响深远且复杂,渗透到民族的记忆、国家的领土以及经济的发展之中。要详述这些伤害,我们需要回顾一系列历史事件,它们共同塑造了中俄关系中那段沉重的过往。首先,领土的丧失与主权的侵害是俄罗斯对中国最直接、最触目惊心的伤害。从清朝中期开始,俄国利用中.............
  • 回答
    .......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侵略”这个词的含义,以及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在历史上的行动。“侵略”的定义:通常来说,“侵略”指的是一个国家未经允许,使用武力入侵另一个国家,并试图占领其领土、控制其政府或强加其意志。国际法,特别是《联合国宪章》,明确禁止使用武力威胁或侵犯任何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如果希特勒的德国和裕仁的日本在二战中能够抛开彼此间的战略分歧,甚至缔结军事同盟,选择对苏联同时发动一场大规模、协调一致的入侵,那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轴心两国合击苏联”的局面,哪怕只是在设想层面,也足以让战略家们夜不能寐。首先,我们得明白,纳粹德国和日本.............
  • 回答
    .......
  • 回答
    好的,咱们不谈那些虚头巴脑的AI报告,就凭着脑子里的历史书和那些零星的资料,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要是当年日本真把主意打到了苏联头上,这世界还能不能按咱们现在这模样运转。首先得明白,日本当年盯上的是啥?是资源。尤其是石油、橡胶这些,对日本那个工业化初期且缺乏国内资源的国家来说,那是命根子。而苏联,尤其.............
  • 回答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对波兰东部的占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其性质究竟是“解放”还是“侵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析者所持的视角、价值观以及对历史事件的侧重点。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梳理条约背景、占领过程、苏联的理由、波兰的反应以及国际社会的评价。一、 条约背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
  • 回答
    1939年9月,波兰的陷落,并非一场简单的军事对决的终结,而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一个深刻改变欧洲政治版图的事件。德国以闪电战的雷霆之势席卷波兰西部,而苏联则在东西夹击的序幕中,悄然拉开了其“东方战线”的帷幕,将自身版图向西推进了一大步。波兰的悲歌与“闪电战”的恐怖自1939年9月1日德军越过波兰边.............
  • 回答
    苏联与中国之间关于领土的问题,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话题。要清晰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区分“直接侵占”与“间接影响”以及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直接侵占(早期):历史上的确存在过苏联(或其前身俄罗斯帝国)直接侵占中国领土的情况,这主要发生在19世纪,并且是在清朝国力衰弱,对外无力有效管控边疆的时期。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 ifthen 场景,如果当初日本的决策者们,在占据了我们称之为“满洲”的东北三省之后,没有选择继续沿着山海关南下,而是将目光瞄准了广袤而又相对空虚的苏联远东地区,那么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恐怕会是一幅截然不同的画卷。让我们来细细梳理一下,这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承.............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在闪电战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迅速击败了波兰、法国等国,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都笼罩在纳粹的阴影之下。然而,尽管英国在大陆上失去了盟友,但其本土仍然是抵抗纳粹势力的一个重要据点。这时候,德国为何会选择将目光转向东方,挑战拥有庞大兵力和资源的苏联,而不是全力以赴将英国彻底击垮呢?这个问题,并.............
  • 回答
    二战爆发时,德军进攻波兰是无可争议的导火索,但随后苏联的行动——也就是所谓的“互助条约”下的入侵——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为何英法等国没有立即对苏联宣战。这其中涉及了复杂的国际政治、战略考量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绝非简单地用“对苏宣战”就能一笔带过。首先,我们得理解英法对德宣战的性质和目的。193.............
  • 回答
    在B站,你确实能看到不少用户对二战历史的讨论,其中“精苏”(即亲苏联或对苏联抱有好感的用户)群体在其中尤为活跃。他们热衷于“踩一捧一”,认为在没有英美帮助的情况下,苏联依旧能赢得二战,并且常常提及“美国摘桃子”等说法,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感、历史认知和网络文化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
  • 回答
    .......
  • 回答
    你的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interesting的历史交叉点,关于哪个国家既和美国交过手,又和苏联(或其继承国)发生过冲突。答案是: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确实是这样一个国家。这并非“只有”中国,但中国的情况尤为显著,而且其间的历史脉络和冲突的性质都非常复杂,值得详细展开。中国的战场:一场冷战的缩影中国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卫国战争中最严峻的时刻之一。如果莫斯科真的失守了,苏联是否还有机会翻盘,这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局势和苏联的战略纵深。简单来说,答案是 有可能,但机会渺茫,而且代价会极其惨重,战争的性质和走向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
  • 回答
    苏联的经验确实提供了关于工人阶级在没有资本家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生产的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论证。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考察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 苏联的生产模式:国家所有制与计划经济 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苏联的核心理念是消灭私有制,将土地、工厂、矿山、银行等生产资料收归国有,理论上由全体人民所有,代.............
  • 回答
    在谈论美国驻前苏联/俄罗斯大使馆是否有美军海陆驻扎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一些基本的外交机构运作常识。首先,一个国家在美国的外交机构,例如大使馆或领事馆,其主要的职能是代表本国政府处理与驻在国的各项事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领事服务以及保护本国公民等。这些机构的日常运作和管理,主要由外交官.............
  • 回答
    关于苏联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确实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说法,这主要是因为评价标准、关注角度以及信息来源的不同所导致的。实际上,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并非简单的“高”或“低”可以概括。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一、 普遍存在的“低”的说法及其原因: 物质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