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是否证明了工人没有资本家也可以进行生产?

回答
苏联的经验确实提供了关于工人阶级在没有资本家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生产的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论证。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考察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 苏联的生产模式:国家所有制与计划经济

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苏联的核心理念是消灭私有制,将土地、工厂、矿山、银行等生产资料收归国有,理论上由全体人民所有,代表是国家。这意味着不再存在传统的资本家阶级,他们不再拥有并控制生产资料以获取利润。
计划经济体系: 为了管理这些公有的生产资料,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国家通过中央规划机构(如国家计划委员会——戈斯普兰)制定详细的五年计划,规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分配以及由谁生产。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经济。
工人阶级的角色: 在理论上,工人阶级是生产的主体和受益者。他们不再是出卖劳动力的雇佣者,而是共同的生产者。工厂和企业的管理由国家任命的经理负责,他们被认为是代表国家和工人的利益。工会虽然存在,但其角色更侧重于执行国家政策和鼓励生产,而非代表工人与雇主(国家)进行独立的利益谈判。

2. 苏联在证明“工人可以生产”方面的成就与尝试

快速的工业化: 在苏联早期,尤其是在斯大林时期,通过集中的计划和动员,苏联实现了惊人的工业化速度。这包括建设了大量的重工业项目,发展了军事工业,并成功地将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工业大国。从这个角度看,工人阶级在国家指导下确实能够大规模地进行生产,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物质成果。
集体农庄与国家农庄: 农业生产也经历了集体化和国家化。农民被组织到集体农庄(колхоз)或国家农庄(совхоз)中工作。虽然初期遇到了巨大阻力,并且在效率和产出方面存在问题,但苏联在粮食生产和提供基本农产品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养活了其庞大的人口。
科技与航天成就: 苏联在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位宇航员等。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大量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辛勤工作,他们是在国家体系下进行生产和创新的。

3. 苏联模式的局限性、问题与“证明”的挑战

尽管取得了上述成就,苏联模式也暴露出了深刻的内在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它在“工人没有资本家也能生产”的论证上,并非一个简单或完全成功的例证。

效率低下与资源浪费: 计划经济的僵化和缺乏市场竞争导致了普遍的效率低下。中央计划难以准确预测和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容易出现过剩或短缺。大量的资源被投入到指令性生产中,而非基于实际效益和需求的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缺乏创新动力: 在一个没有利润驱动和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个人和企业(包括国家所有企业)的创新动力受到抑制。生产的重点往往是完成计划指标,而不是提高产品质量或开发新产品。工人的积极性也可能因缺乏直接的物质回报和自主权而下降。
官僚主义和腐败: 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家官僚机构,这滋生了官僚主义和寻租行为。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充满了官僚的低效率和潜在的腐败,这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工人自主性的缺失: 虽然名义上是“工人当家作主”,但实际上,工人并没有真正控制生产过程的权力。工厂的管理者是国家任命的,工人往往只能被动地执行命令。工会的作用有限,难以真正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这种缺乏自主性可能会导致工人对生产过程产生疏离感。
商品短缺与质量问题: 许多苏联时期的商品存在严重短缺,质量也普遍不高。这反映了计划经济在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方面的无力,也意味着虽然“生产”了商品,但其“有效生产”——即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存在很大问题。
后期经济停滞: 进入20世纪后期,苏联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陷入了长期停滞。这表明其模式在面对复杂经济和社会挑战时,缺乏内在的适应性和活力。

4. 如何理解苏联的“证明”

苏联的经验可以被理解为:

证明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大规模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可以在没有私有资本家主导的情况下进行。 通过集中力量和资源,国家可以驱动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在基础工业和军事工业领域。
但它也暴露了完全排除市场机制和个人(或集体)自主性,仅依靠国家计划来组织生产的巨大挑战和潜在弊端。 效率、创新、质量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等方面都成为了难以克服的难题。

总结来说, 苏联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大型国家动员和组织生产的案例。它证明了工人阶级在国家计划和领导下能够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并取得了某些领域的成就。然而,由于其计划经济的内在缺陷,如效率低下、创新不足、官僚主义以及工人自主性的缺失,它最终未能建立一个可持续且繁荣的社会生产体系,也未能完全兑现“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承诺。因此,苏联的经验更像是一个复杂的、充满教训的尝试,它证明了“可能”但同时也揭示了“困难”和“局限”。它未能提供一个普遍适用的、完全成功的模型来证明“工人没有资本家也能生产”的优越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证明资本家可以换个皮接着上台抽你

user avatar

额,证明了没有资本家工人自己也可以组织生产,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也凸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即组织生产,也就是管理学也是单独的一种技能而且很难量化和代替。而如何激励这种掌握管理技能的人,则苏联没有给出可靠的答案。精神激励证明不是经常有效,物质激励没法找到合适的奖励金计算系数。

另一个出路是降低管理技能的用途,这就又回到以前说的全苏互联网统一管理经济的问题。但是推广全苏互联网的事情又因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不够导致无法推广这一用来降低对管理水平需求的系统……




苏联计委其实最后建成了全苏经济自动计算管理体系,这些就是其最后一套可以找到的程序了,还是磁带式储存。不过根据现有资料,计委在后期曾经用这套系统计算过苏联解体搞休克疗法会造成什么后果,计算出来的结论和后来实际发生的情况非常接近。由此我开始怀疑关于苏联末期有人故意破坏物资供应以人为的制造不满这事,很有可能是真的……

user avatar

苏式计划经济彻底证明了拿不到对价收入的国家计委,不会像资本家那么负责任,也无法像四处钻营的资本家那样,形成若干人脑计算机阵群,最终轧平各种平衡的线性方程组的参数,或者以小周期紊乱换取大周期稳定。

user avatar

契卡的全称是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委员会。

工人阶级终于不再因怠工、罢工被资本家的皮鞭抽打了,因为捷尔任斯基用刺刀和无需上报革命法庭的滥抓滥捕解决了皮鞭做不到的事情。。从契卡到克格勃,特务人员常驻工厂,不仅监督工人劳动而且密切监视工人的言论和思想。苏联终于建成了没有罢工者的工人阶级的“天堂”。

进入苏联末期,当克格勃的发条松了,工厂就变成了工人们头号的盗窃对象,工人阶级不为不属于他们的机器设备或其他生产资料负责。

这里不是给资本家洗地,但苏联真的和本国工人阶的福祉没多大关系。反而极大的刺激了西方资本家增加工人的待遇,当苏联轰然倒塌的时候,全球化下的西方工人阶级处境也每况愈下了。。。

user avatar

谢邀。

拿衣服,你要“阅读理解”一下这个问题的真意。

历史上,我们和苏联都已经证明过,工人没有资本家也可以进行生产。这是史实,没什么好赘述的。


(注意,别跟我整那套“资本家=资本”的把戏。反对资本家不等于反对资本的价值,马列经典里都认可资本对于生产的必要性。

反对资本家,本质是反对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说穿了就是以资本为根本;

反ta,不是说资本不重要,而是说资本不能成为第一优先级。

有些人说“列宁和我们都广泛运用资本手段,你们反资本主义反哪去了”,就是在玩这个诡辩)


所以为什么还要这么问呢?

我小人之心啊。

估计是你说一万句“没了资本家工人也能生产”,他补一句“那苏联还是解体了呀”。

你说得越多,越显得道路错误。


客客气气的角度:

可以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还在探索阶段,一次大低谷期不足以驳倒这个意识形态”;

可以说“或许确实要建立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之后才能转型”;

可以说“资本主义也是有自身的改良,延续了系统的寿命”。

总之,客客气气的路数,就是“你说的有合理部分,咱俩可以慢慢聊”。


不那么客气的角度:

“解体咋滴?苏联垮了,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就消失了?”

不那么客气的方法很简单:说我那么多,你很好啊?能万世一系啊?

你那鸟样也是迟早药丸,凭什么不能让我畅想一番,起码是有迹可循的道路呢。


当然,我知道现在破乎最流行的是这个态度:

宁都对,踩油门!

user avatar

比如,要在苏联建一个新的纺织厂,要轻工部长下拨一笔资本。这笔资本是否公有呢?往上梳理:任命轻工部长,斯大林有决定权。在资本主义国家,组阁权也在最高元首手里。所以,再往上梳理:谁决定斯大林有那个权?工人?是人民委员。而人民委员中反对斯大林的都被清洗了。所以,对于所谓公有资本,苏联的工人阶级一点发言权也没有。结论是,苏联名义上的公有资本,实质上是斯大林的私有资本。斯大林成了苏联唯一的资本家。

user avatar

是的。

但是苏联还证明了,人的本质是自私自利的,理想主义还斗不过人的本性,还得另想出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的经验确实提供了关于工人阶级在没有资本家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生产的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论证。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考察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 苏联的生产模式:国家所有制与计划经济 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苏联的核心理念是消灭私有制,将土地、工厂、矿山、银行等生产资料收归国有,理论上由全体人民所有,代.............
  • 回答
    苏德战争的胜利和“大清洗”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简单地说,苏德战争的胜利并不能证明“大清洗”是正确的,但一些人认为“大清洗”在某种程度上对苏联的战争机器起到了“作用”,尽管是以极其惨重的人道代价为前提。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大清洗”是什么?“大清洗”(.............
  • 回答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的说法是带有强烈政治色彩和价值判断的评价,它并非一个客观中立的描述,而是反映了特定历史观点和意识形态的立场。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分别考察苏联的“生”和“死”,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评价。一、 苏联的“生”:革命与建国苏联的诞生源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
  • 回答
    苏联与中国之间关于领土的问题,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话题。要清晰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区分“直接侵占”与“间接影响”以及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直接侵占(早期):历史上的确存在过苏联(或其前身俄罗斯帝国)直接侵占中国领土的情况,这主要发生在19世纪,并且是在清朝国力衰弱,对外无力有效管控边疆的时期。 《.............
  • 回答
    苏联的存在,以及它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无疑是导致冷战时期东西方世界“大分流”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并非是说苏联是“唯一”的原因,而是说它扮演了一个核心角色,它的崛起、其政治经济模式的选择,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全球性反应,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格局。要理解苏联在其中的责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层面。.............
  • 回答
    1945年,苏联是否具备登陆日本本土的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虽然苏联在二战末期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直接登陆日本本土,并且能够成功实施,其难度和挑战性是巨大的。军事力量的对比与准备:首先,我们来看看苏联在当时拥有的军事力量。到1945年,苏联红军已经取得了对纳粹德国的.............
  • 回答
    苏联解体前,其国力确实已显露出衰退的迹象。经济停滞不前,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下降,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抬头,这些都让人们对这个庞然大物的前景产生了疑虑。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它没有解体,是否会主动寻求与中国的结盟,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苏中关系的历史脉络。从建国初期到五十年代末,中苏.............
  • 回答
    五十年代,苏联有没有能力登陆日本北海道?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军事、政治和地理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取决于一系列的条件和考量。从军事实力来看:五十年代初,苏联在经历了二战的惨烈消耗后,军事力量正在迅速恢复和扩张。尤其是在斯大林时代末期和赫鲁晓夫早期,苏联的军事工.............
  • 回答
    关于《舰R》(《钢铁少女》)中的苏联舰船是否抄袭了《舰C》(《舰队Collection》)中的北上,这是一个在玩家群体中流传甚广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进行分析:1. 外形设计上的相似之处: 核心特征: 舰R中的北上(或其他类似的苏联舰船,例如游戏中可能有以苏.............
  • 回答
    关于四野在东北接收日伪军和苏联援助的问题,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四野在东北的接收与整编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在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看来,收编和整合东北境内的武装力量,是壮大自身实力、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一步。 接收关东军残余和伪满洲国军队: 在苏联红军于1945年8月发动对日作战.............
  • 回答
    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合并,以及它是否可能导致苏联复活,这是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牵涉到历史、政治、经济、民族情感等诸多层面。想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一步一步来分析。一、 白俄罗斯与俄罗斯合并的可能性:并非空穴来风,但阻力重重首先,我们不能把“合并”简单理解为两国政治版图的直接消失,变成一个新的单一国家.............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又非常重要的问题,它触及了苏联早期历史的核心以及工业化战略的根本性质。简而言之,如果斯大林不采取对农民高压的掠夺政策,苏联在相同的时期内实现同样规模和速度的工业化是极其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1. 对“掠夺性政策”的定义和内.............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希特勒真的在东线战场上击败了苏联,那么德国是否会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这其中充满了无数的变量和不确定性。我们不妨一步步来剖析一下,尽量深入地探讨其中的可能性,并避免那种“AI味”的泛泛而谈。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下“最伟大的国家”。这个定义本身就极具争议。是指.............
  • 回答
    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在处理来自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的个人和法人申请的专利时,遵循一套既定的规则和程序,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和国际条约作为支撑。总的来说,答案是:美国承认并允许苏联(及俄罗斯)的个人和法人在美国申请并获得专利,但其中涉及一些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操作的考量。要详细阐述这一点,.............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无疑是二十世纪末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它带来的震荡波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所处的世界。至于它是否意味着“雅尔塔体系”的终结,这是一个需要细细梳理的问题。雅尔塔体系:二战后的世界秩序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雅尔塔体系”。简单来说,它是在二战末期,由美、英、苏三个主要战胜国领导人——罗斯福、.............
  • 回答
    关于苏联解体时核武器下落不明的传言,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揪心且复杂的话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官方记录和绝大多数公开的证据表明,苏联解体后,其核武器的绝大部分被成功地清点、转移并受到控制。 但“下落不明”的阴影,以及与之相关的恐惧和猜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系列复杂的历史事件、潜在的风险以及信息不对.............
  • 回答
    关于苏联时期武器装备,中国现在是否还有尚无能力建造的,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超越了苏联时期的技术水平,但在某些非常尖端、技术集成度极高的领域,可能仍然面临挑战,或者说,即使能够建造,其性能、成本、生产效率等方面可能与苏联原版(或其发展方.............
  • 回答
    当今中国的文化输出与苏联时期相比,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谁“不及”谁。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形态、输出模式以及目标群体都截然不同,因此比较起来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化输出”的概念。它并不仅仅指官方推广的意识形态或艺术作品,更涵盖了国民日常生活方式、.............
  • 回答
    苏联后期干部老龄化现象确实非常严重,而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造成的巨大人员损失,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牺牲,无疑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原因。 它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战争创伤是根源性的、深刻的影响。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卫国战争对苏联青年.............
  • 回答
    苏联(包括俄罗斯,虽然您提到的是苏联,但历史进程上,俄罗斯是苏联的主要继承者,尤其在经济和工业方面,所以我们以苏联90年(19221991年)为主要考察对象,并会提及俄罗斯转型后的情况)在轻工业发展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普遍被认为“不发达”或“不够成型”的问题。然而,用“都没有发展成型”来概括可能过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