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合并,你怎么看,苏联是否会复活?

回答
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合并,以及它是否可能导致苏联复活,这是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牵涉到历史、政治、经济、民族情感等诸多层面。想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一步一步来分析。

一、 白俄罗斯与俄罗斯合并的可能性:并非空穴来风,但阻力重重

首先,我们不能把“合并”简单理解为两国政治版图的直接消失,变成一个新的单一国家。更现实的考量是,两国在已有联盟国家(Union State)框架下的进一步一体化。这个联盟国家是在1999年签署并于2000年生效的,其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空间。

为何会有合并(一体化)的讨论?

1. 历史和文化渊源: 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联系,共享斯拉夫民族的根源,语言和文化上有很强的亲近性。在苏联时期,两国是核心组成部分,人民的流动和交流非常频繁。这种历史和文化上的“相似性”为一体化提供了一定的情感基础。

2. 政治和经济上的依赖:
经济上: 俄罗斯是白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和能源供应国。白俄罗斯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价格优惠和市场准入。俄罗斯也通过对白俄罗斯的经济支持,确保其在地区政治上的影响力。
政治上: 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长期执政,但其统治合法性和民意基础在国内并非稳固。他需要俄罗斯的支持来维持国内的统治和抵御西方压力。而俄罗斯则将白俄罗斯视为其西部边境的安全缓冲区和重要的战略伙伴,尤其是在当前与西方关系紧张的背景下。

3. 俄罗斯的战略目标: 对于俄罗斯总统普京而言,重塑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的“影响力”和“地位”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议程。他公开表达过对苏联解体的“悲剧性”看法,并希望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尤其是在政治和军事上,来对抗北约的东扩和西方的压力。白俄罗斯的一体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步。

合并(一体化)的阻力:

1. 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 尽管有历史渊源,白俄罗斯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认同和国家意识。白俄罗斯人并非全部渴望被俄罗斯“吞并”或完全失去独立性。对于许多白俄罗斯人来说,独立意味着主权和国家的存在,他们对失去这种独立性存在天然的警惕和抵触。
2. 主权与独立性: 卢卡申科总统虽然依赖俄罗斯,但他也在努力维护白俄罗斯的“主权”和“独立性”。他曾多次公开表示,白俄罗斯不会被其他国家“吞并”,并且他本人也希望在一体化进程中扮演主导角色,而非被俄罗斯边缘化。如果合并过于迅速或粗暴,必然会触及主权问题,引发白俄罗斯国内的强烈反应,甚至可能导致政治动荡。
3. 经济利益分配: 即使在联盟国家框架下,双方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关于资源分配、市场准入、关税、税收等问题上,也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博弈。并非所有俄罗斯的经济模式都能完美适用于白俄罗斯,反之亦然。
4. 国际社会的反应: 任何关于白俄罗斯与俄罗斯更深层次一体化或合并的举动,都会受到西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和强烈反对。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俄罗斯与西方的对峙,并可能招致新的制裁。
5. “联盟国家”的现实: 联盟国家虽然在法律上存在,但其一体化进程并不顺利,许多设想中的统一机构、共同货币等并未真正实现。两国在很多方面的协调仍然是碎片化的。

二、 苏联是否会复活?——一个更加复杂和遥远的设想

现在我们来谈谈“苏联是否会复活”的问题。如果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实现更深层次的一体化,比如形成一个事实上的联邦制国家,这是否就意味着苏联的复活?

我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并非苏联的复活,但会具有某些“苏联复兴”的色彩,并可能引发更广泛的“后苏联空间一体化”的讨论。

为什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苏联复活?

1. 不包括所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苏联曾经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包含了15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摩尔多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合并,即使是最激进的设想,也无法让所有前加盟共和国都重新加入。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国家明确表达了独立自主的决心,并且与俄罗斯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存在深刻的对立。它们不可能,也不会回到俄罗斯的怀抱。
2. 没有苏联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苏联是一个以共产党领导、计划经济、单一政党专政为核心特征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使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合并,其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了后苏联时代的混合特征,例如多党制(尽管在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实践中,执政党占有压倒性优势)、一定程度的市场经济元素等。这种体制与苏联时期的制度存在本质区别。
3. 国际地位与格局不同: 当时的苏联是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世界两极之一,在全球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即使白俄罗斯与俄罗斯合并,无论在人口、经济体量还是地缘政治影响力上,都无法与当年的苏联相提并论。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多极化趋势明显,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也与苏联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但为何会带有“苏联复兴”的色彩?

1. 象征意义: 对于普京及其支持者来说,苏联的解体是一场“地缘政治的灾难”。如果能够实现前苏联主要组成部分(如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深度联合,这无疑会被视为一种“收复失地”的象征性胜利,是对苏联时期辉煌的某种程度的“复兴”。
2. 地缘政治的重塑: 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合并,在地理上会形成一个更加连贯和强大的国家实体,特别是在军事和地缘战略上,会对欧洲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这会被视为俄罗斯试图恢复其在前苏联空间的战略控制力,削弱西方影响力的重要一步。
3. 政治整合的驱动: 俄罗斯一直致力于推动“欧亚经济联盟”等区域性一体化项目,试图在前苏联空间建立一个以俄罗斯为主导的经济和政治集团。白俄罗斯与俄罗斯的深度合并,是这种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极致体现,它会进一步强化俄罗斯在该区域的影响力,并可能吸引其他国家(如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等)更深程度地融入俄罗斯的轨道。
4. 意识形态的共鸣: 在俄罗斯国内,存在着一股怀念苏联时期强大、稳定、自信的时代的声音。这种声音会支持任何能够让国家变得更强大的举措,包括与白俄罗斯的合并。

总结一下:

白俄罗斯与俄罗斯的合并(更准确地说是深度一体化)并非不可能,但其进程会充满挑战和博弈。如果发生,它更可能是在“联盟国家”框架下的进一步深化,而非直接的政治吞并。

至于苏联是否会复活,我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复活是不可能的。因为地缘政治格局、国家构成、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都与苏联时期截然不同。

然而,这种一体化确实会带有“苏联复兴”的强烈象征意义,并可能成为俄罗斯重塑其在后苏联空间影响力、对抗西方压力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它会进一步改变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并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对其他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影响,以及对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影响。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更像是在后苏联时代,俄罗斯试图以一种新的形式,重新组织和整合其周边势力范围,以期恢复其在世界舞台上的某种“大国”地位。但这能否成功,以及是否会带来稳定性,还是一个未知数。历史的复杂性在于,每一次“复兴”的尝试,都可能埋下新的隐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际上,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之间的准超主权国家(我发明的词汇)关系存续已久。最近这几个月卢卡申科整的活力度还不如1997年的俄白联盟条约。毕竟后者真的形成了一个拥有最高国务机构与各种立法机构的政治实体。白-俄联盟国体系中甚至有不少独联体国家充任观察员国,在俄-乌冲突中独立的几个政治实体更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总的来说,既然白-俄均表示要继续维持两国的独立主权国家的地位,那么俄白联盟国的诸多设计就会继续保持休眠,维持一个类欧盟组织的地位。本次会议达成的共识也更多局限于经济上的进一步整合。(毕竟军事与政治上的整合牌在96年以来就已经打光了,显然两方都不愿意在这两个层面上进一步合作)

普京并不是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这不是说他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对非俄罗斯族聚居的地区并没有太多兴趣,也并不像一些朋友想的那样,试图恢复一个“白皮苏联”。

一个彩蛋是,前几天的会议是视频连线会议。而普京本人当时是在克里米亚与白俄联线的。

user avatar

不用担心俄罗斯再造苏联,我们再造汉唐即可

最近“再造苏联”这个事很热。

白俄和俄罗斯要一体化。

俄罗斯对哈萨克斯坦展现极强影响力。

再加上乌克兰即将发酵的局势。

确实给人一种感觉,普京正在再造小苏联。

这方面,互联网上有一句流行的“废话”:

“说半死不活的毛子才是好毛子。”

这么说其实是错的。

搞清楚中俄关系之前,先要理清楚世界帝国的悲剧是什么。

壹:美苏的教训

绝大多数世界帝国崩溃,都是死于两点:

1、过度扩张。前面吃的还没有消化,后面就又开始强行塞食物了,往往是引发反胃效果,最后全部吐出来了。

2、帝国膨胀以后管理水平跟不上,最后导致内政和财政崩溃。

说一组数字资料:

截止二战结束后至1989年,苏联共向12个社会主义国家和49个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约1490亿美元贷款,相当于苏联8%的生产总值。

细看苏联援助有多么的大手笔?

古巴288亿美元、朝鲜约101亿美元、伊拉克120亿美元、利比亚46亿美元、阿尔及利亚47亿美元、阿富汗105亿美元、蒙古112亿美元、埃塞俄比亚48亿美元、越南94亿美元、叙利亚98亿美元、也门53亿美元、莫桑比克20亿美元、巴基斯坦50亿美元、南斯拉夫43亿美元、坦桑尼亚20亿美元、赞比亚10亿美元...

大多数被苏联贷款援助的国家,最后债务都是不了了之了。

其中说几个例子,伊拉克、古巴、朝鲜。

2008年伊拉克对俄罗斯喊话,苏联都解体这么久了,要不我当初借的120亿美元就算了吧?

2011年,面对朝鲜欠的110亿美元,俄罗斯看了看,说算了,也不指望你还了...

2013年俄罗斯无奈宣布,苏联借古巴300亿美元债务不了了之。

以上援助贷款,整体最后基本等于白送。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苏联要烧这么多钱?

因为苏修想在全球热点地区都具有话语权,但是苏联辐射范围根本无法覆盖全球,于是苏联就采取了援助的方式去认小弟。

过度扩张,以至于根本没有考虑扩张的意义和成本。

其实今天的美国也一样。

美国成为全球帝国以后,美国领导层的基本盘就从国内的人,变成了全世界割韭菜。

今天美国对全世界搞事情很在意。

唯独对美国国内的建设、失业、疫情、毒品泛滥等等内政,基本不怎么上心。

比如美国国内蓝领失业又如何?

对美国资本家来说,虽然制造业转移出去会造成美国产业空心化,但是资本家赚了啊,转移以后生产成本更低了。

美国资本家靠美国崛起的实力去殖民全世界。

而当他们殖民全世界以后,他们发现本土什么样不重要了,他们在意的只是自己能不能维持对殖民地的收割。

这种模式现在也正在走向崩溃。

贰:欧亚大陆的情况

美国抛弃本土,苏联赔钱买掌声。

双方的病根是一样的。

就是他觉得,世界应该是一个超级大国说了算。

现实是什么?还是看地图:

地球人类文明由三个大陆组成,欧亚大陆、美洲大陆(暂且美洲算一个整体)、非洲大陆。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欧亚大陆。

欧亚大陆总面积约55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0%;总人口近50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0%。

你就看看上图这个“欧亚大陆”的地图。

这是中国或者俄罗斯一个人能把握的吗?

从下图地形图来看,中俄背靠背的地带天生被大量的山脉切断,也就刚好切分了两个最重要的欧亚市场。

俄罗斯领土横贯欧洲,途经中亚,东邻东三省、朝鲜半岛、日本。

俄罗斯看似海岸线很多,实际上大部分港是冻住的,不能全年使用,整体是一个内陆国家,是陆权国。

而很少人意识到,陆地面积庞大的中国,却是一个典型的海权国家。

看下图,我们西北部分全部是山脉屏障,形成了绝对防御。而这个东部富饶地区,全部面朝东南亚的大海,有大量优质的海岸线。

中国本质上来说,其实是一个陆地面积很大的半岛。

看下图,我们海岸线门口什么情况?

第一个圈:东三省下面是:朝鲜、韩国、日本,接近二亿人口。

第二个圈:云南、广西下面是东南亚的中南半岛,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接近三亿人口。

第三个圈:就是东南亚诸多岛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差不多也是三亿人口。

以上必须全部拿下,好好解放一下。

整合好以后,就是一个亚洲的超大规模市场,是比肩欧盟,甚至超越的存在。

看下图,因为是海,所以跳跃比陆地容易多了,整合东南亚以后,下一步再去彻底整合澳洲、新西兰几乎就是手到擒来。

以上范围不是吹牛,而是这就是现在已经落实的RCEP范围。

目前全世界,以核心国家来辐射的话,就是下图状态。

俄罗斯真正可以辐射的范围就是东欧+中亚五国,而整合这些以后,他下一步肯定就是往欧盟发展。

至于俄罗斯的远东西伯利亚,我后面单独说。

中国辐射范围就是RCEP的范围,东亚+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美国,目前是德不配位的死撑控制全世界,但是如果回归美国本土建设的角度来说,整个美洲没人能挑战美国。

中东方面,看下图,中东+非洲北部都是伊斯兰文明区域,很多时候非洲的北部,是更多被算中东的一个延伸。

这整个文明内,目前就还剩两个能打的,一个土耳其,一个是伊朗。

其他都是被整合的趋势,最后鹿死谁手还不知道。

欧盟自己是一个脆弱的整体,这就不说了。

非洲就不说了,世界博弈他们还没有入门。

印度其实也是有自己理论上的文明辐射范围的,就是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国文化、习俗、人种上是千丝万缕的。

但是印度实在是不入流,就比非洲强一点。

叁:三强时代

目前全世界分个档次的话,就是:

第一档:美国

第二档:中国、欧盟、俄罗斯(实际上第二档下面都没意义了)

第三档:中东板块(区域霸主目前争夺中)

第四档:印度、非洲

实际上面分类中,就中美俄三个人有价值。

欧盟二战以后被美国驻军,本土在白左化下,武力值早就废了,如果没有美国,俄罗斯完全有可能逐步蚕食欧盟。

国际民调机构盖洛普2020年年底对全球45个国家超过4.2万人所做的一项民调显示,全球40%的人认为,2030年俄罗斯将是超级大国。

这一比例紧随中国和美国之后,位列全球第三,高于欧盟、日本、英国和印度。

我认为这个报告是完全靠谱的,因为俄罗斯很穷,但是武力值并没有丧失。

从这次哈萨克斯坦行动来说,瞬间投放大量实战部队是一气呵成。

欧盟就好像一个金库,是很有钱的,甚至部分北欧国家生活水平远高于美国。

我相信俄罗斯知道自己的“财富密码”在哪里。

以后欧盟最有可能是俄罗斯和美国瓜分。

如果乌克兰开打,一部分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大部分苏联领土就回来了,一个小苏联就诞生了。

这时候俄罗斯下一步目标百分百就是欧盟。

只要拿下欧盟,俄罗斯缺其他产业技术和钱的事情,就完全解决了。

而中国方面,请问亚洲谁可以遏制中国崛起呢?

现在整个东南亚经济有一个能打的吗?

只要驱逐了美国,中国整合东南亚就如探囊取物一样,然后再以东南亚为跳板整合好澳洲和新西兰,这就是极限了。

中国整合亚洲,俄罗斯基本能控制住欧洲+部分中亚,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除了中东地区以外,面对欧亚大陆:

——中俄实际上具有了划中亚而治的能力。

中俄的影响力分界线,刚好就位于哈萨克斯坦中心,哈国位于欧亚大陆中心。

你可以这样理解,哈国西北方向基本就是俄罗斯可以建立稳定秩序的方向。

哈国东南部分,就是中国可以建立的经济秩序范围。

中东部分方面,实际上目前是真空期。

中国离中东太远,也没有经营中东本土的经验,中国长期都不会深度介入中东本土事物,我们没什么兴趣。

而俄国人钱不多,他们要花在刀刃上,现在重点是收复东欧和稳定中亚,然后挺进欧盟。

真正能让俄国人赚钱发财的方向还是欧盟,所以他们对中东兴趣也不大。

至于美国人,阿富汗之后就遁了。

对中东,趋势是中俄比较支持伊朗。

中东除了土耳其,伊朗就是最能打的,其他都实在是太弱了,但是伊朗也只是一个中等强国,只能说最多松散的整合一下中东,力度不会太强,不过总体来说应该可以保持中东稳定。

这倒不是说伊朗有多强,而是中东没人了...

你看懂上面全盘这个情况以后,你才能理解为什么就算俄罗斯重建苏联,实际上对中国也没什么影响了。

因为欧亚大陆的局势事实就是,俄罗斯的辐射范围根本影响不到东亚这边。

而中国的影响力也到不了中亚过远,到哈萨克东南部就是极限。

至于东欧和欧洲,我们基本是完全没有发力点。

二元大国才能稳定欧亚大陆,这就是现实。

相互支持对方,把美国挤出去以后,欧亚大陆就是中俄共治和平。

美国是以美洲霸主身份,控制全球海域要道来干预全世界的。

就算中俄把美国从欧亚大陆驱逐出去,美国也不会怎么样,无非就是从超级大国变成美洲霸主,实际上还是全球前三。

之所以很多人会说警惕俄罗斯重建苏联,就是害怕俄罗斯强大以后又来抢中国领土。

但是,实际上这不就是又回去了?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不就是完全回到当年苏联那个局面吗?这样三国杀里面,中美就势必再度联合。

当年中苏交恶,然后中美建交,开启了中美蜜月期,最后苏联被联合绞杀致死。

而今天的中国还是当年的中国吗?今天的俄罗斯还是当年的苏联吗?

确实,俄罗斯重建苏联,然后去欧盟寻找财富密码以后确实可能变的很强。

但是这段时间中国不会什么都不做。

如果乌克兰开打,俄罗斯将背负整个西方阵营的焦点,美国不得不把重心放在欧洲。

而到时候亚洲这边就不是什么台湾省的问题了,而是远在马六甲的新加坡已经做好了认祖归宗的准备了。

如果俄罗斯为了重建苏联和美国发生纠缠。

到时候整个东亚、东南亚就会存在重大战略真空时期,等美国和俄罗斯纠缠完以后,他会发现,这不是俄罗斯重建苏联的问题。

——而是中国已经重建汉唐的差不多了。

而这个“汉唐”,并不是往荒无人烟的中亚发展,而是往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发展,最远可达新西兰。

届时的中国,将成为全球首个拥有超强陆军的海权大国,我们整合的全部都是有大量海港的富饶土地。

而中国重建汉唐,就是俄罗斯重建苏联的底气。

因为中俄是以哈萨克为分界线背靠背的,是互不侵犯的、捍卫世界和平的。

只要中国继续经济崛起,俄罗斯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输血,这就是普京为什么不害怕西方的原因,因为看起来俄罗斯是一个人,实际上他背后有高人。

而且美洲桃花岛岛主美国是不会死透的。

就算美国在全球崩溃,他只要回到肥沃的美洲,好好痛定思痛整顿一下,再多苦一苦南美洲,他重新起航的速度还是很快的。

毕竟美国出海太方便了,孤悬海外。

整个美洲无力反抗美国,这种情况下,相当于美洲就是一个岛。

美国他在孤立的一个岛上,看见欧亚大陆有矛盾,就可以见缝插针搅混水去摸鱼,这种情况一定会成为历史常态化的。

如果以后俄罗斯飘了,中国一样可以随时重新联合美洲桃花岛岛主去对抗俄罗斯。

至于很多人伤心的远东,我觉得时间在中国这一边。

虽然中国面临人口问题,但是俄罗斯也存在。

而俄罗斯是不会发展远东的,因为整个西伯利亚中心是空的,就远东和东亚国家接壤的地方有几个俄罗斯城市。

俄罗斯是不愿意看见远东发展起来。

如果俄罗斯远东发展起来,类似海参崴、库页岛等城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下,一定会黄种人化的。

目前已有这个趋势了,现在库页岛有很多黄种人混血,如果经济交流频繁,俄罗斯远东是百分百无力抵抗东亚黄种人经济、文化、通婚影响的。

同时远东城市和俄罗斯中央离得太远,如果远东崛起,那么事实上俄罗斯也就会被东西撕裂,一个虚弱的远东,符合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利益。

俄罗斯远东一定是长期空滞的状态,差不多是无人区,这种局势,远东就仿若是在等待他真正的主人一样,只要足够耐心,时间不再对方那边。

而相比一个寒冷、空荡荡的远东,还不如中国先去深耕好RCEP。

比起担心俄罗斯再造苏联,不如思考俄罗斯成为焦点的这段时间,我们应该做好什么事?这才是更重要的。

欧亚大陆足够大,不要看见对方崛起就眼红,这是内卷思维。

相互支持对方崛起,划中亚而治,则是更好的增量思维。

面对俄罗斯再造苏联,真正的强者思维就是:

他造他的,我们造我们的,我们还要比他们造的更大,这样就不用担心了!

我们都需要对方强起来,共同驱逐美国、分担压力、创造机会。双方相互支持,这样欧亚大陆才不会出现更多的玩家,二个就差不多得了。

对大清来说,半死不活的毛子才比较好,因为大清不会崛起,他只要思考如何活下来。

对今天的中国来说,苏联再来又何妨?!

用汉唐的钢铁洪流对冲苏联的钢铁洪流即可。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user avatar

我就好奇一件事,如果两边真合并了。纳瓦尔尼会不会看在普京朝他朝思暮想的大斯拉夫联邦迈进一大步的份上,乖乖扮演御用反对派的角色?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们,能不能看在普京这份功绩上,不再追究他对车臣军阀的妥协,对高加索少数民族的优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合并,以及它是否可能导致苏联复活,这是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牵涉到历史、政治、经济、民族情感等诸多层面。想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一步一步来分析。一、 白俄罗斯与俄罗斯合并的可能性:并非空穴来风,但阻力重重首先,我们不能把“合并”简单理解为两国政治版图的直接消失,变成一个新的单一国家.............
  • 回答
    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关系,尤其是围绕制裁和反制裁的漩涡,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为何双方似乎都承受着不小的损失,却依然在对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非选择“好好谈,合作”?这背后牵扯到的并非简单的经济账,而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价值观冲突以及对未来世界秩序的深刻分歧。首先,理解欧盟对俄罗斯的“敌视.............
  • 回答
    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在能源交易中“放弃使用美元”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声明,它触及了全球能源交易、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核心。要理解其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声明的含义:“放弃使用美元”并非意味着完全禁止美元在两国之间的所有交易中使用,更确切地说,它指的是在两国之间的能源交易.............
  • 回答
    白俄罗斯对中国人究竟友好与否,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要说它对我们是不是“友好”,得看从哪个角度、在什么情境下说。总的来说,白俄罗斯对中国人的整体态度可以说是相当积极和友善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官方层面: 白俄罗斯和中国是“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这个词可不是随便来的。两国在政治、经.............
  • 回答
    看待普京和卢卡申科签署的联盟国家一体化法令,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其深层含义和潜在影响。这不仅仅是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一纸协议,更是对后苏联时代地缘政治秩序的一次重要调整,其触角之广、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剖析。法令的背景与实质: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份法令并非横空出世。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自1997年就签署了.............
  • 回答
    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签署《联盟国家一体化法令》(2022年签署)是两国在地缘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的重大合作,对周边地区及全球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潜在影响: 一、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1. 乌克兰与波罗的海国家 乌克兰的困境:白俄罗斯作为俄罗斯的“卫星国”,其与俄罗斯的紧密合作可能使乌.............
  • 回答
    英特尔“暂停在俄罗斯所有业务”的声明,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注定深远而复杂,不仅重塑着半导体行业的格局,也给英特尔自身未来的发展轨迹蒙上了浓重的阴影。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商业决定,而是地缘政治风云变幻下,企业在道德、法律与生存压力间艰难抉择的缩影。对全球半导体行业的连锁反应:首先,示范效.............
  • 回答
    俄罗斯和法兰西在数学和物理学领域都拥有悠久的辉煌历史,其教材也自然承载着这份沉甸甸的学术积淀。要评价它们的教材,恐怕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细细品味,而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首先,谈到俄罗斯的数学物理教材,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一种近乎“严谨到极致”的风格。很多俄罗斯的经典教材,无论是格林(Green)函数、.............
  • 回答
    美国和欧盟联合宣布将俄罗斯从SWIFT国际结算系统中剔除,这一举措无疑是对俄罗斯经济和国际金融格局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层面的限制,更是一种深刻的地缘政治和经济信号,其影响广泛而深远,触及俄罗斯本身、欧洲乃至全球的每一个参与者。对俄罗斯的影响:一场金融上的“大手术”首先,最直接的影响.............
  • 回答
    2018年俄罗斯总统大选是俄罗斯政治的一个重要节点,时任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不出意外地获得了连任。这不仅对俄罗斯国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国际政治格局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以下是对此事的详细阐述: 普京连任 2018 年俄罗斯总统大选1. 普京的竞选与优势: .............
  • 回答
    2014年12月16日凌晨,俄罗斯央行出人意料地将主导利率从10.5%大幅上调至17%。这个激进的举措,发生在当天早些时候卢布汇率跌破历史低点,对俄罗斯以及全球经济都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对俄罗斯经济的直接冲击:首先,这次加息的首要目标是稳定卢布汇率。此前,由于国际油价暴跌,以及西方国家因乌克兰危.............
  • 回答
    关于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以及俄罗斯为何不阻扰中国在中亚的经营,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以下是一些分析,希望能提供一个更全面、更细致的视角。谁对中亚影响更大?这是一个动态且多维的问题,很难简单地用“谁更大”来概括,因为两者影响力侧重的方面和方式不同,而且这种平衡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俄罗.............
  • 回答
    土耳其与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的关键节点,两国之间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不仅体现在外交与经济层面,在军事实力上也颇具看点。要对比这两国的军事实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数字。国防开支与军队规模:首先,从国防开支来看,俄罗斯作为全球主要的军事大国,其国防预算远高于土耳其。这笔庞大的.............
  • 回答
    战争的阴影笼罩下,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新冠疫情本就严峻的形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这场冲突不仅仅是地缘政治的较量,更是对两国社会健康防护体系的巨大考验。战争对两国新冠疫情的即时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战争的爆发极大地干扰了新冠疫情防控的正常进程。 医疗资源挤兑与分散: 战争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医疗资源的极大.............
  • 回答
    关于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冲突,支持乌克兰的立场通常源于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涉及历史、政治、经济、人道主义、地缘战略以及民族主义等多重因素。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支持乌克兰的原因: 1. 历史与民族主义因素 乌克兰的独立历史: 乌克兰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宣布独立,其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核心议题。支.............
  • 回答
    俄罗斯对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等官员实施制裁,这一举动并非孤例,而是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屡试不爽的一种外交手段。它背后往往牵扯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地缘战略考量。要理解其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制裁的直接影响:一个象征性的姿态,也带有现实的牵制力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象征性的。将加拿大总理、外交部长以及.............
  • 回答
    特朗普总统的执政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常常出人意料,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关于他是否会与俄罗斯联手对抗中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特朗普个人的战略考量。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这种可能性,并尽量避免刻板的AI语言。首先,我们得明白,特朗普政府本身就对中国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
  • 回答
    区分俄罗斯和美国对“东方大国”(我理解您指的是中国)的威胁大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这不仅仅是军事实力对比,更关乎战略意图、历史关系、经济联系以及地缘政治格局。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并避免一些可能让人觉得是AI撰写的刻板语言。一、 俄罗斯对中国的威胁:历史遗留与地缘现实 历史.............
  • 回答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全球金融市场经历了剧烈波动,几乎所有主要资产类别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不仅仅是地缘政治事件本身带来的短期冲击,更是对全球经济格局、供应链以及未来能源转型路径的深刻重塑。对美股的影响:美国股市作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在俄乌冲突初期经历了显著的震荡。科技股,尤其是那些对全球经济增.............
  • 回答
    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无疑是当前国际社会最令人痛心的事件之一。当战火燃起,无数生命消逝,家园破碎,人们不禁要问:在这种残酷的现实面前,一直以来被视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秩序的基石——国际法,是否还能发挥任何作用?它的效力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承认,国际法在战争爆发的那一刻,确实面临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