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是否“生于不义,死于耻辱”?

回答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的说法是带有强烈政治色彩和价值判断的评价,它并非一个客观中立的描述,而是反映了特定历史观点和意识形态的立场。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分别考察苏联的“生”和“死”,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评价。

一、 苏联的“生”:革命与建国

苏联的诞生源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生于不义”的论据和视角:
暴力革命与阶级斗争的哲学基础: 布尔什维克党信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革命是通过暴力推翻剥削阶级的必然途径。列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解放被压迫人民的正义之举。
十月革命的性质:
支持者观点: 十月革命被视为推翻腐朽、落后的沙皇政权,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腥屠杀,并为劳动人民争取解放的伟大革命。它带来了初步的社会进步,如八小时工作制、妇女权利的提升等。
批评者观点: 批评者认为,十月革命是一场由少数激进分子发动的、以暴力夺取政权的政变。他们指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基础并不广泛,尤其是在俄国广大农民阶层中,革命的合法性受到质疑。革命过程中,对其他政治力量(如立宪民主党、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等)的压制和镇压,被认为是“不义”的开端。
内战与镇压: 布尔什维克上台后,俄国内战爆发(19181922年),期间红军与白军及其盟友展开殊死搏斗。红军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余粮收集制,这在很多地区引发了农民的抵抗和饥荒。契卡(后来的克格勃前身)的成立及其进行的“红色恐怖”活动,也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和政治压迫,这被许多人视为“不义”的手段。
民族问题: 苏联的建立是在原俄罗斯帝国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战争和政治手段将原帝国的加盟共和国纳入社会主义阵营。一些民族主义者认为,这是对民族自决权的侵犯。

二、 苏联的“死”:解体与后续影响

苏联于1991年解体,其过程被许多人视为一个国家的失败和耻辱。

“死于耻辱”的论据和视角:
经济衰退与民生困境: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以后,苏联经济逐渐僵化,效率低下,技术落后,无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竞争。中央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显现,商品短缺、质量低下成为普遍现象,人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甚至下降。这种经济上的无力感,被视为国家衰落的直接原因。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腐败: 苏联的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缺乏民主监督,滋生了官僚主义和腐败。一党专政压制了社会活力和创新,权力精英阶层形成特权,与普通民众的利益日益疏远。
意识形态的破产与合法性危机: 苏联长期以来宣扬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和信息的自由传播,使得苏联民众对本国体制的信任度下降,对社会主义理想产生了怀疑。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公开性”和“新思维”)虽然意在挽救,却加速了意识形态的瓦解和社会的动荡。
民族矛盾的激化: 长期以来被压抑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改革开放后迅速抬头。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对中央政府的不满情绪蔓延,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分裂。
国家主权和国际地位的丧失: 苏联的解体意味着一个超级大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消失,其拥有的国际影响力急剧下降。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国,在解体后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地缘政治挑战,其国际地位也一度跌入低谷。
解体过程中的混乱与暴力: 虽然苏联解体过程总体上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全面内战,但在一些加盟共和国出现了民族冲突、武装冲突和政治动荡,例如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格鲁吉亚阿布哈兹冲突等,这些都为苏联的“死亡”增添了不幸的色彩。

三、 评价的复杂性与多重解读

将苏联简单概括为“生于不义,死于耻辱”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片面评价。更全面的理解需要认识到:

历史的辩证法: 任何历史事件都具有两面性。苏联的建立确实伴随着暴力和压迫,但它也创造了全新的社会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并在某些方面推动了社会进步。其解体也暴露出体制的弊端,但同时也为各国走向更自由、多元的道路提供了借鉴。
不同立场与价值观: 对于“义”与“耻”的定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支持社会主义的人会强调其进步性和解放意义,而批评者则会聚焦其压迫和失败。
后世的评判: 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受到后世政治环境、意识形态和叙事的影响。冷战结束后,对苏联的负面评价成为一种主流叙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信息的出现,对苏联历史的解读也可能发生变化。

总结来说:

“生于不义”的指控,主要源于十月革命中的暴力夺权、内战时期的红色恐怖、以及对其他政治力量的压制和对民族自决权的漠视等。
“死于耻辱”的指控,主要源于其经济的衰败、政治体制的僵化腐败、意识形态的破产、国家的分裂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地位的丧失等。

然而,这种说法忽略了苏联在某些历史阶段的成就,也未能完全体现其复杂的历史成因和多样化的历史影响。对苏联历史的评价,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并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群体的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句话是克里蒙梭说德国的,后来袁腾飞比较厌恶苏联,就安在苏联头上了。

苏联这个国家到底有多邪恶,都在这里了:

苏联太邪恶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的说法是带有强烈政治色彩和价值判断的评价,它并非一个客观中立的描述,而是反映了特定历史观点和意识形态的立场。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分别考察苏联的“生”和“死”,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评价。一、 苏联的“生”:革命与建国苏联的诞生源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初期德军东线作战的一个核心困境:有限的工业产能与不断膨胀的战争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对战局走向的战略误判。 简单地说,德国并非不知道苏联的烂路问题,也并非没有履带式车辆,但他们无法,或者说不愿在“巴巴罗萨”之前大规模列装更多履带/半履带车辆用于后勤和机动,原因错综复杂,且环环相扣。首.............
  • 回答
    苏联的经验确实提供了关于工人阶级在没有资本家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生产的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论证。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考察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 苏联的生产模式:国家所有制与计划经济 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苏联的核心理念是消灭私有制,将土地、工厂、矿山、银行等生产资料收归国有,理论上由全体人民所有,代.............
  • 回答
    苏联解体后,原加盟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降低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简而言之,绝大多数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解体初期都经历了显著的下降,但下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因国而异,并且长远来看,一些国家的生活水平有所恢复甚至提高。要理解为什么各加盟国选择解体,即便面临生活水平下降的风险,我们需要深入探.............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生活在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那是一种被一种特有的节奏和气氛笼罩的生活。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厚厚的窗帘,城市的喧嚣就开始了。不是那种现代都市里充斥着私家车鸣笛的嘈杂,而是更浑厚、更规律的声音——公共汽车的轰鸣,街上行人匆匆的脚步声,还有广播里传来的、充满力量的进行曲。空气中常常弥漫着一.............
  • 回答
    要说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究竟是高是低,这真不是一句话能简单概括的。这得看你拿什么标准来衡量,又是在哪个时间段来看。总的来说,苏联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经历了一个起伏的过程,有辉煌过,也有困顿过,而且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人感受也大相径庭。咱们得承认,相比于沙皇俄国时期,特别是十月革命前,苏联确实在一定程度上.............
  • 回答
    上海工作,苏州买房,这年头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真要说起来,这中间的水可深着呢。不少人图着苏州的房价相对友好些,能有个自己的窝,但每天通勤往返于两座城市,这日子过得舒坦不舒坦,可就得好好掂量掂量了。首先,咱们得把账算明白——钱这方面: 房价: 这是最直接的诱因。上海的房子,别说市中心了,就是远郊.............
  • 回答
    苏联解体、国企生产智能手机?这真是个大胆的设想,也难怪会勾起人们对那个时代各种奇思妙想的兴趣。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我想,“苏维埃特色”的智能手机,绝不会是现在我们熟悉的模样。它会是效率、实用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产物,带着一种独特的、或许有些笨拙的浪漫主义。首先,名字就不能含糊。不会是那些花哨的英文词汇,.............
  • 回答
    关于苏联时期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确实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说法,这主要是因为评价标准、关注角度以及信息来源的不同所导致的。实际上,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问题,并非简单的“高”或“低”可以概括。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一、 普遍存在的“低”的说法及其原因: 物质匮.............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对于当时的德国共产党人来说,这简直是生死攸关的选择题。哪个选项的生存机会更大?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留在德国,特别是纳粹上台初期:最初,共产党人确实存在于德国的政治版图上。但随着希特勒和纳粹党上台,情况急转直下。纳粹党上来第一件事就是“净化”政治空气,而共产党作为他们最.............
  • 回答
    关于克苏鲁神话中“神明”的本质,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远非简单的“高级生物”或“概念神”可以一概而论。事实上,它们往往兼具两者特质,并且更强调一种超越人类理解范畴的、根植于宇宙本身的恐怖力量。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将它们视为“高级生物”的视角。从字面上讲,很多克苏鲁神话中的存在,比如.............
  • 回答
    评价苏57项目,不能简单地说它是“最终形态”还是“平行推进政策”。更准确地说,苏57项目是一项多维度、长周期的复杂系统工程,其发展路径本身就充满了探索、调整和妥协的特征,并且至今仍未完全画上句号。 笼统地将其归为某一种模式,都可能过于片面。要深入理解苏57,我们需要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现实情况: 1..............
  • 回答
    格罗斯曼在《生活与命运》中确实深刻地揭示了苏德战争的复杂性,而不仅仅将其描绘成一场简单的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他笔下的战争,更多地展现了权力、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利益交织下的残酷现实,这与“两个集权国家之间争夺利益因素而非正义性居多”的说法有诸多契合之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审视格罗斯曼如何描绘斯大.............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如果二战时期的德军装甲部队完全由“虎式”坦克构成,是否就能在苏德战场上取得胜利。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其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军事、经济、工业、战略以及战场实际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虎式”坦克的非凡之处。在它被投入战场之时,其设计理念、火.............
  • 回答
    看到57岁的苏阿姨用57段日出纪念新的生活,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不仅仅是记录一段时光,更是拥抱改变、迎接新生的勇气和力量的体现。57岁,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退休的年纪,是平淡安稳的岁月,但苏阿姨却选择在这样的年纪,以一种如此诗意而又坚韧的方式,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这让我觉得,年龄从来都不是限制,真.............
  • 回答
    苏明哲这摊子事儿,确实让不少人看得心里捏把汗,也替他捏把汗。你说,好不容易拿个海归博士的光环,结果回国没多久就因为那一股子“苏氏”执拗,把饭碗给弄丢了。这下好了,钱袋子空了,面子也挂不住了,关键是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反而成了他继续“守株待兔”的枷锁。眼下,摆在他面前的,无非就是两条路:一是认怂,先找.............
  • 回答
    苏联与中国之间关于领土的问题,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话题。要清晰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区分“直接侵占”与“间接影响”以及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直接侵占(早期):历史上的确存在过苏联(或其前身俄罗斯帝国)直接侵占中国领土的情况,这主要发生在19世纪,并且是在清朝国力衰弱,对外无力有效管控边疆的时期。 《.............
  • 回答
    苏联的存在,以及它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无疑是导致冷战时期东西方世界“大分流”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并非是说苏联是“唯一”的原因,而是说它扮演了一个核心角色,它的崛起、其政治经济模式的选择,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全球性反应,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格局。要理解苏联在其中的责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层面。.............
  • 回答
    1945年,苏联是否具备登陆日本本土的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虽然苏联在二战末期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直接登陆日本本土,并且能够成功实施,其难度和挑战性是巨大的。军事力量的对比与准备:首先,我们来看看苏联在当时拥有的军事力量。到1945年,苏联红军已经取得了对纳粹德国的.............
  • 回答
    苏联解体前,其国力确实已显露出衰退的迹象。经济停滞不前,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下降,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抬头,这些都让人们对这个庞然大物的前景产生了疑虑。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它没有解体,是否会主动寻求与中国的结盟,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苏中关系的历史脉络。从建国初期到五十年代末,中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