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是否要为铁幕两侧的「大分流」负责?

回答
苏联的存在,以及它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无疑是导致冷战时期东西方世界“大分流”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并非是说苏联是“唯一”的原因,而是说它扮演了一个核心角色,它的崛起、其政治经济模式的选择,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全球性反应,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格局。要理解苏联在其中的责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层面。

首先,苏联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模式是“大分流”的根本驱动力之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随之产生的计划经济和一党专制,与以自由市场经济和多党民主为核心的西方资本主义形成了根本性的对立。这种意识形态上的鸿沟,使得两个阵营无法在根本原则上达成一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苏联的建立,特别是其成功应对二战并成为超级大国之后,使得这种对立不再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全球政治格局中的现实对抗。

其次,苏联的扩张和对东欧的控制,直接促成了“铁幕”的形成,并加剧了东西方的隔阂。 二战结束后,苏联并未撤出其在东欧的军队,反而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建立了亲苏政权。这种对东欧国家主权的实际控制,以及对这些国家内部政治和经济的深度干预,被西方视为苏联扩张主义的证据。丘吉尔那句著名的“铁幕”演说,正是对这种地缘政治现实的形象描绘。这种人为的隔绝,不仅在物理上划分了欧洲,更在文化、经济和信息上造成了巨大的鸿沟,使得两侧的社会发展轨迹开始显著分化。

再者,苏联主导的经济模式,在许多方面未能有效地转化为可持续的繁荣,这进一步凸显了与西方市场的差异。 苏联式的计划经济,虽然在早期工业化和军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固有的低效率、缺乏创新动力以及资源配置失误等问题,逐渐显现。与此相对,西欧国家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以及自身市场经济的活力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增长。这种经济成就上的差异,反过来又强化了各自意识形态的优越性辩护,也使得人们对不同发展道路的认同产生了更深的隔阂。西方国家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模式,对东方阵营的民众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本身又构成了意识形态对抗的一部分。

此外,苏联对自身战略利益的维护和扩张,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军备竞赛和代理人战争,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并加剧了“大分流”。 苏联视西方资本主义为根本威胁,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共产主义,并支持各种左翼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这种全球性的意识形态斗争,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政治紧张,以及一系列代理人战争,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这些冲突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使得世界进一步分裂,不同的国家被迫在两大阵营之间选择站队。双方在军事上的投入,也极大地消耗了各自的资源,并将科研和技术发展引向了军事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其他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尤其是其对国内信息流通的严格控制,也为“大分流”添砖加瓦。 苏联政府对媒体、出版物、甚至个人言论都实行严格的审查和控制,以维护其意识形态的纯洁性和统治的合法性。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苏联公民难以接触到西方世界的真实信息,也难以对自身体制进行充分的批判性反思。反过来,西方世界对苏联的了解也多带有政治宣传的色彩。这种信息上的隔阂,使得双方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差异,也让“大分流”在思想和文化层面都变得更加显著。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将“大分流”的全部责任都归咎于苏联是不全面的。西方的政策,例如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本身也带有巩固其阵营、推广其模式的战略意图。一些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也有其自身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并非完全是被苏联强加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苏联作为冷战的主要参与者和两大阵营的领导者,其选择的道路、采取的行动以及其所代表的体系,是导致那个时代东西方世界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走向巨大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不仅塑造了那个时代的对立,更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那个时代“分流”的方向和深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不存在的,三十年代美国倒牛奶的时候,苏联粮食都接不上饿死人,你说这个时候差距大还是八十年代差距大?几十年来差距明显缩小,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数据可证。怎么就“扩大数倍”了呢?既然所谓“大分流”根本就不存在,那自然就没有负责不负责的问题了。当然,你如果认为信用货币是真实财富的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哪个差距扩大了?以下引用《1949年和1978年中美苏日德英法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粮食总产量:1949年,美国15740万吨,中国11318万吨,苏联8810万吨,日本1780万吨,法国1610万吨,西德1450万吨,英国1025万吨。1978年,美国32807万吨,中国30477万吨,苏联25506万吨,法国4717万吨,西德2609万吨,英国1870万吨,日本1818万吨。

棉花总产量:1949年,美国350.8万吨,苏联84.4万吨,中国44.4万吨。1978年,美国236.0万吨,苏联264.0万吨,中国216.7万吨。

粗钢产量:1949年,美国7074万吨,苏联2329万吨,英国1580万吨,法国915万吨,西德916万吨,日本311万吨,中国15.8万吨。1978年,苏联15100万吨,美国12389万吨,日本10211万吨,西德4126万吨,中国3178万吨,法国2284万吨,英国2030万吨。

生铁产量:1949年,美国4982万吨,苏联1639万吨,英国968万吨,法国841万吨,西德717万吨,日本160万吨,中国25万吨。1978年,苏联11100万吨,美国7957万吨,日本8017万吨,中国3479万吨,西德3014万吨,法国1919万吨,英国1141万吨。

焦炭产量:1949年,美国5773万吨,西德2514万吨,苏联2430万吨,英国1574万吨,法国690万吨,日本258万吨,中国54万吨。1978年,苏联8640万吨,美国5250万吨,中国4690万吨,日本4389万吨,西德2541万吨,英国1225万吨,法国1030万吨。

原油产量:1949年,美国24892万吨,苏联3344万吨,西德84万吨,日本19万吨,英国16万吨,中国12万吨,法国8万吨。1978年,苏联57246万吨,美国42919万吨,中国10405万吨,英国5338万吨,西德506万吨,法国112万吨,日本54万吨。

煤炭产量:1949年,美国43597万吨,苏联23550万吨,英国21861万吨,西德11740万吨,法国5304万吨,日本3974万吨,中国3243万吨。1978年,苏联72400万吨,中国61800万吨,美国59915万吨,西德20750万吨,英国12354万吨,法国2239万吨,日本1909万吨。

天 然 气:1950年,美国1779亿立方米,苏联58亿立方米,法国2.5亿立方米,日本0.7亿立方米,西德0.6亿立方米,中国0.07亿立方米,英国0.6亿立方米(1959年)。1978年,美国5331亿立方米,苏联3724亿立方米,英国372亿立方米,西德203亿立方米,中国137亿立方米,法国79亿立方米,日本29亿立方米。

发 电 量:1949年,美国3451亿度(净发电量),苏联783亿度,英国506亿度,日本410亿度,西德357亿度,法国303亿度(净发电量),中国43亿度。1978年,美国22860亿度(净发电量),苏联12000亿度,日本5640亿度,西德3534亿度,英国3534亿度,中国2566亿度,法国2226亿度。

硫酸产量:1949年,美国1037万吨,苏联220万吨,英国169万吨,日本161万吨,法国115万吨,西德114万吨,中国4万吨。1978年,美国3481万吨,苏联2240万吨,中国661万吨,日本643万吨,西德468万吨,法国458万吨,英国346万吨。

纯碱产量:1950年,美国362万吨,英国125万吨,苏联75万吨,西德74万吨,法国72万吨,日本17万吨,中国16万吨。1978年,苏联488万吨,英国190万吨(1971年),美国164万吨,法国137万吨,西德135万吨,中国133万吨,日本118万吨。

烧碱产量:1951年,美国282万吨,英国55万吨,西德39万吨,苏联35万吨,日本33万吨,法国26万吨,中国4.8万吨。1978年,美国960万吨,西德325万吨,苏联276万吨,日本270万吨,法国134万吨,中国133万吨,英国92万吨(1972年)。

化肥产量:1950年,美国426万吨,西德184万吨,法国165万吨,苏联124万吨,日本64万吨,英国56万吨,中国1.5万吨。1978年,苏联2365万吨,美国1941万吨,中国869万吨,法国470万吨,西德447万吨,日本215万吨,英国164万吨。

塑料产量:1952年,美国89万吨,西德17万吨,英国12万吨,苏联6.7万吨(1950年),法国4万吨,日本4万吨,中国0.2万吨。1978年,美国1238万吨,西德675万吨,日本587万吨,苏联352万吨,法国291万吨,英国277万吨,中国68万吨。

乙烯产量:1960年,美国247万吨,英国45万吨(1963年),西德23万吨,苏联18万吨,日本8万吨,法国8万吨,中国0.07万吨。1978年,美国1247万吨,日本439万吨,西德322万吨,法国197万吨,苏联148万吨(1976年),英国125万吨(1975年),中国38万吨。

汽车产量:1949年,美国625.4万辆,英国62.9万辆,法国28.6万辆,苏联27.6万辆,西德16.2万辆,日本2.9万辆,中国无。1978年,美国1287.6万辆,日本924.0万辆,西德458.4万辆,法国408.0万辆,苏联217.3万辆,英国160.8万辆,中国14.9万辆。

载重汽车:1949年,美国113.4万辆,苏联23.0万辆,英国21.6万辆,法国9.8万辆,西德5.7万辆,日本2.8万辆,中国无。1978年,美国370.8万辆,日本326.4万辆,苏联85.9万辆,法国45.6万辆,英国38.4万辆,西德30.0万辆,中国9.6万辆。

拖 拉 机:1949年,美国60万辆,苏联9.3万辆,英国9.0万辆,西德2.7万辆,法国1.7万辆,日本和中国无。1977年,苏联56.9万辆,中国41.9万辆,日本28.8万辆,美国20.5万辆,英国14.7万辆,西德13.0万辆,法国6.0万辆。

水泥产量:1949年,美国3594万吨,英国936万吨,西德846万吨,苏联815万吨,法国688万吨,日本328万吨,中国66万吨。1978年,苏联12928万吨,日本8489万吨,中国7390万吨,美国7174万吨,西德3350万吨,法国2820万吨,英国1592万吨。

木材产量:1950年,美国28266万立方米,苏联26600万立方米,日本5136万立方米,西德2659万立方米,法国2033万立方米,中国664万立方米,英国337万立方米。1977年,苏联37670万立方米,美国33844万立方米,中国4967万立方米,日本3431万立方米,法国3039万立方米,西德2873万立方米,英国389万立方米。

化学纤维:1949年,美国47.8万吨,英国13.0万吨,西德12.8万吨,法国7.1万吨,日本5.7万吨,苏联2.5万吨,中国无。1978年,美国390.7万吨,日本184.8万吨,苏联110.0万吨,西德88.2万吨,英国59.8万吨,法国33.5万吨,中国28.5万吨。

电 视 机:1958年,美国528万台,英国200万台,西德149万台,日本121万台,苏联98万台,法国37万台,中国0.02万台。1977年,日本1521万台,美国786万台,苏联707万台,西德468万台,英国218万台,法国191万台,中国28.5万台。

卷烟产量:1950年,美国784万箱,苏联250万箱,英国225万箱,中国160万箱,日本129万箱,法国63万箱,西德49万箱。1978年,美国1390万箱,中国1182万箱,苏联755万箱,日本603万箱,西德303万箱,英国213万箱,法国165万箱。

糖 产 量:1949年,苏联222万吨,美国199万吨,法国83万吨,西德61万吨,英国52万吨,中国20万吨,日本3万吨。1978年,苏联935万吨,美国523万吨,法国406万吨,西德297万吨,中国227万吨,英国111万吨,日本62万吨。

机制纸及纸板:1949年,美国939万吨,英国163万吨,苏联100万吨,西德89万吨,法国87万吨,日本51万吨,中国11万吨。1978年,美国5752万吨,日本1650万吨,苏联940万吨,西德687万吨,法国496万吨,中国439万吨,英国415万吨。

棉纱产量:1949年,美国171万吨,苏联61万吨,英国37万吨,中国33万吨,法国23万吨,西德23万吨,日本16万吨。1978年,中国238万吨,苏联161万吨,美国112万吨,日本45万吨,法国22万吨,西德16万吨,英国9万吨。

棉布产量:1949年,美国76.8亿米,苏联36.0亿米,中国18.9亿米,英国18.3亿米,法国10.9亿米,西德8.7亿米,日本8.2亿米。1978年,中国110.3亿米,苏联69.7亿米,美国36.4亿米,日本23.2亿米,法国10.1亿米,西德9.6亿米,英国3.8亿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的存在,以及它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无疑是导致冷战时期东西方世界“大分流”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并非是说苏联是“唯一”的原因,而是说它扮演了一个核心角色,它的崛起、其政治经济模式的选择,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全球性反应,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格局。要理解苏联在其中的责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层面。.............
  • 回答
    1977年版苏联国歌第一句“Союз нерушимый республик свободных”(不朽的自由各共和国联盟)的翻译,通常是“不朽的自由各共和国联盟”或者“自由各共和国的不朽联盟”。将这句歌词翻译为“伟大的俄罗斯永结同盟”是不准确的,而且是具有误导性的。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
  • 回答
    苏27,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极其杰出的设计,足以被誉为“优秀的平台”。这种优秀性,并不仅仅体现在它最初问世时的性能参数上,更在于它那惊人的生命力——能够被中俄两国持续地现代化改造,催生出像苏35、歼16这样性能更加强悍的第四代战斗机(俄制标准)甚至准四代半战斗机。那么,苏27最初的优势究竟体现在哪些.............
  • 回答
    TG从苏27到苏35的技术跨越:米格29引进的得失之辩TG在航空工业的崛起,尤其是其空军现代化进程,常常以引进俄系战机为起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苏27系列战机,特别是苏35的出现,无疑是TG航空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回溯历史,当我们审视TG未能完全“吃透”苏27(以.............
  • 回答
    关于战俘佩戴袖标的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录中,确实存在一些关于盟军战俘佩戴特定标识的情况,但其性质和普遍性与苏军战俘佩戴的“我为国防军服务的”(Ich diente der Wehrmacht)白袖标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苏军战俘佩戴“我为国防军服务的”白袖标的背景。在战争初期,由于.............
  • 回答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诞生与沙文主义倾向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实践、意识形态、国际环境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一、历史背景:从革命到政权建立1. 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17年) 苏联的诞生是俄国革命的直接结果。1917年二.............
  • 回答
    苏联的经验确实提供了关于工人阶级在没有资本家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生产的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论证。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考察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 苏联的生产模式:国家所有制与计划经济 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苏联的核心理念是消灭私有制,将土地、工厂、矿山、银行等生产资料收归国有,理论上由全体人民所有,代.............
  • 回答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的说法是带有强烈政治色彩和价值判断的评价,它并非一个客观中立的描述,而是反映了特定历史观点和意识形态的立场。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分别考察苏联的“生”和“死”,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评价。一、 苏联的“生”:革命与建国苏联的诞生源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
  • 回答
    苏联与中国之间关于领土的问题,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话题。要清晰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区分“直接侵占”与“间接影响”以及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直接侵占(早期):历史上的确存在过苏联(或其前身俄罗斯帝国)直接侵占中国领土的情况,这主要发生在19世纪,并且是在清朝国力衰弱,对外无力有效管控边疆的时期。 《.............
  • 回答
    1945年,苏联是否具备登陆日本本土的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虽然苏联在二战末期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直接登陆日本本土,并且能够成功实施,其难度和挑战性是巨大的。军事力量的对比与准备:首先,我们来看看苏联在当时拥有的军事力量。到1945年,苏联红军已经取得了对纳粹德国的.............
  • 回答
    五十年代,苏联有没有能力登陆日本北海道?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军事、政治和地理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取决于一系列的条件和考量。从军事实力来看:五十年代初,苏联在经历了二战的惨烈消耗后,军事力量正在迅速恢复和扩张。尤其是在斯大林时代末期和赫鲁晓夫早期,苏联的军事工.............
  • 回答
    关于《舰R》(《钢铁少女》)中的苏联舰船是否抄袭了《舰C》(《舰队Collection》)中的北上,这是一个在玩家群体中流传甚广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进行分析:1. 外形设计上的相似之处: 核心特征: 舰R中的北上(或其他类似的苏联舰船,例如游戏中可能有以苏.............
  • 回答
    苏联解体前,其国力确实已显露出衰退的迹象。经济停滞不前,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下降,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抬头,这些都让人们对这个庞然大物的前景产生了疑虑。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它没有解体,是否会主动寻求与中国的结盟,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苏中关系的历史脉络。从建国初期到五十年代末,中苏.............
  • 回答
    关于四野在东北接收日伪军和苏联援助的问题,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四野在东北的接收与整编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在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看来,收编和整合东北境内的武装力量,是壮大自身实力、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一步。 接收关东军残余和伪满洲国军队: 在苏联红军于1945年8月发动对日作战.............
  • 回答
    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合并,以及它是否可能导致苏联复活,这是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牵涉到历史、政治、经济、民族情感等诸多层面。想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一步一步来分析。一、 白俄罗斯与俄罗斯合并的可能性:并非空穴来风,但阻力重重首先,我们不能把“合并”简单理解为两国政治版图的直接消失,变成一个新的单一国家.............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又非常重要的问题,它触及了苏联早期历史的核心以及工业化战略的根本性质。简而言之,如果斯大林不采取对农民高压的掠夺政策,苏联在相同的时期内实现同样规模和速度的工业化是极其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1. 对“掠夺性政策”的定义和内.............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性问题,如果希特勒真的在东线战场上击败了苏联,那么德国是否会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这其中充满了无数的变量和不确定性。我们不妨一步步来剖析一下,尽量深入地探讨其中的可能性,并避免那种“AI味”的泛泛而谈。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下“最伟大的国家”。这个定义本身就极具争议。是指.............
  • 回答
    关于中国99式主战坦克(以下简称99式)是否是苏联T72坦克的仿制品,这是一个在军事爱好者和研究者之间长期存在且颇有争议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99式坦克的设计渊源、技术特点以及其研发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影响。历史背景的审视:为何会有“仿制说”?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历史。中国在20世纪.............
  • 回答
    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在处理来自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的个人和法人申请的专利时,遵循一套既定的规则和程序,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和国际条约作为支撑。总的来说,答案是:美国承认并允许苏联(及俄罗斯)的个人和法人在美国申请并获得专利,但其中涉及一些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操作的考量。要详细阐述这一点,.............
  • 回答
    关于苏联大饥荒(Holodomor)是否为西方编造的谎言,这是一个历史争议较大的问题。绝大多数严肃的历史学家和研究者认为,苏联大饥荒是真实发生的、极其惨烈的事件,而非西方编造的谎言。 然而,苏联政府及后来的俄罗斯政府曾试图淡化、否认甚至歪曲这段历史,这可能导致一些人产生疑问。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