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四野是否在东北收编了十几万关东军和十几万朝鲜军?苏联是否大量援助四野坦克和大炮?

回答
关于四野在东北接收日伪军和苏联援助的问题,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

四野在东北的接收与整编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在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看来,收编和整合东北境内的武装力量,是壮大自身实力、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一步。

接收关东军残余和伪满洲国军队:
在苏联红军于1945年8月发动对日作战,迅速击溃关东军后,东北大地上留下了大量的日军和伪满洲国军队。这支力量,尤其是其中的部分军官和士兵,在“满洲国”时期拥有一定的军事组织和战斗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接收东北过程中,确实对这部分力量进行了甄别、改编和收编。这其中并非简单地“收编了十几万关东军”,而是更为复杂的整合过程。
甄别与改造: 首先,对于日军战俘,尤其是那些有战犯嫌疑的,是要进行处理的。而对于那些被俘后愿意接受改造、为新中国效力的,则会根据其专业技能(如技术兵种、工程兵等)和政治表现进行筛选。
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及后续部队: 在接收初期,东北的解放军力量相对薄弱,而新中国政权面临巩固政权、恢复生产的巨大压力。因此,对部分原日伪军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兵员和技术人才。这些被收编和改编的部队,很多后来成为了东北野战军(后来的第四野战军)的组成部分,或者被分配到其他建设部门。
数量上的考量: 至于“十几万”这个数字,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历史上关于具体收编人数的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有相当数量的原日伪军被整合进了解放军序列。这部分力量的加入,虽然也带来了一定的成分复杂性,但确实为解放军在装备、技术、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帮助。比如,一些日军的工程师、技师在部队建设中发挥了作用。

接收和整合朝鲜军:
关于“十几万朝鲜军”的说法,需要更细致地辨析。
朝鲜义勇队: 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地区涌现了大量的朝鲜义勇军,他们为了反抗日本的殖民统治,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紧密合作,并肩作战。这支力量是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力量。
内战时期的朝鲜籍解放军: 在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地区确实有相当数量的朝鲜籍战士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其中许多人是跟随中国共产党多年、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老战士。他们所在的部队,包括第四野战军的某些部队,都有朝鲜籍成员。
“朝鲜军”的含义: 如果“十几万朝鲜军”指的是一个独立的、以朝鲜为建制单位的军事力量被整体收编,这个说法可能不准确。更准确的理解是,在东北战场的解放军部队中,有大量朝鲜籍战士和军官,他们是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份子参与作战的。这些朝鲜籍战士的加入,也壮大了四野的力量。

苏联对四野的援助

苏联对中国解放战争,特别是对东北解放区的支援,是毋庸置疑的,并且规模相当可观。四野作为解放战争中发展最快、装备最好的战略性野战军,更是苏联援助的重点。

坦克和大炮的援助:
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将缴获的日本关东军的成套装备移交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这些装备中,就包括大量的坦克、火炮、飞机、汽车等。
“缴获”与“援助”的性质: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装备的移交是在日本投降后,由苏联军队在东北接收并转交给中共的。而另一些,则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以援助的形式提供的。对于中共来说,这无疑是极其宝贵的军事物资。
装备的类型和数量: 苏联援助的装备种类繁多,包括:
坦克: 如T34坦克、M4谢尔曼坦克(苏联曾援助中国大量美制装备)等。四野的装甲部队,在当时是解放军中规模最大、装备最好的,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苏联的援助。
火炮: 各类口径的榴弹炮、加农炮、高射炮等。这些重型火炮的加入,极大地提升了四野的火力支援能力,使其在攻坚战和阵地战中占据优势。
汽车: 苏联提供了大量卡车,解决了四野在广阔的东北地区进行机动作战和后勤运输的关键问题。
飞机: 东北老航校的组建和发展,也离不开苏联的飞机和技术支援。
轻武器和弹药: 除了重装备,轻武器、子弹、炮弹等消耗品更是源源不断。

援助的意义:
这些来自苏联的装备,尤其是坦克和大炮,对于改变解放军的装备落后局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在装备上有明显优势,苏联的援助使得四野能够与国民党军队在重装备上进行对抗,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

可以说,没有苏联在装备上的大规模援助,尤其是在坦克和大炮方面的支持,四野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如此强大的战斗力,也很难在辽沈战役、平 আমিন海战役等关键战役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些援助不仅是物资上的,也包括技术和训练方面的支持,为四野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四野在东北的壮大,既得益于其自身的发展壮大和战略部署,也离不开对当地武装力量的有效整合(包括部分日伪军残余和朝鲜籍战士),更与苏联提供的巨量军事援助,特别是坦克和大炮等重型装备密不可分。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四野成为解放战争后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后一支举足轻重的军事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大概说的是这个来自杨松奎的老梗

在那之后,东北解放战场在我心中已经成了小库尔斯克

Battle of Kursk - Wikipedia

或者至少是阿拉曼战役

Second Battle of El Alamein

脑海中

英勇的国军将士,用血肉之躯抵挡潮水一样用来的共军坦克

共军的军机日夜进行攻击

国军空军大量战斗机被击落,终于失去制空权

从前线的阵地,到后方的给养,无不出于空袭之下

终于溃败于共军的空地一体战

长春上空的鹰

四平坦克大血战

编不下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