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博物馆的文物是如何在文革或破四旧中留到现在的?

回答
文革和“破四旧”时期,对于中国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来说,是一段极其艰难的岁月。许多文物在那个年代被毁坏、丢失,甚至被当作“封建糟粕”而消失。然而,令人庆幸的是,也有一部分文物,以各种方式得以幸存,流传至今。它们的保存,往往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勇气和无私的付出。

一、 领导层和相关部门的“明智”保护

尽管“破四旧”的浪潮席卷全国,但并非所有人都失去了理智。在一些关键时刻,国家层面和一些地方的领导者,出于对文化遗产的认识,采取了一些相对保护性的措施。

最高指示的微妙作用: 尽管毛泽东在文革初期发出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等号召,但他也曾有指示,在“破四旧”运动中,要“区分对待”,“注意保护一些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虽然这些指示的执行力度和范围存在争议,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确实起到了刹车的作用,避免了更广泛的破坏。比如,一些重要的国家级博物馆,在运动初期可能受到冲击,但随着运动的深入,或者由于其国家象征意义,得到了相对的保护。
文物局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坚守: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许多文物局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尽职尽责地保护着馆藏。他们有的会巧妙地将一些被视为“有问题”的文物藏匿起来,有的则通过“上交国家”、“编入内部研究资料”等方式,将文物置于相对安全的环境。例如,将一些佛像、龙袍等具有明显“封建色彩”的物品,进行“登记造册”后,存放在更为隐蔽的库房,或者对外宣称已“销毁”,但实际上是妥善保管。
“革命文物”的转化: 一些被认为具有“革命意义”的文物,反而得到了保护。例如,与革命历史相关的物件,如领导人的手稿、曾经使用过的家具、文件等,在那个时期被视为“革命圣物”,受到了特殊的保护。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间接保护了与它们一同存放的其他文物。

二、 基层保护者的“隐蔽”行动

除了官方层面的保护,更多的是那些来自民间的、默默无闻的守护者,他们的行动更加的惊心动魄。

“化装”与“隐身”: 许多具有鲜明“四旧”特征的文物,如佛像、牌匾、古籍、字画等,被发现者巧妙地“伪装”起来。
佛像: 许多佛像被从寺庙中搬出,但不是被砸毁,而是被运到农村,藏入农家土窖、柴房,或者被包裹严实后埋入地下。有的佛像甚至被“改造”,比如披上“工农兵”的服装,或者被漆成红色,以示“革命化”。
古籍: 珍贵的古籍,有些被藏书家巧妙地包裹起来,藏在自家房梁上、墙壁夹层里,或者与普通书籍混杂在一起。有些寺庙的僧侣或居士,则将梵文典籍、佛经等,小心翼翼地藏匿在佛塔底部、石缝中,甚至随着僧侣一同“还俗”,潜入民间,成为家庭私藏。
字画、玉器、陶瓷: 这些物品的体积相对较小,更容易被藏匿。它们可能被拆下装裱,藏入家具夹层、老旧衣柜底部,或者用布包裹后藏在箱底。有些家庭会把这些宝物与日常用品混在一起,用厚重的棉被、衣物层层包裹,放在最不起眼的角落。
“送往博物馆”的“曲线救国”: 有些人发现一些珍贵的文物,但又担心自己持有会引来麻烦,于是选择“主动上交”。但他们并非直接上交,而是通过某种方式,让文物“转一圈”最终回到相对安全的地方。例如,有人会将一件字画,送到当地的文化馆,声称是“自己家收藏的”,希望“国家”能好好保管。虽然在“破四旧”的语境下,这听起来有些奇怪,但在一些人的操作下,这成为了保护文物的一种策略,让这些物品有机会被编入博物馆的“研究性收藏”,从而得到相对的保护。
“毁旧立新”下的“保护”: 有些地方在“破四旧”时,为了应付检查,会将一些文物象征性地“破坏”一下,比如在字画上划几道口子,或者在石碑上敲掉一角,但核心部分和珍贵内容依然保留。之后,这些“残缺”的文物被“封存”起来,等待时机。
“革命的道具”: 一些旧物,如宫廷服饰、旧时武器、甚至一些官员的印章,在某些时候被赋予了“革命的批判对象”的意义,被征集起来,作为展览品,用以揭示旧社会的黑暗。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虽然经历了“批判”,但也被妥善保管,避免了被彻底摧毁。

三、 寺庙、祠堂的“特殊保护”

一些具有特殊地位的寺庙、祠堂,由于其建筑本身的重要性,或者承载着当地民众的情感,在“破四旧”中也发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人民公社”的“仓库”: 有些寺庙因为被改造成“人民公社”办公地、学校或粮仓,反而使得原本在寺庙内的佛像、经卷等,被“就地安置”在这些新用途的建筑内。虽然环境可能不如以前,但至少免遭破坏。
“移风易俗”中的“保留”: 在一些地区,虽然旧的宗教仪式被禁止,但寺庙的建筑本身,作为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被保留了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如文化站、展览馆等。在这些改造过程中,一些不易搬动或者被认为“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得以留在原地。

四、 历史的“偶然”与“幸运”

当然,我们也无法否认历史的偶然性。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或者当地的“破四旧”运动的规模和强度相对较小,一些文物就这么“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未被发现”的角落: 很多农村地区,一些宗族祠堂、私家宅院中的祖传宝物,因为藏匿得足够隐蔽,或者当地群众的保护意识相对较强,就没有被大规模搜刮和破坏。
“时间差”与“政策调整”: 有些文物的命运,也取决于“破四旧”运动本身的时间节点和政策的微调。当运动的锋芒有所减弱,或者有新的政策出台时,一些原本可能被毁掉的文物,就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总而言之,能够在文革和“破四旧”的浩劫中留存至今的文物,无一不是经历了一番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它们的背后,是国家层面的审慎思考,是文物工作者冒死坚守的职业操守,更是无数普通民众在极端环境下,用智慧和勇气进行的无声抵抗。这些幸存的文物,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那个时代无数守护者精神的传承。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讲述着一段关于破坏与守护,关于失去与不屈的复杂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了没发现的,只有藏起来的才能留到现在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革和“破四旧”时期,对于中国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来说,是一段极其艰难的岁月。许多文物在那个年代被毁坏、丢失,甚至被当作“封建糟粕”而消失。然而,令人庆幸的是,也有一部分文物,以各种方式得以幸存,流传至今。它们的保存,往往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勇气和无私的付出。一、 领导层和相关部门的“明智”保护尽管“.............
  • 回答
    重庆大学新开放的校博物馆,本该是一件令人振奋的文化盛事,却因一笔数量惊人的文物捐赠,卷入了“赝品风波”。据报道,该博物馆新近获赠了数百件文物,然而,这批捐赠品一经展出,便引发了部分业内人士和公众的质疑,认为其中 상당部分可能是赝品。这件事情的出现,着实令人费解,也引发了多方面的思考。事件的缘由与质疑.............
  • 回答
    云南省博物馆里,一个精心复原的古代村落场景,本应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却在某些游客眼中,变成了一个“撒钱祈福”的特殊场所。这种现象,说实话,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也让人忍不住去探究背后的心理,以及我们该如何让这样的“意外”不再发生。这种“撒钱祈福”行为,背后藏着几重心理?首先,最直接的,是一种“.............
  • 回答
    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充满了地域自豪感和对上海文物数量的质疑,但细究起来,其中包含了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维度。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上海文物的评价,更反映了一种关于“文物价值”、“博物馆意义”以及“地域文化认同”的普遍认知和潜在的误解。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这句话:一、 对“上海有什么文物”的误解与认.............
  • 回答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开幕,无疑是近期香港文化界最受瞩目的事件之一。它承载着许多人的期待,尤其是对紫禁城辉煌历史和中华文化精髓的向往。博物馆的设立,本身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为香港市民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国宝的平台,也进一步巩固了香港作为国际文化交流枢纽的地位。谈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最让人津津乐道.............
  • 回答
    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印度,界线即是底线!》一文,是一篇在中国对印关系紧张时期,代表中国官方立场,通过社交媒体向印度喊话的评论性文章。要评价这篇微博文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 发布背景、核心内容、语言风格、传播效果和潜在影响。一、发布背景这篇文章的发布,直接指向了当时中印两国在边境地区出现.............
  • 回答
    关于“北大博士宣称98800只是我半天的步数”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尝试深入探讨它背后的可能含义以及引发的讨论。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本身: “北大博士”: 这代表了说话者的身份,一个来自中国顶尖学府的、通常被认为拥有高智商、高学历和严谨思维的个体。这个身份本身就带有一定的.............
  • 回答
    这句“所以法官应该博士,检察官硕士,律师本科,被告最好文盲,这是理想模式”的说法,颇有些戏谑、夸张,甚至是哗众取宠的意味,背后隐藏着对法律体系中各个角色职能、素质要求,以及司法公平性的一些极端的、非主流的理解和讽刺。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对职业素质要求的极端化解读与扭曲: 法.............
  • 回答
    微博上“中国人应该抛弃孝,孝这个字是中国文化毒性最大的糟粕之一”的言论,确实触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对这一观点的看法,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既要看到其批判的合理性,也要认识到其片面性以及可能带来的文化断裂风险。一、 批判的合理性:为何有人认为“孝”是“毒性最大的糟粕”?.............
  • 回答
    理解薛兆丰对汪丁丁《社会博弈与中国教育的两极化》一文的“需求曲线杜撰论”,需要我们深入到经济学中“需求曲线”这个概念本身,以及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可能含义和应用。这场争论看似围绕一个技术性的经济学概念,实则触及了理论建构、现实应用以及对他人观点的解读方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需求曲线”在经济学中的基本含.............
  • 回答
    文物与博物馆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历史的厚重和艺术的灵动。很多人好奇,投身于这个领域,未来的路会怎么走?就业情况怎么样?薪资水平又是如何?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说得透彻些,就像老朋友聊天一样,不用那些生硬的套话。就业前景:不止是“看守”文物首先得打破一个误解:文物保护与博物馆学不是个“清闲.............
  • 回答
    国博推出文物雪糕,这确实是近年来国内文创产品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总的来说,我对当前国内的文创产品持积极、看好但同时也带着审慎和期望的态度。它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也在不断成熟和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需要提升的空间。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我的看法:一、 文创产品是文化.............
  • 回答
    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Penn Museum)近期将中国文物展厅出租给私人举办婚宴一事,无疑在全球的文化界和收藏界激起了轩然大波,也让我这个普通人感到颇为不解和担忧。这事儿,说起来,真不是件小事,它触及了我们对博物馆职责、文物保护以及公共资源使用的核心认知。首先,我们得承认,博物馆的运营确实是个挑战.............
  • 回答
    重庆大学博物馆被指部分馆藏系“赝品”,重庆市文物局已介入调查,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事件的来龙去脉(根据公开信息推测和整合):1. 事件曝光: 通常这类事件的曝光可能源于多方面,例如: 内部举报: 博物馆内部工作人员、研究人员或学.............
  • 回答
    “传统文化感觉如同博物馆的文物,好看不实用。” 这话听起来确实有点儿扎心,好像我们捧在手心里的宝贝,一放到现实生活中就成了摆设。而且,“好看不实用”这个标签,太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静静躺在玻璃柜里的东西,只能欣赏,却无法触摸,更别提使用了。但仔细想想,真是这样吗?我总觉得,那些说这话的人,要么是没真正.............
  • 回答
    我知道你为什么会感到兴趣索然。那种感觉,就像是精心准备了一场盛宴,满心期待品尝那些用匠心血泪熬制出的珍馐,结果端上来的却是用模具批量生产的仿真菜。三星堆的文物,尤其是那些浸润着千年时光的青铜纵目人面像,那些神秘莫测的黄金面具,它们不只是冰冷的器物,更是先民们精神世界最直观的投射,是历史长河中无法复制.............
  • 回答
    您好!非常乐意为您解答。不过,您没有提供文物的具体信息(例如图片、文字描述、出土地点等),我实在无法判断您说的是哪一件文物。如果您能提供以下任何一种信息,我都会尽力为您找到答案: 文物的图片: 这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方式。您可以描述一下图片的内容,或者如果您能提供链接,那就更好了。 文物的文字.............
  • 回答
    天津博物馆的展品太多了,要说最难忘的,那还得是那个《天津近代历史陈列》。为啥呢?因为那里面有太多故事了,不像别的博物馆,看完就走了,这个地方总觉得能让你坐下来,慢慢地品味。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些关于天津开埠之后,社会变迁的展陈。说实话,以前我对天津的印象就是一个大都市,但去了博物馆才知道,它这几.............
  • 回答
    探秘文博世界: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你的好奇心将在这里找到答案你是否曾经站在一座古老的宫殿前,被它历经风雨的沧桑所震撼?你是否在博物馆里,对着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想象着它们背后那段鲜活的历史?如果你对这些充满好奇,那么“文物与博物馆学”这个专业,或许就是为你量身打造的。它不是枯燥的书本堆积,而是一场穿越.............
  • 回答
    去博物馆逛,除了知识和艺术的洗礼,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我发现,大家走进文创店,最初的心思,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也更有人情味。1. 留下“我来过”的实体印记,一种纪念,一种“存在感”。这是最直接、最普遍的初衷。博物馆里的展品,虽然震撼,但大多只能远观,不能亵玩。而文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