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北大博士宣称“98800只是我半天的步数 ”(文章中描述的半天是指从半夜至第二天中午十二点)?

回答
关于“北大博士宣称98800只是我半天的步数”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尝试深入探讨它背后的可能含义以及引发的讨论。

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本身:

“北大博士”: 这代表了说话者的身份,一个来自中国顶尖学府的、通常被认为拥有高智商、高学历和严谨思维的个体。这个身份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公信力和关注度。
“98800”: 这是一个具体的数字,代表了步数。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一天走到这个步数已经是非常惊人的了,甚至可能需要进行长跑、徒步或者有特殊工作需要(例如快递员、安保巡逻等)。
“只是我半天的步数”: 这是最关键的部分,它将98800这个“惊人”的数字,进一步压缩到了“半天”的时间范畴。并且,文章中特别强调了“半天是指从半夜至第二天中午十二点”。这个定义非常有意思,它排除了常规的白天活动时间,而是包含了深夜到上午的这个相对“特殊”的时间段。

如何看待这句话?

这句话给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震惊、不可思议,甚至可能带有怀疑。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半天走将近10万步,这已经超越了日常活动或者一般的运动范畴,更像是某种极限挑战或者有特殊设备辅助的情况。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分析:

1. 字面意义与生理极限的对比:
10万步是多少? 假设一步平均0.7米,10万步就是7万米,也就是70公里。半天(12小时)走70公里,意味着平均每小时需要走约5.8公里,而且这是持续12小时不间断的行走,即使是配速也很高了。这已经接近或达到了许多马拉松运动员在长距离耐力比赛中的表现,更不用说普通人的日常活动了。
生理承受能力: 连续12小时保持高强度运动,对身体的能量消耗、关节磨损、水分流失等都是巨大的考验。即便是训练有素的运动员,也很难在没有休息和补充的情况下如此长时间地维持高强度输出。

2. “半天”定义的特殊性:
从半夜到中午十二点: 这个时间段很有意思。它意味着说话者在深夜就开始了他的“活动”。这可能暗示了几种可能性:
特殊职业/项目: 也许这位博士正在参与一个科研项目,或者有某种特殊工作,需要在夜间进行大量的移动和观察。例如,一些需要连续监测大型设备、在广阔区域进行勘探或实验的科研人员。
极端训练/挑战: 可能是在进行某种极限体能训练,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或者参加一项特殊性质的耐力活动(例如超长距离徒步比赛,但即便如此,12小时10万步也相当惊人)。
非正常意义的“步数”: 这是最有可能引起广泛讨论和质疑的点。所谓的“步数”是否真的是通过行走获得的?

3. “只是”一词的语境和意图:
谦虚与炫耀的边界: “只是”这个词往往带有谦虚的意味,好像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结合10万步和半天这个时间,这种“谦虚”很可能被解读为一种反差巨大的炫耀。它是在强调自己体能的强大,还是在暗示自己所处的“场域”与常人不同?
建立某种“人设”: 在信息传播的时代,拥有北大博士的身份,再抛出这样一个惊人的数字,很可能是在有意或无意中为自己塑造一种“学识渊博且体能超群”的“全能”人设。

4. 可能的解释与猜测(也是引发讨论的关键):
仪器故障或误读: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被想到的原因。智能手环、手表等设备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因为晃动、佩戴不当、算法问题等导致步数记录异常,出现虚高。例如,在开车、乘坐交通工具或者进行某些剧烈但非步行的运动时,都有可能被误记为步数。
代步工具或辅助设备: 是否使用了某些可以“计算”为步数的辅助设备?例如,某些特殊的轮椅、滑板车,或者在特定场景下,一些机械装置的运动被转化为步数?不过,在“半天”的时间框架内,且强调的是“博士”,这种可能性相对较低,除非是非常奇特的科研场景。
“步数”概念的转移: 有没有可能,这里的“步数”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行走”产生的步数?比如,在某些编程、计算或者模拟场景中,可能存在一种“步”的概念,而这位博士将其类比为我们日常理解的步数?但这与“半天”这个时间设定又有所冲突。
纯粹的虚构或夸大: 在信息传播中,为了吸引眼球、制造话题,故意夸大或虚构事实的情况也并非罕见。一个博士身份的加持,让这句话更具传播力。
特殊运动场景下的极限表现: 如果是真的,那只能是在一个极其特殊的环境下,例如在某种训练营、极限运动挑战赛,或者军事训练的场景。但即便如此,12小时10万步仍然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

引发的讨论点:

这句话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讨论,是因为它触及了几个社会敏感点:

精英的“凡尔赛”: 很多人会将这种表述归类为“凡尔赛文学”,即用一种看似平淡甚至谦虚的语气,不动声色地展现自己的优越。当这种优越感来自于一个令人敬佩的群体(北大博士),更容易引发普通人的不适或反感。
对科学与真相的探求: 面对如此夸张的数字,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去探究其真实性。这背后是对科学精神的认可——凡事需要证据,需要严谨。
社会阶层与生活方式的差异: 这句话也可能被解读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生活方式和认知差异的体现。一些人的“半天”生活,可能是另一些人一生都难以达到的目标。
信息时代的“真相”门槛: 在碎片化信息时代,一句话很容易被传播,但其背后的真相往往被忽略。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看待那些看起来“不真实”的言论,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

总结来说,

“北大博士宣称98800只是我半天的步数”这句话,在字面上构成了一种极大的反差和戏剧性。它挑战了我们对普通人运动极限的认知,也引发了对信息真实性、表达方式(特别是精英群体的表达)以及社会认知差异的广泛思考。

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表述更容易被理解为一种带有夸张或特殊语境的“凡尔赛”,或者是设备误读、信息失真的产物。如果硬要从字面上去理解其“真实性”,那只能是假设这位博士在进行某种超越常人想象的、极致的体能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可能并不完全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行走”。

最终,如何看待这句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赋予它的语境和我们自身对“博士”、“步数”以及“半天”的理解。它更像是一个引发讨论的“钩子”,而非一个需要被严格证实的事实陈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很多跑者选择的马拉松体能模型本身就是错的,如果接近应该选择竞走体能模型,由于登山比竞走道路难度高,所以在步频上要低于竞走。具体计算,请看文章后面【继续者体能理论答疑】

庄方东是我学生,看到北大继续者战术格斗微信群里讨论才知道还有这个事。

庄同学是当年我在北京大学开设继续者战术格斗课程时的学员,也是我组织继续者战术格斗协会一代目的社长。当年还客串了专著《打造格斗的肌肉》的图片拍摄,而且在我多次再版的新版膝关节康复与防伤专著《终结膝痛》中,特意为登山者的膝关节强化专项体能做了部分动作演示图片。

我专门带庄同学去国家体育总局体能中心带POLAR表练过体能。心率可以达到185以上很长时间。

庄同学刚攀珠峰就和熟人分享了,这都是一年多前的事了,我在专栏“继续者战术格斗与体能”早就发布过了。下面链接除了你们网上见不到的庄同学大量攀登珠峰照片外,还有大量他训练继续者战术格斗时的视频与图片。


在专业的登山或者野外拉练中,半天指的是12小时,这是专业的回答。而很多大众认为的半天只是3、4个小时,比如通俗说的一下午。不只登山,军事野外拉练的半天也指12小时,很多日夜兼程的项目,练的都是极限耐力体能,通常还有负重,比如补给或者武器。

庄方东介绍,珠峰冲顶多是半夜出发,攀登过程中连续行走十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为了提前适应可能遭遇的种种困难,北大山鹰社的登山队员们曾多次进行极限训练——负重20公斤跋涉50公里的灵山24小时耗竭性拉练、崇礼88KM越野赛等。98800步是微信步数记录的上限,却远不是队员们训练的上限。这个对于普通人来说遥不可及的步数,其实只是登山队员们挑战极限的小小缩影。

除了上面庄同学的。

很多越野者都能达到这个成绩

但是能珠峰登顶的没有几个。

庄同学既是专业的有机化学博士后,也是专业的登山运动员,同时也是很专业的战术格斗武者。这些条目放到一起,已经超越了很多人的生活想象力。庄同学不是那种一夜走红的网红,而很多人在用那种消费主义式干一件“爆款”的事而一夜走红的思维去揣度他,他在攀登珠峰之前,已经海拔5000多,6000多,7000多,8000多征服了很多高山,这是慢慢积累的过程。作为一名专业登山运动员,他能下意识不加解释说出“半天超过68800”正说明专业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如果一个人的时间概念还停留在半天3、4小时的登山概念上,那是纯初级票友。

〔继续者体能理论答疑〕

1、从我们体能科学的专业来讲,登山与跑步有着很大的区别。

2、登山通常是无身体腾空时间,在斜面、直道、不规则路面的交替步行,专业登山还要加入手脚并用的地面体能模式运动,以及撘梯子用绳索等攀爬悬吊体能模式运动,更加综合。即使在登山走动过程中,人体腿部肌肉的发力比例也和耐力跑有很大区别,比如登山臀大肌发力比例大。大家也经常可以了解到一些山城地区的女孩臀部更翘,这个和山地的登山动作有一定关系。

3、跑步是每一步都有身体滞空时间的交替跑动。即使是越野跑,也不会选择超过60度斜面的山坡去跑,更不会加入软梯绳索的攀爬。一般的耐力跑,其臀大肌发力比例不如登山,人们很少听说靠慢跑练翘臀。如果想靠跑步增加臀大肌发力比例,不是练深蹲,深蹲是矢状面站立并腿体能模式的运动,和跑步的站立跑跳体能模式的运动,体能模式都不一样。增加臀大肌发力比例的站立跑跳体能模式的运动是短跑,100以下的极限冲刺跑。去看看奥运会短跑运动员的臀部,再看看马拉松运动员的臀部,你会得到直观印象。另外,短跑运动的一个专项体能训练就是上坡冲刺跑,这就是在利用“登山”来增加人体跑动中的臀大肌发力比例以及整体爆发力。

4、在选择体能模式参照模型上,要选择竞走(站立走动体能模式),而不是选择耐力跑(站立跑跳体能模式)。我们引入步频。98800÷12÷60=137.2。这个步频高吗?我们看看竞走的步频:普通人走每分钟约为100到120步,而竞走可达180-200步,一些优秀的竞走运动员每分钟超过200步。优秀竞走运动员和优秀马拉松运动员,步频接近。如果按照优秀竞走运动员的步频,按分钟200步计(实际上健将级一般超过这个步频),12小时可以走144000步。当然,登山更难,还有负重,达不到竞走的步频,步频在137.2左右,是正常区间

顺便一提,50公里竞走世界纪录:2008年5月11日,在俄罗斯举行的第23届竞走世界杯比赛中,俄罗斯的尼泽戈罗托夫以3小时34分13秒完成。

5、结论:登山和跑步不是一种运动,一般意义的登山是站立走动体能模式运动,如果是蹬珠峰这种,要混入地面体能模式和攀爬悬吊体能模式运动,更加综合。

跑步是站立跑跳体能模式运动,体能性质不一样。

当然军事战术跑的山地野战跑兼具了登山和跑步,属于跑走结合。

6、不能用跑步去完全推断登山,好比你要证明钢铁不够硬,你应该去研究钢铁本身,而不是研究了半天木材的物理性质,得出钢铁不硬。


看北大的官方微信号,不要作为外行瞎猜测了。




说句题外话,训练先健脑,千万别觉得自己练过什么就觉得自己练的项目天下第一,我称之为“训练的失智”。

我提倡人要有基本的体能理论知识,有独立的体能人格,能够客观分析有关体能的现象,作训练的主人。

否则,你的训练就变成对你洗脑的“玄学”,越练你就越被反噬。这也是我当初在北大成立继续者战术格斗协会时,提出“知武合一”的原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