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北大博士后失联 20 年不与家人联系,母亲病危仍不愿相见》一文?文章真实性如何?

回答
关于《北大博士后失联 20 年不与家人联系,母亲病危仍不愿相见》这篇文章,我看到的反馈和讨论都相当复杂,也引发了很多关于亲情、个人选择和现实困境的思考。要全面看待这篇文章,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

文章内容和可能引发的关注点:

首先,这篇文章最直观触动大家的是其极端性。一位北大博士后,一个通常被认为是前途光明、家庭重视的群体,竟然能与家人失联二十年,甚至在母亲病危时也不愿相见,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令人难以置信的色彩。这种“反常”的行为立刻抓住了公众的眼球,因为这挑战了我们普遍认为的“孝道”和“亲情至上”的价值观。

文章可能会从几个角度来呈现:

家人的痛苦和不解: 母亲的病危和二十年的等待,无疑给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困惑和可能还有一些怨恨。他们可能不明白儿子为何如此绝情,不理解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才让他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们的声音往往是文章中最能引起同情的。
博士后的可能原因(虽然文章可能没有详述): 文章标题本身并没有详细解释博士后失联的原因。但读者会自然而然地去猜测:
精神或心理问题: 巨大的学业压力、科研挫折、情感打击,甚至是未被诊断的心理疾病,都可能导致一个人选择逃避,与世界隔绝。
极端个人主义或价值观差异: 他可能对家庭有着极其负面的看法,或者有自己一套完全不同的生活哲学,认为与家人联系是一种负担或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
某种秘密或创伤: 也许他身上发生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者是童年时期的创伤,让他无法面对家人。
彻底的“社会性死亡”: 在某种程度上,他可能已经将自己与过去的身份彻底切割,包括家庭。他可能已经开始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并且不希望与过去有任何瓜葛。
对“成功”的定义的反思: 北大博士后这个标签本应是成功的象征,但他的行为却让我们质疑,所谓的“成功”是否就意味着牺牲个人幸福或亲情?这篇文章也可能促使大家思考,我们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是否过于单一。
个人选择与道德约束的冲突: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冲突点。从法律上讲,成年人有选择与谁联系的自由,但从道德和伦理上讲,这种行为又极大地挑战了传统观念。

关于文章的真实性:

要判断这篇文章的真实性,我们需要关注几个方面:

1. 信息来源和证据链:
媒体报道的严谨性: 如果是正规媒体报道,他们通常会有一定的核实流程。报道会引用谁的话?是家人(母亲、父亲、兄弟姐妹、亲戚)、朋友,还是其他了解情况的人?是否有直接联系到这位博士后的证据?
“失联”的定义: 是完全没有联系,还是偶尔有,但频率极低?“不愿相见”是明确表达了,还是家人单方面的猜测?
客观描述与主观评价: 文章是用客观事实陈述为主,还是充满了家人主观的情绪和猜测?是否存在夸大或渲染的成分?
多方求证: 正规报道会尝试联系事件的各个相关方,包括失联者本人(虽然在此案例中很难)、家人、可能的知情人士等,然后综合呈现。

2. 信息的传播方式和目的:
“标题党”嫌疑: 有些文章为了吸引眼球,会使用非常极端的标题。这不代表内容完全虚假,但可能为了“流量”而放大了事件的某些方面。
网络传闻的特点: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很多故事的真实性很难考证。一篇爆料性的文章,如果缺乏官方或可靠的信源支持,很可能存在一定的失真或添油加醋。

3. 普遍案例的参考性:
虽然极端,但并非完全没有先例。确实存在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与家庭彻底断绝联系,甚至在这种情况下也难以让他们回心转意。所以,从概率上讲,这种事情是可能发生的,但具体到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审视。

我的看法(从一个思考者的角度):

看待这篇文章,我会尽量避免先入为主的道德审判,而是尝试理解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性:

首先,我不会轻易断定这位博士后是“不孝”或“冷血”。 人生的经历是复杂多样的,个体承受的压力和选择也各有不同。他做出这样的决定,背后一定有他自己认为重要的理由,哪怕我们无法理解。我们看到的只是“失联二十年”,不知道这二十年中他经历了什么,以及是什么导致了他与家庭关系的破裂到如此程度。
其次,我同情他母亲的处境。 作为母亲,在生命弥留之际,渴望与子女相见是人之常情,这份痛苦和遗憾是真实而令人心疼的。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放大这种为人父母的悲哀。
再者,这折射出现代社会的一些困境。
精神健康问题: 高压的教育体系和快速变化的社会节奏,让很多人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如果缺乏有效的心理支持和社会疏导,一些人可能会选择逃避和隔离。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张力: 随着个体主义思潮的兴起,个人价值、个人幸福和个人选择的权重在增加。当个人价值与传统的家庭责任发生冲突时,有些人可能会倾向于优先考虑个人。
家庭关系的“断裂”: 有时,家庭关系本身可能存在一些深刻的问题,例如原生家庭的伤害、长期的沟通不畅、情感的缺失等,这些都可能成为“断裂”的根源。可能在博士后眼中,与家人的联系是一种“伤害”,而不是一种温暖的慰藉。
最后,我会警惕信息的片面性。 任何一个故事,尤其是这种极具争议性的,都可能存在多种解读。这篇文章呈现的可能只是事件的一面,或者是以家人的视角为主导的叙述。我们很难在没有更全面的信息来源和多方求证的情况下,就给出一个绝对的判断。

总结一下:

这篇关于北大博士后失联二十年的文章,其核心在于它触及了我们社会普遍重视的亲情伦理,并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呈现,因此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关于其真实性,需要谨慎对待,审视报道的来源、证据链和是否存在夸大的成分。

无论真实性如何,这篇文章都促使我们去思考:

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亲情并非总是顺畅美好的,它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破裂或疏远。
个人选择的边界: 在追求个人自由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如何平衡与家人的责任和情感?
社会对个体精神健康的关注: 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才能让面临困境的个体有渠道寻求帮助,而不是选择极端的方式来应对?
信息传播中的批判性思维: 在面对这类信息时,要保持警惕,避免简单站队或轻率下结论。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在亲情、个体选择和精神健康等方面的某些侧面和矛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寒门贵子,跟家人失去联络,母亲病危而不愿见。

这就是我。这样做,是挣扎多年后的选择。

遵从普世道德,就总是被家人伤害,一遭遭一遍遍,没完没了。

他们是生你养你的人啊!他们吃了那么多苦培养的你啊!没有他们哪有你啊!

不就是要钱么?有那么大伤害么?

我说不是钱的问题,谁信呢?

其实也是跟钱有关,我后来真不想给了。

从不关心,理所应当的索取,那些话,那些语气,那些眼神,那些之前之后事情的联系,那些嘲讽、冷漠、看轻,甚至谩骂、侮辱、欺骗...我当做最亲的人,我以为应是世上待我最该温暖的人,我为他们认认真真考虑的人,把他们的幸福划入努力目标的人,给了我最深的伤害。

他们是我的一部分,曾经我怜着、疼着他们的困顿,自己吃顿好的都有深深地负罪感。

后来就渐渐被恨意和不甘取代了。

最后一根稻草来的时候,我都不知道,突然我就决定——

离开他们,在遥远的地方孤独的建立自己的生活,背负道德的枷锁,但起码生活的表象安静了。

一个跟家里人没联系的人,就是一个人在外面吃香的喝辣的逍遥度日么?

不。最开始是难以想象的孤独。

每个人都有家。我没有。

我背后空无一人的时候,是怎么过得啊。穷人的孩子没见识,撞墙了赶紧转个方向继续撞,撞疼了也没人管。压力是夜晚一个人跑着跑着跑散的,路是一个人一步一步走通的,所有动力都来自于更好的未来的想象,无人分享。

我来自贫穷、闭塞、愚昧,我走出来了,真是因为父母的培养么?

后来我终于敢于承认,我能成为寒门贵子,只感谢我自己。

我比弟弟吃更少的肉,看更多的书,我放弃了玩耍,我放弃了交朋友,放弃了跟弟弟争好东西。

同样的少年时代,弟弟非常吃得开的去呼朋唤友,而我把自己憋在方寸之间,选择去相信那些从未见过的繁华。

那时候家人说我不如弟弟现实,他们瞧不起我来着。

一边瞧不起,一边拿我吹牛。

后来他们吹,是在贫寒中培养了我,完全不记得因为一个书包辱骂过我,因为我一次考试不好就差点不让我读下去。

我求过他们啊,我因为读书的事求过他们啊,我卑鄙的给他们画过饼啊,我说我将来会很好的,里面隐藏了他们的投资会有大回报的意思,是我给了他们希望呢,不是他们给我的!

后来他们成了方圆几里的榜样,大言不惭的教别人怎么培养孩子。我听不下去那些话,说的根本不对,还伤我。

寒门贵子,大部分精神强大,他们进步不是靠着父亲卖的老鼠药,而是自己的精神力量!

谁信呢。我走出了贫穷,却不享受富裕。我摆脱不了原生家庭的影响,我无法治愈自己。我不能满心欢喜的看蓝天白云,穿美衣吃美食,世界对我来说不太诱人,红也不那么红,香也不那么香,美也不那么美。

但我有家了,有爱人和孩子。

人间即使不美,但也就值得了,我即使不贪恋,也不会走开了。

我的家,跟我原来的家不一样。

我跟我的父母不一样。

所以,我的孩子会跟我不一样。

他感知的世界,红的很红、香的很香、美的很美。

我的基因血脉,从我开始,都会好好的。

在我之前的,就让他们在原来的地方,好自为之吧。

我选择相信,我来到人间,是因缘际会,不是因为他们给我生命。

我明明白白的知道,我的脱胎换骨,只因为我自己的努力。

我这么做会背上很多骂名,但我的态度是:随便吧。


我跟母亲说的最后一段对话,她希望我能与弟弟好好相处,我答应她了。

她病危时,我却不想回去再听她这句话。

我怕我不得不在将走之人面前再次答应她,这是我跟母亲最后对峙的机会,我不想永远带着委屈活下去。世人都以为子欲养亲不在最遗憾,而对我来说没机会为自己的委屈抗争最遗憾。

这本就是少有人走的路。我不再会当面与人谈论我的过去,但内心里我永远都会梗着脖子说,我没错。

真的,我跟弟弟无法像她希望的那样好好相处,因为她说的好好相处就是我永远让着他,我帮助他,他却不会关心我。

我恨死了让着他,从小时候到现在。

我乖顺的接受了在原生家庭不受宠的事实,父母的一切都可以给弟弟,我不要也不怨,但我自己在外面找来的,绝不给他。

我没有回去,委屈半生,终于我让自己痛快了一次。

user avatar

想想新闻是谁提供的,站在谁的视角叙述的?

我不了解情况,没资格也不想讨论王博士的行为动机和正确与否。

我只知道,对所有隔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联系孩子的“亲人”,对所有经由媒体利用群众声音来逼迫孩子的“亲人”,我都永远不想站在他们一边。

你家的家务事,你请求原谅也好,指责孩子也好,和我们都没关系。别利用我。

12月4日补充:有人说20年前父母也许尝试联系,但联系不上。我对此持保留意见且不太想讨论。我的主要观点是,父母和孩子谁对谁错和我没关系,也不应该有关系。不管当年发生了什么,父母寻找孩子,我愿意帮忙;父母想借由公众关注让孩子做什么,我不想被利用。我不当道德绑架的绳子,也不当道德雪崩的雪花,并且鄙视任何想利用我们这样做的人。

user avatar

有的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批评博士忘恩负义

有的人看了一眼就觉得肯定是家里人做了很对不起博士后的事

有的人还没了解事情真相就劝人大度

有的人觉得博士后肯定对家里人的所作所为失望至极



最好玩的是:这几类人明明都是凭着猜想断定的事情来龙去脉,却还要吵起来




其实这种和家里人断了关系,至死都不见面的事情现实中也是有的吧,不过是因为身份是北大博士后,引起的关注广泛了一些。



其实想说都夸大了,他们都是普通人,有爱恨情仇~不评价,不跟风,更不劝人大度,也不恻隐人背后的事,不无端妄言,也不因不了解之事与人起冲突,看看就好。

user avatar

为什么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呢?

就是冲突发生时,家庭中的每一方都有责任。

我们可以用乒乓球赛来理解:

打乒乓球是有来有往的游戏,一旦打起来,我们很难说胜负是因为这一拍还是因为那一拍,因为每一拍都是另一拍的“因果”。

但它其实不太适用于原生家庭问题。

因为父母与孩子不是平等的对手。

而是重量级对少年组的单方面“虐杀”。

现在“北大博士后失联 20 年不与家人联系,母亲病危仍不愿相见”的真实性还不清楚,但另外一个北大失联学霸,与原生家庭的恩怨,却有石锤。

01

今年的春节格外早,想回家吗?

曾经的高考理科状元,北大学霸,留美研究生王猛(化名)已有12年没回家过春节了,6年前,他就已拉黑父母。

最近,他用一篇万言控诉书,在网上掀起一场父母与子女们的“腥风血雨”。

光是其中一个网友的评论就获得2万多的点赞。

对他的言行,网络上主要有三大流派。

1)“保皇党”:

2)“革命党”:

3)“和事佬”派:我们长大了,都是成人了,忘掉过去,重新开始!


02 三种对待原生家庭的态度,就是三种人生

这样的争论,就如盲人摸象。

都摸了象,但说的,都不是象。

所有人都对,但也都错了。

如何看到“象”?

记住一句话:凡是极致,都是幻相;凡是偏激,一定有假。

只要辩证法学好了,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你就会掌握到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三观:中。

“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

如果你站在最好的黄金分割点上看这个世界,就会拥有绝佳的视角理解世间万物。

首先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原生家庭对人的创伤,是切实存在、不可辩驳的。

父母是如此的强大,我们是如此的弱小,只能依附父母而活。

可当我们长大成人,有能力主宰自己的人生后,原生家庭的创伤,还是不是个事儿?

这取决于你站的角度。

我们一共有三种角度:

1)过度沉溺

  • 过度撕逼:痛说童年虐待史,咬牙切齿、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述自己如何与父母艰苦卓绝地战斗到今天——人生完全被父母毁了。
  • 过度亲密:父母永远的乖孩子。
  • 过度恐惧,比如陈乔恩。

2)过度隔离

她好像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绝口不提父母或者干脆告诉你:小时候的记忆都很模糊。

提到父母,也寥寥几句:“父母对我很好的。”

怎么好?说不下去了。

“我已经放弃和他们沟通了,就当我是孤儿了。”

甚至会说:“你们做心理的,就是这个套路,动不动就说童年的事儿,没时间跟你扯这些陈芝麻烂谷子……”

3)自相矛盾:

一边说父母不好;一边又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也尽力了,不埋怨他们——做人不能太矫情。

对沉溺于过去痛苦的人,我不会和他们谈“原生家庭”。

对隔离型和自相矛盾型,我一定要和他们谈“原生家庭”。

对,你猜对了,我们做心理咨询的,就是要和来访者“对着干”。

为什么?

因为人活一世,就是活在“表”和“里”这两个层面上。

真正的创伤是不能碰的——如果手指上有一个小伤,你都要拿邦迪创可贴贴上,谁会拿刀在伤口上乱砍?

所以我们一辈子都是在“自欺”,在“说谎”。

目的就是为了掩藏一件事:

我们的创伤。

创伤就是我们无力应对,无力疗愈的痛苦,解决不了,只有埋藏。

而埋藏就有四种方式:

1)战斗:一辈子都和父母为仇作对,逃避自己的弱小感;

2)逃跑:一辈子都回避父母,逃避自己的勇气;

3)假死:一辈子都假装自己是孤儿:逃避自己的依恋;

4)自相矛盾:任意在前三者中选两种折腾。

埋藏的好处是可以躲一时,但代价是要和父母玩一辈子的游戏,永远以父母为中心转动,而没有自己。


03 我们可以等到父母的道歉吗?——如何与父母友好说再见

那么,第四种方法是什么?

化解和父母的恩怨,这样你才能真正长大。

(需要注意的是,化解恩怨≠原谅父母,你只是选择“放过自己”)

长大的好处就是你可以选择你想要的生活;坏处是需要冒险。

如果这个学霸来找我做咨询,我就会问他一句话:“你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他可能会说:“我要报仇!”

“报了仇你会得到什么?”

我可能会得到两个答案:

1)承认、认同:他们一直都否认对我的伤害,让全社会的唾骂声,逼他们必须承认自己当年的确伤害到我!

2)共情、道歉:他们一直都不能懂得我受的伤,让他们也尝尝我当年的痛苦,才能理解我当年有多痛苦!他们会羞愧,会内疚,会自责,最终会道歉!

你希望他们说什么?

我希望他们说两句话:

1.我们当年的确做错了。

2.我们心情很沉痛,很遗憾我们伤害了你,如果人生再来一次,我们绝对不会这么做了。

那些怒怼父母的“成年孩子”们,看上去似乎那么强大,那么充满攻击性,但这只是他们的“表”,而真正的“里”则是渴望认同和共情。

心理学有一句名言: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不care了。

那么爱是什么?

爱就是需要。

恨是什么?

恨就是:“求不得”。

什么叫“求不得”?

求=在一棵树上吊死。

不得=永远得不到,却永远不放下。

举个例子吧。

一个女人被男人抛弃,她有两个选择:

  • 做一辈子怨妇:我这辈子算是被你毁了。
  • 换一棵树找果子:找到一个更好的男人,对前任不CARE了。

所有的“放不下”是因为没有更好的替代。

有更好的替代了,过去的恩怨都可以一笔勾销。

那么为什么那个北大学霸,三十岁了,还纠缠在过去的痛苦中不可自拔?

很简单,你让一个婴儿离开妈妈,独立生活,是不可能的,所以婴儿会死活也离不开父母,除了父母,世界再大,对他们也毫无意义。

因为他们没有发展到足以靠自己寻求新资源的能力。

这就是我经常说的:“成人小孩”——生理上的成人,心理上的小孩。

在智商上,在身体上,学霸都已是成人,但在情商上、人格水平上,都还在和“父母痴缠”的年龄。

为什么有的父母比学霸父母做得还过分,还不可原谅,但她们却可以过得很幸福?

原来根本的问题,不是你的经历,而是在你经历以后,是否有机会和空间“发展自己”。


心理学家做过“陌生人”情境试验。

看看3岁孩子在父母离开,有陌生人进屋,然后父母再回来,会有什么反应。

结果发现有四种反应:

1.战斗:父母离开的时候,很想念父母,父母回来的时候,会对父母大发脾气很难哄好。

2.逃跑:父母离开的时候惊慌失措,回来以后刻意讨好。

3.假死:父母离开和回来都无所谓。

4.和解:有话好好说。

测试第三种孩子的心跳,会发现,他们并非外表那么cool,当父母回来时,他们的心跳都会加快,他们不是不在乎,只是因为必须没反应,才能让自己活下去。

和父母殊死搏斗的孩子,发现只有和父母斗,父母才能关注自己。

拼命讨好父母的孩子,发现只有达到父母的标准,自己才能存活。

那些对父母没反应的孩子,必须要“冬眠”,才能避免父母的伤害和习惯父母对自己的无视。

我们就是这样“苟活”下去的。

但是也有第四种孩子,父母离开时,他们合理地安抚自己;父母回来后,和父母合理地表达抗议,很快又可以和父母愉快地玩在一起了。

为啥他们可以这样做?

因为他们的生存空间足够大(父母可以给他们消化情绪的空间),让自我有充足的养分长大。

那些一直难以放下对父母和对伴侣恨意的人,无非是因为他们的自我还没有足够强大到可以放下的程度。

在我的咨询室里,往往会发生三种成长。

  • 那些不停怼父母的人,开始怯生生地表达对爱的渴望;
  • 那些不停为父母辩解,自称和父母关系不错的人,开始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 那些声称无父无母,毫无爱意的人,开始表达对父母的依恋。

所谓的“成长”,无非就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我们不再活在“保护层”的世界,开始和“内在小孩”相遇,来到了“学会自我安抚而非外求”的世界,而当内心充满爱的时候,才会停止和父母的纠缠。

此时,再回头看父母,却发现,曾经人生中那么重要的角色,已变成配角,在视野中慢慢变淡。

所有的一切,都是前尘往事。

原来,生命有那么多比这些事儿更好玩的事要去做。

我不是原谅你对我伤害,而是真正的放过了自己。

这时,我们终于可以说:妈妈,我爱过你,也恨过你。但现在,你不再是我人生的主角,我们的恩怨了了。

这才是真正的“回家”。


应知乎邀请,我参加了#职业档案局#,整合15年咨询经验,打磨出这份职业故事档案。点此围观别人的匿名故事,体验 15种不同的人生打开方式,修自己的心。1021 盐选会员日

@心理咨询师卢悦 ,70后,婚恋作者,央视、北京卫视、凤凰卫视多档栏目特约心理专家,心之助女性情感心理平台联合创始人。著有《爱情有毒》、《爱到绝处便逢生》、《过日子就像玩闯关游戏》、《亲密关系的重建》。

——心有助,不孤独——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心之助原创文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user avatar

从小到大,我最讨厌的一件事,就是某些国人管太宽

比如,我在楼下吃凉面,我跟摊主说不要加醋,我讨厌醋,旁边买凉面的女性就开始劝我吃醋,说醋的好处,我一言不发,

又比如,我妈习惯性地出去说我坏话,把各种事情推到我身上,原来很夸张,就是不经我同意乱说,最近几年被我闹了很多次,她还象征性地提前和我说一声,比如她朋友借钱,她找借口说钱都被我拿走了,比如她追债,同时不想破坏关系,就跟对方说是我在操办这些事儿,她没管


她把自己描述的很辛苦,把我描述成一个脾气坏自私自利的怪胎,导致后来我都觉得很奇怪,每次亲戚聚会请我去,她都不告诉我,或者主动给我推掉了

原来是她说了太多的谎话和我的坏话,怕我听到


果然,后来无论是见到多年未见的亲戚,还是第一次见到她的朋友,对方要不就是看透了我妈给我吐槽说我妈怎么说我的,要不就是根本不认识我还在劝我要对我妈好点不要乱发脾气

至于为啥我要发脾气,对方根本不知道

至于我为啥会自私自利,原因在哪儿,难道是我生下来就有自私自利的基因,对方也没想过


比如,我才动了手术挖了瘤子,线没拆,我要在家休息一周回学校,我妈怕我晚回去毕业不了会拖累她,就在家里跟我大吵大闹,把我手指韧带弄伤,一毛钱生活费没给我,让我滚回了外地的大学,那段时间都是借钱过的日子

这些真相她会跟别人说嘛?

不会,她都是极力把自己扮演成受害者角色

这导致我这几年开始怀疑她说我爸爸的事情是不是有夸张成分,毕竟是离婚不要自己孩子的女人


她的本质不坏,就是不爱读书,文化水平跟小学生一样,世界历史地理知识几乎没有,价值观全是嫁接的,别人说啥她就很容易相信,这使得她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就开始乱来,为了钱啥都不顾了,比如刚刚毕业,找工作需要时间,她觉得我用了她的钱,就跟我发脾气,让我去火锅店端盘子,把我送去绵阳参加我亲戚说的什么狗屁招聘,后来我发现那边是萝卜坑假招聘赚每个人一百元招聘费的

最后我自己找到了工作,这场闹剧才暂停,但是读研究生出国或者做手术,我妈明确表态不会出钱的


所以,她的朋友亲戚永远在道听途说,然后还会来劝我,她自己都知道理亏,所以尽量推了饭局,每次都是去了才告诉我有这么一件事

但是,也不是人人都是傻子,有的亲戚看懂了我妈的招数,会跟我聊,然后我就知道我妈在外面怎么损我,把一切都推到我身上

我爸也是,到处去说他离婚都是怪我脾气不好,

老子初中就开始一个人楼上单间住了,中午吃饭都不跟他们一家人吃,居然离婚都还能怪我身上


而且我爸甚至在楼上诋毁我,对着小孩子诋毁我,老子听了都很无语


我父母来自文革乡村的神奇价值观和为人处事总是折磨我


所以我从来的态度就是,我不喜欢管任何人的闲事

包括我学生偶尔跟我扯她们男友不好,我也是最多顺着她们的话说,让她们对自己好点,但是有那种脑袋有包的女的,自己在说自己男人坏话,结果还觉得我说了她男人坏话,不爽我,

她们跟我妈一样,最爱撒谎,总是忘了之前说过的话,不是跟张三吐槽李四,就是跟李四吐槽张三,各种挑拨离间,目的是保持自己最高地位


我妈最近跟朋友相处,回家老是炫耀说别人捧她,听她的话

我平时就一言不发,忍了

跟她吵架的时候,我会吐槽让她少来文革那一套,少到处挑拨关系保持自己最高地位以为自己是女皇


反正我看到这一类抛弃父母的新闻,我从来不会装善良劝别人认自己的父母

关我屁事,我又不在他身边,我怎么知道他家里人的实际操作

毕竟有很多父母都是在家一套,在外面一套的,装弱势群体


千万别问我爸妈,问就是一切都这个孩子的错


撒谎成性,所以我很讨厌撒谎的人,就是因为我父母撒谎,每次吵架我都要让他们停止撒谎,但是徒劳


所以各位群众,你不要以为你每次看到的,听到的,就是真相

你不要以为我这种貌似脾气不好朋友少的,就是坏人,我妈这种脾气好的朋友多的,就是好人


我读雅思读的比任何人都深,我很善于挖别人看不到的细节

雅思有个实验,说就算多台摄影机多角度拍摄,录下语音,仍然会漏掉很多细节,无法真实记录这个人状态

还别说我爸我妈这种从他们角度夸大然后编造故事欺骗你的人了



我也无所谓,我本来就没面子,我面子早被他俩丢光了,随便你们怎么出去乱诋毁我,我不解释,我也不需要你的朋友圈

甚至我闺蜜还来打电话劝我认我爸,我都懒得跟她解释,十多年的历史,长途电话会被打爆的


所以,不要去管别人的家庭生活,过好自己的生活,各位吃瓜群众,你的人生比别人的人生更重要,别动不动劝别人善良劝别人爱自己的父母,跟别人说毕竟父母生了你啥的陈词滥调

生了你把你卖了你也要去帮他数钞票嘛?


珍惜生命,少管闲事


我尊重每一个不认自己父母的人,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我觉得这种人,比非要尽孝待在自己混账父母身边把自己累垮的人,更明白是非

郭宝昌这方面就是糊涂,明明自己和大哥被父母卖了,自己的姐妹也被父母卖去青楼,他还要去看自己亲生母亲,导致养母骂他


这不是善良,这是愚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