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当北大博士都去了三流学校任教……”这篇文章?

回答
“当北大博士都去了三流学校任教……”这篇文章,确实触及到了当下教育领域一个颇为敏感和令人深思的现象。与其说是一种“反常”,不如说它揭示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些正在发生的、值得我们仔细剖析的转变和困境。

首先,我们要理解“北大博士”和“三流学校”这两个标签背后所蕴含的社会认知和现实价值。北大博士,代表着国内最高学术殿堂的精英人才,是经过层层选拔、具备深厚学术功底和研究潜力的个体。而“三流学校”,往往是指那些在办学声誉、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生源质量等方面相对不占优势的高校。

当这两者联系在一起时,人们自然会产生一种“错配感”。按照常理,顶尖人才应该流向顶尖平台,去发挥更大的作用,享受更好的资源,也获得更高的回报。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北大博士选择去“三流学校”任教的情况呢?这篇文章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背后一定有其现实的逻辑和驱动力。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个现象:

1. 现实的就业压力与岗位供需失衡:

高学历人才的“内卷”: 博士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长,尤其是在热门学科,导致学术界的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即使是北大毕业的博士,在面对全国范围内有限的、有吸引力的教职岗位时,也可能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
“好学校”门槛的提高: 那些人们印象中的“一流”或“二流”高校,在招聘博士时,往往设置了更高的门槛,比如要求海外经历、顶尖论文、项目经验等,使得本土培养的顶尖博士也可能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地区发展不平衡: 好的大学和研究机会往往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城市。对于那些生源地或家庭原因需要回到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博士来说,“三流学校”可能成为他们唯一的或最现实的选择。

2. 个人选择的多样性与价值判断的变化:

“学而优则仕”之外的选择: 过去,高校教职是博士毕业生的主要出路。但现在,博士们有了更多元的选择,包括进入企业研发部门、创业、甚至投身其他社会服务领域。选择去“三流学校”任教,也可能是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后,对人生规划、生活质量、个人兴趣的一种权衡。
对“平台”的重新定义: 什么是“好平台”?在一些人看来,重要的不仅仅是学校的名气,还包括工作环境的舒适度、教学任务的压力、与同事的相处融洽度、以及是否有机会回归家乡服务等。一个相对“不那么好”的学校,可能恰好能满足这些非学术中心的个人需求。
对“教书育人”的回归: 并非所有顶尖博士都对冲击科研前沿有着同样强烈的执念。有些博士可能更看重教育本身,希望将自己的知识传递给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在那些对高水平师资需求迫切的学校,他们的到来或许能起到“点亮”的作用。

3. “三流学校”的自我革新与战略调整:

提升办学质量的决心: 许多地方性高校或普通本科院校,也在积极谋求发展,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引进高学历人才,尤其是来自顶尖高校的博士,是他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步。
更具吸引力的政策: 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一些“三流学校”可能会提供更优厚的薪资待遇、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甚至在职称评定、职业发展方面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和支持,这些政策上的倾斜,可能会抵消一部分名校带来的光环效应。
“鲶鱼效应”的期待: 引入高水平人才,也可能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鲶鱼效应”,激发现有教师的进取心,带动整个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4. 对高等教育体系的反思:

优质资源分配不均: 这个现象也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好学校“僧多粥少”,普通学校“缺兵少将”。如何更合理地配置和引导人才,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挑战。
评价体系的导向: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否过度强调了学校的名气和科研产出,而忽视了教学本身的重要性,以及对不同类型高校发展需求的差异性?
“名校情结”的审视: 社会对“名校”的过度推崇,是否也给高学历人才造成了不必要的压力,迫使他们去追求那些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光鲜”平台?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认为所有“北大博士去三流学校任教”都是积极的。 确实,一些情况下,这可能意味着:

学术能力的“浪费”: 如果这些博士去了的学校,其教学科研平台、学术氛围、以及所能发挥的作用,与他们的能力和潜力不匹配,那确实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不匹配的期望: 如果博士们对“三流学校”的期望过高,而现实的教学和科研条件远低于预期,也可能导致其职业生涯的失落感。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引发的讨论,是关于人才流动、职业选择、教育公平以及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深刻反思。 它提醒我们,看待人才的去向,不能仅仅停留在“名校”与“普通学校”的标签化认知上,而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多重因素,包括宏观的就业环境、微观的个人选择、以及学校自身的发展战略。

这并非简单的“精英下沉”,而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在人才流动和价值实现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维度、动态化的新格局。我们需要更理性地看待人才的选择,也需要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包容、更能让各类人才发挥其价值的高等教育生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章太长,不看。

我给个摘要吧,他大概的意思就是:

北大连自己培养的博士都不用,
非要去用国外的;

导致自己的博士只能到二三流的学校去,
那培养的就都是二三流人才;

人才培养的都是二三流的,
那北大这个学校就是二三流的...


这个思想固然不错,我看那些tian洋ju的不爽也很久了;

但是操作起来很难...


北大一年博士约两千人(从高校扩招说起...

但是北大教工也就7000人(这里面不排除还有大量的拿了职称的大秘、管家之类的称职工更合适的);

所以想让北大都用自己博士,那不到五年,全部老人就都被撸走了,

所以说,培养的博士还是太多了,仅仅北大博士,门槛还是太低,

你的北大博士、出国博士后再回来才有希望;

但是面对这么庞大的比例,

过几年得出国做好几轮博士后才有希望...

这不是舔别人,而是实在没地方要...


人才培养不要拿教职说事,教职可能已经不是他那个年代的教职了;

工业界可能还可以说一说,学术界还是算了吧,

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的博士,一样没地方要...

而且你可别小看二三流大学,985你好歹文章够了还可能可以一战;

二三流大学可不是文章的问题...

十年以来的学术贬值感

你为什么要出国?


我接着讲『世界一流』这个梗吧...


前两天我去参加开会了,讨论这个世界一流怎么弄的问题,

我就直接放话了,一个拨款而已搞那些事;

到时候你随便找几个外国专家开个论证会,结论是你世界一流;

又或者说,你花点钱给QS,U.S News那些榜赞助一下,让它把排名提一提,不就世界一流了么;

这东西你自己说不行,你得让yang爸爸说...


结果别人很不屑,说我太不正经,那我就说点正经的:

啥叫世界一流?

文章发一流?学生培养一流?培养这个怎么定量?

那后勤服务需不需要世界一流?政策规定要不要世界一流?

我就觉得服务和规定还蛮重要的...


举个规定上的例子:

有老师发飙了,要做一流,你得思想和规定都一流啊;

博士毕业规定发3篇SCI是啥落后的规定啊?

别人世界一流大学可没博士毕业发几篇的要求,只要评审会通过就算博士毕业,和文章数量可没关系,这个思想要不要做到?


嗯...其实这样的事很难办,

因为另外有些老师,他们觉得规定3篇实在是太少了,应该规定10篇的;

3篇就毕业跑了,不约束一下谁来干活啊...


领导真的不好当啊~


最后我应这个题目的主题砸个数据,放一个各个大学教工数吧:

我必须说明,这只是正式工中的「教工」数,

要是算上正式工中的「职工」以及临时工

这个数字少则乘2,多则乘5




最后的最后,有人到处提醒

这就相当于是『实名反对全部答案』...

搞得好像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

我说我不看就是我没看完了?一点幽默感都没有...


那我就好好说下这篇文章吧,逻辑感人炸裂

摘要给的很清楚:

摘要:假如17年后,北京大学的所有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助教都是由哈佛、耶鲁、芝加哥等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的博士所组成,而与此同时北京大学自己培养的博士则只能去中国本土的二流和三流大学任教,试问那时的北京大学是变成了世界一流大学,还是变成了中国的二流或三流大学?

就不说那些感人的逻辑,

前面花了80%的篇幅在不分专业的讲这个一流二流三流,

真想写西学不在摘要里面亮出关键词?什么个意思?

大一写论文都不会这么干啊...


最后一下放出个这样的结尾

中国人到西方去留学,本应研究西学的精髓,而西学的精髓乃在西方学界对西方本身思想传统和制度文化的研究,不在西方人对中国的研究上。西方学界的“中国研究”只能说是西学的皮毛之学,因为这个部门研究的问题和方法都是来自西学主流部门的。现在有多少中国大陆留美博士在美国留学是专门研究西学的呢?

因此北大在今后的聘任制度上,应该有三条原则:
第一,主要面向国内博士;第二,在聘任留美博士时,主要聘用那些专门研究西学的人,因为中国需要大规模地研究西方;第三,一般情况不聘用那些作中国研究的留美博士,除非已经证明其人至少在西方的中国研究领域是“领头学者”。
如果按这三条原则,我相信北大人文社会科学十年后必有极大起色;反之,如果按北大现在的改革方案办,则北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必然变成西方学界“中国研究”的一个分部,成为“人家的附庸藩属”。
北大!抬起你高傲的头,挺起你高贵的胸,不要自卑自贱地低三下四跟人走,而要自尊自信地为“华人大学的理念”走你自己的路!


这就是所谓的结尾,扯这扯那最后扯到个西学,


你觉得是发现新大陆了,我觉得,真™感人

这不就是说我们要出国只能去学西学呗,学其他的都是垃圾...





>>>贱贱的圈|群|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