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国家打击补习班的道理,慢慢浮现出来了,那些高分低能混名校的假婆罗门阶层,名校废物,必须要被打击了。
不然中国会无谓地重蹈覆辙,你看看日本安倍,被帝国大学毕业的官僚阶层整得毫无脾气,日本就始终半死不活;看看沙利文,这个典型的名校废物,如何眼睁睁看着美国一再犯错、一再错过时机往下滑;再看看英国、再看看法国、再看看德国….
名校废物,毁掉了一干世界领袖国家,如今还要留着干啥?引领中国未强先衰么?
第一,所谓第一学历是在其他条件相当情况下的比较,题目中所说的是在北大他挑导师的时候,换言之他所比较的对象都是具有北大导师资格的,在这种情况下比第一学历。因此所谓第一学历崇拜从来没有超越其他条件成为第一崇拜,而是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我们继续比那只好开始比第一学历。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这是一个水涨船高的结果,当你有充分选择余地的时候,你当然会更加细化你的选择标准。你找对象要求长得帅,当有两个长得帅的人追你的时候,你就比他们俩谁有钱,当两个又有钱又帅的人追你的时候你就会……不断的发明新的标准,直到区分出来为止。第一学历一样的逻辑。
题目中的同学也是在考上北大选导师的时候才会有这感叹吧,他会在考研没上岸的时候说这个话吗?同样的你是一个同学出去找工作这个公司的所有基础条件你都满足了,在这些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公司实在要差额筛选人,比如说只招10个人来了30个,那继续细化的标准可能才会出现第一学历。公司不可能在第1轮的时候,规定本来要研究生,但舍弃一个研究生,要你这个第一学历比较好的本科生吧。
第二,学历本来就派这个用处。题目中说学生不重视导师的科研能力而注重学历。我想问你学生怎么评价导师的科研能力?你是个学生好吗,你怎么判断导师的能力高低?同样普通招聘的时候,公司怎么知道你的能力高低?所有的招聘和选拔都有两个条件,一个是短时间内决策,一个是信息不对称。你要在短时间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作出决定,只能借助一些相对显性的东西来进行决策,比如说学历,比如说某些标准化考试的成绩,否则呢,不借助这些东西你告诉我怎么判断一个人的能力高低?你去看发表的论文数能看出来吗?那不还是某种成绩吗?这和人家看学历有什么本质区别?
所以,无论是企业选人还是人选企业学生选导师,有第一学历的挑剔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合理的,因为但凡他在挑这个,就说明他有充足的挑选余地。挑最高学历就可以,但不能挑剔所谓第一学历吗》这不是这盲目崇拜的结果,而是水涨船高让他们有充足的挑选余地的结果。
当然有一说一,作为一个常年招聘面试的人,我也能从切身体会到,本科阶段其实是一个人世界观和一些基础技能真正形成的阶段。所以第一学历的确是有不同的。工作的原因,我经常面试上海复交两个著名高校的学生,你会发现本科就读于这些学校的同学比同等最高学历,但本科就对于一般院校的同学英语的听力和口语都会好很多。那你觉得我同等情况下又必须差额筛选的话我该选谁呢?
所以说到底抱怨社会对于第一学历的所谓盲目崇拜其实没有意义,但凡崇拜这个的人都是因为他们有选择余地,他不挑你你又能咋地?就算不把这一条写明了,他也可以用其他理由筛掉不想要的人。与其抱怨还不如多努努力,要么把自己的第一学历考好一点,要么第一学历不能改变了,把后面的学历整好一点,反正第一学历是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才会拿出来比的,二级指标。那你其他方面和别人不一样,比别人更好不就不用比第一学历了吗
按照他这个逻辑,华罗庚只是初中学历,根本没资格进清华当老师,更不用说还评上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按照他这个逻辑,鲁迅只是一个南京矿路学堂的学历,一个学挖矿的,当然也教不了文学。
同理:
陈寅恪只有高中文凭。
梁簌铭、巴金也是中学毕业。
沈从文连中学都没毕业,只有小学学历。
著名画家齐白石,甚至哪怕连一天学,他都没上过。
我找到了原贴,贴中说的博导是湘潭大学毕业的胡俊老师。
胡俊老师的成就和论文,网上都可以查得到,北京大学给他的报导是:
“提出了一个理论上最直接、内蕴的设计弹性力学问题混合有限元方法的全新框架,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决了长达五十余年的公开问题即弹性力学问题混合有限元方法。[1]”
网上的论文也都是公开的,有没有水平,业内人士还看不出来?
这位同学不去看论文,而盯着一个学历问题,岂不是缘木求鱼?
再说了,湘潭大学数学方向,可是出了好几个院士的,曾经还有过“北清华、南湘大”的说法,在1978年,湘潭大学也是国务院首批全国16所综合性重点大学好吗?
有人会因为华罗庚学历低而嫌弃他吗?
有人会因为陈寅恪学历低而嫌弃他吗?
也许也有,但这种人,用一句网上流行的话来说:
不是蠢,就是坏。
这让我想起我的博士老同学了。
也是第一学历的问题,但是他是被他的北大博导嫌弃。
我和他都是二本本科,他很有毅力,考研进了北大。本来打算是接着在导师手底下读博,但是后来他这个博士就老是没开始。我问过他,他没说很清楚,大概意思是导师留他在实验室干活,承诺有了名额就给他,之间干活的时间都可以算在博士时间里。
然后他今年突然告诉我说换导师了,从零开始博士,我很奇怪,问他发生了什么,他不愿多提,从他的只言片语能我大概了解是因为导师嫌弃他本科学历,不愿意自己实验室有一个“泥腿子”,然后就忽悠他让他干了整整三年。他熬到今年终于受不了了,和导师闹翻了,换了新导师。万幸他人非常乐观,你是这样的打击也依旧坚持自己的学术梦想。
所以怎么办呢?这就是现实。我知道这不是北大一所学校的问题,其他学校也有。这大概是中国学术圈特有的风气。
扭转第一学历的偏见?怎么可能?这东西就是社会内卷的一个表现形式,要扭转第一学历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内卷的现状。否则,第一学历和高考挂钩,而高考这东西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想不改变内卷而解决的方法都是天方夜谭。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不是很容易能解决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