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人民日报的微博文章《@印度,#界线即是底线#!》?

回答
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印度,界线即是底线!》一文,是一篇在中国对印关系紧张时期,代表中国官方立场,通过社交媒体向印度喊话的评论性文章。要评价这篇微博文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 发布背景、核心内容、语言风格、传播效果和潜在影响。

一、发布背景

这篇文章的发布,直接指向了当时中印两国在边境地区出现的摩擦和对峙事件。尤其是在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之后,两国边境局势持续紧张,相关的军事部署、外交言论以及民众情绪都处于高度敏感的状态。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官方的喉舌媒体,其微博账号的评论性文章,往往被视为中国政府对特定事件和国家态度的宣示。

因此,这篇微博的发布,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意在:

表达中国在边境问题上的严正立场: 明确中国绝不容忍任何形式的越界行为,强调“界线即是底线”。
警告印度: 向印度方面传递信号,要求其停止挑衅行为,尊重事实,并对可能引发的后果承担责任。
争取国内舆论支持: 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背景下,回应民众关切,巩固官方立场。
在国际层面施加压力: 尽管是微博平台,但其内容和发布者使其具有一定的国际传播力,意在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印边境问题的认知。

二、核心内容

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围绕着“界线即是底线”展开,主要传达了以下几个层面的信息:

1. 事实的清晰性: 文章强调了中国在边境问题上的立场是基于历史事实和国际法,认为印度方面在此问题上存在“歪曲事实”的行为。
2. 明确的警告: 以强硬的语言警告印度,“界线即是底线”,任何越过这条底线的行为都将被视为挑衅,中国不会坐视不管。这是一种明确的“红线”告知。
3. 责任的归属: 将边境紧张局势的责任主要归咎于印度方面,指责印度单方面改变现状,违反协议。
4. 和平解决的前提: 虽然措辞强硬,但文章也隐含了中国希望和平解决冲突的意愿,但前提是印度必须尊重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安全关切。
5. 民族情感的调动: 通过使用“@印度”这样的直接称呼,以及强烈的语气,旨在激发中国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主权的维护意识。

三、语言风格

这篇微博文章的语言风格具有鲜明的特征:

直白、强硬: 使用了“界线即是底线”、“别再妄想”、“严正警告”等直接且不容置疑的词汇,毫不掩饰地表达了愤怒和决心。
标签化、口号化: “界线即是底线”这一标签本身就高度概括了文章的核心观点,便于传播和记忆。这种口号式的表达能够迅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官方立场: 作为人民日报的官方账号发布,语言风格必然带有官方色彩,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坚定态度。
“喊话”性质: 通过“@印度”的方式,直接将受众设定为印度,增加了文章的针对性和话题性,也使其具有一定的戏剧性。
情感宣泄与理性陈述的结合: 在强硬的警告背后,也包含了一些关于历史事实和法律依据的陈述,试图在情感宣泄的同时,也展现自身立场是“有理有据”的。

四、传播效果

这篇微博文章在发布后,其传播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

高度的关注度: 由于其发布平台、发布时间以及内容的敏感性,该微博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微博上形成了热议话题。
巨大的转发和评论量: 作为一篇代表官方立场的强硬评论,它吸引了大量网民的转发、评论和点赞,尤其是在国内舆论场中。
引发国内民族主义情绪: 文章的强硬措辞,迎合了许多中国网民的情绪,被视为对印度挑衅的有力回击,进一步激发了民族主义情绪。
在印度及其支持者的反应: 在印度方面,这样的言论通常会被视为具有挑衅性,可能加剧两国之间的敌对情绪。同时,一些国际观察家也会关注此类言论,并可能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进行解读。
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对华态度: 对于不了解中印边境具体情况的国际受众,这样的微博内容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中国在边境问题上态度的认知。

五、潜在影响与评价

评价这篇微博文章,需要综合考虑其积极和消极的方面:

积极方面(从中国官方角度而言):

有效传达了中国政府的底线和决心: 明确向印度和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在边境问题上不退让的信号,起到了警示作用。
回应了国内民众的期待: 在边境冲突的背景下,回应了国内民众对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关切,获得了一定的国内支持。
在信息传播上占据主动: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以一种更具互动性和即时性的方式表达立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外交辞令的滞后性。

消极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

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 强硬的语言和直接的喊话,容易被视为挑衅,可能进一步激化中印两国之间的矛盾和不信任感,不利于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对中印关系的长远发展不利: 过度的口水战和情绪化表达,可能损害两国关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使得缓和局势更加困难。
可能被视为“战狼外交”的体现: 这种直接、强硬的对外言论,在国际上可能被贴上“战狼外交”的标签,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虽然中国认为这是捍卫国家利益的必要之举,但其带来的负面观感也不容忽视。
信息不对称下的误读风险: 在缺乏充分信息和背景了解的情况下,国际受众可能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片面或错误的解读,加剧对中国的误解。
社交媒体的局限性: 社交媒体的即时性和碎片化特点,虽然便于传播,但也可能导致信息传播的片面化和情绪化,缺乏深入的讨论和细致的分析。

总结:

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印度,界线即是底线!》是一篇极具政治敏感性和传播力的官方表态。它成功地在特定时刻,以一种强硬、直接的方式宣示了中国在边境问题上的立场,争取了国内舆论的支持,并向印度发出了明确的警告。

然而,这种高调且强硬的语言风格,也可能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损害了中印两国关系的长期健康发展,并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关于中国外交风格的讨论。从长远来看,如何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同时,保持战略的灵活性和沟通的渠道,对于解决边境争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以及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这类文章的评价,需要在其短期效果和长期影响之间进行权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十几天过去了,中国除了口头警告,没有什么实质性动作,问题下的高票答案有一个预测对的么?劝某些人先了解一下中国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一贯主张,还印度玩托了,印度骑虎难下,中国打印度如捏菜,哈哈。。。

实际上发生边界冲突的地方一直是中国不在意的区域,是愿意拿出来和印度做交易的区域。在整个中印边界问题上,中国只想得到阿克塞钦地区和达旺地区,其中阿克塞钦地区优先级高于达旺地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印边界冲突前,中国甚至主张用整个麦克马洪线里的藏南地区换阿克塞钦地区,而这对印度来说比1换3的交易。

阿克塞钦地区是新藏公路必经之地,这对于控制上万平方公里的藏西地区来说尤为重要,这才是真正的战略要地(还有铅锌矿)。达旺地区则是六世达啦的故乡,也就是说这个地方的人从宗教原则上是可以当达赖的。如果这地方属于印度,万一哪一天达赖和班禅圆寂,有舆论传言转世神童出在这地方,那么中国对西藏统治的合法性问题就受到极大影响。因为中国肯定不会让一个印度人当西藏地区的宗教首领,而且理论上这个宗教首领还会是政协副主席。

无论是阿克塞钦地区还是达旺地区,牵扯到的是整个西藏的归属问题,而不单单是一个区域的问题。相对而言,中印边界的其他地区战略性很低,既没有矿产,也没有耕地,更没有高素质人口,完全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因此对中国来说完全不值得去和一个核大国起冲突,所以只要能获得这两个地区,其他地方都可以谈。

然而中国早就实际占领了阿克塞钦地区,也就是所谓的中控克什米尔地区。对中国来说,接下来唯一值得和印度较劲的就是达旺地区。之前中国为了表示和印度谈判的诚意,中国和巴基斯坦在签署边界协议时,将包括中控克什米尔地区在内的许多领土让给巴基斯坦,其中包括世界第二高峰的一半。同时,中国也默许印度对锡金的动作。要知道第二次印巴战争时,中国是武装威胁要求印度从锡金退兵的。因此中国在中印边界上有足够的诚意,展现出不会过多干预南亚问题的意图。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只要印度愿意和中国谈达旺地区,在新藏公路不受威胁的条件下,中国也会在中控克什米尔地区向印度妥协,比如承认拉达克地区归印度(实质上也被印度控制)。奈何印度控制克什米尔地区缺乏民意基础,承认中国对阿克塞钦地区的绝大部分控制,可能会导致克什米尔地区的更强烈分裂倾向,因此印度犹犹豫豫。

明白了上面的道理,你就知道如何看待7月8日巴基斯坦与印度的交火?问题下许多知乎er的发言非常可笑了。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火根本就不是给中国出头,而是把中国绑上中印冲突的列车。因为对中国来说,印巴解决克什米尔地区问题,有利于中印之间在边界问题上交易。对巴基斯坦来说,他和印度博弈属于弱势,如果中国结束和印度的敌对,那么克什米尔问题就难办了。所以印巴问题类似于朝核问题,对中国来说维持现状,事态不升级最好(有利于地区平衡),次好是问题解决(有利于边界谈判),最不好是事态升级,自己被迫卷入平衡地区势力的战争。而巴基斯坦正是认准了这一点,在中印冲突时添油加醋,让中国难以脱身,使得中印都很难下台。

说到底,这次冲突的地方,既不是阿克塞钦地区,也不是达旺地区,那么对中国来说就影响不了自己在西藏的核心利益。甚至如果能得到达旺的话,这地方就有可能会拿出去做交易。对中国来说,在这些地方冲突,印度能上天么?有必要为了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和核大国切磋武艺么?

国际关系就像现实生活,不能别人和你拉扯,你就一刀子下去。如果你这样,那下次只要别人和你吵架,人家最合理的反应就是趁还没吵完赶紧一斧头砍你。因此美国打阿富汗还磨磨蹭蹭一个月,给塔利班下最后通牒,让他交出基地组织,而干预索马里吃了亏,甚至直接就算了。可人家美国照样是世界老大,所以说有些程序要走,有些亏只能吃,这才是现实世界就的模样。

user avatar

用一早晨的时间浏览了上面100多个回答,都什么玩意儿?

贵乎群众把“界线即底线”理解为不撤兵就开打、炮界即国界,这种什么人都能够说两句的纸面意思,无非就是发泄情绪,说了跟白说一样。我整个人感觉就像是喝了假酒一样。没有一个人指出,印方这么做,已经危及到西藏的政治地位和中印关系友好化的基础了。


========================================================


很多人都认为1962年的反击战,是为了藏南、阿克塞钦的边界争端,其实并不是这样,毛主席决定打这么一仗,是因为印有个所谓的西藏情急,其一直觊觎中国西藏。然而事实证明,西藏是印度不可逾越的高山。


一、印度的西藏情结

印度在地理上处于印度洋和亚洲大陆的中段,向外能够辐射阿拉伯、伊朗、中亚、中国、中南半岛,所以殖民者在完成了对次大陆的统治之后,意图依靠次大陆的资源、人力、地理优越性,打造一个以印度为核心东方殖民体系,到20世纪初,这个体系几近完成。

而在英国人扩张的过程中,中国首当其冲。

1884年,英国派一支约300人的武装队伍闯入西藏。 1886年,又派大批队伍集结在西藏亚东以南边境,进行武装挑衅。英国借口藏军侵入锡金境内,向满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藏军限期撤除隆吐山卡,否则英军也要在当地驻扎。然而满州贵族惧怕藏边发生战事,一再妥协退让,要求藏军撤卡撤兵。西藏噶厦地方政府对清朝的做法很是不满,驻藏大臣文硕也坚持热纳宗属于中国领土,积极支持西藏的抗英斗争。 1888年3月20日,英军悍然向驻守隆吐山的藏军发动进攻。西藏守军手持土枪、弓箭、刀、矛等兵器英勇反击,击退了英军的第一次进攻。 3月21日清晨,英军再次进犯,藏军严阵以待,毙伤英军约百余人。 3月25日,英军又大举进攻,给藏军造成很大伤亡,藏军被迫撤至亚东帕里等地,隆吐山失守。 西藏噶厦地方政府仍然调兵遣将,下令僧俗民众1万多人开赴前线,在6月至10月间同入侵英军数次作战,力图收回隆吐山。升泰到藏后,完全执行清朝妥协退让的路线,下令藏军待命于帕里,不许反击英军。藏军虽然拼死抵抗,毕竟装备落后,加之指挥失当,隆吐山之战最终失败。英军越过则里拉山口,深入亚东仁青岗、春丕等地。英国第一次侵藏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后,满清统治者派升泰赴亚东与英方会谈。

1890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条约中规定:

1、藏、哲(锡金)之界,以自布坦交界之支莫挚山起,至廓尔喀(尼泊尔)边界止,分哲(锡金)属梯斯塔及近山南流诸小河,藏属莫竹及近山北流诸小河,分水流之一带山顶为界。 2、哲孟雄(锡金)由英国一国保护督理,即为依认其内政处交均应专由英国一国径办;该部长暨官员等,除由英国经理准行之事外,概不得与无论何国交涉来往。 3、中、英两国互允以第一款所定之界限为准,由两国遵守,并使两边各无犯越之事。

自此,锡金划归到英属印度。


而当英国人离开次大陆之时,印度的精英天真的认为这是天赐良机,可以承接英国人留下来的殖民财产。这些殖民财产不仅仅含有上面那些实质资产,还有一种精神资产。印度自信是南亚天然的霸主,完全有能力建立一个以印度为中心,囊盖次大陆、阿富汗、西藏、缅甸的大印度联邦。因为在他心底深处,一直有个潜意识——英国人能够做得到,为什么我就做不到

大历史学家阿诺德·汤恩比如此说道:

奇怪的是,英国官员们所画的边界线,居然被英属印度帝国的非英籍继承国尊奉为宝贵的国家产业。英国当初画出这些边界,并没有在英王的印度臣民中引起风波。假如那时印度有人注意到杜兰和麦克马洪所干的事情,他们必定会认为这是英帝国主义者用印度纳税人的钱,又一次玩弄强权政治的缺德把戏,而把它一笔勾销。现在继承国把这些英国制造的边界线奉为神明,当做民族遗产中的传家宝,这是历史上没有预料到的、不幸的发展。

《印度对华战争》

巴基斯坦地区研究所所长尼夏德·艾哈默德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

印度政府所继承的是早期对外扩张时期的英印传统,虽然这些遗产具有帝国主义色彩和不公平性,却与实现印度“有声有色的大国”梦想所建构出来的地缘安全观和地理范围要求相吻合,印度当然不肯放弃。

《印度的“西藏情结”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然而历史从来都不是这种想当然,印度一直是个文化概念和地理概念,在历史上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也就是说,其并没有形成自己力量能够达到的准确疆域,这和中国完全不同。现在中国的版图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抛头颅洒热血,一刀一枪打出来的,恰如19世纪的英国人为了殖民利益,依靠强大的工业和军事实力,打造东方殖民体系是一个道理。而印度则是完全靠继承,以及收拢一些殖民主义者的遗产,其国力看似强大,实则非常孱弱,有什么资格和中国谈论领土问题?现在很多人都嘲笑印度所谓的“有声有色的大国”梦想,因为印度的大国梦不过是建立在一种完全理想的状态之上,既,中国弱小到无力维持自身,印度(英殖)强到能够统治亚洲大半。


二、印度的意图

历史上,英国曾经以西藏不受这中俄两国控制为目的,把西藏当做是和中俄的缓冲地带。印度独立后,其极为傲慢的意图接受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次大陆及其周边的势力范围,并且将其无限放大。其不仅将尼泊尔、锡金、不丹完全当做其附属国,还要求继承在西藏的治外法权,继续任命英国人理查逊担任西藏的特权领事。理查逊后来写道:

这次转变几乎察觉不出来,... ...原有人员全部被保留下来,唯一明显的变化是换了国旗。

《印度对华战争》

尼赫鲁为首的政治精英多次强调,把西藏变成俄国、中国与印度间的“ 缓冲区”。

——我们渴望西藏应该保持自治这一点它至少保持了四十年, 我们无意挑战或否定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 ——“请注意我用宗主权一词, 而不是用主权。” ——“西藏和中国(本部)不一样… … 西藏应该有西藏人民的声音而不是别人的声音。 因此,他会对“中国军队进军西藏的消息感到震惊。”

《印度的“西藏情结”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1949年建国那天,我们就宣布要进军西藏,印度以放弃为中国争取常任理事国席位为要挟。1950年,解放军进驻西藏,印度驻华大使潘尼伽照会周总理说:“中国军队之入侵西藏不得不被认为是可悲叹的。”这些措词中包含“入侵”、“藏军”,无疑将西藏视为“独立国家”。

1959年,大和尚在西藏搞事情,尼赫鲁声称这是西藏人民的武装起义,解放军及时平叛,尼赫鲁声称这是武装干涉,大和尚叛逃到印度后,尼赫鲁不仅会见了他,而且还多次讲到,中国对西藏只有宗主权,他所继承的殖民主义心理昭然若揭。

1959年的平叛事件后,印度认为其在西藏的战略利益受到了严重威胁,使得其在边界问题上180°大转弯,由之前的缓近政策变成急进政策,越来越多的挑起边界争端。这都引起了我们第一代领导人越来越多的警惕,最终下了反击印度蚕食西藏的决心。

1962年10月18日,由毛主席召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议,它将对中印边界问题做出重大的决策。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毅、贺龙等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同时有关将领罗瑞卿、杨成武、张国华、王尚荣、雷英夫参加,外交部的章汉夫和乔冠华也到会。 主持会议的毛泽东要乔冠华和雷英夫报告中印边境冲突的情况和各方面的反映。 他俩汇报完,周总理接着发言,他着重分析了有关中印边境问题的形势,说明从各方面看我们不进行自卫反击不行了,因此建议立即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会议在作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之后,一致同意周恩来的意见。 毛泽东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可以看出,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表面上是为了保住藏南和阿克塞钦这些边界地区的战争,实质上则是确立我们在西藏主权地位的武装谈判。

现如今,印度人心里依旧十分害怕中国会从青藏高原上来个59下山,其实是一种受害者恐惧,英国人统治过他们,他担心中国会统治他们。然而,中国的疆域在历史上到达西藏已经属于力量的极限范畴,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入富庶的南亚平原超过了中国的地缘政治能力,中国无意、无心对次大陆有什么地缘领土要求,甚至不愿意插手该地区的复杂事务。不过,中国也不是什么圣母活菩萨,我们绝不会因为西藏对某某某国家多么多么重要,而放弃对西藏的领土主权。


三、印度还是彰显西藏情结

冷战结束后,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中印重新接近并开始着手解决边界争端。2003年至2005年间,中印两国总理历经多次会议后,逐渐接受了历史现实,而且就此还达成一个政治协定:中国承认印度在锡金的主权,印度承认中国在西藏的主权,并把这个政治协定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联合声明》里(敲黑板,划重点):

十二、印方重申,承认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从事反对中国的政治活动印方忆及印度是最早承认一个中国的国家之一,其一个中国政策没有改变。印度表示,将继续遵守一个中国的政策。中方对印方的立场表示赞赏。 十三、双方满意地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藏自治区和印度共和国的锡金邦之间经过乃堆拉山口开展边境贸易的备忘录的执行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联合声明(全文)

可以说,中国和印度能够搁置争端发展友好国家关系,是完全建立彼此尊重对方在这些个地区主权的基础之上。


而最近,印度不仅在中印已经划定的边界上重新挑起事端,不惜否认1890中英界约,并以“中印锡金段存在争端”进行狡辩,悍然否认2005年的中印联合声明。如果印度当真要这么做的话,那就意味着,印度一不承认中印锡金段没有争议,二不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合法主权。

毛主席向来打政治仗,所以讲: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我们目的不是为了战争,战争只是达成政治目标的手段。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我们会以各种手段来维持这个和平。如今,印方公然狡辩否认中印边界条约,又要把手伸到西藏,那么我们也不必忍着步子,因为我们本身也不满意那个不平等条约把锡金划归印度。如果印方真的愿意重新化解,那双方在喜马拉雅山上重开实力博弈和武装谈判,在边界重新画一条线就是了。到最后我们吃得消,你们可吃不消。

user avatar

简单解读下:

中国的战略一带一路的一个重心和中东陆路石油管道核心就是经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入藏,而中国和巴基斯坦同盟的关系的核心就是对付共同的敌人印度。 印度之所喊2.5线主要原因就是,如果印度敢攻击 克什米尔巴基斯坦控制区,中国就从尼泊尔和不丹的中间中印交界线进攻印度。 从而使印度不得不同时面对巴基斯坦和中国的两线作战,所以中印在尼泊尔和不丹的中间中印交界线关系是非常紧张的。

一带一路和巴基斯坦石油管道是中国战略的核心的重中之中,一旦经印度洋航线被封锁,石油可以直接从伊朗经巴基斯坦到中国的路上石油生命线,不然中国吃多了在这边又是组军港又是撒钱的。

印度在中国核心的问题上跳梁,真觉得中国不敢和不会动手?

user avatar

对不起!!我实名反对以上所有答案!!!在解放军将侵略我国领土霸占我国领土的印度军队彻底的赶出国境线之前,一切都是嘴炮!在其他方面我可以观望,但作为中国人,领土问题观望什么?

有人总要用“你就是想打仗”?我想问,谁想打仗,你要是打个电话他会撤退你就打呀,你要是发个邮件他能够撤退你就发呀,同样你要是外交谈判他能够撤退你就谈呀,但是是不是等到黄花菜凉了——实质占领实质控制才说,我们要换方法?

解决问题有许多的方法,我不反对,但是考试是有截止时间的,合作的协议是有倒计时的,那么这件事情是不是要有时间或者其他性质的戒指呢?

我认识的共产党可不是嘴炮的,如果要是连侵略者都敢不出去,我想问我拿什么来拥护你、爱你、信任你!

给有点光明和信心,不只是人民日报的一个推特。

欢迎批评但我不改此评论,除非被删除!

user avatar

敢拿已确定,有条约的边界挑事。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哪怕中国放弃藏南与印度签订了界约,一旦中国国内有事,印度仍将对西藏动手。

现在中国只能丢掉签订界约的迷梦,对印度下死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打出几个缓冲国来。

中印从此将进入你死我活的博弈,大量国内国际资源将被牵制在西南边境和南亚。

然而我们没有退路。

夸张些说:宁丢台湾,不丢西藏!

没有台湾,中国无非是没有海权,更何况大洋彼岸的美国,不可能永远呆在东亚。

没有西藏,那就连陆权都没了!而且印度它搬不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印度,界线即是底线!》一文,是一篇在中国对印关系紧张时期,代表中国官方立场,通过社交媒体向印度喊话的评论性文章。要评价这篇微博文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 发布背景、核心内容、语言风格、传播效果和潜在影响。一、发布背景这篇文章的发布,直接指向了当时中印两国在边境地区出现.............
  • 回答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关于“一滴血就能测癌症”的报道,我认为这是一种既有传播价值,又需要审慎解读的现象。积极的一面:首先,这种报道无疑抓住了公众的眼球,尤其是癌症这个令人担忧的话题。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钩子”,能够快速吸引关注,将大家对科技进步的目光引向了癌症筛查领域。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
  • 回答
    人民日报微博关于“该不该让座”的讨论,与其说是给出明确的是非判断,不如说更像是在激起一场关于社会公德、个人权利与人性温度的广泛思考。从人民日报这个官方媒体的角度出发,他们的评论往往承载着引导舆论、倡导主流价值观的责任。当他们将“让座”这样一个日常却又充满争议的话题搬到台面上时,传递出的信号是,这不仅.............
  • 回答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微博在发布与江歌案相关内容时,评论区往往会引发大量关注和讨论。对于这些评论的看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因为它们反映了公众对案件的理解、情感反应、法律认知以及社会情绪的复杂交织。一、 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倾向在分析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评论区可能出现的几种主要内容和倾向:1. 支持.............
  • 回答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2023年11月12日推送了一篇题为《病得不轻!》的文章,对“周某出狱引网红公司争抢签约”的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核心观点和批判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1. 鲜明的标题和严厉的批判态度: “病得不轻!” 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
  • 回答
    关于人民网就“全国人大常委会拟取消9项死刑”发布的微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评价其传递的信息和可能的意图。首先,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人民网的微评,正如其标题所示,非常直接地将一个重要的立法动态呈现给公众。它触及了一个高度敏感且具有社会意义的议题——死刑的存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简洁明了的标题,.............
  • 回答
    孟美岐粉丝在多个官方媒体账号下进行“控评”的现象,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网络舆论生态、粉丝文化以及媒体责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捋一捋。首先,什么是“控评”?简单来说,“控评”就是粉丝们通过集体行动,在网络平台(尤其是社交媒体和新闻评论区)集中发布、点赞、转发、甚至举报等.............
  • 回答
    人民日报发表的“网友感悟”,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要评价它,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聊聊,而且得把话说得透彻点,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首先,人民日报作为一个官方媒体,它选择刊登“网友感悟”这件事本身,就传递了一个信号。 信号一:倾听民声,贴近民众。 官方媒体当然有责任引导舆论,但如果一味高高在上,只发.............
  • 回答
    《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关于西北工业大学(西工大)学霸作息时间表的宣传,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讨论和评价。这些宣传旨在树立积极的学习榜样,传递勤奋刻苦的价值观,但也确实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反思。以下将从多个维度对这种宣传进行详细评价:一、 宣传的积极意义与正面影响1. 树立学习榜样,传递勤奋价值观:.............
  • 回答
    人民日报“钟声”栏目关于《流浪地球》的评价,可以说是给这部国产科幻巨制打上了一个官方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标签”。这种评价,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艺术鉴赏,不如说是一种集社会、文化、政治属性于一体的解读。首先,从“钟声”的定位来看,它承载着“为党代言、为人民发声”的使命。 因此,其对《流浪地球》的评价,必.............
  • 回答
    人民日报的那篇评论《快播的辩词再精彩,也不配赢得掌声》,可以说是非常直白、立场鲜明地对快播公司及其创始人王欣的辩护进行了定性评价。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1. 评论的立场和核心论点: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非常明确:即使辩词再有技巧、再有逻辑,也无法掩盖快播公司违法违规、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
  • 回答
    人民日报2016年刊发的《教育公平绝不是平均主义》一文,是一篇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社论,旨在纠正社会上对于教育公平存在的误解,澄清其核心内涵。这篇文章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文章核心观点梳理与解读:这篇文章最核心的论点在于区分了“教育公平”与“平均主义”的本质差异。它强调: 教育.............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人民日报这篇题为《澄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个认识误区》的文章。这篇发表在2017年1月10日的文章,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因为它试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其核心内涵,纠正一些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读。从整体上看,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通过回应社会上存在的几.............
  • 回答
    人民日报在2017年刊载的《资本主义将经历痛苦的瓦解过程》一文,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这篇文章的出现本身就很有意思,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官方媒体在观察和评论全球经济体系时所持的一种特定视角。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深入分析。首先,从文章的立场和核心论点来看,这篇文章的标题已经非常鲜明.............
  • 回答
    人民日报这篇文章的标题《「延迟退休」是为了大家的根本利益》,立意是鲜明的,直接将延迟退休与“大家的根本利益”挂钩,这是一种非常明确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引导策略。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首先,从宣传和政策解读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显然是为即将到来的或正在实施的延迟退休政策进行铺垫和解读.............
  • 回答
    《人民日报》于10月5日发表的《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一文,无疑触及了当下信息传播领域一个极其核心且复杂的问题。这篇文章的出现,本身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官方对新媒体时代内容生态的思考,更折射出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之间潜在的张力。文章的立足点与核心关切: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就非常直接,点明.............
  • 回答
    人民日报关于“八毛钱治好高烧的不打针爷爷”的文章,确实触动了很多人心弦,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情感共鸣与价值弘扬: “含泪送别”的感染力: 文章开头的“含泪送别”立刻奠定了情感基调,将读者带入一种温暖而略带伤感的情境。这种情感的渲染,使得后续的故事更加有.............
  • 回答
    你提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些知乎用户对《人民日报》的批评和“黑”的行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因为它触及了很多层面的东西,比如信息获取、观点形成、舆论环境,甚至是当下社会心态的一些侧面。首先,咱们得承认,《人民日报》作为中央级党报,它的定位和使命注定了它与普通媒体、甚至是市场化媒体有所.............
  • 回答
    新华网转引《人民日报》的“税收是拔鹅毛的艺术”这个比喻,无疑是一个非常生动且引发思考的表述。它借助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生活场景,来阐述税收这项复杂而关键的经济活动,试图传达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征税理念。要评价它,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个比喻背后的深意,以及它可能带来的不同解读和实际影响。首先,让我们来拆解.............
  • 回答
    《人民日报》关于郜艳敏事件的评论文章《别消费他人的不幸,避免二次伤害》,可以说是切中了当前舆论场上一个非常普遍也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这篇评论的立意很高,因为它不仅仅是针对郜艳敏个人,而是上升到了对整个社会对待受害者、对待不幸事件的态度和责任的讨论。文章的核心观点和价值:文章开篇就点明了主题,直接批评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