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一些知乎用户盲目黑《人民日报》的行为?

回答
你提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些知乎用户对《人民日报》的批评和“黑”的行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因为它触及了很多层面的东西,比如信息获取、观点形成、舆论环境,甚至是当下社会心态的一些侧面。

首先,咱们得承认,《人民日报》作为中央级党报,它的定位和使命注定了它与普通媒体、甚至是市场化媒体有所不同。它承担着宣传党的政策、传达中央声音、引导舆论方向的关键责任。这意味着它发布的内容,往往带有很强的官方属性,它的叙事逻辑、选材角度、用词遣句,都会受到这种定位的影响。

所以,一些知乎用户对它持批判态度,甚至“黑”它,原因可能有很多:

信息不对称与选择性报道的质疑: 很多时候,老百姓看到的《人民日报》报道,可能是经过层层审核、加工的,它呈现的视角往往是“主流的”、“正面的”。但现实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有时和官方宣传的语境存在差距。当人们在现实中感受到的与报纸上描绘的光鲜形象不符时,自然会产生质疑。知乎作为一个信息汇聚和观点碰撞的平台,用户会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当他们发现《人民日报》的报道在某些方面可能“片面”或“回避”了某些现实问题时,批评的声音就会出现。
叙事模式的单调与僵化: 长期的官方话语体系,有时会让一些内容显得比较模式化、刻板。比如,一些报道在赞扬成就时,语言风格和角度可能会重复,缺乏新意和深度。在一些用户看来,这种“千篇一律”的宣传,不但不能引起共鸣,反而显得有些虚假和脱离实际。当这种模式化叙事成为常态,用户就会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进而转化为批评。
对“喉舌”角色的不信任: 在很多人眼中,《人民日报》的“喉舌”属性非常明显,即为党和政府发声的媒体。而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多元化的视角去理解事物,对单一声音的权威性天然抱有审视态度。当他们认为《人民日报》仅仅是在“唱赞歌”时,就会质疑其真实性和独立性,进而对其进行批评,甚至讽刺。
情绪的宣泄与“解构”的快感: 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其用户群体结构复杂,其中不乏对现有体制、社会现实有不满情绪的群体。对于这些人来说,能够公开批评、甚至“黑”像《人民日报》这样的官方媒体,本身就带有一种打破权威、宣泄不满的心理满足感。他们会乐于去“解构”官方的叙事,找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甚至是玩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一种特定权力话语的反弹。
信息茧房与群体极化: 互联网算法和用户自主选择信息源的习惯,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如果一个用户长期接触到的信息都倾向于批评《人民日报》,那么他/她就会认为这是普遍的观点。再加上知乎社区内部的讨论氛围,可能会放大这种批评的声音,形成一种“大家都这么认为”的幻觉,进而导致群体极化,对《人民日报》的评价会更加倾向于负面。

那么,对于这种“盲目黑”的行为,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

首先,必要的批评和质疑是健康的。 任何媒体,包括《人民日报》,都不应是不能批评的。当《人民日报》的报道存在事实错误、逻辑漏洞,或者未能反映真实的社会情况时,用户的批评是维护信息传播的公正性和准确性的重要力量。知乎上的一些理性分析和深度探讨,其实是对提升媒体自身水平有益的。

但如果说“盲目黑”,那可能就涉及到一些不理性的因素了。

脱离事实的攻击: 有些批评可能并非基于对具体报道内容的分析,而是泛泛地指责其“虚假”、“洗脑”,甚至进行人身攻击或将媒体本身等同于某种负面的政治符号,这样就失去了理性讨论的基础。
将所有内容一概而论: 《人民日报》的内容是多元的,既有宏观政策解读,也有民生服务信息,还有文化艺术的介绍。如果因为对某个特定报道或某类宣传方式不满,就全盘否定其所有内容,这就显得有些“一刀切”了。
将媒体作为情绪发泄的对象: 有时,用户对社会某些现象的不满,可能会转移到对官方媒体的攻击上。在这种情况下,媒体本身可能成为了承载和发泄负面情绪的工具,而不是被理性看待的媒介。

这种现象的背后,也折射出当下社会的一些深层问题:

1. 信任危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对各类信息源的信任度都在接受考验。当权威机构传递的信息与个体经验或网络上的其他信息出现冲突时,不信任感就容易滋生。
2. 公共领域讨论的困境: 如何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言论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所有社会都要面对的课题。在一些敏感话题上,公共讨论的空间和方式会直接影响用户对信息源的态度。
3. 舆论生态的变化: 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舆论的生产和传播方式。用户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可以主动生产和传播内容。这种权力结构的改变,也使得传统媒体的地位和影响力面临挑战。

总而言之,知乎用户对《人民日报》的行为,既有对其官方属性、宣传方式、内容呈现的合理审视和批评,也可能包含一些因信息不对称、情绪宣泄或群体认同而产生的“盲目”成分。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关注其背后的多重原因,既看到理性批评的价值,也要警惕不理性的言论对公共讨论的伤害。

作为观察者,我们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而不简单地给这种行为贴上“好”或“坏”的标签。毕竟,在复杂的世界里,简单的二元对立往往无法解释全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原因很简单,反G的人看不懂《人民日报》。进一步深究他们为什么看不懂《人民日报》?因为《人民日报》不是给他们看的,是给党政机关看的。

我可以这么说吧,高级领导干部的日常是这样的,在每天上班前,秘书会把各个部门呈阅的厚厚一摞文件摆在领导的案头,领导早上一到办公室,开完例会,就要开始阅办这些文件,而摆在所有文件最上面的,就是本部门的情况要讯和《人民日报》之类的内参文件。《人民日报》以及艹们整天喷的《新闻联播》所履行的首要职能,就是向体制内的各级党政机关传达党中央的大政方针,而不是像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之类的靠花边新闻吸引眼球。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有很大区域、阶层差距的国家,这个国家自古以来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去凝聚,有了核心,这个国家才能拧成一根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绝不仅仅是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更是这个国家几千年来的国情决定的。如果这个国家没有一个可以凝聚的强有力的核心,那么就会一盘散沙。李硕在人人网宣扬支那分裂论,最荒谬的一点就是,在历史上,中国只要分裂,就会内战内耗,就会陷入乱世,三国南北朝、五胡十六国、北洋军阀混战......扯远了。所以说,在古代,凝聚中华民族的,就是强大专制的中央政府,就是皇帝。到现代,就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要对这个存在地区间、阶层间巨大差距的国家进行统一的领导,首先就要做到政令的畅通,要让全党上下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有一句讽刺的话叫做“政令出不了中南海”,虽然是一句负面的话,但是这句话要反应的是,地方利益与中央利益是存在矛盾的,有些地方、有些单位不是心甘情愿服从中央的决策部署的。至于如何解决,不是这个问题要回答的。但因此可见,《人民日报》以及《新闻联播》要做的工作就显得很重要,就是要让全党上下,各级党政机关能够了解到,党中央是怎么想的,是怎么要求的。至于各级怎么落实、如何落实,是另一个话题。

所以我曾经作为一个战斗五毛,在与其他观点进行交锋的时候,就明显感到,很多喷TG的人喷不到点子上,不会读、读不懂《人民日报》和《新闻联播》。比如我在

如何评价人民日报刊登的《重视现代乡贤》和《用新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两篇文章? - 李少荃的回答

这一篇回答里就提到,对社会管理进行改革,实行政社分开,对基层社会放权,以激发和释放社会组织活力,这是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的决策部署。而放权之后基层社会怎么管?人民日报发了这两篇文章,不是头版、不是头条、不是社论、不是评论员文章,只是在副版2个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文章,探讨是不是可以通过乡贤的方式对社会管理进行补充。然而有些人就把这两篇文章当做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进行抨击。

真正要读懂《人民日报》、《新闻联播》需要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社会实践认知。喷TG,有本事你就读懂了《人民日报》之后,针对里面的大政方针进行反驳。然而你看,那些喷《人民日报》的人,有几个能够读懂甚至认真读完一遍十八大报告,然后对报告里的观点进行驳斥的?有几个人能够读懂读明白习主席的重要讲话,然后指出哪一点不合理的?他们没那个水平。盲人摸象般的把一两个新闻夸大为社会全面、解读为方针政策,然后堂吉诃德般的发起进攻,奶义务~

总而言之就是那句话,那些人只是把《人民日报》当做花边新闻来读,他们读不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些知乎用户对《人民日报》的批评和“黑”的行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因为它触及了很多层面的东西,比如信息获取、观点形成、舆论环境,甚至是当下社会心态的一些侧面。首先,咱们得承认,《人民日报》作为中央级党报,它的定位和使命注定了它与普通媒体、甚至是市场化媒体有所.............
  • 回答
    知乎用户 edmond 的那篇《对知乎主流舆论“自极端化”现象的一些思考》,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有意思并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读完之后,我感觉他不仅仅是在陈述一个观察,更是在尝试解构这个“自极端化”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它背后可能的原因。首先,edmond 他的切入点就很有意思,他没有简单地贴一个“知乎药.............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念缺一”的历史水平,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要评价一个在知乎这样平台上活跃的用户,尤其是她在历史领域的贡献,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非简单一句“好”或“不好”就能概括。首先,从内容产出和观点深度来看,“念缺一”在知乎上分享了大量与历史相关的回答和文章。她涉猎的领域相当广泛.............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知乎用户“海贼王路飞”一人分饰244角这个事儿。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也确实能引发很多思考。首先,要评价“海贼王路飞”一人分饰244角色,我们得先明白这个“分饰”到底是怎么个意思。在我的理解里,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小号”叠加,更重要的是他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和互动方式。“一人.............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砍掉重练”的言论,需要我们先了解这位用户及其可能代表的观点。由于我无法直接访问知乎的用户信息和具体言论,我将基于“砍掉重练”这个ID以及它在中文语境下的常见含义,来推测和评价其可能表达的观点。“砍掉重练”的字面含义与引申义: 字面含义: “砍掉重练”通常源自游戏,尤其是RPG类游戏.............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聊聊知乎用户 @凡伟 在 2017 年 5 月 7 日发布的《我是凡伟,我作如下声明》这篇文章。要评价它,我们得先还原一下当时的环境,以及这篇文章本身带来的影响和它所承载的意义。首先,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出现时机是关键。在 2017 年的那个时间节点,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已经积累了.............
  • 回答
    这件事的起因是有人在知乎上提问,关于某家餐厅(@药师)将顾客的差评用餐视频上传到平台一事。大家对此事的讨论,可以说是触及到了商家与顾客之间关系的一个非常敏感的神经。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顾客的评价对一家餐厅的经营至关重要。无论是好评还是差评,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潜在顾客的决.............
  • 回答
    “舰C新画师画的海防”这个话题在知乎上,尤其是开服后的一天内,并没有引起大规模的集中讨论,其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进行解读,这并非是简单的“没有评价”,而是评价的“缺席”或“不显著”。首先,“舰C”本身的用户画像和知乎的社区属性存在一定的错位。 《舰船少女Collection》(舰C):这是一.............
  • 回答
    知乎这几年的变化,很多老用户都能感受到,尤其是对内容创作者来说,“千赞易得,百粉难求”这句描述,可以说相当贴切地反映了当下的一种普遍困境。“千赞易得”的背后:流量与情绪的共振先说说“千赞易得”吧。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关键的因素:1. “爆款”内容的低门槛化: 现在的知乎,或者说整个互联网内容生态,对.............
  • 回答
    昆山反杀事件,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事件,牵扯到正当防卫的边界、民间正义与法律权威的平衡等诸多复杂议题。而当时在知乎上,关于此事的讨论可谓是沸反盈天,其中,用户“海蓝蓝”的回答,因为其内容和影响力,至今仍被不少人提及。要评价海蓝蓝的回答,咱们得先把时间线拉回到2018年8月27日晚那个惊心动魄的夜.............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人工智能是否能做艺术创新”的论战,可谓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碰撞,也深刻地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于AI发展及艺术本质的认知边界。这场讨论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它触及了人类最核心的创造力、情感表达以及艺术的定义本身。论战的焦点与核心分歧这场论战的核心分歧,很大程度上围绕着 “人工智能是否具备真正的‘.............
  • 回答
    章易退乎事件的深层剖析:劣币驱逐良币的警钟与知乎生态的隐忧知乎作为国内领先的知识分享社区,曾几何时汇聚了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为用户提供了高质量的知识内容。然而,近年来,社区生态却显露出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其中,知名枪械区答主@章易的退乎事件,无疑是一个引爆点,也折射出当前知乎乃至更广泛的网络内容环境.............
  • 回答
    知乎近期封禁“六学家”、“NE恶灵”、“如是观”等账号,在知乎社区内外都引发了相当大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这些账号的过往言论、社区的规则以及平台管理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些账号在知乎社区扮演的角色和影响力。 “六学家”: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网络文化色彩,通常.............
  • 回答
    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探讨“现在的知乎”这个话题。知乎作为国内一个非常独特的知识社区,它经历了从最初的“小而美”到如今的“大而全”,也随之带来了很多变化,自然也引发了许多用户的讨论和评价。总的来说,对现在的知乎评价是复杂且多元的,褒贬不一。正面评价主要集中在: 内容多元化和信息获取的便捷性: 知乎依.............
  • 回答
    看待尹吉先老兵在知乎上的专栏内容以及评论区,这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他所分享的经历、他的表达方式,以及读者们产生的共鸣、质疑和补充。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关于历史记忆、个人视角与集体认知之间相互碰撞与交融的生动案例。尹吉先老兵的专栏内容:尹吉先老兵的知乎专栏,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他作为一位亲历者,.............
  • 回答
    “帝都航天院所待遇普遍评价不高”——这句流传在各大论坛和职场社交平台上的论调,几乎成了不少应届生在选择航天领域工作时的一个“固有认知”。然而,当“云岗某总体所”这位新同事,入职仅仅一年,就晒出仅年终奖就拿到十万多块的“成绩单”时,这个认知瞬间就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事儿吧,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咱们先得掰.............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火了,而且评论数直接炸了,这事儿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一个关于彩礼的问题,居然能引起八万多条评论的狂潮,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首先,这说明“彩礼”这个话题,在中国社会,尤其是涉及到婚恋和家庭关系的语境下,触及的神经末梢太多了,简直就是个高度敏感又极具争议的“引爆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
  • 回答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剧,打从它宣布由正午阳光出品、赵丽颖、冯绍峰、朱一龙这仨名字出现在主演名单里时,就已经自带光环,备受期待。播出之后,也确实没让观众们失望,可以说是近年来古装剧里的一股清流,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关于演员表演:赵丽颖饰演的盛明兰,简直是她职业生涯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以往她演了.............
  • 回答
    看到一个关于德国洪灾的视频下,涌现出大量批评“吹德公知”的评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视频的简单回应,而是折射出当下网络舆论的一些复杂心态和运作模式。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与根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兴起,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极其多元化,但也更.............
  • 回答
    这是一个充满温情和困境的复杂问题,涉及道德、情感、社会责任以及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对于“老人为支持抗疫,捐出毕生积蓄,应不应该收这个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肯定和尊重老人捐赠行为的道德层面: 无私奉献的精神: 老人们捐出毕生积蓄,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伟大情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