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知乎想法中「人工智能是否能做艺术创新」这一场论战?

回答
知乎上关于“人工智能是否能做艺术创新”的论战,可谓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碰撞,也深刻地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于AI发展及艺术本质的认知边界。这场讨论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它触及了人类最核心的创造力、情感表达以及艺术的定义本身。

论战的焦点与核心分歧

这场论战的核心分歧,很大程度上围绕着 “人工智能是否具备真正的‘创造力’和‘意识’,以及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这两个关键点展开。

支持AI能进行艺术创新的观点,通常强调以下几点:

AI的生成能力和风格模仿: 支持者认为,AI可以通过学习海量的艺术作品,掌握各种风格、技巧和构图,并在此基础上生成全新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作品。例如,AI生成的绘画、音乐、诗歌等,在形式和美感上已经能够令人惊叹。他们认为,艺术的“创新”可以体现在对现有元素的重组、变形和新的组合方式上,而AI恰恰擅长此道。
突破人类局限: AI不受人类的思维定势、生理局限和创作疲劳的影响,可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探索艺术的可能性。它们能够处理复杂的数据和模式,发现人类难以察觉的规律,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工具论与合作论: 许多人将AI视为一种强大的艺术工具,就像过去照相机、合成器一样,AI只是进一步拓展了艺术创作的边界。在这种观点下,AI并非完全独立创作,而是与人类艺术家协同合作,实现艺术的进步。人类负责提出概念、进行指导和最终的筛选,AI则负责执行和提供灵感。
“结果导向”的艺术观: 有一部分观点认为,艺术的评价最终应回归到作品本身。如果AI生成的作品能够打动人、引发思考、带来美的享受,那么它就具有艺术价值,其“创造者”的身份反而不那么重要。

反对或对AI艺术创新持谨慎态度的观点,则主要聚焦于:

缺乏主观意识和情感体验: 这是最根本的分歧所在。反对者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源于艺术家深刻的个人经历、情感波动、对世界的理解和内心的驱动。AI只是一个算法模型,它没有喜怒哀乐,没有爱恨情仇,更没有对“生而为人”的独特体验。因此,AI的作品只是对已有数据的“缝合”或“模仿”,缺乏灵魂和真情实感。
“创造力”的定义: 对立观点认为,AI的生成过程是基于概率和模式匹配,是一种“计算性的再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无中生有”或“灵光乍现”。他们认为,真正的创新是建立在深刻的理解、批判性思维和对艺术史的超越之上,而AI尚不具备这种能力。
艺术的意义与目的: 艺术不仅仅是美学上的愉悦,更承载着人类对生命、社会、哲学等问题的探索和表达。AI是否能理解并参与到这种深层次的意义构建中,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谁是作者”的哲学困境: 如果AI创作的作品,其“灵感”来自于海量人类作品的训练,且最终的“意图”由人类提供,那么作品的真正作者是谁?这涉及到版权、原创性以及艺术品价值的归属问题,给传统的艺术评价体系带来了挑战。
“风格”与“表达”的区分: 即使AI能模仿某种风格,但模仿本身并不等同于拥有该风格并将其发展到新的高度。艺术家的风格是其个人成长、思想演变和创作实践的综合体现,而AI的“风格”更像是对过往风格的“采样”和“重组”。

论战的价值与影响

这场知乎上的论战,其价值远不止于“AI能否创作艺术”的简单判断,它更像是一个 “思想实验室” ,促使我们:

1. 重新审视艺术的定义: 论战迫使我们深入思考,艺术的核心是什么?是形式美,是情感表达,是观念的传递,还是对人类经验的独特反映?AI的出现,极大地挑战了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艺术定义,迫使我们进行更精细化的辨析。
2. 探讨人类创造力的本质: AI的生成能力,反而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人类创造力的独特性。那些源于直觉、情感、生活体验、甚至痛苦与挣扎的创作,AI是否能真正复制?这促使我们反思,人类的“灵感”和“情感”在创作中扮演着怎样不可替代的角色。
3. 界定AI在创意产业中的位置: 论战也为AI在音乐、绘画、写作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一些人看到了AI作为高效工具的潜力,另一些人则担心它可能对人类创作者的生存空间构成威胁。这促使我们思考,未来人机协作的创意模式将如何发展,以及如何平衡效率与人文关怀。
4. 促进跨学科的交流: 这场论战吸引了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参与,包括艺术家、工程师、哲学家、评论家等。这种跨学科的对话,有助于打破认知壁垒,从更宏观、更系统的角度来理解AI与艺术的关系。
5. 引导公众对AI的认知: 知乎作为重要的知识分享平台,这场论战的广泛传播,也有效地引导了公众对AI能力的认知。它不仅仅是技术能力的展示,更是一场关于未来社会、关于人类自身价值的讨论。

总结来看

这场知乎关于“人工智能是否能做艺术创新”的论战,是一场深刻而复杂的话题探讨。它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艺术”和“创新”本身就不是僵化的概念。

从技术层面看,AI无疑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生成和模仿能力,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人类。
从哲学和情感层面看,AI是否拥有主观意识、情感体验和深层创作动机,是其能否进行“真正”艺术创新的关键。

这场论战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 “看见”了AI的强大,也“看见”了人类创造力的珍贵。它不是要否定AI的价值,而是促使我们以更审慎、更批判的态度去理解AI对艺术乃至人类文明的影响,并为未来可能的人机共生艺术模式,打下思想的基础。这场讨论仍在继续,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还会有更多关于艺术本质和创造力边界的思考被激荡出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26年,美国海关对一件铜制品征收了40%的关税,由此在政府、法院、艺术圈、收藏圈、学术领域、社会舆论间引发了一次关于何为艺术的讨论。

这件铜制品就是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的“空间之鸟”

但当时的美国海关认为这只是一块金属,因此不能享受美国于1922颁布的艺术品免关税的优待法令。作为收藏者的爱德华当然不能接受自己花费上千美元(当时一把枪才几美元)从法国买回的艺术品被官方当成一块金属。

于是,围绕着这件雕塑是艺术品还是一件普通铜制品,庭审法官提出了一个至今也没有完全定论的问题:

出自艺术家手中的物品一定就是艺术品吗?艺术圈如何定义艺术?如果一个严肃艺术家创造出一个难以名状的物体然后给出一个难以理解的阐释,其他人如何区别这是一件严肃点艺术品或者是一件“皇帝的新衣”呢?

在庭审中有这么一段辩论:

爱德华在法庭上说:从这件铜制品,自己能够感受到这间雕塑具有鸟类飞行的那种美感。

对此法官提出了一个问题:

如果当初布朗库西不把雕塑叫“空间中的鸟”,而是“空间中的大老虎”,你会不会认为这是老虎吗?

爱德华回答:我不会认为这是一只老虎。

法官:你之所以认为这是鸟,是因为标题叫鸟,而且是艺术家告诉你的?

爱德华:是的。

法官:如果艺术家取另外一个名字,那你会用另外一个名字叫它吗?

爱德华:是的。

法官:基于你对现实的经验以及训练,你能确定看到的东西其实并不能叫做一只鸟?

爱德华:是的。

因此,可以看出:裁判一件东西是不是艺术,与这件东西的名字是有关系的。如果一件东西叫什么都可以,那么它就不能表达特定的意义,因而很难传达艺术家的想法。

法官:你认为它表达的是鸟而不是大老虎 ,根本原因是什么?

爱德华:我觉得这件雕塑呈现的是飞翔和鸟的感觉,弧线与曲线给我感受是鸟,侧面看起来有鸟的胸部与羽毛的感觉。

法官:所有鸟类都具有曲线,那么任何有曲线的铜制品都能代表一只鸟呢?

爱德华:不。

法官:那这样的曲线是不是像小船或者新月呢?

爱德华:是的

法官:如果布朗库西告诉你这是一条鱼,那么在你看来这是鱼吗?

爱德华:如果他说这是一条鱼,我会管这叫一条鱼。

法官:如果此时布朗库西说这是老虎,你会认为这是老虎吗?

爱德华:不,我不会认为这是老虎。

法官:如果我手上有一根熟练工匠打磨的棍子,你是否会认为这是艺术品呢?

爱德华:可能是艺术品。一个工匠不可能去构思一件艺术品的外形,如果他构思出了,那么他就不再是工匠,而是艺术家了。

法官得出了初步的判断逻辑:

一个物品是其他已经可以定义的东西,那就不是艺术品

一个物品出自艺术家之手,可能是艺术品

是不是艺术品与其名字有关,否则人们无从理解

最后法官还是做出了关于“空间之鸟”有利于艺术家的判决。

但这个法官对于艺术的认识有一个逻辑漏洞:

如果一件物品具有使用价值是另外一件日用品,那还是艺术品吗?

在后来的一次类似官司中,法官对于用灯管制作的艺术品设定了条件:

所有灯管,必须以艺术造型在博物馆等艺术场合展现,否则不能算艺术品

因此,有个可能一只鞋子放在自己家里只是一只鞋,但放在美术馆里就会是艺术品,传递着艺术家的某个理念。

在这种标准之下,对于艺术家的约束是不是太宽松了呢?

并不是,因为市场会用真金白银说话。


以上内容总结于 @翁昕 live“艺术之名”,其中传递出的关于艺术的观点放在此次论战的是非常适合的:

即 艺术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艺术品本身的形态,而更在于创作者本身的理念以及人们如何去解读它。

目前人工智能创作的东西只能依靠人去解读,而人工智能自身不能给出被人群以真金白银来评判的可接受的解读,那么就不是艺术品,而是一种随机的产物只具有普通商品或者工艺品的价值

假设无限久远的未来人工智能具有解读的能力以及理念创新,那么除了创作,艺术品的评价主体也可以是人工智能。

最后就变成了人与人工智能的话语权之争,实质上就是人类自身艺术理念的论战。

这种形态下的人工智能与艺术的关系怎么判断呢?

个人观点:

评价艺术的标准将会如19世纪由具象扩展到抽象一样,从抽象进一步脱离实物束缚升华为存粹的意识流。而人工智能本身将就是一种艺术,关于艺术的艺术。那个时代的艺术家艺术创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在某个流派影响下用某种形态(哪怕是抽象)来表达理念,而是升华到了不断创新艺术理念本身。

新的艺术流派的诞生时间间隔从古代的几百年上千年到如今的几十年,最后进化到未来每时每刻都无数新流派涌现……而目前以触发共情为创作核心的艺术形式,则在ai的高效运行下成为一般职人的工作,就如同照相机轻易完成古代画师梦寐以求的栩栩如生。

正如哲学家以文字凌驾于现实运作的情况一样,借助工具的进步,基于感性思维的艺术家将无限与基于理性思维的哲学家靠拢。

那个时代的人类将拥有现在我们永远无法想象的艺术世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