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知乎 2019 年 6 月 11日去除「想法」的更新版本?

回答
知乎“想法”功能的消失:一次用户体验的“进化”还是“退化”?

2019年6月11日,知乎进行了一次备受瞩目的更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正式移除了“想法”功能。对于许多重度知乎用户而言,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惋惜的决定,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那么,这次更新究竟对知乎生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

“想法”:曾几何时的“小而美”角落

要评价此次更新,首先需要回顾一下“想法”功能在知乎生态中的定位。简单来说,“想法”是知乎早期推出的一项功能,旨在让用户能够发布一些短小精悍、碎片化、即时性强的内容,与传统的“回答”和“文章”形成互补。它更像是一个观察社会、记录生活、分享瞬间的“朋友圈”或者“微博”的延伸。

在“想法”存在的时期,它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低门槛的表达平台。无论是对某个热门话题的一闪而过评论,一个生活中的小感悟,一张随手拍的照片,还是一个求助或分享的小信息,都可以通过“想法”快速地传递出去。这种即时性和非正式性,使得“想法”成为许多用户日常浏览和互动的一部分,也为知乎社区增添了许多生动活泼的色彩。

移除“想法”:知乎的考量与用户的反应

知乎官方在移除“想法”时,通常会给出一些理由,例如:

内容生态的整合与优化: 官方可能认为“想法”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与知乎主打的“严肃、专业、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定位存在一定的冲突。移除“想法”是为了将更多精力集中在提升“回答”和“文章”的质量上,避免社区内容的“泛化”。
产品结构的简化: 随着知乎业务的不断拓展,产品功能也日渐增多,移除一些相对边缘或使用频率不高的功能,有助于简化产品结构,提升用户体验的专注度。
商业化与变现的考量: “想法”这种短内容形式,在商业化和变现方面可能不如长内容那么直接有效。移除后,平台可以将更多资源导向能够带来更高收益的内容形式。

然而,用户对移除“想法”的反应大多是负面且充满失望的。许多用户认为:

社区活力受损: “想法”是许多用户进行日常互动和轻量级表达的渠道。移除它,就像在知乎这座知识的殿堂里关闭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庭院,使得整个社区变得更加严肃和冷漠,削弱了社区的社交属性和人情味。
创作门槛提高: 对于一些只想分享零散想法、生活片段,但又没有时间或者不擅长撰写长文的用户来说,“想法”是一个非常友好的平台。移除后,他们可能就此沉默,或者转向其他平台。
信息获取的碎片化需求未被满足: 并非所有信息都需要长篇大论。“想法”恰恰满足了用户快速浏览、获取碎片化信息的需求。移除后,知乎在这一方面的功能缺失是显而易见的。
与“值乎”、“知乎Live”等功能的定位模糊: 在移除“想法”的同时,知乎也在发展其他付费或半付费的内容和服务。有用户认为,“想法”的移除反而使得知乎在内容形式的布局上变得更加不清晰。

对知乎生态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这次更新对知乎生态的影响是多层面的,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

积极影响(官方可能期望的):

内容质量的“潜在”提升: 将用户的注意力从短平快的内容引向需要更多思考和积累的“回答”和“文章”,理论上可以引导用户产出更具深度和价值的内容。
社区氛围的“专业化”聚焦: 更加强化知乎作为知识问答社区的专业形象,吸引和留住那些追求深度知识和专业讨论的用户。
产品线梳理与聚焦: 简化产品功能,使资源和精力能够更集中地投入到核心业务上。

负面影响(更普遍的感受):

用户流失与活跃度下降: 那些习惯了通过“想法”进行轻松互动的用户,可能会因为功能缺失而感到不适,甚至转向其他平台,导致部分用户流失和整体活跃度的下降。
内容多样性的削弱: 社区内容变得更加单一,缺乏了“想法”带来的生活化、碎片化和即时性的信息,使得知乎的生态也变得不够多元。
社交属性的减弱: 用户之间的轻松互动和关系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想法”这样的功能。移除后,知乎的社交属性会进一步减弱,更倾向于一个纯粹的信息获取平台。
未能完全满足所有用户需求: 对于那些真心喜欢并依赖“想法”功能的用户,这次更新无疑是一种“剥夺”,未能兼顾到所有用户的需求。

总结:一次“选择性进化”的代价

总的来说,知乎在2019年6月11日移除“想法”的更新,可以被视为一次“选择性进化”。知乎为了巩固其“专业问答社区”的定位,试图通过精简功能、聚焦核心来提升整体内容质量和用户体验。从这个角度看,它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战略考量。

然而,任何产品功能的调整,都伴随着用户的“用脚投票”。移除“想法”功能,无疑牺牲了部分用户对社区社交和碎片化表达的需求,这是一种“得”与“失”的权衡。这次更新让知乎在追求“专业”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但也让它在“鲜活度”和“人情味”上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对于用户而言,这次更新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知乎的核心诉求是什么。如果用户追求的是严谨的学术探讨和深入的知识解答,那么移除“想法”可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如果用户更看重知乎的社区互动、生活分享和即时信息获取,那么这次更新无疑是一次“退化”,是对社区多元性和活力的无声削弱。

时至今日,虽然“想法”功能已经远去,但它留下的讨论和反思,依然值得我们去品味。产品的进化,终究要回归到用户本身,如何在满足平台战略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和留住用户,始终是摆在所有互联网产品面前的一道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久之前我的知乎版本就被改了,没想法功能。

我很诧异,为啥就我的强制更新了,就问了程序员老婆。她头都没抬,告诉我这叫AB测试,互联网公司广告部门的常规操作,目的是通过对照实验,看如何改进界面,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比如广告点击次数,文章阅读次数之类的。

我一琢磨,这不对啊!

本来想法区没广告,关注区才有广告。我只看想法,就不会点击广告。现在二者合并,岂不是误触广告几率大幅提升?反应到后台,这不就是广告点击的数据更好看了么?

说不定知乎广告部还兴冲冲拿着数据告诉老大,看,改版后用户更爱点击广告了呢!用户很爱我们的新版本哦…

本来可以去想法区看想法,现在为了看想法,不得不夹杂文章和回答一起看,那么文章和回答的点击(误点)次数肯定会提升,反应到后台,回答的阅读数据更漂亮了呢…

当然,我还知道有的朋友只看答案,从来不看充斥灌水和鸡汤的想法区。改版后懵逼了,怎么出来这么多乱七八糟的玩意?点点看,果然很乱七八糟…反应到后台,想法的曝光率也大幅提升了呢,真是棒棒哒…

老婆一愣,说,原则上不会有这么蠢的广告部,可是…随即点头,不得不承认,如果有些公司没有完备的体系,确实会干这么蠢的事情…

于是这也完美解释了为什么把左右滑切换答案砍了,因为下滑切换答案,体现在数据上,就是答案阅读完整率,大幅提升哦…这么重要的指标提升,可是要升职加薪的呢…

//我后来问我老婆,那怎么才能让后台数据难看呢?老婆告诉我,大概两种吧,第一是改版后大家都不玩了,平均使用时长狂降;二是大家卸载新版本,都去用老版本。大家看着办吧…

对了,我老婆还告诉我,所有指标中,最最最重要的,就是广告营收,和平均在线时长,只要这两个指标不降低,怎么改都是对的,“一小撮人”喊破天也没用…

这就跟超市把你想买的,长销的商品,放在最深处,尽量延长你的逛超市时间,一个道理…只要利润和人气上去了,谁管你开心不开心?

//评论区都是人才啊!

1. “改版后用户使用时长更长了呢,大家都爱新版本!”——杂乱无章,要更仔细才能找到想看的答案/想法了,能不多花时间么…

2.“苹果手机用户,对新版本接受程度更好呢!”——安卓还能卸载了装回老版本(比如我),轻轻松松。IOS可不容易啊,那不只能忍了么…

user avatar

.

我支持「想法」这样的改动。

因为知乎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在向着微博发展,而是在向着快手发展,向着今日头条发展。

知乎最大的问题,不是哪些改动会污染时间线,而是过去至少两年的时间里,涌进知乎的一亿多新用户中,几乎没有多少在使用「时间线」模式。


现在的知乎,无论是网页版还是APP,首页都有三个选项:「推荐」、「关注」、「热榜」。

「关注」,就是传统的时间线模式,所有我看到的内容,都是和我关注的人相关,他的关注,他的回答,他的点赞。

而「推荐」,则是机器推荐的模式,今日头条、抖音的模式,甚至知乎的机器推荐模式,比抖音更彻底,彻底到令人不可理解。怎么个彻底,下边会说到。


印象中,至少两年的时间,第一次进入知乎的新用户,默认都是使用「推荐」模式。

至少有一个亿的知乎新用户,第一眼看到的知乎是这样的。

而一开始确定的使用习惯,想要改变,非常非常困难。


前几天我做过一个实验,在「推荐」模式下连刷了 200 条内容,记录这些内容和我关注的人之间的关系,200 条内容里,只有 2 条的作者是我关注的。

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推荐模式下,你关注了谁和你看到什么,其实没有关系。

所以,你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这一两年,关注你的人增多了,可是阅读量却变少了,因为在「推荐」模式下,一个作者有八百人关注还是有八万人关注,其实都没有差别。

知乎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在传统的人关注人的内容模式,和机器推荐的内容模式之下,摇摆不定。

一年多来,大家都在哀嚎,说知乎在限流,写的专栏没人看,发的想法没人看,写的答案没人看,感觉都被针对了。

其实并不是,至少不是针对你。

所以,知乎确实在限流,只不过限的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把整个「关注」模式给限流了。


这个也可以理解,头条系的产品搞得太好了,用户、流量、钱,我是知乎我也眼馋。

但是反过来想,为什么微信和微博,还要坚持守住人与人之间的关注,而且似乎这样的模式,更能产出好的内容?

而且即使是抖音,在机器推荐内容时,也加入了关注者的权重,每次打开抖音刷出的前几条,都是自己关注的人。所以知乎完全不考虑关注的推荐,让人无法理解。


目前的知乎,在内容如何发放上,是十分矛盾和摇摆的。而这个天平,似乎逐渐在倾向于机器推荐。

而「想法」,是最新的一个基于人和人之间关注的产品,也是知乎目前少有的几乎大家都在叫好的产品。

把这样一个产品合并到「关注」模式下,应该会让更多的老用户坚持时间线,可能也会让更多新用户尝试切换到时间线模式。


如果你是一个在知乎上写文章、回答问题的人,你为所谓「限流」而感到苦恼和愤怒,那么,你应该支持这样的改变。

如果你是一个在知乎上看文章、看问题的人,如果你曾点开「推荐」页面,感慨知乎怎么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那么,你应该支持这样的改变。

这个时候,凡是能增加时间线模式权重的变化,能让更多人使用时间线的变化,都值得支持。

.

user avatar

实际上,想法在刚推出的时候用户批评的声音是要更大的,因为想法碎片式的输出环境在出现后降低了讨论质量,更多地被拿来撕逼了。而且早期的想法有个功能叫“分享”,就是从别人文章或答案里截取一段话转发到想法时间线,这个功能显然很适合拿来断章取义,也是想法当时为人所诟病的一点。

我说这个不是说知乎砍想法砍得好,而是说知乎总是自说自话地对社区做非常大的改动,等用户适应了新环境之后又瞎jb改一遍…… 想法区现在已经被很多用户当作介于朋友圈和微博之间的一个养老地,没了想法之后估计这批人连使用贵乎的最后热情都没有了。

这个产品设计的逻辑真是绝了,我上知乎是为了看我自己干嘛的吗?

user avatar

目前看来,最直观的效果是,大家不再发想法,想法这个功能近似于报废了。

本来想法就是知乎这个手机app的最后一块遮羞布。想法消失之后,我们突然发现破乎已经没啥可看的了。


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大家无偿写作答案和文章的动力就越来越低。优秀回答者这个头衔的存在感淡漠,很多有效输出者都弃乎转做自己的公众号,更多的人开始划水,知乎就已经失去了最核心的存在价值,那就是“看看我不知道的事情”。

世间一切动力,从最根本上讲无出名利。下班了写几千几万字的知乎,上边挂得广告自己一分钱拿不到,又不再有官方的吹捧和鼓励,是个人的心态都会崩的。


打开现在的主页,关注的人大半都AFK了,时间线无论怎样刷都不动。科学和严谨的主流不存在以后的推荐里说是群魔乱舞都不过分,各种小学水准的答让人哭笑不得。热点问题里边一堆先入为主和明星八卦的傻屌问题水准甚至都不如知乎众看不起的贴吧。

当知乎的观变感成了“我知道但是连我都不削于讲的事情”,那知乎的核心价值就完JB蛋了。

如果说“想法”这个功能出现的时候大家笑骂,是因为看不起破乎终于给自己搞了件皇帝的新衣服穿上,用流量来掩饰质量的困顿。那么今天想法功能在直观上的"消失",就好比破乎连这件透明的衣服都脱下,终于赤条条地站在那示众了。


人都是习惯的动物,也是懒惰的动物。当破乎已经彻底沦落成一个“里边还有些认识人”的通讯工具以后,看看想法成了很多很多人平时打开知乎唯一的动力。

想法区的合并意味着直观上这个过滤的功能消失了,如果发想法的按钮不在那里了,我就不发了。如果不能一眼看到别人的想法并且只看想法,我就不看了,就这么简单。


我猜破乎的管理员能够看到每天大家发了多少想法,那么这个新版本的影响不用我在这里叨叨,效果是一目了然的。

我猜破乎原来的想法是用比较火的想法救已经可以埋了的时间线。但是你们想多了,忘记了想法原本就是个遭人调笑的不伦不类的存在,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副产品。

原来如果想法单独拿出来还可以勉强撑起一个页面的话,现在的效果就是这个矬子里拔出的大个儿它撑不起整个知乎的颓丧和虚浮,可发可不发的想法,大家直接就不发了,这就是现实。

到现在还没退乎的用户,我们还没脸皮厚到需要在时间线上看自己的想法和动态这么自恋。


同时,如果说原本的破乎,有人写写东西是为了给在“想法”功能里还活着的朋友娱乐一下的话,想法的合并在直观上的效果就是用户和这些朋友的小空间直接被拆掉了。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个用户,我TM打开破乎干啥?我终于意识到,原来想法也不过就是这些人有热情发朋友圈而已,虽然我不能原样把他们都搬到自己的朋友圈里边,但是把最重要的几个加一下微信,也就八九不离十了,何必还在手机里装一个额外的app.


你看,想到这里,所有的问题不就都理顺了嘛。

^^

user avatar

以前哦,胖丁发个想法,

发完就去窥屏了(自己的),

不一会儿,

就有好几个鼓掌 ,

还有那种住在想法区的,秒鼓大佬,

平均每个想法,

都能有三十个鼓掌 ,

我在屏幕这头,都想象出他们啪啪啪拍手的样子,

诶嘿嘿,

吼开心~((≡ຶ̑ꀬ≡ຶ̑)),

我是最受欢迎的宝可梦油~~~~~~₍₍ ᕕ⍢ᕗ⁾⁾

诶嘿嘿,(⁎⁍̴̛͂▿⁍̴̛͂⁎)*✲゚*。⋆

那时候,

冬天很冷,

大家鼓掌的手却很热。

忽——~!!!!!!!!!然有一天,

小邋遢(划掉)变了,

想法区没有了!!!!!!!!!!!

这是什么行为?


这是强拆的行为!!!!!!!!

那些住在想法区的朋友,

被迫离开,

屈辱地,在关注栏里,四处搜寻,

胖丁花了十分钟,

才找到发想法的+号,

胖丁等啊,等啊,

等到知乎都倒闭了,

才只有两个鼓掌 ,

夏天,

呵,

这哪里是夏天,

胖丁的❤很冷……因为他们都,找不到鼓掌 的地方,

他们看不到哇,看不到哇,

呜呜呜呜嘤嘤嘤嘤,

他们看不到我的想法!!!!!(ノ๑`ȏ´๑)ノ︵⌨


我要这乎,有何用?!~

谁改的版本,走出来,

(⋌▀¯▀)=☞盘他

user avatar

想分享三个观点,一个是对于这个讨论本身,一个是这次想法的改版,还有这次有什么可以做的更好的。

1.关于如何提出不同意见

这个问题最早的题目是对知乎的产品经理人身攻击(是真正的人身攻击)。我很反对这一点。

公司的事归公司,产品的事归产品,不要牵扯到私人身上。知乎的同学说知乎常常被骂,我说那就被骂呗,用户就是衣食父母,被骂也是正常的,骂完你继续上知乎就行。但是不要牵扯到私人身上。你在什么样的位置,有什么样的角度,要做什么事情,都是因为公司和产品来决定的。在这之外,在现实当中,他们就是和每个人一样正正常常,有自己尊严的朋友。

作为知乎的老用户,作为一个产品和设计专业领域的从业者,我认为现在知乎的产品和设计是越来越好的,背后的产品经理和设计师的专业能力没有问题。特别是最近的这些版本,我的感觉是产品和设计水平不错,能感觉出来,当然具体的设计结果是不是有效,我也很感兴趣。

为什么你会觉得他们做的不好?是因为本身产品到了这个阶段,就很难做。做产品是个很苦的过程,要各种试错和迭代,探索然后改进。

知乎这样的产品,无论怎么做产品和设计,都会有不少人有不同意见。很多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步一步来。

所以我会给知乎团队提很多建议,可能也有挺多挺尖锐的,但是我不会否定他们的专业度。我觉得「教」知乎团队来做产品就没必要了,人家自己更专业。只是有不同的意见,就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2.关于想法的改版

说到想法,现在很多用户对于想法没有单独入口了不满。

其实这种不满有很多解决方式,比如通过为时间线提供筛选功能等等。让想法和关注合并在一个信息流里,我是非常支持的,这会对知乎有长期的帮助。

要解决现在用户的不满,未必是保留单独入口,而是通过筛选等功能实现。也可能是别的方式,总之面对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未必是和大家想的一样。

3.哪一点能做的更好

知乎在产品上这次有一个问题,我认为也是知乎团队一直忽略的一点,就是考虑活跃用户的体验。

在灰度放量的过程中,如果只看大的数据,是看不出来的,因为类似想法入口的改变,对于90%的用户,很可能都无所谓。但是对于少部分活跃用户,会感觉非常不好。而这些活跃用户,对于知乎挺重要的,尽管从统计上因为比例小容易被忽略。

应该在产品改版当中,考虑到这些用户的需求,例如如果真要有一个信息流的筛选入口,是不是可以和这次改版一起放出,用户的抵触情绪就会少很多?

供大家讨论。

user avatar

知乎想法和知乎问答分家的时候也是一片骂声,现在合并却又是一片骂声,为什么?因为知乎想法和知乎问答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玩法。

相比于知乎问答(主站),想法有几大特点: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想法够轻量级,可以不依托任何问题,摆脱了“回答”这种形式的桎梏。避免了“如何评价XXX”这种boilerplate code 格式代码,也避免了文章的标题和题图。第二,仍有一定分量,比微博140字信息量大多了。转发是个比“实名反对”互动性更强的操作。第三,对PC端未登录游客极为不友好,相对地,对于手机端粉丝比较友好,读者群体比较容易预知。第四,玩家全是从知乎主站携号转网的老玩家,大V不亏,小号也无障碍,通用同一个APP。第五,从转发链比较容易看出被炸想法的残骸,不像问题被炸几乎没有任何遗留物。主站被炸号也可能被炸个人主页。但是想法区一直没有来得及这么赶尽杀绝。

以上几大特点实际上更像远古时期的知乎主站:持续输出者人数较少,门槛不算特别低(至少知乎重度玩家,知乎top10000用户)而且读者也有门槛(游客基本被屏蔽了),大V互动以及答主粉丝互动频繁热烈,软文广告极少(水军很难通过bot点赞鼓掌炒作到未关注者面前)。在遗老遗少对知乎变质的质疑声四起之时等于新游戏迁移数据,反正有老玩家乐意玩这种有起步优势的新游戏,而且它毕竟很像怀旧服!现在新游戏强制和老游戏合服……一般游戏玩家流失到快倒闭的时候才合服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