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知乎的「想法」功能?

回答
知乎的“想法”功能,作为其内容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推出以来一直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内容创作者分享碎片化、即时性观点的平台,也是用户获取信息、参与讨论的另一种渠道。对其进行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功能定位与初衷

知乎“想法”功能的定位可以理解为:

碎片化内容的承载体: 区别于知乎长篇的问答、文章,想法更适合发布简短的文字、图片、链接、投票,甚至是短视频。这使得用户可以更快速地记录和分享自己的思考、观察、提问和生活点滴。
社区互动与即时反馈的催化剂: 想法支持评论、点赞、转发,甚至私信作者,为用户提供了更直接、更便捷的互动方式。这有助于激发讨论,快速收集反馈,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内容创作的“预演台”或“补充站”: 对于一些尚未成熟的、零散的观点,作者可以在想法中先抛出来,试探社区的反应,或者作为长篇内容的引子、补充,形成多维度的内容输出。
个性化展示与社交属性的强化: 想法可以看作是用户个人主页的一个动态展示窗口,让用户除了回答和文章,还能更全面地展现自己的思考、喜好和生活态度,增强了社交属性。

二、 优点与积极影响

1. 降低内容创作门槛,提升创作活力:
门槛低: 相较于撰写一篇深度的回答或文章,发布一个想法的门槛极低,只需要几句话、一张图即可。这极大地鼓励了那些不擅长长文写作的用户参与到内容创作中来。
即时性强: 当用户有突发的灵感、看到有趣的事物、或遇到困惑时,可以立即通过想法记录下来,不会错过宝贵的瞬间。
内容多样性: 想法丰富了知乎的内容生态,除了严肃的知识分享,还有生活化、娱乐化、情感化、观点性的内容,使得知乎的用户体验更加多元。

2. 促进社区互动与连接:
快速互动: 点赞、评论、转发等操作比在长回答下互动更加便捷高效,能够快速形成讨论氛围。
拉近距离: 作者通过想法分享更生活化、个人化的内容,能够让读者更了解作者本人,从而产生情感上的连接,增强粉丝粘性。
发现同好: 通过“想法”功能,用户更容易发现与自己有相似观点、爱好或生活经历的人,形成更细分的社群。

3. 优化信息获取效率:
快速浏览: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可以通过快速浏览想法,获取大量简短、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
热点追踪: 很多热点事件的早期讨论、观点碰撞,往往会先出现在想法中,用户可以通过关注一些意见领袖的想法,快速了解舆情动态。
个性化推荐: 知乎的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喜好推荐想法,帮助用户发现感兴趣的内容和作者。

4. 为内容创作者提供更多可能性:
内容“预热”: 作者可以在发布长文或回答前,通过想法抛出部分观点或素材,收集反馈,优化内容。
补充与追记: 对已发布的回答或文章,作者可以在想法中进行补充、更正或后续思考,形成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内容“变现”的另一种形式: 一些知识付费课程的推广、社群的引流,也可能通过想法功能来完成,间接实现内容价值转化。

三、 缺点与挑战

1. 内容质量的参差不齐:
泛化与低质内容: 由于门槛极低,想法内容泥沙俱下,充斥着大量低质量、无意义、重复性的信息,如“打卡”、“今天天气不错”、“求助”等。
信息噪音: 大量低质量想法的存在,增加了用户筛选信息的成本,可能导致部分用户被“劝退”。
“水”文泛滥: 部分作者为了“刷”存在感或获取流量,会发布大量没有实质内容的想法。

2. 信息碎片化带来的理解障碍:
缺乏深度: 想法的本质是碎片化,难以承载复杂、系统性的知识,容易导致观点片面化、脱离语境。
误导风险: 过于简短的表达可能引起歧义,或者在缺乏进一步解释的情况下被曲解,产生误导。
“标题党”现象: 一些想法为了吸引点击,会采用耸人听闻的标题,但内容却很空洞。

3. 对社区氛围的影响:
干扰主站内容: 大量想法的出现,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用户在主feed中的注意力,影响用户浏览高质量问答和文章的体验。
“饭圈化”倾向: 想法过于强调个人化和情感连接,可能导致部分用户过度关注作者本人,而非其分享的内容本身,加剧“饭圈化”现象。
舆论场效用: 想法作为快速传播的载体,在某些特定事件中,如果缺乏有效引导和事实核查,可能成为谣言传播的温床。

4. 功能边界的模糊与管理难题:
与动态、文章的界限: 有时用户难以区分想法与动态(早期概念)或短文章,功能界限不够清晰。
审核压力: 大量低质、违规内容的涌入,给平台的审核机制带来巨大压力,如何平衡开放性与内容治理是长期挑战。

四、 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知乎“想法”功能的发展,在不断优化和调整:

算法推荐的精细化: 知乎一直在努力通过算法,将用户更感兴趣的想法精准推送到用户面前,减少信息噪音。
内容分类与标签: 引入更细致的内容分类和标签,帮助用户更好地识别和筛选不同类型的信息。
互动形式的拓展: 可能会尝试更多元化的互动方式,如投票、问卷、直播片段分享等,进一步丰富内容生态。
与核心功能的联动: 将想法作为长文、问答的补充和引流,形成一个有机的内容生产和消费闭环。例如,在想法中引导用户阅读相关文章,或在文章中提及相关想法。
对低质内容的治理: 平台会持续加强对低质、违规内容的识别和治理,维护社区的整体内容质量。

五、 总结评价

知乎的“想法”功能,是一把双刃剑。

正面来看,它极大地丰富了知乎的内容生态,降低了用户参与门槛,增强了社区的活力和互动性,让知乎不再仅仅是严肃知识的殿堂,也充满了生活的温度和即时的思考。 它让每一个用户都有机会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促进了信息的流动和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但负面来看,它也带来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信息碎片化带来的理解障碍以及潜在的社区氛围影响等问题。 如何在保持开放性和活力的同时,有效治理低质内容,引导用户进行有深度、有价值的交流,是知乎面临的长期挑战。

总而言之,知乎的“想法”功能是其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的一次重要尝试。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信息获取和社交互动的新维度,但其最终成效将取决于平台能否在内容质量、用户体验和社区治理之间找到一个健康的平衡点。对于用户而言,理性使用、善于筛选,才能从中获益最大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想法,今天在后台消耗了我18.65GB的移动流量。

原因是我发布了一个包含图片的想法,不知道触发了知乎什么内容审查算法,没能通过,也就没能发布成功。

这会导致它在后台进入死循环bug自动不断重试为我重新发布,会无限制的不断消耗每分钟102mb的巨额流量。

@知乎小管家


幸亏我流量多……不然直接产生几千块话费。




这个已删除应用就是知乎



~~~~~~


更新, 知乎给我发了一张可以五折买知乎live的礼券,可以最多抵扣10元 。



~~~~


再更新:后面又收到了300元补偿和知乎超级会员一个月兑换券。

user avatar

我理解这个功能是对知乎精神的严重伤害。先问一个问题:有什么“想法”是只能在在知乎而非微博和朋友圈里发布的吗?

没有。

所有“想法”,无非就是碎片化的几句话,几幅图,和几段视频罢了。微博上发得,知乎上发得,朋友圈里发得,在质量上无任何区别。什么转发流程的设计之类的,本质上都是点缀。

那这里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受众。

换句话说,知乎上发几句话和微博上发几句话,唯一的区别仅仅在于谁会看到而已。一言以蔽之,知乎这边将“想法”这个功能的区分度,完全压在了知乎用户身上,期待他们能对几句话几幅图一段视频做出和微博不同的,有知乎风格认真劲和真诚感的回应。

我对此的回应是:我就是因为觉得微博那一套不值得我去认真和真诚回应才来知乎的好吗?我的认真和真诚正是由于知乎给我看到的不是几句屁话几副随手拍而是有长度有分量的分析,数据和讨论好吗?结果知乎倒以为我的认真和真诚是可以拿微博那一套再次消费的吗?

再进一步,这个“想法”功能在不同用户数量级的用户群里展现的功能是截然不同的。内测几个人互相推来推去的小圈子和微博大家都在说话大杂烩外部环境也是截然不同的。拿内测来说事我是不会买账的

同时,我在想这个功能对谁最有利?还是大V。众所周知,很多知乎大V的粉丝数量和他们微博粉丝数量差得很远,因此在知乎上说几句话和在微博上说几句话的效果那是完全不同的。如此,想法这个功能一旦诞生,就满足大V们一呼百应的需求,再也不用辛苦去在微博和知乎间倒流了。隐性广告的投放和PR的效果也更加精准了。而对于广大知乎小透明和普通用户来说,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倘若你在微博上说话没人搭理,你在知乎上说话照样没人搭理,和你用什么平台什么功能完全无关。

最后,这个鼓掌功能的确根骨清奇,体现了知乎官方给产品做加法却不做解释的优良传统。时至今日,我敢说绝大部分知乎用户都分不清楚赞同和感谢地区别,或者认为它俩没区别。知乎官方不仅没有想办法从设计上解决这个问题,反倒多加了一个鼓掌,并自以为是赞同和感谢外“轻量级”的支持——我连赞同和感谢是什么量级都没搞清楚呢你就上轻量级了?这让我恍然回忆起高中时被数学课老师支配的恐惧:“这步推导同学们都听懂了吧,那我们继续!”老师我不懂,你能多讲两句不?不能?那我只好浑浑噩噩假装自己懂了……

综上,我谈了谈对于“想法”这个功能的看法,基本上都是负面的,因为我的确不认为几句话几幅图一段视频值得我去花费时间去支持——无论在哪个平台,无论以哪种形式。

补充一个昨天刚看到的消息:据一篇报道中记者提到,他的账号在目前内测中的想法功能中,看到的知友回复最热烈的号是疑似郑爽的小号,其次是罗大佑和万茜。这些明星号的想法比知乎创始人的想法更受关注。知乎已经辟谣说该账号和郑爽无关。但哪怕郑爽小号是假的,上述信息可能也体现了一个问题:

微博不是一个囿于某个网站的功能,而是一种网络用户共通的行为模式。微博来到知乎还会是微博,而知乎却不一定再是知乎了。

参考资料:

m.sohu.com/a/167023715_

user avatar

目前看来已经失败了。

知乎开始推出“想法”功能应该是为了提高用户粘着性,利用包含“知识”与“见解”的想法把用户吸引过来,减少其他平台使用时间。

可惜事与愿违。

首先是因为其“社交性”。关注者可以看到关注对象的想法,并且能与之互动。但关注者并不只是因为“知识”才关注他人,有很多不同的诉求,并会通过赞美、调侃以达到拉近关系的目的,与知识无关。倒是在回答中命令禁止的“撕逼”在想法圈中屡见不鲜,刀光剑影,各路大神粉墨登场,煞是精彩。但与知识也无关。

第二是因为其私密性。知乎最大的“大V”可能也就百万关注者,最多的“想法”转发也不过上千,甚至众人趋之若鹜的“锦鲤”抽奖也仅仅上百转发量。说到底,还是小圈子。跟微博动辄十万、百万的转发评论完全无法相提并论。但又比朋友圈多一些。这些私密性让大家把这里当成稍微放纵的地方,分享各种故事、心态、照片,堪比QQ空间。与知识还无关。

但这些还不够,大家还想继续交流,想法远远不足以认识他人。

然后微信群就来了。

开始仅仅是“万粉大V群”,其中各种有趣言论让大家眼界大开之后,也启动了自己群的模式。“粉丝群”“朋友群”,甚至“对骂群”……

当然,最光彩夺目的还是“毕导群”,为大家制造了许许多多的快乐与感动。

我自己也有群,也在其中认识了许多好朋友,学到了很多,看到了很多知乎之外的精彩。

但这并非好事。

因为微信群的建立,大家固然能有更多熟悉的机会,但有了微信交流,谁还上知乎?时间总是有限,当聊天都来不及的时候,写回答这种费心费力的事情还是放一放吧。

而且知乎上展现的面孔和现实中可能完全不同,私下交流多了之后,也滋生了许许多多的矛盾、攻讦,甚至反目成仇。如果只是单纯的分享知识,无关人品,这些应该都不会存在。

并不是说这些都是“想法”导致的。私信存在的时候,就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而“想法”只是在后面狠狠地推了一把。

user avatar

我是知乎「想法」的产品设计师意恩。在「想法」的界面里,每个内容卡片下都有一个「鼓掌」按钮,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创作者和浏览者都能通过互动,得到更多的认同感和参与感。这两天也看到了大家关于这个功能的讨论,这里和大家分享下当时的一些思考。


https://www.zhihu.com/video/884117259822452736


Like all good design, the process of getting to a simple solution is complex.

在设计之初,我们体验了各类产品的互动方式,经过各种讨论,我们开始从几个维度进行了思考:

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想法」的定位虽然不同于回答或文章,但我们认为「想法」在有价值的前提下也会是多元的。知乎回答拥有「赞同与反对」、「感谢作者」、「没有帮助」等多种操作;文章也可以被「赞」、被「赞赏」。因此在前期的情绪收集阶段,我们决定可以给用户提供多样的、丰富的情绪表达方式。

包含更多价值取向的互动功能

有时候,在聊天中一些用语言难以描述的感受,一个表情就可以表达的非常精准,我们认为这种表情就是拥有较高「信息量」的表情。鼓掌 、大拇指 、爱心 ❤️ 、星星 ⭐️ 这些正反馈符号,同样也包含不同的信息量和程度,单纯的点「赞」之交在陌生人网络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较低,我们希望可以提供包含更多价值取向的互动功能。

找到贴合场景 (内容) 的情绪

Facebook 去年推出的 Reactions 给了我们一些启发。我们与熟悉社区氛围的同事合作,整理了一个潜在的、适用于「想法」的情绪列表。我们还邀请了插画师参与,希望在前期图形风格上能更多变、有趣 (感谢 @园园 的支持与参与)。



然后,我们产出了一些高保真原型,同时,也邀请了很多同事来测试以上方案的可行性。

通过 Demo 的试用,我们意识到现有设计方案并不理想

  • 知识分享不同于生活化内容,其他情绪被使用的机率很低;
  • 情绪数量较多,认知成本高;
  • 体验太复杂,与产品的简洁定位相悖;
  • ……

于是,我们试着只保留一个积极的和一个中性(偏消极)的元素,将 5 种情绪减少至 2 种。我们快速尝试了很多方案并收集反馈。

整个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挑战:

  • 两个元素需要看起来是一个功能,不能有「对立感」;
  • 要使用最通用的元素,但是需要和其他操作按钮看起来统一;
  • 这可能是是一个非常高频但操作,要带给作者更多积极的感受;
  • ……

我们制作了原型来进行可用性验证。同时,我们还开始了另一条分支:元素上使用不同的风格,从品牌的角度进行探索。

https://www.zhihu.com/video/884119842393849856


https://www.zhihu.com/video/884119898777845760

几个方案在一段时间的试用后反馈都不让人满意:

  • 对于「想法」类型的内容,或许初期都不是在一个相对完善的阶段,这种情况下,负面反馈可能会对作者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
  • 操作和计数模块影响了卡片内容的可读性,使列表混乱;
  • 按钮状态变化不自然,整个交互令人感到晦涩难懂;
  • emoji 和「刘看山」太活泼,与内容不够契合;
  • ……

重新审视最初的目标 ── 让创作者和浏览者都能通过互动,得到更多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我们按重要程度梳理了所有问题,最终我们决定只保留一个元素。

在元素的选择上,我们不断回溯过往方案的积累,同时对每个元素进行了多维度的剖析和评审。最终「鼓掌」显露了明显优势,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



我们还尝试了不同版本的「鼓掌」图形,让它拥有最佳的辨识度,并且和其他按钮在视觉上保持一致性。我们用动画让「鼓掌」更生动,还添加了音效和震动效果 (Taptic Engine) 。

https://www.zhihu.com/video/884121517233950720



这几天也看到很多用户对「鼓掌」的功能表达了喜爱,项目成员们都很开心。接下来的计划正如 @孙妍 所说:

「鼓掌」是我们在新互动方式上的第一步尝试,未来我们会继续探索、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互动方式。
user avatar

大家好,我是知乎产品孙妍,负责「想法」功能。看了知友们的讨论,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关心。 @褚自航@陈欣@程墨Morgan@路过银河@月球人@锦熙 以及所有回答的知友,你们的支持、鼓励、批评以及吐槽,我们都看到啦。在这里,我也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下我们对「想法」功能的思考。

长久以来,我们都以「为知友提供更好的知识分享与交流平台」为产品的核心发展目标。问答、文章和专栏构成了知乎核心的创作和讨论场景。为了让有价值的知识更好地创作、传播和沉淀,从去年开始,我们以知识为核心,在内容结构化、知识的版权保护与消费、多元的创作载体(比如,视频)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拓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知友们在手机进行创作的习惯越来越高频。与此同时,我们观察到社区内出现了越来越多即时分享的短内容。这类内容虽然不是体系化的知识输出,但其内容本身在信息密度和构建有价值的讨论氛围方面,也有着不错的表现。比如:人类发现火星南极冠(惠更斯,1683)比发现地球南极洲(1820)早了137年生活经历告诉你黑胶唱片并未过时。

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这类分享之前,我们左右互搏地进行了很多次内部讨论,也请很多知友共同来讨论了现有的使用习惯和预期:以目前大家熟悉的短内容记录方式,会不会造成宠物和自拍刷屏?会不会因为碎片化,而增加信息噪声?……

在知乎,大家通常从感兴趣的内容为起点,继而建立对人的关注或认同。从社交分享的原动力讲,关注关系决定了分享的内容。 所以,我们推断,同样是即时创作和分享的工具,知友们的使用方式会有所不同。知乎有机会拓展一个新的分享有价值信息的场景。

在达成这个共识后,我们进行了一个大胆的试验——在移动端的「提问」和「回答」写入口旁边增加了「分享」功能。知友们不再需要特定一个场景或话题就能发布内容,发布的内容在首页流通。从试验结果来看:

  • 在知乎,即时、轻量的分享需求真实存在,并且能够产生很多优质内容;
  • 相较其他内容分享平台,专业、领域的思考分享,在知乎会极大概率地获得更多积极的讨论与互动;
  • 与问答、文章的混合分发,与现有首页的阅读预期不完全契合。在某些场景中催生了不太合适的内容。

基于以上的试验结论,和无数次的思考、推翻和重建,最终有了你们看到的「想法」。作为知乎在创作场景升级的一次新尝试,希望它能为广大知友提供:

1、多元的创作工具

「想法」中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载体,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内容创作。我们希望在移动创作场景下,为知友们提供更便捷、符合移动场景的创作体验。


2、高效的互动与流通机制

一个好的「想法」诞生,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思考和创作。我们希望提供一种高效的流通机制,能够让好「想法」得到传播,并且让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讨论,呈现给更多的人看到。在问答中,知友们已习惯了通过「赞同」的方式表达对一个回答的认同、同时分享传播。在「想法」中,「赞同」能够满足传播的需要,但难以让想法之间生具有关联性的展现。

在经历了多次思考和尝试后,「转发」功能诞生。不同于常见的多层嵌套结构,我们为「转发」设计了更简洁的单层平行结构。平行结构使内容不论经过多少次的转发,都能始终保持完整的信息呈现;同时,知友转发时创作的新「想法」也能够以既独立又相关的形式呈现和传播。细心的知友可能还会发现,平行结构下的传播链路,可以使内容互动和讨论更加集中在有价值的「想法」节点上。

除「转发」以外,我们还新增了比赞同更加轻量的「鼓掌」功能。在知乎基于内容的关系网络中,我们希望可以提供包含更多价值取向的互动功能,而单纯的点「赞」之交在陌生人网络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较低。「鼓掌」是我们在新互动方式上的第一步尝试,未来我们会继续探索、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互动方式。

3、良性的创作讨论空间

「想法」在创作和阅读上更加轻量、即时。如何在即时分享的场景下,仍然保持内容的质量和调性,也是产品设计的核心目标之一。

前面提到,在内容质量方面,我们也有过不少担心和讨论:知友们不再分享知识转而分享生活了怎么办?最终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关系形态决定了核心创作属性。在知乎,知友之间的的关系大多基于共同的兴趣形成,在这样的关系氛围下,形成认真、专业的讨论更加自然。个人的生活分享,反而很难获得传播和互动。所以「想法」功能沿用了社区已有的关注关系,希望在新场景中继续保持认真、专业和友善的讨论氛围。

同时,「想法」作为独立的页面不与问答、文章共用流通空间。创作者的思考方式和过程,以时间上连续的方式进行串联,强化了创作者个体的形象。此外,「人」+「碎片化思考」这个维度,也具有自然的「主题聚合」意义。

此外,我们会选取优质「想法」进行推荐,好「想法」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分享。「想法」也需遵守社区管理规定,如有违规内容,大家可以举报,我们会严格根据规范来进行处理。

以上就是「想法」功能的核心思路。目前「想法」还在小范围内测中,后续我们会逐步扩大内测范围。大家在使用中有任何建议和想法都欢迎评论,你们的每一个想法都对我们非常重要。感谢知友们的支持(◡‿◡✿) 。

最后,附赠个脑暴「想法」ICON 时候的手稿草图,期待你与我们共同探索「想法」的无限可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