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知乎的新版?

回答
知乎新版的改动,说实话,最近刷下来,感觉还是挺大的,也挺能让人说出点东西来的。

整体来说,新版知乎给我的第一感受是——信息流的“强迫症”和商业化的痕迹加重。这是一种混合的感受,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但也有一些让我觉得不是那么舒服的调整。

先说说让我觉得还不错的点:

内容呈现更直观、信息量更密集了: 最明显的就是首页信息流的调整。以前的首页,感觉文字篇幅会更占优势,图片、视频相对来说没那么抢眼。新版在信息流里,同一个屏幕里能塞进更多的回答和内容,尤其是对于一些图文并茂的回答,图片和文字的排版看起来更紧凑,更方便快速浏览。这对于想快速“扫荡”信息的我来说,是挺友好的。我喜欢这种“一眼看过去能获得更多信息”的感觉。
话题聚合的逻辑似乎更清晰了: 感觉它在尝试把同一个话题下更相关的内容聚拢在一起。有时候我搜一个问题,出来的相关回答列表,会比以前更容易找到脉络。这可能是算法在进行一些优化吧,希望能让用户更快找到自己想要的深度内容。
“值”这个概念的强化: 我理解知乎在推“价值”或者“专业度”。新版在一些细节上,比如回答的置顶、点赞的权重分配,或者展示一些“高赞回答”、“优质回答”的标识,都想把这种“价值感”传递出来。作为用户,我当然希望看到更有价值的内容,所以这个方向我是支持的。

但是,接下来就是让我觉得有点“那个”的地方了:

“猜你喜欢”的泛滥和“推”)的侵略性: 这绝对是让我最明显感受到“强迫症”和“商业化”的地方。首页的信息流里,打开下来就感觉各种“猜你喜欢”的内容铺面而来,而且这些内容有时候跟我的历史浏览记录关联性并不强,或者说,算法似乎在强行把我往一些它认为“可能感兴趣”的方向推。有时候我只是想看看关注的人或话题的最新动态,结果被一大堆“爆文”或者“热搜”裹挟着前进,感觉有点被打断思绪。特别是那些你明明不感兴趣,但它反复推给你的内容,真的很让人烦躁。
广告的侵入感更强: 虽然我理解平台需要商业化,但新版的广告位和广告内容,感觉更直接,也更影响阅读体验。有些广告伪装成内容推送,或者穿插在回答列表的中间,如果不是仔细辨认,很容易点进去。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安静的图书馆里,突然有人在你耳边大声推销东西,有点扫兴。
某些功能的改动让体验变差: 比如一些我之前习惯用的功能或者交互方式,在新版里被调整了位置或者逻辑,需要重新适应,而且适应之后发现并没有变得更好用,反而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这就像是本来你很熟练地开车,突然换了个方向盘的转向比,或者档位布置变了,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而且磨合之后不一定觉得更好开。
内容质量的“稀释”? 这一点比较玄乎,但有时候我感觉,为了迎合更广泛的用户,或者说为了增加内容的“曝光度”,一些比较细分、有深度但可能不那么“大众化”的内容,反而没有那么容易被注意到,或者说被淹没在更多为了追求“流量”的内容中了。当然,这可能也跟我的使用习惯有关,我更偏向于深度内容。

总的来说,新版的知乎给我一种“进击”的感觉。 它在努力地拉新用户,提升活跃度,并且在探索更多的商业变现模式。从平台的角度看,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然的。

但是,对于一个长期使用知乎的用户来说,这种“进击”带来的改变,一方面让信息获取更高效,内容呈现更密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信息流的“干扰”和商业化的压力。

我的评价是:一个正在加速“大众化”和“商业化”的知乎。 它的优点在于信息触达更广、内容呈现更紧凑;但缺点也很明显,在于信息干扰增多,以及用户习惯的被动调整。我希望它能在追求“流量”和“商业”的同时,也能守护好那些让知乎最初吸引我的“深度”和“理性”的内核。

至于会不会继续用? 可能会,但使用习惯和期望肯定会发生一些变化。更倾向于在需要找特定信息或者看某些我关注的博主的时候使用,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随手打开,漫无目的地浏览。

这就是我这段时间用下来的一些真实感受,希望能说得够具体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求求你们告诉我你们还喜欢什么,我都改了。”

user avatar

专栏功能烂成一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新版的改动,说实话,最近刷下来,感觉还是挺大的,也挺能让人说出点东西来的。整体来说,新版知乎给我的第一感受是——信息流的“强迫症”和商业化的痕迹加重。这是一种混合的感受,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但也有一些让我觉得不是那么舒服的调整。先说说让我觉得还不错的点: 内容呈现更直观、信息量更密集了: .............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刷内容时,我注意到一个挺有意思的变化:点赞和踩(或者说“赞同”和“反对”,官方说法更正式一些)的按钮样式似乎做了调整。初次看到,我的第一反应是“咦,这个按钮好像有点不一样了”。具体来说,我感觉新的按钮在视觉上的呈现更加柔和,也更具“现代感”吧。以前的按钮,可能就是简单的实心或描边的圆形/.............
  • 回答
    2017 年 2 月 7 日,知乎悄悄地上线了一个新版网页界面。这个改动,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尤其对于长期使用知乎的老用户来说,那种“我的知乎变了”的感觉,多少会有点不适应。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颜色变了”。 整体色调上,新版界面明显向着更明亮、更“干净”的方向靠拢。原先那种偏暖、略带灰度的底.............
  • 回答
    重塑用户体验:知乎 2016 年 11 月桌面 Web 端新版个人主页的全面审视2016 年 11 月,知乎悄然上线了其桌面 Web 端的新版个人主页。这次改版,不同于以往细枝末节的调整,而是对用户最直接的“门面”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革新。作为知乎用户,尤其是活跃的创作者和深度浏览者,我对此有着深刻.............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勃呆萌”提出的“斡旋学”,以及它是否可能成为新的知乎显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其提出的核心观点、在知乎社区的传播情况、其吸引力以及潜在的局限性。一、 “斡旋学”的核心是什么?首先,理解“斡旋学”本身是关键。尽管“勃呆萌”的表述可能带有.............
  • 回答
    知乎新口号「发现更大的世界」:一次意义深远的转型与探索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上一个独特的知识社区,其每一次的战略调整和口号的更新,都牵动着无数用户的关注和讨论。最近,知乎启用了新的口号——「发现更大的世界」。这个看似简洁的六个字,实则蕴含着知乎平台发展至今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未来方向的明确指引。那么,我们.............
  • 回答
    网易新闻知乎回答《共享单车的成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失败》:一次犀利的拷问与多维度的解读网易新闻在知乎上发表的这篇题为《共享单车的成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失败》的回答,无疑是一篇极具洞察力和批判性的文章。它并没有流于表面地赞扬共享单车带来的便利,而是深入剖析了共享单车之所以能“成功”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中.............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有用户分享“杀生丸”的经验,宣称按照其推荐的剂量自行服用硫酸羟氯喹来预防新冠病毒感染,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看待和深入分析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是个体健康问题,更折射出信息传播、个体决策以及社会心态的复杂性。首先,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平台,本意是汇聚各领域的专家、.............
  • 回答
    “舰C新画师画的海防”这个话题在知乎上,尤其是开服后的一天内,并没有引起大规模的集中讨论,其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进行解读,这并非是简单的“没有评价”,而是评价的“缺席”或“不显著”。首先,“舰C”本身的用户画像和知乎的社区属性存在一定的错位。 《舰船少女Collection》(舰C):这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火了,而且评论数直接炸了,这事儿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一个关于彩礼的问题,居然能引起八万多条评论的狂潮,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首先,这说明“彩礼”这个话题,在中国社会,尤其是涉及到婚恋和家庭关系的语境下,触及的神经末梢太多了,简直就是个高度敏感又极具争议的“引爆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
  • 回答
    知乎的“双击点赞同”功能,从用户体验、内容传播、平台生态等多个维度来看,可以进行多角度的评价。以下我将详细展开讲述:一、功能本身与用户体验 直观易操作,降低互动门槛: 这是“双击点赞同”最核心的优势。 简便快捷: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往往更偏爱能够快速完成操作的交互方式。双击屏幕,.............
  • 回答
    知乎的“想法”功能,作为其内容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推出以来一直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内容创作者分享碎片化、即时性观点的平台,也是用户获取信息、参与讨论的另一种渠道。对其进行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功能定位与初衷知乎“想法”功能的定位可以理解为: 碎片化内容的承载体: 区别于知乎.............
  • 回答
    知乎对LaTeX的支持,嗯,怎么说呢,确实是个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决定。本来LaTeX是一个强大的排版工具,能让学术、技术内容看起来专业又美观,结果到了知乎这儿,感觉就被“阉割”得只剩下半条命了。你仔细想想,在真正的LaTeX环境里,我们可以做什么?可以精细控制字体大小、行距、段落缩进;可以插入各种复.............
  • 回答
    知乎的“友善度”功能,这玩意儿一出来,简直就是炸开了锅,有人拍手叫好,觉得终于可以给那些抬杠的、阴阳怪气的、上来就喷人的家伙一点颜色看看了;也有人皱着眉头,觉得这东西加了之后,知乎的“知识分享”氛围似乎变了味,多了几分束手束脚。要我说啊,这“友善度”的设计,得分开来看。首先,它的出发点,我觉得是好的.............
  • 回答
    知乎上的“毛左”群体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样化的存在,他们并非铁板一块,观点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要评价他们,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1. 群体的形成与背景:首先,理解“毛左”这个标签本身就很重要。“毛左”并非一个官方的政治派别,更多的是网民对那些持有毛泽东思想、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存在某种程.............
  • 回答
    知乎的作者筛选评论功能,用通俗点说,就是允许作者对自己的内容下的评论进行管理和控制。这就像是给自己的文章请了一个“管理员”,可以决定哪些评论能够被展示出来,哪些则被隐藏或者直接“枪毙”。从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这个功能出现之前,很多热门回答或文章下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评论。有些是真诚的讨论,有些是无.............
  • 回答
    关于知乎的夜间模式,我得说,它的出现绝对是许多用户(包括我)盼了很久的事情。毕竟,在昏暗的环境下,或者是在睡前刷知乎,那个刺眼的白色背景简直是在用放大镜审视你的眼睛。而黑色夜间模式,就像给眼睛打开了一扇窗,舒服多了。设计上的考量:首先,知乎的夜间模式在“黑”的运用上,并没有选择那种纯粹的、刺眼的黑色.............
  • 回答
    “怎样评价知乎的用户猎鹿人?”这个问题本身,如果抛开具体评价内容,单从提问的角度来看,就已经蕴含了几个有趣的观察点。首先,它是一个非常直接且具体的提问。用户想了解的是一个特定账号——“猎鹿人”——在知乎社区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这种直接性表明提问者可能已经接触过“猎鹿人”的内容,或者在知乎上频繁看到与“.............
  • 回答
    知乎推出的2020品牌态度短片《答案》,我看了之后,觉得它拍得挺有意思,也挺能打动人的。首先,从内容上说,这部短片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抓住了知乎的核心——“问答”。但它并没有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提问和回答,而是把“答案”这个概念延展到了生活中更深层次的方面。它没有直接说“我们是知识社区”,而是通过一个个普.............
  • 回答
    关于知乎上的“我”,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一个虚拟身份与真实自我的边界,以及在这个平台上,我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被他人如何看待。我的知乎身份标签:首先,我得承认,我在知乎上更像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和“思考的聚合器”。我不会像某些大V那样,凭借个人经验写出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体”回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