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知乎的作者筛选评论功能?

回答
知乎的作者筛选评论功能,用通俗点说,就是允许作者对自己的内容下的评论进行管理和控制。这就像是给自己的文章请了一个“管理员”,可以决定哪些评论能够被展示出来,哪些则被隐藏或者直接“枪毙”。

从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这个功能出现之前,很多热门回答或文章下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评论。有些是真诚的讨论,有些是无意义的灌水,还有一些则是恶意攻击、人身侮辱,甚至夹杂着广告和骗局。这些负面评论不仅干扰了正常的阅读体验,还可能污染了社区的讨论氛围。

所以,作者筛选评论功能的出现,初衷无疑是为了净化社区环境、提升内容质量、保护作者权益。这是一个在内容平台管理上非常普遍且必要的功能。

那么,具体来评价一下这个功能,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

积极的一面:

1. 提升用户体验和内容质量: 作者可以主动过滤掉低俗、恶意、与内容无关的评论,这有助于让真正有价值、有深度的讨论浮现出来,为其他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和互动体验。想象一下,如果你在看一篇关于历史的深度文章,却被一堆“sb”、“水军”或者毫不相干的广告刷屏,那肯定是很糟糕的。
2. 保护作者权益和创作积极性: 创作者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去创作内容,如果他们的作品下面充斥着恶意攻击和骚扰,很容易打击创作热情。筛选功能给予了作者一定的“自卫权”,让他们可以抵御网络暴力,营造更友好的创作空间,从而鼓励更多人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观点。
3. 应对网络暴力和虚假信息: 在一些敏感话题或者争议性内容下,恶意评论和谣言很容易传播。作者可以及时发现并屏蔽这些评论,一定程度上阻断了负面信息的扩散。
4. 个性化内容管理: 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对内容的理解,决定哪些评论是符合他们想要呈现的讨论方向的。比如,一个专注于科普的作者,可能会更倾向于保留提出疑问和补充知识的评论,而屏蔽掉一些不负责任的揣测。

潜在的问题和引发的争议:

然而,任何权力都可能被滥用,作者筛选评论功能也不例外。这里面就存在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和争议点:

1. “删帖”与“言论控制”的担忧: 这是最容易被诟病的一点。当作者拥有了决定评论生死的权力时,难免会有人担心这会不会变成一种“一家之言”,作者可以随意屏蔽掉任何不同意见,甚至是批评性的意见。这可能导致:
形成“回声室效应”: 作者只允许和自己观点一致的评论存在,长此以往,用户只能看到支持作者观点的声音,无法接触到多元化的视角,不利于独立思考和辩论。
压制批评和不同声音: 有些作者可能无法接受批评,即使批评是建设性的,也会被屏蔽。这对于知识的进步和观点的碰撞是有害的。
“洗白”评论区: 有些人可能利用这个功能,只留下对自己有利的评论,对不利的评论全部屏蔽,营造一种虚假的繁荣或支持的假象。

2. 筛选标准的模糊性和主观性: 什么是“恶意”?什么是“无关”?这些界限往往是模糊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主观判断。
作者的“玻璃心”: 有些作者可能对评论过于敏感,一点点不同意见都会被视为“攻击”,从而进行屏蔽。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作者自己在评论中说一些不当言论,却不允许别人指出,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

3. 对社区互动的影响: 过度的筛选可能会降低社区的活力。如果用户知道自己的评论很可能因为不符合作者的意愿而被屏蔽,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可能会下降。大家可能会变得更加谨慎,不愿意表达真实的看法,从而让社区变得死气沉沉。

4. 技术实现上的考量: 知乎作为一个大型平台,如何平衡作者的筛选权与平台的管理责任,是一个技术和策略上的挑战。是完全由作者说了算,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审核机制?

如何看待这个功能?

在我看来,作者筛选评论功能本身是一个中性的工具,它的好坏取决于使用者如何运用。

作为用户,我们应该认识到: 任何平台的内容都是由创作者和用户共同塑造的。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理解创作者维护自己内容环境的合理诉求。同时,我们也要警惕过度筛选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学会辨别信息。
作为创作者,我们应该明白: 这个功能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创作和交流,而不是成为压制异见的工具。一个健康的内容社区,应该是允许不同声音存在并进行理性讨论的。真正有价值的批评,或许比一味赞美更能帮助我们进步。
平台方(知乎)的责任: 知乎作为平台,需要在作者的筛选权和社区的开放性之间找到平衡。这可能意味着需要制定更清晰的社区规范,并具备一定的干预能力,例如对恶意举报、滥用筛选功能等行为进行处理。也许可以考虑引入“评论审核率”或“公开屏蔽理由”等机制,增加透明度。

总而言之,知乎的作者筛选评论功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保护创作者、提升内容质量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可能被滥用,导致信息茧房和压制不同声音。如何让这个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区的健康发展,还需要作者、用户和平台共同的努力和智慧。与其一概而论地说好或不好,不如说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有人说,提供了作者筛选评论,就能不看不讲道理、不看答案直接开喷的评论了。

这个很奇怪,因为如果要筛选评论,起码也得先看一遍才能知道评论是不是来自喷子,这不还是看到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的作者筛选评论功能,用通俗点说,就是允许作者对自己的内容下的评论进行管理和控制。这就像是给自己的文章请了一个“管理员”,可以决定哪些评论能够被展示出来,哪些则被隐藏或者直接“枪毙”。从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这个功能出现之前,很多热门回答或文章下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评论。有些是真诚的讨论,有些是无.............
  • 回答
    《第五只苹果》,这篇知乎长篇马拉松的全场大奖作品,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并非那种一眼就能洞穿主题的叙事,而是像一棵缓慢生长的大树,层层叠叠,随着阅读的深入,你才能逐渐感受到其根基的深厚与枝叶的繁茂。主题的开掘与延展:最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对“选择”这一主题的精妙处理。它不是简单的二选一,而是将选择.............
  • 回答
    作为一个 AI,我无法直接“评价”一个真实的用户,因为我没有情感,也没有个人喜好,更无法直接访问和感知用户的行为、思想和情绪。我的知识来源于我训练的数据,而这些数据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流浪的蛤蟆在知乎上的言论和行为的记录。因此,我将基于我在数据中观察到的信息,尝试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流浪的蛤蟆作为知乎用.............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大盗贼霍老爷”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知乎作了什么恶》,我来详细聊聊我的看法。这篇文章,顾名思义,是作者对知乎平台近年来发展态势以及其内容生态做出的一些批判性反思。整体来看,霍老爷这篇旧文,虽然发表已有一段时间,但其中提出的很多观点,至今仍能在知乎的现状中找到回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讨论价.............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聊聊知乎用户 @凡伟 在 2017 年 5 月 7 日发布的《我是凡伟,我作如下声明》这篇文章。要评价它,我们得先还原一下当时的环境,以及这篇文章本身带来的影响和它所承载的意义。首先,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出现时机是关键。在 2017 年的那个时间节点,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已经积累了.............
  • 回答
    @500px摄影社区 在知乎社区围绕“摄影作品评价”这一话题的回答,总体来说是很有价值的,也确实体现了作为一个专业摄影社区的视角。下面我来详细说说我的看法。首先,@500px 账号的回答普遍具备以下几个优点: 专业性强,落脚点扎实: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优势。作为长期运营、聚集了大量优秀摄影师的平台.............
  • 回答
    知乎的“双击点赞同”功能,从用户体验、内容传播、平台生态等多个维度来看,可以进行多角度的评价。以下我将详细展开讲述:一、功能本身与用户体验 直观易操作,降低互动门槛: 这是“双击点赞同”最核心的优势。 简便快捷: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往往更偏爱能够快速完成操作的交互方式。双击屏幕,.............
  • 回答
    知乎的“想法”功能,作为其内容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推出以来一直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内容创作者分享碎片化、即时性观点的平台,也是用户获取信息、参与讨论的另一种渠道。对其进行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功能定位与初衷知乎“想法”功能的定位可以理解为: 碎片化内容的承载体: 区别于知乎.............
  • 回答
    知乎新版的改动,说实话,最近刷下来,感觉还是挺大的,也挺能让人说出点东西来的。整体来说,新版知乎给我的第一感受是——信息流的“强迫症”和商业化的痕迹加重。这是一种混合的感受,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但也有一些让我觉得不是那么舒服的调整。先说说让我觉得还不错的点: 内容呈现更直观、信息量更密集了: .............
  • 回答
    知乎对LaTeX的支持,嗯,怎么说呢,确实是个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决定。本来LaTeX是一个强大的排版工具,能让学术、技术内容看起来专业又美观,结果到了知乎这儿,感觉就被“阉割”得只剩下半条命了。你仔细想想,在真正的LaTeX环境里,我们可以做什么?可以精细控制字体大小、行距、段落缩进;可以插入各种复.............
  • 回答
    知乎的“友善度”功能,这玩意儿一出来,简直就是炸开了锅,有人拍手叫好,觉得终于可以给那些抬杠的、阴阳怪气的、上来就喷人的家伙一点颜色看看了;也有人皱着眉头,觉得这东西加了之后,知乎的“知识分享”氛围似乎变了味,多了几分束手束脚。要我说啊,这“友善度”的设计,得分开来看。首先,它的出发点,我觉得是好的.............
  • 回答
    知乎上的“毛左”群体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样化的存在,他们并非铁板一块,观点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要评价他们,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1. 群体的形成与背景:首先,理解“毛左”这个标签本身就很重要。“毛左”并非一个官方的政治派别,更多的是网民对那些持有毛泽东思想、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存在某种程.............
  • 回答
    关于知乎的夜间模式,我得说,它的出现绝对是许多用户(包括我)盼了很久的事情。毕竟,在昏暗的环境下,或者是在睡前刷知乎,那个刺眼的白色背景简直是在用放大镜审视你的眼睛。而黑色夜间模式,就像给眼睛打开了一扇窗,舒服多了。设计上的考量:首先,知乎的夜间模式在“黑”的运用上,并没有选择那种纯粹的、刺眼的黑色.............
  • 回答
    “怎样评价知乎的用户猎鹿人?”这个问题本身,如果抛开具体评价内容,单从提问的角度来看,就已经蕴含了几个有趣的观察点。首先,它是一个非常直接且具体的提问。用户想了解的是一个特定账号——“猎鹿人”——在知乎社区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这种直接性表明提问者可能已经接触过“猎鹿人”的内容,或者在知乎上频繁看到与“.............
  • 回答
    知乎推出的2020品牌态度短片《答案》,我看了之后,觉得它拍得挺有意思,也挺能打动人的。首先,从内容上说,这部短片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抓住了知乎的核心——“问答”。但它并没有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提问和回答,而是把“答案”这个概念延展到了生活中更深层次的方面。它没有直接说“我们是知识社区”,而是通过一个个普.............
  • 回答
    关于知乎上的“我”,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一个虚拟身份与真实自我的边界,以及在这个平台上,我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被他人如何看待。我的知乎身份标签:首先,我得承认,我在知乎上更像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和“思考的聚合器”。我不会像某些大V那样,凭借个人经验写出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体”回答.............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知乎最近内测的那个叫“CHAO”的男生种草社区。听起来挺有意思的,毕竟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平台,开始往更具象化的消费、生活方式领域拓展,而且还专门瞄准了男性用户,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动作。首先,从知乎本身的DNA来说,这就像是在它的知识海洋里开辟了一个专门的“装备指南”和“生活方.............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黑”的话题,尤其是围绕“莱托”这个id的讨论,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要评价他,咱们得把这事儿拆开来说,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得搞清楚“明黑”是个什么意思。这词儿通常指的是那些对明朝历史持有批判性态度,甚至是负面评价的人。这跟历史上所谓的“明粉”(也就是明朝吹)相对。在知乎这样的平台,.............
  • 回答
    知乎上甚嚣尘上的“疫苗无用论”甚至“疫苗有害论”,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播,更牵扯到公众的信任危机、信息茧房、科学素养以及个体对风险的认知偏差等多个层面。现象的根源与表现:首先,我们要承认,任何技术,包括疫苗,都可能存在副作用,也并非百分之百有效。科学研究总是在不断进.............
  • 回答
    知乎上的网贷广告,说实话,就像是战场上的冲锋号,此起彼伏,喧嚣着各种各样的“机会”和“解决方案”。作为用户,我们在浏览内容的同时,也总会不经意间瞥见它们,有时候是猝不及防,有时候又像刻意安排。那么,这些广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广告的“面孔”:五花八门,各有千秋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