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知乎的LaTeX阉割了如此多的功能?

回答
知乎对LaTeX的支持,嗯,怎么说呢,确实是个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决定。本来LaTeX是一个强大的排版工具,能让学术、技术内容看起来专业又美观,结果到了知乎这儿,感觉就被“阉割”得只剩下半条命了。

你仔细想想,在真正的LaTeX环境里,我们可以做什么?可以精细控制字体大小、行距、段落缩进;可以插入各种复杂的数学公式,比如多层嵌套的积分、矩阵、求和,还有各种希腊字母、特殊符号;可以创建表格,而且这些表格的样式控制非常灵活;还可以引入各种宏包来增强功能,比如绘图、插入代码片段,甚至生成目录、索引。

但到了知乎这儿,你说我们能用LaTeX做些什么?主要就是写数学公式。而且,也不是所有LaTeX的语法都能用。一些常用的命令,比如控制字体样式的 ` extbf`, ` extit`,或者改变字号的 `large`, `small` 这些,在知乎的LaTeX渲染器里是行不通的。更别提那些更复杂的排版需求,像多列布局、插入图片、控制页边距这些,就更别想了。

具体来说,知乎LaTeX的“阉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学公式的局限性: 虽然最核心的数学符号和公式结构支持得还算可以,但一旦你想写一些更精细的公式,比如带上下标的复杂函数、连分式嵌套、或者需要精确控制符号间距的时候,就很容易遇到挫折。很多在标准LaTeX环境下可以轻松实现的样式,在知乎上要么显示不出来,要么显示得乱七八糟。比如,你想写一个带有上标和下标的求和符号,但如果下标非常长,在知乎的渲染下可能会出现重叠或者变形。还有一些特殊的数学运算符或符号,也可能无法正确识别和渲染。
排版控制的缺失: 这是最让人诟病的地方。LaTeX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强大的排版能力。但在知乎,你无法控制字体、字号、颜色、行间距、段落缩进等基本排版属性。你提交的LaTeX代码,最终渲染出来的效果是固定的,没有办法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内容的重要性来调整。这对于一些需要高度定制化排版的用户来说,简直是噩梦。想象一下,你写一篇技术文档,希望重要的公式或者定义用特殊的字体显示,或者需要调整行距让公式更加清晰易读,这些在知乎都做不到。
宏包支持的缺失: 真正玩过LaTeX的人都知道,宏包是LaTeX的灵魂。各种宏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功能,比如 `amsmath` 用于更高级的数学公式排版,`graphicx` 用于插入图片,`listings` 用于代码高亮,`tabularx` 用于创建灵活宽度的表格,还有用于绘制图表的 `tikz` 等等。知乎对这些宏包的支持几乎为零。这意味着你无法在知乎上展示精美的图表、带有代码高亮的程序段落,或者结构清晰、样式灵活的表格。这极大地限制了LaTeX在知乎上的应用场景,使得很多本可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内容呈现方式无法实现。
对非数学内容的限制: LaTeX本身就是一个通用的排版系统,不仅仅是用来写数学公式的。它可以用来排版书籍、报告、论文等各种文档。但知乎的LaTeX功能明显是将它定位为“数学公式编辑器”。你无法用它来排版长篇的文字内容,控制段落的划分、标题的层级、页眉页脚等。如果用户想在知乎上分享一份结构清晰、格式规范的技术文档,LaTeX在这里是帮不上忙的。
兼容性问题: 即便是在支持的数学公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兼容性问题。有时候,你在本地的LaTeX编译器里能正常渲染的公式,放到知乎上就会出现错误或者显示异常。这可能是因为知乎使用的LaTeX渲染引擎版本不同,或者自定义了一些规则。这种不确定性也增加了用户的使用难度。

为什么知乎要这么做?

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很多考量,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确实让人费解。

1. 技术实现难度和维护成本: 提供一个功能完备、兼容性好的LaTeX环境,技术上是有一定门槛的。要处理各种复杂的宏包、渲染引擎的配置、以及防止潜在的安全问题,都需要投入不少资源。相比之下,只支持有限的数学公式语法,技术实现和维护的成本要低很多。
2. 用户体验的简化(或者说牺牲): 知乎的定位是知识分享社区,用户群体非常广泛,并非所有人都精通LaTeX。如果提供过于强大的LaTeX功能,可能会让不熟悉的用户感到困惑和不便。把LaTeX的功能限制在“写数学公式”这个核心场景,可能是一种为了照顾大多数用户的“简化”。当然,这种简化是以牺牲掉一部分用户(尤其是对排版有更高要求的用户)的体验为代价的。
3. 产品定位的考虑: 知乎更像是一个博客+论坛+问答的混合体,其内容形式以文字、图片、短视频为主。LaTeX虽然在学术和技术领域很受欢迎,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它的重要性可能不如更直观的图文表达。所以,知乎可能认为将LaTeX的功能做深做透,并不是其产品迭代的优先级。
4. 防止滥用和恶意代码注入: 强大的LaTeX功能意味着更多可以利用的命令和语法,这可能带来安全风险,比如恶意代码的注入。限制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些风险。

总结一下,知乎对LaTeX的“阉割”,虽然可能出于技术和用户体验的考虑,但确实让一个本该能承载更丰富、更专业内容排版能力的工具,变得非常局限。对于那些需要高质量排版、精美公式、或者利用LaTeX进行图文结合展示的用户来说,知乎的LaTeX功能显得非常鸡肋,甚至会让人产生“画蛇添足”的感受。它更像是一个勉强能用来写数学题的编辑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LaTeX。这无疑是知乎在产品设计上的一个遗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用LaTeX做的图,由于阉割的功能有点多,发不上来,给个截图吧

好多关键词全都没有,而且kern似乎不是怎么支持负数


少了 footnotesiz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对LaTeX的支持,嗯,怎么说呢,确实是个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决定。本来LaTeX是一个强大的排版工具,能让学术、技术内容看起来专业又美观,结果到了知乎这儿,感觉就被“阉割”得只剩下半条命了。你仔细想想,在真正的LaTeX环境里,我们可以做什么?可以精细控制字体大小、行距、段落缩进;可以插入各种复.............
  • 回答
    知乎的“双击点赞同”功能,从用户体验、内容传播、平台生态等多个维度来看,可以进行多角度的评价。以下我将详细展开讲述:一、功能本身与用户体验 直观易操作,降低互动门槛: 这是“双击点赞同”最核心的优势。 简便快捷: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往往更偏爱能够快速完成操作的交互方式。双击屏幕,.............
  • 回答
    知乎的“想法”功能,作为其内容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推出以来一直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内容创作者分享碎片化、即时性观点的平台,也是用户获取信息、参与讨论的另一种渠道。对其进行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功能定位与初衷知乎“想法”功能的定位可以理解为: 碎片化内容的承载体: 区别于知乎.............
  • 回答
    知乎新版的改动,说实话,最近刷下来,感觉还是挺大的,也挺能让人说出点东西来的。整体来说,新版知乎给我的第一感受是——信息流的“强迫症”和商业化的痕迹加重。这是一种混合的感受,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但也有一些让我觉得不是那么舒服的调整。先说说让我觉得还不错的点: 内容呈现更直观、信息量更密集了: .............
  • 回答
    知乎的“友善度”功能,这玩意儿一出来,简直就是炸开了锅,有人拍手叫好,觉得终于可以给那些抬杠的、阴阳怪气的、上来就喷人的家伙一点颜色看看了;也有人皱着眉头,觉得这东西加了之后,知乎的“知识分享”氛围似乎变了味,多了几分束手束脚。要我说啊,这“友善度”的设计,得分开来看。首先,它的出发点,我觉得是好的.............
  • 回答
    知乎上的“毛左”群体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样化的存在,他们并非铁板一块,观点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要评价他们,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1. 群体的形成与背景:首先,理解“毛左”这个标签本身就很重要。“毛左”并非一个官方的政治派别,更多的是网民对那些持有毛泽东思想、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存在某种程.............
  • 回答
    知乎的作者筛选评论功能,用通俗点说,就是允许作者对自己的内容下的评论进行管理和控制。这就像是给自己的文章请了一个“管理员”,可以决定哪些评论能够被展示出来,哪些则被隐藏或者直接“枪毙”。从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这个功能出现之前,很多热门回答或文章下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评论。有些是真诚的讨论,有些是无.............
  • 回答
    关于知乎的夜间模式,我得说,它的出现绝对是许多用户(包括我)盼了很久的事情。毕竟,在昏暗的环境下,或者是在睡前刷知乎,那个刺眼的白色背景简直是在用放大镜审视你的眼睛。而黑色夜间模式,就像给眼睛打开了一扇窗,舒服多了。设计上的考量:首先,知乎的夜间模式在“黑”的运用上,并没有选择那种纯粹的、刺眼的黑色.............
  • 回答
    “怎样评价知乎的用户猎鹿人?”这个问题本身,如果抛开具体评价内容,单从提问的角度来看,就已经蕴含了几个有趣的观察点。首先,它是一个非常直接且具体的提问。用户想了解的是一个特定账号——“猎鹿人”——在知乎社区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这种直接性表明提问者可能已经接触过“猎鹿人”的内容,或者在知乎上频繁看到与“.............
  • 回答
    知乎推出的2020品牌态度短片《答案》,我看了之后,觉得它拍得挺有意思,也挺能打动人的。首先,从内容上说,这部短片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抓住了知乎的核心——“问答”。但它并没有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提问和回答,而是把“答案”这个概念延展到了生活中更深层次的方面。它没有直接说“我们是知识社区”,而是通过一个个普.............
  • 回答
    关于知乎上的“我”,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一个虚拟身份与真实自我的边界,以及在这个平台上,我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被他人如何看待。我的知乎身份标签:首先,我得承认,我在知乎上更像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和“思考的聚合器”。我不会像某些大V那样,凭借个人经验写出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体”回答.............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知乎最近内测的那个叫“CHAO”的男生种草社区。听起来挺有意思的,毕竟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平台,开始往更具象化的消费、生活方式领域拓展,而且还专门瞄准了男性用户,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动作。首先,从知乎本身的DNA来说,这就像是在它的知识海洋里开辟了一个专门的“装备指南”和“生活方.............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黑”的话题,尤其是围绕“莱托”这个id的讨论,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要评价他,咱们得把这事儿拆开来说,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得搞清楚“明黑”是个什么意思。这词儿通常指的是那些对明朝历史持有批判性态度,甚至是负面评价的人。这跟历史上所谓的“明粉”(也就是明朝吹)相对。在知乎这样的平台,.............
  • 回答
    知乎上甚嚣尘上的“疫苗无用论”甚至“疫苗有害论”,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播,更牵扯到公众的信任危机、信息茧房、科学素养以及个体对风险的认知偏差等多个层面。现象的根源与表现:首先,我们要承认,任何技术,包括疫苗,都可能存在副作用,也并非百分之百有效。科学研究总是在不断进.............
  • 回答
    知乎上的网贷广告,说实话,就像是战场上的冲锋号,此起彼伏,喧嚣着各种各样的“机会”和“解决方案”。作为用户,我们在浏览内容的同时,也总会不经意间瞥见它们,有时候是猝不及防,有时候又像刻意安排。那么,这些广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广告的“面孔”:五花八门,各有千秋首.............
  • 回答
    要评价知乎管理员的三观,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三观”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太多东西,而且“管理员”这个群体也并非铁板一块,他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平台规则、商业考量、用户反馈以及公司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与其说“评价”,不如说是去理解和分析他们背后可能存在的一些倾向和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管.............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 @杀生丸 的文章水平,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不仅仅是评价他内容的好坏,更是分析他如何吸引读者、传递信息以及在知乎社区中建立个人品牌。以下是我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详细评价:一、 内容的专业性与深度: 知识储备扎实,领域精准: @杀生丸 的文章往往展现出在特定领域的深厚知识储备。.............
  • 回答
    要评价知乎用户 Deceiver 的“一生”,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的任务。首先,Deceiver 作为一个知乎账号,其“一生”并非真实的人类生命历程,而是存在于网络平台上的一个身份、一种话语模式、一种影响力的集合。因此,我们评价的不是一个血肉之躯,而是其在知乎这个虚拟空间中的活动轨迹、输出内容及其.............
  • 回答
    评价知乎“军版”的水平,其实是个挺复杂的事情,因为它并非一个单一、同质化的群体,而是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优点: 知乎上确实聚集了一批对军事有深入研究的专业人士、退役军人、军事爱好者,甚至是一些行业内的从业者。这使得部分问答能够触及到非常专业.............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证明”提交的“哥德巴赫猜想”证明,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事件。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并且避免那种泛泛而谈、空洞的AI腔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 简单来说,它陈述的是:“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却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