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知乎的「友善度」功能设计?

回答
知乎的“友善度”功能,这玩意儿一出来,简直就是炸开了锅,有人拍手叫好,觉得终于可以给那些抬杠的、阴阳怪气的、上来就喷人的家伙一点颜色看看了;也有人皱着眉头,觉得这东西加了之后,知乎的“知识分享”氛围似乎变了味,多了几分束手束脚。

要我说啊,这“友善度”的设计,得分开来看。

首先,它的出发点,我觉得是好的。

你想啊,知乎作为一个以知识问答为主的社区,大家在这里是为了学习、交流、分享观点,而不是来吵架、甩脸子、互相攻击的。但是现实呢?有时候打开评论区,简直就是一场小型“战场”,各种戾气十足的回复,看着就心烦。有的人可能就说了:“我分享点东西容易吗?结果一堆人来找茬。”这种情况下,有个“友善度”这玩意儿,理论上是能过滤掉一部分恶意评论,让想好好交流的人能有个更舒服的环境。

就像是你去一个咖啡馆,本来想安静地看看书,结果旁边有人一直在大声打电话、讲段子,你说你烦不烦?“友善度”就好比咖啡馆设置了个“静音区”,让你能在相对安静的环境里享受你的时光。

从这个角度看,“友善度”它想解决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 它试图通过量化用户行为,给出一个初步的“友好度”评估,好让其他用户在看到评论前有个心理预期,避免被突如其来的恶意信息所伤害。

但问题就出在它的“实现方式”和“实际效果”上,这里面学问就大了,也容易出岔子。

第一点,评分的客观性是个大问题。

“友善度”是怎么来的?我猜背后肯定有一套算法在跑。这算法怎么判定“友善”和“不友善”?难道就是看有没有“喷”字吗?这太简单粗暴了。很多时候,观点上的冲突、言辞的激烈,不一定就是恶意攻击。

举个例子,一个新手提问了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另一个老用户可能就会用比较直接的方式指出其中的错误,比如:“你这个问题问得太不严谨了,根本没抓到重点。” 这句话可能有点冲,但人家是真的想帮你纠正方向,不是恶意嘲讽。按照“友善度”的算法,这句话会不会被判成“不友善”?很难说。

反过来,有些评论可能字面看起来很“友善”,甚至还带点“您好”、“谢谢”之类的客套话,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讽刺、挖苦、阴阳怪气,这种才是最让人恶心的。算法能识别出这种“高级黑”吗?我表示怀疑。

所以,“友善度”这个评分,就有点像是把人性的复杂性,生生地塞进了一个简化的模型里,结果自然是猫有猫道,狗有狗道,好多东西都衡量不准。 你可以说它是个“粗筛子”,但它筛出来的结果,到底靠不靠谱,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了。

第二点,对“多元化观点”的压制可能是一个隐患。

知乎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就是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用各种各样的角度去解读同一个问题。有时候,一些尖锐的、甚至是带着批判性的观点,虽然听起来不太舒服,但却能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甚至揭示出一些被忽视的问题。

如果一个用户因为说了几句“不太友善”但实际上有洞察力的话,就被打上了“低友善度”的标签,甚至被限制了发言权,那久而久之,大家会不会为了“保住”自己的友善度,就开始说一些“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其实没什么营养的话?

这种“自我审查”一旦形成,知乎的讨论氛围就会变得越来越趋同,越来越缺乏火花,最终失去它原有的活力和深度。 知识的进步,很多时候就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辩论,甚至是从“不那么友善”的挑战中产生的。

第三点,用户对“友善度”的解读和使用方式。

就算这个“友善度”的算法本身再完美,也架不住人心的复杂。我看到很多用户,他们并不是真的想去辨别评论的好坏,而是把它当成了一种“站队”的工具,或者用来攻击对自己意见不合的人的“借口”。

比如,有人看到一个跟自己观点不一样的回答,不去认真看内容,而是直接看看这个回答者的“友善度”是不是很低,然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扣帽子:“你看,这人友善度这么低,肯定是个杠精/喷子!” 这种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友善度”功能的初衷,反而成了一种新的攻击方式。

更要命的是,这种“友善度”的标签,可能会形成一种刻板印象。 一旦一个用户被打上了“低友善度”的标签,即使他后面说的话非常有道理,别人也可能先入为主地不信任,甚至直接忽略。这对于那些本来就敢于直言、或者观点比较独特的用户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总的来说,知乎的“友善度”功能,它的想法很美好,但落地之后,就像是被现实这只看不见的手狠狠地揉搓了一下,变得有点变形,甚至产生了一些副作用。

它给了我们一个想象中的“更友好”的交流环境,但实际操作中,却可能因为算法的局限、人性的复杂,反而压制了观点多元化,甚至成为了新的“攻击工具”。

我觉得,对于这类功能,关键在于如何平衡。 如何在维护社区秩序、减少恶意内容的同时,又不扼杀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多样性。目前的“友善度”功能,似乎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完美,甚至有些矫枉过正。也许,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提升用户的“内容鉴别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给用户贴上一个“友善”或“不友善”的标签。

毕竟,在知识的海洋里,有时候激烈的辩论,比那些虚假的“友善”更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啊哈哈,没有作过死的朋友就不要谈体验啦!

我刚刚作死了一次,事发经过如下:

为了作死,找了夜猫子

@青葭

老师来配合测试。大致流程就是,我跑去她答案评论串里骂她,然后让她举报我……

(私信按时间顺序是要从下往上看的)


然后被管理员秒删!

真的是秒删!

于是成功进入到实验的第二阶段:做题恢复友善度:

其实,做题恢复友善度并没有部分知友所说的那么无价值;显然这是吸收了 Google reCAPTCHA 的思想而设计的。做题的本质,是判断题目中的发言是否友善。

初步猜测,题目来源于站内一些已被判断为不友善发言的内容,和另外一些正常的发言。当用户正确回答完前面的题目时,系统会默认答题者提供的答案是真实可信的。于是会在题中夹杂有一些被举报,但未经管理员判定是否友善的内容,借用答题者的判断来帮助系统识别该内容是否友善。

这样做将让每个答题者都加入到审核答案的工作当中去,大大减少了管理员的工作量,提升不友善内容的处理效率。

不过以上仅限于我脑洞大乱开的猜测啦,具体情况只能靠你们去套套

@知乎小管家

的话啦……

反正给人感觉挺高大上的。


所以,我怀着紧张而又激动的心情点开了做题恢复选项;

结果是:

(全文完。)


-

在评论中

@Softwind Tang

提到了友善度一半的时候就已经各种不能评论不能私信了,那一颗星的友善度是怎么出来的?

粗看起来,这简直是个bug式的设定。但实际上,这个设定非常有意思呢!

在官方说明中提及到,用户只要有一次不友善评论被处理就会被扣除半颗星的友善度。所以如果某一天被连续举报多次,就会掉星掉到一颗星甚至以下,最严重的情况可以达到封号。所以大家如果看谁不顺眼要刚正面的时候,记得提前把对方之前所有违规情况都记在小本本上,某一天再一次性举报。把伤害积攒起来,一波打出去,不要留对面任何回血的机会!

另外作为一个初中生,我也觉得五颗星的设计太幼齿了,每次打开个人主页看的时候,都觉得怪怪的。既然SC2都支持不显示满血单位血槽,那友善度正常的时候,能否设置成默认不显示呢……

最后,此题必须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的“友善度”功能,这玩意儿一出来,简直就是炸开了锅,有人拍手叫好,觉得终于可以给那些抬杠的、阴阳怪气的、上来就喷人的家伙一点颜色看看了;也有人皱着眉头,觉得这东西加了之后,知乎的“知识分享”氛围似乎变了味,多了几分束手束脚。要我说啊,这“友善度”的设计,得分开来看。首先,它的出发点,我觉得是好的.............
  • 回答
    知乎的“双击点赞同”功能,从用户体验、内容传播、平台生态等多个维度来看,可以进行多角度的评价。以下我将详细展开讲述:一、功能本身与用户体验 直观易操作,降低互动门槛: 这是“双击点赞同”最核心的优势。 简便快捷: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往往更偏爱能够快速完成操作的交互方式。双击屏幕,.............
  • 回答
    知乎的“想法”功能,作为其内容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推出以来一直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内容创作者分享碎片化、即时性观点的平台,也是用户获取信息、参与讨论的另一种渠道。对其进行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功能定位与初衷知乎“想法”功能的定位可以理解为: 碎片化内容的承载体: 区别于知乎.............
  • 回答
    知乎新版的改动,说实话,最近刷下来,感觉还是挺大的,也挺能让人说出点东西来的。整体来说,新版知乎给我的第一感受是——信息流的“强迫症”和商业化的痕迹加重。这是一种混合的感受,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但也有一些让我觉得不是那么舒服的调整。先说说让我觉得还不错的点: 内容呈现更直观、信息量更密集了: .............
  • 回答
    知乎对LaTeX的支持,嗯,怎么说呢,确实是个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决定。本来LaTeX是一个强大的排版工具,能让学术、技术内容看起来专业又美观,结果到了知乎这儿,感觉就被“阉割”得只剩下半条命了。你仔细想想,在真正的LaTeX环境里,我们可以做什么?可以精细控制字体大小、行距、段落缩进;可以插入各种复.............
  • 回答
    知乎上的“毛左”群体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样化的存在,他们并非铁板一块,观点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要评价他们,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1. 群体的形成与背景:首先,理解“毛左”这个标签本身就很重要。“毛左”并非一个官方的政治派别,更多的是网民对那些持有毛泽东思想、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存在某种程.............
  • 回答
    知乎的作者筛选评论功能,用通俗点说,就是允许作者对自己的内容下的评论进行管理和控制。这就像是给自己的文章请了一个“管理员”,可以决定哪些评论能够被展示出来,哪些则被隐藏或者直接“枪毙”。从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这个功能出现之前,很多热门回答或文章下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评论。有些是真诚的讨论,有些是无.............
  • 回答
    关于知乎的夜间模式,我得说,它的出现绝对是许多用户(包括我)盼了很久的事情。毕竟,在昏暗的环境下,或者是在睡前刷知乎,那个刺眼的白色背景简直是在用放大镜审视你的眼睛。而黑色夜间模式,就像给眼睛打开了一扇窗,舒服多了。设计上的考量:首先,知乎的夜间模式在“黑”的运用上,并没有选择那种纯粹的、刺眼的黑色.............
  • 回答
    “怎样评价知乎的用户猎鹿人?”这个问题本身,如果抛开具体评价内容,单从提问的角度来看,就已经蕴含了几个有趣的观察点。首先,它是一个非常直接且具体的提问。用户想了解的是一个特定账号——“猎鹿人”——在知乎社区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这种直接性表明提问者可能已经接触过“猎鹿人”的内容,或者在知乎上频繁看到与“.............
  • 回答
    知乎推出的2020品牌态度短片《答案》,我看了之后,觉得它拍得挺有意思,也挺能打动人的。首先,从内容上说,这部短片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抓住了知乎的核心——“问答”。但它并没有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提问和回答,而是把“答案”这个概念延展到了生活中更深层次的方面。它没有直接说“我们是知识社区”,而是通过一个个普.............
  • 回答
    关于知乎上的“我”,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一个虚拟身份与真实自我的边界,以及在这个平台上,我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被他人如何看待。我的知乎身份标签:首先,我得承认,我在知乎上更像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和“思考的聚合器”。我不会像某些大V那样,凭借个人经验写出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体”回答.............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知乎最近内测的那个叫“CHAO”的男生种草社区。听起来挺有意思的,毕竟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平台,开始往更具象化的消费、生活方式领域拓展,而且还专门瞄准了男性用户,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动作。首先,从知乎本身的DNA来说,这就像是在它的知识海洋里开辟了一个专门的“装备指南”和“生活方.............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黑”的话题,尤其是围绕“莱托”这个id的讨论,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要评价他,咱们得把这事儿拆开来说,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得搞清楚“明黑”是个什么意思。这词儿通常指的是那些对明朝历史持有批判性态度,甚至是负面评价的人。这跟历史上所谓的“明粉”(也就是明朝吹)相对。在知乎这样的平台,.............
  • 回答
    知乎上甚嚣尘上的“疫苗无用论”甚至“疫苗有害论”,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播,更牵扯到公众的信任危机、信息茧房、科学素养以及个体对风险的认知偏差等多个层面。现象的根源与表现:首先,我们要承认,任何技术,包括疫苗,都可能存在副作用,也并非百分之百有效。科学研究总是在不断进.............
  • 回答
    知乎上的网贷广告,说实话,就像是战场上的冲锋号,此起彼伏,喧嚣着各种各样的“机会”和“解决方案”。作为用户,我们在浏览内容的同时,也总会不经意间瞥见它们,有时候是猝不及防,有时候又像刻意安排。那么,这些广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广告的“面孔”:五花八门,各有千秋首.............
  • 回答
    要评价知乎管理员的三观,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三观”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太多东西,而且“管理员”这个群体也并非铁板一块,他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平台规则、商业考量、用户反馈以及公司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与其说“评价”,不如说是去理解和分析他们背后可能存在的一些倾向和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管.............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 @杀生丸 的文章水平,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不仅仅是评价他内容的好坏,更是分析他如何吸引读者、传递信息以及在知乎社区中建立个人品牌。以下是我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详细评价:一、 内容的专业性与深度: 知识储备扎实,领域精准: @杀生丸 的文章往往展现出在特定领域的深厚知识储备。.............
  • 回答
    要评价知乎用户 Deceiver 的“一生”,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的任务。首先,Deceiver 作为一个知乎账号,其“一生”并非真实的人类生命历程,而是存在于网络平台上的一个身份、一种话语模式、一种影响力的集合。因此,我们评价的不是一个血肉之躯,而是其在知乎这个虚拟空间中的活动轨迹、输出内容及其.............
  • 回答
    评价知乎“军版”的水平,其实是个挺复杂的事情,因为它并非一个单一、同质化的群体,而是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优点: 知乎上确实聚集了一批对军事有深入研究的专业人士、退役军人、军事爱好者,甚至是一些行业内的从业者。这使得部分问答能够触及到非常专业.............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证明”提交的“哥德巴赫猜想”证明,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事件。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并且避免那种泛泛而谈、空洞的AI腔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 简单来说,它陈述的是:“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却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