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人民日报》于 10 月 5 日发表的《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

回答
《人民日报》于10月5日发表的《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一文,无疑触及了当下信息传播领域一个极其核心且复杂的问题。这篇文章的出现,本身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官方对新媒体时代内容生态的思考,更折射出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之间潜在的张力。

文章的立足点与核心关切:

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就非常直接,点明了其核心论点:算法的过度主导是当前内容生态中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 这篇文章并没有回避技术本身的力量,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不能让”这个限定词上。这意味着,作者承认算法在信息分发中的效率和作用,但同时强调了这种力量需要被引导和约束,不能让其完全“决定”内容。

这种关切,我认为是基于对当前互联网信息传播现状的深刻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在许多平台,算法推荐已经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算法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习惯、兴趣偏好,不断推送“千人千面”的内容。从技术层面看,这是一种高效的信息匹配方式,能够提升用户体验,增加用户粘性。

然而,这篇文章的作者显然看到了这种模式可能带来的弊端。我的理解是,这种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同质化与信息茧房的加剧: 当算法只推送用户“喜欢”的内容时,用户接触到多元化、甚至是对其观点形成挑战的信息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久而久之,个体容易陷入“信息茧房”,认知边界变得狭窄,对不同声音的理解和包容度也会下降。这不利于社会的多元发展和个体思想的成熟。
“流量至上”的逻辑扭曲内容生产: 为了迎合算法,内容生产者可能会倾向于生产更具争议性、更煽动性、更能快速抓住眼球的内容,即使这些内容可能缺乏深度、质量不高,甚至包含不准确或误导性的信息。长此以往,优质、深度、有价值的内容反而可能因为“不符合算法口味”而被边缘化,这是一种对内容价值本身的贬低。
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与失范: 算法的设计初衷往往是最大化用户停留时间、互动量等商业指标。当这些指标成为唯一或主要的评价标准时,一些可能具有负面社会影响的内容(例如极端主义、低俗内容、虚假信息)也可能因为其“高效”的传播能力而得到算法的青睐,从而对社会价值观产生负面侵蚀。
信息生产者的自主性削弱: 内容创作者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创作方向和风格需要不断地去“迎合”算法,而非坚持自己的初心和理念。这不仅是对创作主体性的压制,也可能扼杀真正的创新和独立思考。

文章的论证与表达方式:

《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其文章往往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政策性。这篇《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也不例外。虽然我无从看到原文的详尽措辞,但结合其媒体属性和选题,可以推测其论证思路可能包括:

肯定算法的积极作用: 可能会先承认算法在提升信息效率、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方面的贡献,建立一种平衡的视角,避免被解读为“反技术”。
深入剖析算法主导的风险: 随后,将集中火力分析上述提到的内容同质化、信息茧房、流量至上、价值观导向等潜在问题,用事实和道理来说服读者。
提出引导和规范的必要性: 强调“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核心是提出需要“引导”和“规范”。这可能意味着需要技术层面、平台管理层面,甚至是政策法规层面的干预。
呼吁多元化与优质内容的价值: 最后,可能会回归到对信息内容本身的价值判断,强调多元化、深度、真实、有益内容的重要性,呼吁构建一个更健康、更负责任的信息传播生态。

从“去除AI痕迹”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最不可能出现的,是那种过度机械化的、缺乏情感色彩的、堆砌术语式的论述。一篇由《人民日报》刊发的、讨论如此贴近现实和具有社会关怀的文章,必然会蕴含作者对信息时代发展方向的思考,以及对国家和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它可能会运用一些具有说服力的数据、生动的案例(虽然具体的案例可能被省略或概括),以及一种带有宏观视野的语言。其文字表达,应该是在严谨和有力的基础上,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分析的层面。

这篇文章的意义与影响:

这篇《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的出现,本身就具有重要的信号意义。

1. 政策风向标: 它可能预示着监管部门对算法推荐机制的重视程度在提升,未来在平台治理、内容监管方面,可能会有更加具体的政策出台,旨在限制算法的负面效应。
2. 行业反思的推动: 这篇文章会促使互联网平台、内容生产者、技术开发者们去反思当前以算法为核心的运营模式,思考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如何更好地履行内容把关的职责。
3. 公众讨论的启示: 它也为普通网民提供了一个审视自身信息获取习惯的契机。我们应该如何主动打破信息茧房?如何去辨别和选择优质内容?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总的来说,《人民日报》的这篇《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是一篇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的评论文章。它没有简单地将算法妖魔化,而是辩证地看待技术的力量,深刻地剖析了算法主导下内容生态可能出现的深层问题,并呼吁一种更负责任、更具人文关怀的信息传播模式。这反映了媒体和政策制定者对信息时代发展方向的深切关注,也为我们理解当下和未来信息传播的走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察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前几天写了一篇《暴君是怎么练成的》,讲述了小崔的堕落过程,也提到了这方面的问题,精妙的算法真的很容易让人的心性变极端(尤其是大V)。而今日头条是这个领域的集大成者,被当成出头鸟批评也很正常。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不可能接收所有能收到的信息,面对接踵而来的讯息,你必然会有所取舍。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你面对的网站和app更加智能,会根据你的历史操作痕迹,精密地计算出你的偏好,然后推送你感兴趣的内容。

你喜欢的内容或观点,平台则会很"人性化"地加强推送,你不喜欢的内容或观点,平台也会很"人性化"地帮你屏蔽,最简单的,你去某新闻APP,点开足球的新闻,多点几次,APP就会多推送足球新闻,你不喜欢篮球,屏蔽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篮球新闻的推送,最后这个新闻点开充斥着足球的新闻。你接受的都是你喜欢的东西、赞同的观点,看到的同一种声音,你体会到这个APP的快感和乐趣。但长此以往,智能推送会偏激你的思想,让你沉浸在你自以为的世界里,你就像一个被大臣蒙蔽的皇帝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等你离开这些内容推送就会发现,现实和你想象的很不一样。

尤其很多本来很小众的群体,网络天然的把同一种思想或者爱好的人聚拢到一起,然后他们在一起讨论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声音发出去得到的都是支持叫好,几乎没有反对的声音。越封闭的圈子越是如此,聚在一起会有觉得自己是大多数的错觉,越是沉溺其中越容易让人变得偏激,其实回到现实中才发现自己的渺小,自己看到的都是幻觉。

你喜欢养狗,加入爱狗群,你在这个群里接受的信息都是我家的狗好萌啊,路上看到流浪狗好可怜,我们要献爱心救助他们,虐狗的怎么这么多?我们要批判这种人!到最后,有一批运狗的,我们去阻止他们的行为。看群里每个人都支持这么做,我们是大多数人的意见,为什么我们真上路拦车了,才发现网上怎么会有那么多人骂我们?他们真没爱心,把这段话再发到爱狗群里,又是一群人附和你,说你说的对,我们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可是现实中没有那么多爱狗人士啊,他们不一定这么想啊。

你是薛之谦的粉丝,微博上关注的都是谦友,加了薛之谦的粉丝群。网上有了关于薛之谦不利的消息,你们在群里讨论,你们觉得那些消息都是假的,各路谦友整理出一堆所谓的证据,然后组团去微博下面去辩驳,去评论,去点赞,去战斗。你会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正义的事情,因为群里所有的人都在互相支持互相打气,他们给的所有证据都表明那个小婊子在诬陷我们家谦谦。但你离开这个群体,接触到和自己想法相反观点的人,你会非常不理解,为什么他们要诋毁我家薛之谦?为什么他们都骂我脑残粉?然后回到粉丝群诉苦,群里的人都很理解你,最后你觉得外面的人都太坏,还是这个群让你感到温暖。

你只要在某个圈子里呆久了,就很难避免自己的思想不受这个圈子影响,你会自然而然的变得极端,而且这种变化你还不会轻易察觉,等到你充满戾气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世界为什么对你充满恶意。很多人都说网民的素质低,其实网民在现实中素质并没有网上表现的那么低,而是网络的氛围拉低了网民的素质。

微博上的思想放大效应最明显,你关注一群“爱国人士”,就会发现国家每天都有美好的事情发生,各种成就各种美好各种强大,马上赶英超美了,自豪感爆棚。你要关注一群“民主斗士”,就会发现每天都是暴力强拆官僚黑暗权利斗争,老百姓再不造反就活不下去了。

其实现实中没有“爱国人士”说的那么好,也没有“民主斗士”说的那么遭,但他们都很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他们关注的都是志同道合的人,粉丝也是喜欢自己观点的人,他们周围大部分的声音都是支持自己的,他们喜欢这种感觉,并且沉溺其中,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有的大V已经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享受着一呼百应,评论区全是点赞支持,转发全是义愤填膺的生活。觉得大部分人观点都和自己一样,这叫被自己洗脑了。

真的,如果关注时政的话,一定要不要只关注一种观点,不然稍不留神就被带偏了,沉溺在全世界都支持自己的世界里,虽然看上很爽,但就像听信谗言的皇帝一样,脑子会不灵光的。

希望大家平时多加几个群,微博上也关注各种观点的人,每天画风都不同,关注的点都不同,接受多元的观点,不要走极端,让自己活在真实的世界里。这才是坠吼的!

愿知乎少些戾气,谩骂和争端,多一些干货和知识分享。

可是知乎连友善度系统都取消了。



下面是私货内容,不感兴趣可以忽略。

大V享受山呼万岁的声音,容不得反对意见,变成听信谗言的皇帝之后,就容易成为暴君,标志性事件就是挂人。大V一旦开始挂人,就几乎就失去了关注的价值,基本上他就已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出不去了。历史上很多明君最后变成昏庸的暴君,因为偏听偏信很舒适,很容易沉溺其中无法自拔。现代社会当不了皇上,却有机会当大V,小崔这个例子真的太典型了。

我在看到这张图,就觉得他已经疯了。没上网之前的小崔不会说出这般刻薄的话,但上了网之后的小崔就像换了个人一样,变得非常极端。他的身边全是支持反转的声音,谁敢反对他的观点,只要动动手指截图挂人,马上就会有成千上万粉丝扑上去围攻。他已经沉迷于这种论战中无法自拔了。

我们最早认识的小崔,不是这样的,如今怎么变得这么刻薄了?就像《蜀山传》里的丹辰子,真是一着不慎堕入魔界,再也回不去了,令人惋惜。

要是从来没有上过网,我相信小崔还是以前那个人见人爱的小崔。



最后,推荐一篇 @呵呵 的回答:如何看待知乎用户 @恶膜的奶爸 退出知乎的行为?

虽然我也不喜欢恶膜的奶爸,他的有些行为很让我讨厌,但他从一个干货输出者变成一个戾气输出者,到最后人人喊打乃至离开知乎,确实是一件悲剧。

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希望知乎别忘了自己的初心。

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见解。
user avatar

一下这么多赞真的受宠若惊了,还是感谢轮子哥了。

我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啊,我每天开渣浪就是看看卖衣服的和朋友们发的微博,一开新闻就是这玩意啊,我也很懵逼啊,吓的我赶紧卸载了


————————————萌新分割线——————

我举双手双脚赞成,曾经因算法问题卸载了渣浪,最开始每天看渣浪的新闻还是很好的,直到有一天开始









我就笑嘻嘻的卸载了,每天开新闻都是这些个封面,这居然是算法推荐出来的,我不是不想看美女,你天天整什么出轨性侵漏点这些没营养的新闻,我是真的看不下去


@vczh

user avatar

不吹不黑。只从技术角度来看,《人民日报》这篇文章也提到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那就是信息化时代我们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推荐内容“洗脑”。在现有技术手段下,适当引入人工筛选可以遏制一些有害行为,如软文推广、诈骗信息、虚假新闻等。

简单的科普一下媒体流常用的推荐算法:

  • 在新用户注册时,你会被要求填写一些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初始“种子”进行文章推送。比如你表明你对篮球感兴趣,那么你的首页有很大比例都是篮球相关。
  • 随着你的浏览量上升,比如关注了不同媒体或者大量浏览某个话题的文章以后,平台就会提高这类内容的占比。比较传统的协同算法,就是找到和你兴趣相似的人并把他们的浏览内容推荐给你,或者和当前文章相类似主题的文章。
  • 当你看的文章越来越多,风格越来越鲜明以后,你的账户会被打上一些“标签”,对你的浏览爱好进行分类。有时候有社交属性的网站还会把使用者进行网络化/图谱化分析,加强推荐的准确性。

1. 推荐算法有什么问题?

你只能看到特定的话题,很难跳出这个信息圈而这种效应会不断加强,时间久了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普通用户感兴趣的话题还是以生活、娱乐为主,导致其他有意义内容的生存空间比较小。不难发现,信息分发平台的每日推送头条常常是以明星八卦为主。慢慢的,你发现你对每个明星的行程了如指掌,但并不知道原来自动驾驶汽车已经上路实验好几年了。

很多网站试图加入一些“创新元素”,比如也会推荐“你可能对XXX感兴趣”。但往往这类帮助用户跳出“舒适圈”的信息流都很难引起大家的兴趣,还往往被用户批判一番。于是,最终能存活在大量用户时间线上的信息就主要是吸引眼球的爆款文了。这不仅促进了“标题党”和“博眼球”,也使得用户的精力花在了没有营养的内容上。

2. 如何利用推荐算法“作恶”?

对于推荐系统的依赖也给了别有用心的人发挥空间。大部分平台的推荐内容中都有一些难以分辨的广告推广、高级软文、甚至诈骗等。比如,一篇介绍中老年疾病的科普文章最后变成了销售保健品,可谓防不胜防。这可能是因为平台技术能力不足,也有可能是装作看不见甚至推波助澜,毕竟最后可以把锅推给算法推荐系统不仅可以计算出推荐什么内容,也可以推测你适合的广告有哪些。即使不用算法推荐,人工推荐其实早就出现在了分发平台上,只不过更多的用在了商业推广上。

因此,标榜推荐算法的平台也有“作恶”的权力,比如慢性洗脑。请相信潜移默化的力量,慢慢的你会以为这些软文这是自己想看的内容,可能还在现实生活中购买了相关的产品。

3. 如何平衡推荐算法和人工筛选?

在法律法规和技术能力的双重限制下,不妨这么想:

  • 站在官方角度考虑,建议将现在百分之二十的推荐文章替换为“我们需要阅读的文章”,比如“两学一做”等主旋律文章。很多平台,比如澎湃早就走了这个路线。这部分文章由编辑/运营手动选择,推荐给所有用户并关闭评论。在将来,或许当地政府选择“适合当地人民的内容”...这是时代的选择,我们都无可选择。
  • 站在个人用户的角度,建议将系统推荐中百分之二十替换成“开阔眼界”的文章,比如前沿科技、艺术赏析、文化历史等。在比例不高不引起用户反感的前提下,尝试给用户提供一些不同的内容。
  • 人工筛选也应该被用在识别“有害的内容上”,处理那些算法无法识别的恶意信息。很多高级的推广写的极具迷惑性,现在的语义分析能力并不能很好的区分出来。虚假新闻也很难依靠算法识别,这也是编辑/运营可以手动检索的内容之一。
  • 科技企业也需要提高自己的业务道德。不是每一种钱都可以赚,人血馒头不能吃。如果明知是恶意信息但因为有利益原因还是将其推荐给用户,我宁可我们没有先进的技术。那些因为科技公司作恶而倾家荡产甚至失去生命的人的名字并没有远去,只是很容易被遗忘。内容推荐、新闻推送只不过是不同平台上的另一个应用,而类似的悲剧已经够多了。

4. 如果我不喜欢推送或者不愿意被“洗脑”怎么办?

技术宅建议还是选择自己订阅感兴趣的主题如RSS,或者写爬虫从特定站点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依赖于主流媒体的内容推送,不管是人工还是系统推荐,或多或少对会被洗脑。“定制化”和“效率”很难兼得。你如果要节省时间从平台处吸收资讯,就得接受他们“强奸”你的思想

5.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有什么启发?

换个角度看,这篇文章无心插柳地给普通大众提了个醒,要对于科技发展和技术公司保持警惕。大部分用户已经把安全和隐私完全交给了科技公司,现在连自己能看到什么也交了出去,这是无奈但正在发生的事情。过去短短几年,我们已经见识了多少科技公司做过的“恶”。

“民主”和“自由”本身就是对立的。问题的核心还在于提高分发平台的商业道德和技术能力,以及用户的阅读分辨能力。在短时间内,这两件事都不会发生,所以增加人工推荐的比例也不完全是个坏点子。我不反对利用人工筛选来增加些“主旋律内容”,但也希望增加一些“拓展眼界”的文章,并利用人工来减少一些迷惑性强的有害内容。

退一步说,大时代下没有人能独善其身,这也只是个开始而已 ʕ•ᴥ•ʔ

user avatar

如果不考虑任何隐含意味,那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不无道理的。

人的观点和偏好的确会受读到的内容的影响,而旨在阅读量最大化的算法,很可能会设法去迎合消费者的偏好,投其所好地推荐相应内容,从而进一步地强化此前已有的观点。在将消费者困在其舒适区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中不同人群间在观点上的极化。而后者可能带来一些更严重的后果。 @阿萨姆 的答案已经提到了这一点。

今年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一篇由Martin和Yurukoglu发表的文章Bias in Cable News: Persuasion and Polarization, 讨论的就是这个话题。

这篇文章针对的是传统的有线新闻台,还不是目前流行的网络新媒体,但其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

有些人大概不想看接下来的详细介绍,我把这篇文章的估计结果先列在这里:每周多看一个小时的Fox New Channel 节目,会使观众投票给共和党的可能性提高7.2%,而美国社会在近年来在意识形态上的两极分化,有相当部分可由新闻台对观众的迎合和影响来解释。

背景介绍

美国有三家主要的有线新闻台:CNN、FOX News Channel (FNC) 和 MSNBC。三者在观念上存在明显区别:FNC 偏右,MSNBC 偏左而 CNN 中间偏左。在美国,民主党通常持左翼立场,而共和党通常偏右,因而新闻台的立场,也就很容易转化为对相应党派的支持或反对。因而作者所用的基础方法,就是估计收看特定电视台的新闻,是否提高了观众投票给相应党派的可能性。更具体地,作者主要在讨论收看FNC新闻,是否会提高观众投票给共和党的可能。

作者用新闻台的用词来区分其左右立场,譬如是用”War in Iraq”,还是用”Global War on Terror”,用”Personal Accounts”还是”Private Accounts”。

当然,不同用词所代表的立场并非是作者自己指定,相反,他们从持不同立场的国会议员对不同词语的使用,来判断这些词语背后蕴含的政治色彩,再进一步根据新闻台对这些词语的使用,来估计出新闻台自身的立场。

作者用以区分立场的一些词语如下表所示,D和R分别表示民主党和共和党立场:

估计出的各个电视台立场如下图所示:

显然,近年来,不同电视台至少在用词上,分歧愈发严重。这其实本身也在反映美国社会当前越发严重的分裂现象。

方法

要讨论观看新闻是否会影响观众的投票结果,表面上看,只要将新闻的收视数据和选举的投票结果相匹配,看FNC收视率更高的地区,是不是投共和党也更多就可以了。

不过显然的,这样简单粗暴的观察会存在严重的内生性:那些共和党的铁杆支持者们也会喜欢更多收看立场与他们相近的新闻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别出心裁地找了一个工具变量:相应新闻台在电视频道排序中所处的位置。排序越靠后,观众看相应新闻台的可能就越小——不仅如此,如下图所示,作者还发现排序越靠后的电视台,观众给它的评分也越低。

以收视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如下表所示:

这结果表明,FNC排序靠后,显著减少了观众收看其新闻节目的时间。

如果排序本身不通过其他渠道影响观众投票,而我们又能观察到FNC排名靠后的地区给共和党投票少,那就能比较有把握地说,这结果反映了观看FNC新闻节目对观众投票行为的影响。

电视频道排序一般由本地服务商决定,显然,更改排序会给观众带来困扰,因而服务商们很少会改变频道排序。每当增加新频道时,就将新频道排到最后。

因而各个新闻台在频道排序中的位置,基本取决于相应新闻台进入本地的相对时间。因而逻辑上说,FNC可能会优先进入那些更有可能收看他们节目的观众所密集的地区,这会导致FNC排序靠前的地区,观众本来就会更多投票给共和党。

作者检验了这一可能性。

如上表所示,作者的估计结果表明,那些预期FNC收视更高或预期更多投票给共和党的地区,其频道排名并不更靠前。

此外,美国还有不少不用卫星电视用户,显然,有线电视的频道排序无法影响这些用户的收视。但如果 FNC 或其他新闻台真的是根据预测的地区收视或其他情况决定何时进入这一地区,进而决定自身在频道列表中的排名,那么我们在数据上就会观察到频道排名与卫星电视用户的收视情况也存在相关性。

但上表中的结果表明,频道排序仅影响有线电视用户收视,而不影响卫星用户的收视。这结果进一步说明了频道排序可作为一个合格的工具变量使用。

结果

以FNC在频道排序中的位置为工作变量的二阶段回归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这一结果,每周多看一小时FNC频道,那么在总统选举中投票给共和党的概率就会增加大约7.2%。

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估计了一个结构方程,将观众对新闻台的选择行为也内生化,来估计新闻台的整体影响。他们指出,观众的这一选择行为,将使不同新闻台目标观众群体的立场出现越来越大的差异,而电视台势必会为迎合自身观众群体的偏好来选择越来越带偏向的立场,但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了观众的观点和行为,强化了观众的选择,甚至导致整个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使一开始相当微小的初始立场差异,在这一机制下,都会被不断强化。

显然,这一结果与我们在开头看到的电视台立场的变化图是相吻合的。按照作者的估计,美国社会在意识形态上的两极分化,有相当部分可由这一逻辑解释。


总而言之,我们的观点是会被读到的东西所影响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读自己认可、喜欢的内容,而内容的提供者又不断地迎合我们的这种喜好,那这在将我们自身困在由这些内容所构筑的舒适陷阱中的同时,也可能会加剧全社会的分歧,乃至冲突。


参考文献:

Martion, G. J., and Ali Yurukoglu, 2017, Bias in Cable News: Persuasion and Polar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7(9): 2565-259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民日报》于10月5日发表的《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一文,无疑触及了当下信息传播领域一个极其核心且复杂的问题。这篇文章的出现,本身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官方对新媒体时代内容生态的思考,更折射出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之间潜在的张力。文章的立足点与核心关切: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就非常直接,点明.............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于 2020 年 10 月 13 日发布,售价 649 元人民币的小米 Air 2 Pro 降噪无线耳机。这款产品在当时是小米在 TWS(真无线立体声)耳机领域的一款重要产品,瞄准了中高端市场,以其主动降噪、高性价比和小米生态的联动作为主要卖点。整体定位与市场表现:小米 Ai.............
  • 回答
    2021年4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开出了一张182亿元人民币的巨额罚单,这无疑是中国反垄断监管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要评价这次处罚,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其背景、内容、影响以及深层意义。处罚背景:反垄断的大背景与“二选一”的核心问题这次对阿里巴巴的处罚并非孤立事.............
  • 回答
    人民日报“政文”频道对郭敬明、于正抄袭道歉事件的评论,无疑触及了一个长期以来在中国文坛和公众舆论中都备受关注的议题——抄袭者的惩罚与社会声誉。这篇文章的观点鲜明,旗帜鲜明地批判了抄袭行为,并提出了“抄袭者理应因为抄袭而声名扫地”的论断,这背后蕴含着对知识产权保护、创作伦理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的深刻反思。.............
  • 回答
    799元的小米FlipBuds Pro:打破降噪耳机的价格壁垒,但仍有亮点与遗憾5月13日,小米悄然上线了其最新的旗舰级降噪耳机——小米FlipBuds Pro,售价定格在799元人民币。这个价格对于一款主打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来说,无疑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足以让整个音频市场为之一振。那么,这款“不.............
  • 回答
    人民日报2016年刊发的《教育公平绝不是平均主义》一文,是一篇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社论,旨在纠正社会上对于教育公平存在的误解,澄清其核心内涵。这篇文章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文章核心观点梳理与解读:这篇文章最核心的论点在于区分了“教育公平”与“平均主义”的本质差异。它强调: 教育.............
  • 回答
    人民日报转载称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对症“治愈”两例新型肺炎病人一事,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此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 信息传播的意图、医学科学的严谨性、社会舆论的解读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 一、 人民日报转载的目的与意图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人民日报这篇题为《澄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个认识误区》的文章。这篇发表在2017年1月10日的文章,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因为它试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其核心内涵,纠正一些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读。从整体上看,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通过回应社会上存在的几.............
  • 回答
    人民日报在2017年刊载的《资本主义将经历痛苦的瓦解过程》一文,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这篇文章的出现本身就很有意思,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官方媒体在观察和评论全球经济体系时所持的一种特定视角。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深入分析。首先,从文章的立场和核心论点来看,这篇文章的标题已经非常鲜明.............
  • 回答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题为《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的文章,无疑是一篇意在引导公众认知、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论述。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其核心观点、论证逻辑、潜在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核心观点:“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文章将生育这一原本被视为高度个人化和家庭层面的行为,提升到“国事”的高度,.............
  • 回答
    人民日报等中国主流媒体对美国政治现状的评论,通常从政治体制、治理效率、社会矛盾等角度展开,认为美国两党制导致政治僵局和政策拖延,而中国政治体制则因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保持高效运转。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观点: 一、美国政治瘫痪的现状与表现1. 政策僵局与政府运作受阻 政府关门:20182.............
  • 回答
    人民日报客户端在2024年春节期间刊发了题为《春节嘲讽山东人是文化堕落》的文章,这篇文章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可以说是对近期网络上针对山东人的一些刻板印象和地域歧视言论的一次集中回应。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文章的核心观点和背景文章的核心观点非常明确:将春节期间网络上普遍存在的、.............
  • 回答
    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印度,界线即是底线!》一文,是一篇在中国对印关系紧张时期,代表中国官方立场,通过社交媒体向印度喊话的评论性文章。要评价这篇微博文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 发布背景、核心内容、语言风格、传播效果和潜在影响。一、发布背景这篇文章的发布,直接指向了当时中印两国在边境地区出现.............
  • 回答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遇到困难李嘉诚不能共度难关,不必挽留”,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发表的背景、文章的观点、潜在的意图、引发的社会反响以及长远的启示。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评价:一、 发表的背景分析: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和影响,首先.............
  • 回答
    人民日报“钟声”栏目关于《流浪地球》的评价,可以说是给这部国产科幻巨制打上了一个官方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标签”。这种评价,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艺术鉴赏,不如说是一种集社会、文化、政治属性于一体的解读。首先,从“钟声”的定位来看,它承载着“为党代言、为人民发声”的使命。 因此,其对《流浪地球》的评价,必.............
  • 回答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关于“一滴血就能测癌症”的报道,我认为这是一种既有传播价值,又需要审慎解读的现象。积极的一面:首先,这种报道无疑抓住了公众的眼球,尤其是癌症这个令人担忧的话题。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钩子”,能够快速吸引关注,将大家对科技进步的目光引向了癌症筛查领域。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
  • 回答
    人民日报的那篇评论《快播的辩词再精彩,也不配赢得掌声》,可以说是非常直白、立场鲜明地对快播公司及其创始人王欣的辩护进行了定性评价。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1. 评论的立场和核心论点: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非常明确:即使辩词再有技巧、再有逻辑,也无法掩盖快播公司违法违规、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
  • 回答
    《人民日报》关于“狗既是伴侣也是食材”的定性,在当下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一表述:1. 社会认知与情感寄托的割裂: 情感纽带的普遍化: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中,狗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财产”或“工具”的角色,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家庭成员,是重要的情感寄托和伴侣。.............
  • 回答
    人民日报这篇文章的标题《「延迟退休」是为了大家的根本利益》,立意是鲜明的,直接将延迟退休与“大家的根本利益”挂钩,这是一种非常明确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引导策略。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首先,从宣传和政策解读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显然是为即将到来的或正在实施的延迟退休政策进行铺垫和解读.............
  • 回答
    审慎看待《计划生育政策非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一场需要深入对话的论断人民日报社论《计划生育政策非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一文,抛出了一个极具争议但又触及核心的观点,即试图将中国当前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从长期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上剥离出来,指向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因素。这篇文章的出现,无疑是对过去几十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