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遇到困难李嘉诚不能共度难关,不必挽留”?

回答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遇到困难李嘉诚不能共度难关,不必挽留”,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发表的背景、文章的观点、潜在的意图、引发的社会反响以及长远的启示。

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评价:

一、 发表的背景分析:

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和影响,首先需要知道其发表时的具体时间节点和宏观经济环境。

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增速放缓的时期,一些传统产业面临挑战,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对于资本的流向和企业家的责任感,社会上存在着讨论。
部分企业家“跑路”论: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些关于中国企业家将资金转移到海外、规避国内风险的说法,对企业家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和担当提出质疑。
对李嘉诚的特定关注: 李嘉诚作为华人首富,其商业决策一直备受瞩目。他的一些投资决策,特别是将部分资产出售并转向欧洲等地的举动,被一些舆论解读为“撤资”或“看衰中国经济”。

二、 文章的观点解读:

文章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当企业遇到困难时,如果其关键人物(如李嘉诚)选择不与企业共渡难关,而是采取“抽身”或转移资产的策略,那么社会或国家不必强行挽留。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文章的观点:

强调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 文章传递了一个信息,即在企业面临困境时,企业家应该承担起责任,与企业共进退。这符合传统文化中对“同舟共济”的推崇,也暗含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待。
质疑“资本逐利性”的绝对性: 文章似乎在反驳一种纯粹的资本逐利观点,即认为资本只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获得的社会资源、政策支持以及市场红利。当企业遇到困难时,如果资本选择无情地抽离,那么这种关系就显得不那么对等。
警示和引导舆论: 在当时的市场情绪下,这篇文章可能也带有一定的引导舆论的意图,旨在传递一种信号:对于那些“有能力但不愿共担风险”的企业家,社会不必给予过度的尊重和挽留。
区分“困难”与“逃避”: 文章的措辞“不能共度难关”可能暗示着,并非所有困难都导致企业家需要“被挽留”,而是特指那些因企业家自身选择或态度而导致的无法共渡的困境。

三、 文章的潜在意图分析: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其发表的文章通常代表着官方的某种立场或政策导向。因此,这篇文章的潜在意图可能包括:

传递政策信号: 向企业家群体传递一个信息,即在国家发展的大局下,希望企业家能够保持对国家经济的信心,并在困难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可能与鼓励国内投资、稳定市场预期有关。
塑造舆论导向: 对社会上关于企业家“跑路”的讨论进行回应和引导,强调企业家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并对那些被认为缺乏担当的企业家进行某种程度的“批评”或“警示”。
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在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防止资本的大规模外流,吸引和留住优质资本在国内发展,是国家的重要目标。这篇文章的发表可能是在这种战略考量下的舆论造势。
平衡公众情绪: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公众对企业家的不信任感和不满情绪可能上升。官方媒体适时发声,既能回应公众关切,也能引导公众理性看待企业家行为。

四、 引发的社会反响与争议:

这篇文章发表后,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反响和广泛的争议:

支持者观点:
肯定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许多人认为,企业家在享受国家发展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国家和企业面临困难时期。
反对“资本无情论”: 有观点认为,资本不应该完全以冷冰冰的利润来衡量一切,企业家应该具备一定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感。
支持政府引导: 认为官方媒体的这种表态是对那些可能存在的“负面”企业家行为的一种纠正和引导。

批评者观点:
质疑国家干预市场: 一些人认为,政府不应该通过官方媒体来直接评论企业的经营决策和企业家个人的选择,这有干预市场经济的嫌疑。
资本的天然属性: 批评者认为,资本的逐利性是其本质属性,企业家作为资本的管理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规避风险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不应被道德绑架。
对李嘉诚的不公: 有观点认为,将李嘉诚的个人商业决策上升到“不共度难关”的高度进行评价,可能对李嘉诚本人是一种不准确的定性,而且文章的措辞过于武断和情绪化。
“挽留”的政治化: 批评者认为,将“挽留”与政治挂钩,可能会导致企业家对投资中国产生疑虑,不利于吸引外资和国内投资。

五、 长远的启示与评价: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一事件和这篇文章的发表,可以给我们带来以下启示:

国家与资本的关系: 强调了国家在引导资本流向、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对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期待。但同时也需要注意,这种引导不应过度干预市场规律,而应通过政策、税收、法律等市场化手段来实现。
企业家精神的解读: 区分了纯粹的商业理性与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精神。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既需要企业家追求利润,也需要他们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官方媒体的角色定位: 官方媒体在引导舆论、传递政策信息的同时,也需要保持一定的客观性和理性,避免过度情绪化或带有政治化的评价,以免适得其反。
商业决策的复杂性: 企业家的商业决策往往是基于复杂的市场判断、风险评估和全球化布局,简单地用“是否共度难关”来评价其商业行为,可能过于片面。
建立信任比“挽留”更重要: 从长远来看,吸引和留住资本的关键在于营造一个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建立企业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而不是通过舆论施压或“挽留”。

总结:

《人民日报》关于“遇到困难李嘉诚不能共度难关,不必挽留”的文章,是在特定经济背景下,对企业家责任和资本行为的一次带有引导性的论述。它试图强调企业家应有的社会担当,并对一些企业家“抽身”的商业行为表达了某种不满。

然而,这篇文章也引发了关于市场经济原则、政府干预边界以及企业家角色定位的深刻讨论。在评价这篇文章时,应认识到其背后的政策意图和舆论引导作用,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资本的客观属性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避免简单化的道德评判。 一个健康的中国经济发展,既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导,也需要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家,在规则之下,能够自主、理性地进行投资和经营,并在国家发展的大方向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闺蜜

@rabbithunter

邀请,可能会有点答非所问,政治面的东西姐姐我一直不太懂(虽然我家里人几乎都是公务员),但我觉得不妨从李嘉诚投资倾向的方面来看看。

我一直觉得李嘉诚投资有一个倾向,虽然他是地产出身,但是他真正想投资,或者说得更有野心一点,是想控制是能源和基础设施,而这相比地产而言才是真正会影响到国计民生的。

早在1985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前后,是港资第一次大规模外投,李嘉诚自然也不例外,他在1986年当时油价11美元的时候抄底购入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目前在500强中排396位,加拿大最大的能源公司之一),现在他实际控制其71%的股权。

而后随着改开逐步加深和邓小平南巡,李嘉诚毅然将海外投资重心转向大陆,大家都知道李嘉诚在大陆有很多房地产资源,但是前面说了他想投资的是能影响国计民生的,很多知友似乎都没有注意到和黄和长实投资过的大陆基建。李嘉诚在大陆基建上的布局远超普通人想象,光我随口说得上名字、持股超过20%的就有,广深高速、深汕高速、成渝高速、汕头海湾大桥、中国资源交通集团(前身为中国木业)、中国基建集团(还曾被环球时报喻为是“一带一路”里的一步大棋)、外高桥、深圳盐田港、厦门海沧港、宁波北仑港、广州白云机场等,当然还包括各地大大小小的“内环”、“二环”。(为什么中国高速的过路费高企不下,为了还港资的钱也占了很大原因,大家可以想想)而在这次撤资风波中,李嘉诚抛售均以房地产为主,或者是如“百佳”、“屈臣氏”这种实验失败、失去高盈利额的品牌,却鲜有提到他对国内和香港控制的基建有所处理。表面上在大规模抛售,实际上并不影响他在内地和香港的布局:大陆各地的交通设施处处都还有李嘉诚的影子,如果想摆脱,需要地方政府用税收慢慢地赎回,用更多的资源去做担保。而被掌控了各个领域,尤其是通讯、水、电、气、油的基建,香港也依然在李嘉诚的管控下。

李嘉诚近两年比较引人关注的抛售主要都是些商铺和写字楼(与商品房相比泡沫更大):广州西城都荟、上海东方汇经、上海古北御庭商铺、上海黄金城道商铺、上海世纪商贸广场....而大举购入欧洲的各类基建产业。我觉得最值得关注的是他对欧洲通讯行业的野心,早年购入“3”和“orange”。最近还打算购入O2UK(O2IRELAND已经被其收购),但是被英国政府判定为垄断,正在被调查,假设他能够成功收购,那么他将控制西欧通讯的半壁江山。

和记黄埔已经是世界最大集装箱码头经营商,近期又购入了亚洲货柜码头控股、阿联酋阿吉曼港10年经营权、澳大利亚博塔尼港三号码头的10年经营权。能源方面,赫斯基能源今年购入阿尔伯塔省西北部的油气资源,加拿大EXXONMOBIL的部分油气资产。而在英国,李嘉诚先后买下的水务公司、铁路租赁公司、电网、天然气、三个大型港口等基建资产,已经控制了英国30%的通讯(假设O2谈成了就是六成)、30%的电网、28%的客运铁路、25%的天然气、7%的供水。根据其近期的投资动向,和黄和长实控制英国四成以上的基础设施也不过是几年的事情。

李嘉诚或许抛售了大量的资产,但是真的要看到几乎都是以房地产为主,纵观其历史一直就是拿土地来换基建。从投资角度来说,中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的确应该撤资了。或许如很多人所言,他的撤资和政治局势息息相关,但他布局全球能源和基建的战略一直没变过,他的野心远不止为了他儿子无后顾之忧那么一点呢。

再补充一点点,有些小孩说李嘉诚是汉奸啥的,李嘉诚在中国的慈善事业投入达150亿港元,又是大陆企业家能做到的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