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人民日报(2016年)《教育公平绝不是平均主义》的文章?

回答
人民日报2016年刊发的《教育公平绝不是平均主义》一文,是一篇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社论,旨在纠正社会上对于教育公平存在的误解,澄清其核心内涵。这篇文章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文章核心观点梳理与解读:

这篇文章最核心的论点在于区分了“教育公平”与“平均主义”的本质差异。它强调:

教育公平不是“平均主义”: 这里的“平均主义”指的是结果的平均。文章认为,追求教育公平不等于让所有学生在学习成绩、升学机会、资源分配等方面都完全一致,因为学生是具有个体差异的,他们的天赋、兴趣、家庭背景、努力程度都不同。强行追求结果上的平均,反而会压抑个性和创造力,不利于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
教育公平是“起点公平”与“过程公平”: 文章明确指出,真正的教育公平在于:
保障每个学生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这包括提供均等化的基础教育资源,确保所有孩子都能获得必要的教育投入,避免因家庭贫困、地域偏远等原因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并给予差异化的支持: 这意味着教育要能够回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潜能,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和支持体系。例如,对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对学业困难的学生提供辅导,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提供拔尖培养等。
关注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平等和发展可能: 让每个学生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都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发展,实现个人价值。

教育公平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章指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如果教育仅仅追求平均化,反而会扼杀个性和创造力,难以实现这一根本目的。

二、 文章的积极意义与贡献:

这篇文章在当时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1. 澄清了长期存在的误解: 在中国社会,“平均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影响,尤其是在关于资源分配和机会选择的问题上。这篇文章旗帜鲜明地将其与教育公平区分开来,为人们理解教育公平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框架。
2. 引导了对教育政策的深入思考: 文章提示政策制定者,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搞“一刀切”或追求形式上的平均,而应更注重实际效果和个体差异。这有助于推动更精细化、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政策的出台。
3. 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强调教育公平的背景下,有时容易走向“削峰填谷”的误区。这篇文章肯定了对优秀人才进行额外支持和培养的必要性,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合法性依据,鼓励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4. 回应了社会关切: 当时社会上对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问题存在广泛的讨论和担忧。这篇文章在回应这些关切的同时,也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即在保障基本公平的前提下,鼓励差异化发展。
5. 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文章将教育公平的落脚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服务于个体生命的成长与价值实现。

三、 文章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或引申思考:

尽管文章的核心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但从更深入的层面来看,仍有一些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地方:

1. “差异化支持”的具体操作性: 文章虽然提出了“差异化支持”的理念,但如何界定“差异化”,如何平衡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如何在实践中精准有效地提供差异化支持,仍然是巨大的挑战。例如,如何界定“贫困学生”的标准,如何设计“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都需要精密的制度设计和长期的实践探索。
2. “起点公平”的内涵界定: “起点公平”听起来清晰,但在现实中往往与家庭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紧密相关。如何真正实现“起点公平”,需要在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机会均等化方面付出长期艰巨的努力,包括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区域教育均衡等。
3. 平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 文章强调了教育公平的普遍性(保障每个人享有基本权利)和特殊性(关注个体差异),但如何在政策执行层面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是一个持续的难题。过于强调普遍性可能忽略个别需求,过于强调特殊性可能导致新的不公平。
4. “平均主义”的界定与边界: 虽然文章批判了“结果平均主义”,但对于“过程平均主义”的警惕也同样重要。例如,过度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是否也会带来新的压力和焦虑?如何设计既能促进竞争又能避免过度内卷的教育环境?
5. 文章的论证深度: 作为一篇社论,其篇幅和论证深度有限。对于一些复杂的教育公平问题,需要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分析来支撑。

四、 总结评价:

总体而言,人民日报2016年《教育公平绝不是平均主义》一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和现实意义。它成功地纠正了社会上对教育公平的片面理解,为推动更加科学、有效、人性化的教育公平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文章准确地抓住了教育公平的核心在于机会平等、过程公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非简单的平均分配或结果平均。

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清晰的视角来审视教育发展中的各种现象和政策,引导我们从“平均化”的思维误区中走出来,走向更加尊重个体差异、更注重实质公平的教育现代化之路。然而,文章提出的理念在实践中如何落地,如何解决具体操作层面的难题,仍是未来教育改革需要持续探索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目没问题,内容有问题。

这都1202年了,我们的官媒在写这样有关国计民生问题的文章时还在拿联合国怎么怎么样,巴黎怎么怎么样来当作准绳来作例证。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态还是唯国外是从的。

因为联合国怎么样,所以这样是对的,因为巴黎怎么样,所以这样是对的。

我特别讨厌文章中的这段话。

又是公知体的巴黎人教我们做人。

上个世纪末你访问巴黎,你啥也不懂,是巴黎人点醒了你。那你怎么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才说?还有最后那一句,我国也需要有这样的优先政策,我们需要有什么样的政策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不是由TM的巴黎人20多年前的一个什么狗屁督学决定的!

1202年了,我们的官媒作者脊梁骨能不能直起来?写文章能不能拿我们自己的例子作为论证,而不要言必称文艺复兴,言必称巴黎?你是官媒,你在传递和暗示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中国的国计民生还要唯老外马首是瞻?大清亡了你知道吗?老外的底裤都被疫情扒光了,内里的糟粕都一览无遗了,老百姓都看出来公知的虚伪了,而你还在写知音体,我是真服了。

这水平我很鄙视。还不如我呢。第二段说了一堆废话当论据,根本无法说服人,第三段直接引出结论,太无力了。好好的题目被糟蹋了。

user avatar

我虽然不是西部地方也不是农村人,但是我还是想帮他们问一下:究竟西部地方和农村人在教育上得到了什么好处?北京上海的学区房究竟弱势在哪?需要被这么教育倾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