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人民日报社论《计划生育政策非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

回答
审慎看待《计划生育政策非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一场需要深入对话的论断

人民日报社论《计划生育政策非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一文,抛出了一个极具争议但又触及核心的观点,即试图将中国当前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从长期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上剥离出来,指向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因素。这篇文章的出现,无疑是对过去几十年人口政策的一次重要反思,也是对未来人口发展方向的一次信号传递。要评价这篇社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剥去其表面的宏大叙事,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可能的影响以及潜在的争议点。

一、 社论的核心论点及其背后逻辑:

社论的核心论点非常明确: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并非计划生育政策本身,而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育观念转变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等综合因素。

为了支撑这一论点,社论很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生育率下降的普遍性: 社论可能会强调,生育率下降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全球范围内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的普遍趋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教育程度的普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育意愿自然会降低。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规律,而非某个特定政策强加的结果。
生育观念的演变: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过去的“多子多福”到如今的“少生优生”,再到年轻人对生活质量、个人发展、职业规划的看重,生育不再是人生必需的环节,而成为一种选择。这种观念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教育普及、女性地位提升以及消费主义盛行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预期寿命的延长: 医疗卫生条件的显著改善,使得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这意味着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都在增加,这是人口老龄化的直接表现,而这与计划生育政策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反而更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计划生育政策的“副作用”而非“根源”: 社论可能承认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育率,但将其定位为“影响因素”而非“根本原因”。其论述的重点在于,即使没有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在相似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中国生育率也可能出现下降。

二、 社论的潜在积极意义:

如果社论的论述逻辑严谨且有数据支撑,那么它可能带来以下积极影响:

破除思维定势,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长期以来,许多人将中国人口结构问题的根源简单归咎于计划生育政策。这篇社论的出现,能够打破这种思维定势,促使社会各界将目光投向更广泛的社会经济领域,探讨更复杂的成因。
为未来人口政策调整提供理论支撑: 随着国家对生育政策的调整,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政策,理解人口老龄化的真正原因,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有针对性地制定鼓励生育的措施,而不是仅仅纠结于生育数量本身。
引导社会资源和关注点的转移: 如果将人口老龄化的责任过于集中在计划生育政策上,可能会导致对其他关键问题的忽视,例如如何构建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如何提升生育的经济社会成本效益、如何促进社会对育龄人群的支持等等。社论的出现,可以引导社会资源和公众关注点转向这些更根本性的议题。
强调政策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人口问题是社会发展的长期性、复杂性问题的集中体现。将问题归结于单一政策,显然过于简单化。社论的论述,有助于引导人们认识到人口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长远的规划。

三、 社论可能引发的争议与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尽管社论可能具有积极意义,但其论点也必然会引发广泛的争议,并且存在一些需要深入探讨的方面:

“根本原因”的界定问题: “根本原因”的定义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和逻辑上的难题。虽然社论试图将生育率下降归因于更普遍的社会经济因素,但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其对生育率的直接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如何量化和区分政策的“影响”与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以及如何界定“根本”的程度,是争议的核心。
历史的“反事实”推演困难: 社论的论证逻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如果当年没有计划生育,结果会怎样”的反事实推演。这种推演往往难以精确,因为政策的实施会与其他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影响链条。例如,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生育观念的转变,或者在社会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为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分配提供了“空间”?
计划生育政策的“后遗症”不可忽视: 即使不将计划生育政策视为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但其对中国人口结构造成的“扭曲”,例如性别比例失衡、劳动力数量的快速下降、以及由此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如“421”家庭模式),仍然是亟待解决的严峻挑战。这些“后遗症”是与政策直接相关的,需要认真对待和应对。
政策的“滞后性”与“惯性”: 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了数十年,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即使政策本身有所调整,其惯性效应仍然存在。例如,人们对生育的长期预期、家庭的生育意愿,都可能受到过去政策的影响。
“老龄化”与“生育率下降”的关联性: 社论强调老龄化并非源于计划生育,而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这有一定的道理,但必须认识到,生育率的长期低迷是加速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因素。如果年轻人口数量不足,即使人均寿命提高,社会整体的年龄结构仍然会趋于老化,劳动力供给也会不足。因此,虽然老龄化本身不完全是政策的“锅”,但政策对生育率的抑制,确实加剧了老龄化的速度和影响。
是否会削弱鼓励生育的紧迫性? 一种担忧是,如果将计划生育政策排除在“根本原因”之外,是否会使得社会对鼓励生育的紧迫性有所降低?毕竟,政策是国家可以有效干预的变量,而社会经济因素的改变往往是缓慢而复杂的。
社论的“时机”与“目的”: 在国家积极调整生育政策,努力提升生育率的当下,这篇社论的出现,是否预示着一种政策导向的转变?它是在为过去的政策“正名”,还是在为未来的政策“铺路”?其潜在的政策目标和意图需要结合当时的语境来解读。

四、 如何更全面地看待人口老龄化:

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应该将人口老龄化视为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果,而非单一原因所致。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强力的社会干预,它显著降低了生育水平,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对人口出生队列的影响是直接而显著的。
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城市化、工业化、教育普及、女性地位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这些都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它们普遍导致了生育意愿的下降,这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验证。
生育观念的转变:从“养儿防老”到“养儿靠自己”,从重视数量到重视质量,生育不再是社会经济压力下的必然选择,而是更趋于个人意愿的表达。
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这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使得人均寿命延长,导致老年人口比例上升。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计划生育政策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叠加效应”,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因素共同作用,加速了生育率的下降,并在此基础上,与人均寿命延长共同构成了中国当前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局面。

五、 结论:

人民日报社论《计划生育政策非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是一篇具有冲击力和引发深度思考的文章。它试图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置于更宏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视角下审视,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打破单一原因论的思维局限,引导社会关注更根本性的问题。

然而,在肯定其开放性思维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计划生育政策在人口结构变化中的直接作用及其“后遗症”。对“根本原因”的界定需要审慎,并对政策的长期影响进行充分的评估。

这篇文章更像是抛砖引玉,促使我们进行一场更深入、更全面的社会对话。我们不能因为政策的影响而简单否定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普遍规律,但也不能因为社会经济规律的存在而模糊政策本身的责任。唯有在多元视角的碰撞中,才能更清晰地认识人口老龄化的全貌,为国家未来的人口发展战略提供更科学、更符合实际的决策依据。这篇社论,更像是一个开始,而非终结,它召唤着更广泛的学术研究和政策探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事求是吧。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要求加快养老产业的发展,老龄化是现代化进程的结果和必然趋势。所以应当增加养老社保支出,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关注老龄化的同时,要关注老龄化的高素质优势,要推动养老行业互联网+,要推动老龄化的智能家居服务,通过税收补贴的方式鼓励子女和父母同住,要推动以房养老。

不应当简单的认为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就可以解决养老问题。

有的时候真心觉得世界挺奇妙的。中国从来没有为西方国家所担忧的养老社保问题大动干戈,老百姓们普遍不关心自己的养老金是不是够用,居然解决办法是通过计划生育把养老社保存续问题往人权方向引。

user avatar

我看到这篇问题下很多回答的答主好像并没有将文章读完,因此我写几点可能和各位不太一样的观点。

1.老龄化社会的一大原因是人均寿命的增加。不得不承认,随着医疗卫生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的人均寿命得以不断增加。这也就意味着,原本许多没有机会步入老年大军的人,正式迈入这个队伍中来,这是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2.与计划生育导致的人口生育率降低相对比的是: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的高生育率。

一个普通家庭,在那个年代生两个都嫌少,生三个标配,生七八个的家庭也有很多。所以也就导致了如今老龄大军如此庞大,人口老龄化程度如此之高。

3.取代计划生育时代的不能多生,当代年轻人更多是不愿多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民众各项需求的增高,生育的成本在不断增加,许多年轻人不愿在本已压力重重的城市生活中再添一笔不小的压力。不用别人计划,许多年轻人就自己这样把“生”与“不生”这个问题给计划了。

ps:我很怀念几年前那个能好好唠嗑的知乎

user avatar

许多人说得好像不计划生育中国就不会老龄化了一样。实际上,人民日报说得对,不计划照样老龄化。

user avatar

来,做选择题的时候到了:

选项A:你爸,你妈,你,你老婆,你孩子,你孙子外孙,住在上图的左面


选项B:

大部分人住这个:


但是,我国每年都有7.6万个父母失去自己的独生子女,成为“失独”家庭。

(注:7.6万很大,但我国有14亿人。)

我国老龄化程度严重。

我国养老问题严重。

等等。



来,很简单的选择题,选一个吧。

人民日报选B。

轮到你了。

政治这种东西,就是两难的选择题。

从来没有愤青大学生嘴里说的这个选择很渣所以选他的都是傻逼政府的道理。

实际上,所有的选项都很渣,不然直接就选最佳答案就好了,还需要政治干什么?

user avatar

谢邀

这是事实,公知在这个事实前只能无脑喷和无脑反对+没有帮助,绝对没有能力跟俺辩论

西方国家证明,人口老龄化与人口政策无关


1,西方国家没有计划生育,现在也人口老龄化了

西方国家二战后普遍迎来婴儿潮,而现在正是这批婴儿潮的人步入老年(65+)的时期。人口增长不是线性的话,人口下降也肯定不是线性的。世界大战过后迎来政治经济稳定和物资供应稳定期,人心也稳定了,所以会自然产生生育的意愿,中国人跟日本人,西方人是一样的想法,在二战后也迎来了婴儿潮,那么今天也自然会遇到老龄化。

把老龄化的锅甩给计划生育的人,其实他们只是想喷计划生育罢了。


2,人口老龄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口低素质化

只有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有足够的食物、医疗等物质基础的人才,才会给国家创造更多价值,才是真正的人口红利。任何把文盲和高级技术工人同样视为人口红利的理论,都是愚蠢的。人口老龄化对应的是工作人口比例的减少,但这种减少完全可以依靠大幅提高的工作人口素质来弥补。所以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国家的利害程度,必须要分析工作人口的产能。印度没有人口老龄化问题,但他的经济或者说人口红利真的就比中国强劲吗?显然不是的,印度一半的人口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这样的低素质人口很可能需要4个人才能养活一个老人,而中国劳动人口收入,平均一个人就能养活一个老人(这里只是按照人均GDP进行的粗略估值),并且老人老年的生活还要比印度老人更滋润更幸福。这里我想要说的是,如果一个国家可以迅速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那么就可以极大的缓解养老压力。

中国劳动人口为什么素质比印度劳动人口素质高?原因正是因为计划生育,集中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使得中国年轻一代的文化水平提前步入发达国家水平(当然还是有很多不足的,但还是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好的多)。


3,计划生育有效支持了女权主义

中国人在计划生育之前的生育观,完全是农业社会的思想,也就是重男轻女。那些想多生孩子的人,其实并不是为了多要孩子,而是为了多要男孩,要至少一个男孩。以当时的家庭平均收入,必然会将更多资源分配给男孩,比如一个家庭会全力供养男孩上大学,而女孩怎么办呢?在家做家务、当文盲,就像印度女孩一样。女孩是文盲,无法赚钱,经济上自然无法独立,人格也就更无法独立,全社会的女性只能被当成男人的附属品。

而计划生育之后,无论第一胎是男是女,大部分家庭都被迫接受,虽然父母很不爽,但收益最大的就是孩子。如果是女孩,家庭也将把资源别无选择的给了她,使其受到高等教育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与其他男孩没有区别。当女孩普遍在(非体力工作的)工作技能上不输于男孩时,女孩的社会地位也就没有理由低于男孩,在这样的女性顶半边天的经济结构下,女性才有真正的地位,而不是一群文盲女性上街喊两句女权就算有女权了。所以尤其是女孩,你们是计划生育最大的受益人。

再说男孩,你们也受益了。1,即使你家再重男轻女,如果你有了姐姐妹妹,家庭有限的收入也要去养他们,如果你爹妈不幸运,生了四五胎才有了你,你爹妈也要把原本让你用的资源分给你的姐妹。我这不是在鼓吹自私,现在的中国家庭收入高了,完全可以让两个孩子过得幸福,但30年前的中国家庭真的不是这样。2,现在的女孩都有足够的学历和赚钱能力,当她们做你们的妻子时,就有能力分担家庭的收入,即使在家当家庭妇女,理财和管理能力也远超文盲妇女,这一切,男孩们都要感谢计划生育。那些为了想生男孩而抱怨计划生育的人,他们只是自私而已,他们才不管你们的幸福。


4,寄希望靠新生人口来解决养老问题的人,脑子有坑


如果说两个大人养四个老人一个小孩很累,那么两个大人养四个老人四个小孩就不累了?这是想要逼死我们独生子女一代啊?

养老的根本方式是提高总体生产力,而提高总体生产力的方式有两种方式,提高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如果为了减缓老龄化而多生人口,这明显是愚蠢的,因为多生出来的这批人口未来也会成为65年后人口老龄化的威胁,届时难道还要再多生人口来养老吗?每个老人的老龄期只有大约20年,20年后人就死了,不再是国家的负担,而年轻人则还要生活几十年。这些多生出来的年轻人,平时也要吃喝烧油,也要用医院学校公路,也要消耗资源,多生出来一个人本身就是国家的负担,靠负担来解决负担,负担永远解决不了。

某些人的农民思想能转个弯,变成工人思想吗?提高总体生产力只有使劲生一个方法吗?人提高产能,要学会利用工具,而不是利用另一个人。



5,人口老龄化只是短期阵痛,而计划生育是长期战略。

计划生育政策肯定是要基于最大国家利益的,在可见的将来,符合中国最大国家利益的就是提高人口质量,对中国的国情来说,提高人口质量远比提高人口数量聪明的多。计划生育政策≠永远保持一胎化,计划生育指的是国家根据实际国情,对人口数量进行战略调控,如果人口太少,鼓励多生也属于计划生育的内容。所以计划生育其实是一个灵活的机制,不是傻子一样的“永远一胎”,也不是傻子一样的“永远不调控人口的政治正确”。

老龄化的短期阵痛,完全可以通过社会的自我调节、政府平衡养老支出来度过难关,但百年树人,人口战略将会影响中国上百年,远比老龄化问题重要的多。学者的眼光需要放长远,只有鼠目寸光又自私的公知才会出于自己想生男孩的目的才出来反对计划生育。

user avatar

先看一张主要国家预期寿命曲线图,


图中可以看出,随着人类科技和经济发展,人预期寿命是在提高的。日本的预期寿命最高,达到80多岁,津巴布韦预期寿命最低,不足60岁。中国预期寿命为76岁,在以前,人生70可是古来稀。

大家都知道日本老龄化严重。

试想一下,如果日本跟津巴布韦一样,人均预期寿命不足60岁,那么还有老龄化的问题吗?

古语有云,老而不死是为贼。要想没有老龄化,方法也简单,就是预期寿命短一点,60就嗝屁,这样肯定就没有老龄化了。

但是,这与人们追求长寿的生活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确实是预期寿命的提高。

计划生育控制的是出生率,也就是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因而,计划生育确实不是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

相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负增长才是最要命的。日本人口问题的严重也并非老龄化,而是人口负增长。 2016年日本国内出生的婴儿为98.1万人,较上年减少约2.5万人。另一方面,死亡人数达129.6万人。日本死亡人数大于出生人数,人口是在减少的。(日本2016年出生人数或首次跌破100万人

图为日本历年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图中可以看出,日本70年代出生人数曾超200万,而现在已经低于100万。造这样下去,日本自己玩完也并非没有可能。欧洲人口也在负增长,不引入难民会玩完,引入难民或许会提前玩完。美国不引入移民也一样。人类未来的希望或许在印度、在非洲、在中东。

现在只要一提到中国经济,人口,必说计划生育,出生率低,劳动力断崖下跌,人口老龄化,经济要崩溃,中国要崩溃。

问题有这么严重吗?

答主认为是危言耸听。

2016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82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0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死亡人口97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6‰,比上年提高0.9个千分点。(2016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8亿人 增809万人

在回答问题时,对于未来,你们觉得哪个省最有发展潜力?

答主指出山东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这是有道理的。

山东是我国第二人口大省,人口总数9800多万,仅次于广东的1个亿。山东2016年的常住人口出生率达到了17.89‰。山东2016年出生人口中,二孩比重为63.3%,比全国平均的45%要高接近20个百分点。

出生率17.89‰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以前都是新疆或西藏出生率全国排第一,而2016年新疆出生率15.34‰,西藏15.79‰,全国平均水平是12.95‰。山东的出生率也只是比印度低了一点,印度2016年是19.3‰。而日本1.27亿人口,出生率8.1‰,为山东的零头,人口开始负增长。

前几天在蒙古国杭爱山发现了汉代班固为大破匈奴所书摩崖《燕然山铭》,遥想当年祖先们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龙庭这是何等的豪迈。

大家要对中国有信心,对未来有信心。

目前确实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user avatar

计划生育不是老龄化的根本原因×
计划生育是导致断崖式老龄化根本原因√
在这里计划生育充当的是催化剂。

就像从10层楼一跃而下和走楼梯下去,结果肯定截然不同。
男子从十楼来到一楼,是男子住十楼的根本原因。但是男子从10楼跳下来摔死,是因他从这么高的地方跳下来的根本原因啊!

user avatar

我这里要跟热评唱唱反调,计生委说的是实话,一胎政策实际上对中国大陆地区生育率没有多大影响。并且由于全世界现代国家都没有计划死亡政策,老龄化基本只跟生育率有关。计生委对中国大陆人口老龄化不负任何责任。

下图是世界银行对生育率自1960年的统计(平均每名女性生育人数),需注意中国大陆的2000年以后数据非常不准确,大家就当看个趋势了。

(世界银行数据,Google图形化)

这幅图是中国大陆生育率趋势与亚洲三小龙的对比(第四个因为政治原因被世界银行踢出)。

Social Security in Japan 2014 (日本人口与社会安全研究院)

这幅图粉红线是日本生育率自1925至2014的统计

日本早在1925年之前生育率已经开始出现了下降(日本在19世纪明治年代就已经开始工业化了),二战后出现小幅战后生育高峰。再在1945美国大力援助再工业化之后生育率出现断崖式跳水。

你如果知道雁行理论的话就会发现,南韩新加坡香港三小龙在承接日本工业后从1960年开始也出现生育率跳水,并在亚洲金融危机工业进一步转移后生育率和经济一样陷入不怎么动弹的状态。

(雁行理论(日语:雁行形态论,英语:the flying-geese model)1935年由日本学者赤松要(Akamatsu)提出。指某一产业,在不同国家伴随着产业转移先后兴盛衰退,以及在其中一国中不同产业先后兴盛衰退的过程。)

事实上,自工业革命以来,影响一个地区生育率最重要的因素只有两个:

  1. 当地工业化程度
  2. 当地女性受教育年限长度

两个都是越高生育率越低。如果要再简化的话可以归纳成当地人均收入水平



如果你说日本鬼子韩国棒子文化不同,新加坡香港虽然大多华人但地方太小没有代表性。那么下图是直接对比中国大陆地区自1980实行一胎政策后和台湾地区的生育率趋势。(注意,这图还是老问题,大陆2000年后数据受计生委严重干扰。实际2015年大陆生育率总和应该在1.05上下,低于台湾地区)

(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地区生育率对比)


包括2013年发表的由Wang Feng, Yong Cai, Baochang Gu发表在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上的 Population, Policy, and Politics: How Will History Judge China's One-Child Policy 在内,多国学者对天朝一胎政策的研究都以

The study found that “in other countries without a one-child policy the birth rate also declined, and it declined below the level predicted for China.” “fertility would have fallen to its currently observed level.”

类似结果为结论。即不管有无一台政策,1970年起至今所有生育率下降至中国大陆1980年开始实行一胎政策水平开始跟踪,其生育率都出现了相似速率的下降。而中国大陆如果不实行一胎政策,生育率也会下降至当前水平

对生育率有影响的两个最大因素是:

  • 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1978)后快速提升了工业化程度、
  • 中国大陆地区义务教育在降低女童辍学上有巨大进步。

计生委事实上并没有对大陆生育率变化产生什么作用。


妓生伪的真正恶行,不在于老龄化,而在于1980起至今持续超过27年的,

  1. 对汉族女性权益的迫害、(这也是一些声称毛时代女权状况优于当下的人的理论基础之一)
  2. 对汉族长期的歧视性对待、(汉族人口2017年占比跌破90%,并且是老龄化最严重的一族。未来50~100年汉族被替代的速度预计比美国白人被替代的速度都要快)
  3. 去向不明的巨额超生强制罚款、(怎么fu bai你猜)
  4. 失独家庭、(截止到2012年,大陆失独家庭已超过100万个,且以每年超过7.6万户的数量持续增加。)
  5. 性别失调、(因一胎政策+性别选择产生的大约4000万多余独男蠢蠢欲动)
  6. 百日无孩、
  7. 强制流产、
  8. 强制结扎绝育、
  9. 扒房牵牛、
  10. 数不胜数……


(强制宫内植入有效期仅有5~10年的子宫环,不许取出导致的大量发炎排异等人身伤害和妇科疾病。)

(强制流产对汉族女性身心都造成了巨大伤害)

(仅1983年就实施女性绝育手术1600多万例,全都是针对汉族的)



一胎政策列入所谓“基本国策”并没有经过多少认真严格的科学论证,提出一胎政策的陈慕华,钱信忠等人一个是中学文凭、一个是德文与工艺专业。(非医学专业人士主导卫生部是至今延续的传统,现在的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是由经济学家主导的。这一模式近期还向非洲国家输出过)

其被推出的80年代实际上是被用于1945至1980期间经济政策失误导致的经济崩溃和大批量人口非正常死亡背黑锅。即不是我们家政策不好,而是你们这些(低劣的)汉人数量太多(吃太多用太多)了才导致经济上不去的呀!

经过将近30年洗脑式宣传,造成大陆地区出现了大量民族不自信,跪舔白人的人群

(即汉人是劣等民族所以需要计划生育限制数量,那么我要改善后代基因最快速的办法就只有和高贵的白人生子了。即便这个白人吸毒抽烟打人没工作,但他的基因也比我们这些劣等汉人好了不知多少倍啊!又或者劣等汉人干什么都是错的,白人主子干什么都是对的 etc...)(这种人在网易和微博一抓一大把,知乎以及美国各大学都有出现)


对于老龄化,不同国家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美国的方案是招徕世界各地高生育率族群,信仰美国梦成为美国人。白人逐步退出主导种族地位,目前看来缓慢但稳定的在推进。生育率和经济增长处于稳定状态。(美国2016算上美元注水后经济增长1.6%)

德国给出的方案是使用穆斯林青年顶替德国本土日益稀少的日耳曼青年。德国经济增长也是发达国家中相对又好又稳健的,但因实行过于激进产生了不少社会冲突。(德国2016经济增长1.9%)

这两个方案的问题都在于优势(主流)族裔被替代必然产生各种程度和形式的社会摩擦,其替换成本相当高。

日本的方案是不引入外族人,使用机器人替代。机器人在人工智能研发受挫后已经不怎么再提了。然而日本经济已经有大约20年没怎么增长。(日本2016经济增长率1.0%,之前多年有出现0增长甚至负增长)


至于中国大陆最终会采取什么方法应对老龄化,我们拭目以待。


===================================

Fertility rate, total (births per woman)

ipss.go.jp/s-info/e/ssj

Fertility

Japan GDP Growth Rate | 1980-2017 | Data | Chart | Calendar | Forecast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National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en Muhua - Wikipedia

Qian Xinzhong - Wikipedia

user avatar

计生委的宣传口径目前经过了三个阶段

先是有功论,通过计划生育节约了口粮,节约了资源,提高了人口素质,提高了男女平等水平云云。

其次无用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率本来就会下降,所以计生委其实没做什么贡献。

现在是无过论,人口老龄化等等这可不能怪计生啊,这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

黑锅已经准备好,就等着人来背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审慎看待《计划生育政策非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一场需要深入对话的论断人民日报社论《计划生育政策非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一文,抛出了一个极具争议但又触及核心的观点,即试图将中国当前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从长期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上剥离出来,指向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因素。这篇文章的出现,无疑是对过去几十年.............
  • 回答
    人民日报2016年刊发的《教育公平绝不是平均主义》一文,是一篇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社论,旨在纠正社会上对于教育公平存在的误解,澄清其核心内涵。这篇文章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文章核心观点梳理与解读:这篇文章最核心的论点在于区分了“教育公平”与“平均主义”的本质差异。它强调: 教育.............
  • 回答
    人民日报转载称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对症“治愈”两例新型肺炎病人一事,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此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 信息传播的意图、医学科学的严谨性、社会舆论的解读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 一、 人民日报转载的目的与意图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人民日报这篇题为《澄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个认识误区》的文章。这篇发表在2017年1月10日的文章,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因为它试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其核心内涵,纠正一些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读。从整体上看,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通过回应社会上存在的几.............
  • 回答
    人民日报在2017年刊载的《资本主义将经历痛苦的瓦解过程》一文,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这篇文章的出现本身就很有意思,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官方媒体在观察和评论全球经济体系时所持的一种特定视角。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深入分析。首先,从文章的立场和核心论点来看,这篇文章的标题已经非常鲜明.............
  • 回答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题为《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的文章,无疑是一篇意在引导公众认知、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论述。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其核心观点、论证逻辑、潜在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核心观点:“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文章将生育这一原本被视为高度个人化和家庭层面的行为,提升到“国事”的高度,.............
  • 回答
    人民日报等中国主流媒体对美国政治现状的评论,通常从政治体制、治理效率、社会矛盾等角度展开,认为美国两党制导致政治僵局和政策拖延,而中国政治体制则因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保持高效运转。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观点: 一、美国政治瘫痪的现状与表现1. 政策僵局与政府运作受阻 政府关门:20182.............
  • 回答
    人民日报客户端在2024年春节期间刊发了题为《春节嘲讽山东人是文化堕落》的文章,这篇文章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可以说是对近期网络上针对山东人的一些刻板印象和地域歧视言论的一次集中回应。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文章的核心观点和背景文章的核心观点非常明确:将春节期间网络上普遍存在的、.............
  • 回答
    人民日报微博发布的《@印度,界线即是底线!》一文,是一篇在中国对印关系紧张时期,代表中国官方立场,通过社交媒体向印度喊话的评论性文章。要评价这篇微博文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 发布背景、核心内容、语言风格、传播效果和潜在影响。一、发布背景这篇文章的发布,直接指向了当时中印两国在边境地区出现.............
  • 回答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遇到困难李嘉诚不能共度难关,不必挽留”,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发表的背景、文章的观点、潜在的意图、引发的社会反响以及长远的启示。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评价:一、 发表的背景分析:要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和影响,首先.............
  • 回答
    人民日报“钟声”栏目关于《流浪地球》的评价,可以说是给这部国产科幻巨制打上了一个官方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标签”。这种评价,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艺术鉴赏,不如说是一种集社会、文化、政治属性于一体的解读。首先,从“钟声”的定位来看,它承载着“为党代言、为人民发声”的使命。 因此,其对《流浪地球》的评价,必.............
  • 回答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关于“一滴血就能测癌症”的报道,我认为这是一种既有传播价值,又需要审慎解读的现象。积极的一面:首先,这种报道无疑抓住了公众的眼球,尤其是癌症这个令人担忧的话题。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钩子”,能够快速吸引关注,将大家对科技进步的目光引向了癌症筛查领域。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
  • 回答
    人民日报的那篇评论《快播的辩词再精彩,也不配赢得掌声》,可以说是非常直白、立场鲜明地对快播公司及其创始人王欣的辩护进行了定性评价。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1. 评论的立场和核心论点: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非常明确:即使辩词再有技巧、再有逻辑,也无法掩盖快播公司违法违规、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
  • 回答
    《人民日报》关于“狗既是伴侣也是食材”的定性,在当下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一表述:1. 社会认知与情感寄托的割裂: 情感纽带的普遍化: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中,狗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财产”或“工具”的角色,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家庭成员,是重要的情感寄托和伴侣。.............
  • 回答
    人民日报这篇文章的标题《「延迟退休」是为了大家的根本利益》,立意是鲜明的,直接将延迟退休与“大家的根本利益”挂钩,这是一种非常明确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引导策略。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首先,从宣传和政策解读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显然是为即将到来的或正在实施的延迟退休政策进行铺垫和解读.............
  • 回答
    《人民日报》于10月5日发表的《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一文,无疑触及了当下信息传播领域一个极其核心且复杂的问题。这篇文章的出现,本身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官方对新媒体时代内容生态的思考,更折射出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之间潜在的张力。文章的立足点与核心关切: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就非常直接,点明.............
  • 回答
    人民日报在同一天发表这两篇文章,《闭嘴吧,阴谋论!让科学说话…》和《疑点重重!起底美国去年被关生物研究基地》,无疑构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对比,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要评价这种做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篇文章各自的立场、论证方式以及它们在整体传播语境中的可能意图。首先,我们来看看《闭嘴吧,阴谋论!让科.............
  • 回答
    《人民日报:房地产税能给百姓带来什么》这篇报道,与其说是一篇“评价”,不如说是一次深入的解读和梳理,它试图从多个维度向公众解释房地产税可能带来的正面影响。文章的核心逻辑在于,房地产税并非单纯的“收税”,而是作为一项重要的税制改革,旨在重塑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最终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文章的主基调是积.............
  • 回答
    人民日报这篇《莫让资金“脱实入房”》的文章,可以说是直击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一个核心痛点。它点出了一个长期以来大家都在议论,但可能触及既得利益,所以并不总是能被公开、有力地谈论的问题——那就是为何那么多本应用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最终却流向了房地产市场。文章的立意是相当清晰的,它并不是简单地指责房地产行.............
  • 回答
    人民日报关于“八毛钱治好高烧的不打针爷爷”的文章,确实触动了很多人心弦,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情感共鸣与价值弘扬: “含泪送别”的感染力: 文章开头的“含泪送别”立刻奠定了情感基调,将读者带入一种温暖而略带伤感的情境。这种情感的渲染,使得后续的故事更加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