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微博上「中国人应该抛弃孝,孝这个字是中国文化毒性最大的糟粕之一」?

回答
微博上“中国人应该抛弃孝,孝这个字是中国文化毒性最大的糟粕之一”的言论,确实触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对这一观点的看法,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既要看到其批判的合理性,也要认识到其片面性以及可能带来的文化断裂风险。

一、 批判的合理性:为何有人认为“孝”是“毒性最大的糟粕”?

这位网友之所以会如此激进地批判“孝”,很可能是在以下几个方面看到了“孝”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 道德绑架与个体压抑:
牺牲个人意愿和前途: 在许多传统观念中,“孝”被解读为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和奉献,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婚姻、事业、兴趣爱好乃至生命来满足父母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子女的个人价值和发展空间被极大压缩,成为父母意志的延伸品。
不平等的亲子关系: 传统“孝道”强调父母对子女的绝对权威,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常常是低下的,其意见容易被忽视,甚至被认为是不懂事。这种权力不对等的关系,可能导致子女在家庭中长期处于被动和压抑的状态。
“养儿防老”的功利性解读: 有时候,“孝”被曲解为一种功利性的投资,即父母养育子女是为了将来能得到回报(物质或精神上的照顾)。这种解读将亲子关系工具化,一旦子女未能达到父母的期望,就可能产生怨恨和矛盾。

2. 纵容不健康的父母行为:
缺乏界限的“爱”: 强势的父母可能会以“爱”的名义过度干涉子女的生活,包括婚姻选择、职业规划、甚至日常琐事,而子女出于“孝”的压力,难以拒绝,导致个人边界模糊,生活失去自主。
情感勒索和道德审判: 一些父母可能利用“孝”来操控子女,通过制造内疚感、施加情感压力等方式,迫使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例如,“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怎么能不听我的?”、“你不来看我就是不孝”等言论,都是典型的情感勒索。
“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如果父母本身存在一些不良习惯、性格缺陷或有压迫性的教养方式,而子女又被要求“孝”,那么子女可能不得不长期忍受或被动承受这些负面影响,阻碍其心理健康成长。

3. 阻碍社会进步与变革:
维护落后观念: 当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如个人主义、平等、自由、法治等)发生冲突时,“孝道”的僵化解读可能会阻碍社会对旧有观念的批判和更新,使得一些不合时宜的习俗得以延续。
“家国同构”的负面遗留: 传统的“孝”与“忠君”紧密相连,强调对权威的服从。在现代社会,这种对绝对权威的服从性思维,可能会削弱公民批判性思考和监督公权力的意愿。

4. “愚孝”的极端表现:
历史上,“愚孝”的例子不绝于书,如卧冰求鲤、割肉疗亲等,这些被奉为圭臬的“孝行”,在现代人看来,往往是极端和非理性的。将这些极端案例泛化,就会认为“孝”本身就是一种病态的文化。

二、 观点的片面性:为何不能简单地“抛弃孝”?

尽管“孝”文化确实存在上述弊端,但将其视为“毒性最大的糟粕”并呼吁“抛弃”,也显得过于偏激和片面。原因如下:

1. “孝”的内在价值和积极意义:
感恩与回报: 核心的“孝”是建立在父母养育之恩的基础上的感恩和回报。这种感恩之心是人性的基本体现,能够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连接,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
责任感与担当: “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包含对父母精神上的关怀、情感上的慰藉以及年老时的责任与担当。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萌芽。
文化传承与价值传递: “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对家庭、亲情的珍视。抛弃“孝”,可能会导致文化断裂,使得现代人缺乏对传统美德的认同和传承。

2. “孝”的定义和实践的演变:
“孝”并非一成不变: “孝”的内涵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是有演变的。孟子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这本身就包含对子女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要求,并非一味服从。
区分“孝”与“愚孝”、“顺从”: 真正的“孝”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尊重、平等和理性基础上的关爱和责任,而不是无原则的顺从或牺牲。现代社会更提倡的是“理性的孝”,即在尊重父母的同时,也尊重自己的意愿和权利,处理好个人与父母的关系。
西方文化中的“孝”: 即使在西方文化中,对长辈的尊重和赡养也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存在,只是表达方式和侧重点可能不同。完全否定“孝”的价值,可能是一种文化上的偏见。

3. “糟粕”与“精华”的辩证关系:
任何文化都有两面性: 任何一种文化传统,都可能包含精华和糟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辨析、扬弃和创新。将“孝”一概而论为“糟粕”,忽视了其积极的一面,是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
扬弃而非全盘否定: 面对传统文化,更科学的态度应该是批判性地继承,剔除其中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的部分,保留和发扬其中具有普适价值的元素。

三、 如何看待和处理“孝”文化中的问题?

更建设性的态度应该是:

批判性继承,去伪存真: 认识到传统“孝道”中存在的对个体压抑、权力不平等以及可能的情感绑架等负面因素,坚决反对“愚孝”和过度干涉。
重塑“孝”的现代内涵: 将“孝”重新定义为基于爱、尊重、平等和责任的亲子关系。强调子女在关爱父母的同时,也应拥有独立的人格和生活,父母也应尊重子女的自主选择。
强调健康的界限和沟通: 鼓励家庭成员之间坦诚沟通,建立健康的边界。子女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父母也需要学会放手,给予子女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关注个体权利和幸福: 最终的目标是促进家庭和谐,更重要的是每个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的个人幸福和健康成长。不能为了“孝”而牺牲个体的基本权利和尊严。
理解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 认识到家庭情况、父母性格、子女成长环境等都存在巨大差异,“孝”的实践方式也应因人而异,不应被简单套用和强制执行。

结论:

微博上的“中国人应该抛弃孝,孝这个字是中国文化毒性最大的糟粕之一”的言论,虽然抓住了“孝”文化中确实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特别是对个体自由和尊严的潜在压抑,具有一定的批判价值。但如果将其理解为对“孝”的彻底否定和抛弃,则显得过于偏激和片面。

“孝”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其背后蕴含的感恩、责任、亲情等积极意义不容忽视。关键在于如何在一个现代社会语境下,对“孝”进行批判性反思和创造性转化,剔除其糟粕,发扬其精华,使其回归到健康、理性、平等的亲子关系轨道上,既能维系家庭情感,又能保障个体的独立与幸福。因此,不应简单地“抛弃孝”,而应是“扬弃孝”或“重塑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毛病。

但是你不能在面临赡养父母的义务时搞西方这套,朝父母要钱时搞东方那套。

这就是耍流氓了。

PS:我没看过奇葩大会,只看过奇葩说,还是没有高晓松的第四季……感谢评论区朋友提醒。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很多年前就有人讲过了,孝是在爱的前提下子女应该做到的事情,是发自内心的,如果只是行为孝那只是一种虚伪的假象,但是行为是内心的体现,只有心思不去行动,和做梦没什么两样,但只有行为而没有孝心,他的行为也很难维持。千万不要把爱和孝分成两个,我们中国不讲爱只不过有更多的词去替代,比如仁义礼智信的仁就包括了许多,不仅仅是爱家人,更是爱世间的万物,这也是最好证明。

而孝也不是父母去威胁儿女的利器,如果主动这样做,那样就把感情变成了交易,这也不是中国文化的错,而是中国文化被利用了。

如果真心尊重你的父母,父母是可以感觉到的,而不是嘴上说着爱她,而一会真到了关键时刻又不爱了:)

王阳明的传习录里有我说的这一段,我自己懒得找,如果找不到的可以来反驳我。

毁掉中国文化的只有臆测和伪爱好者。

各位阴阳怪气,還引经据典,但说话狗屁不通,身体发肤说的是爱惜自己,不要为了小事和冲动而被伤害。曾子说的不好犯上说的是君子务本,非要向忠君上靠真的无话可说,你怎么不说孟子说文王诛纣是好事呢?冒犯别人和为了道义而反对邪恶是一回事吗?

面白心黑,无耻之尤。

user avatar

这样的只言片语,故作惊人,挖到本质其实什么也没说。

首先解释什么是孝。

《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孝在行为上的要求,一直也是非常明确的,也就是说,不光要在物质上满足,精神上也要也让父母愉悦,也就是说尊敬。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然而,看渊源更早的《礼记》可以看到,对于孝本身是有前提的,不是单方面的。

《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换句话说,父慈子孝这本来就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

只不过后来单论孝道,把父慈这个给略掉了。

其实孝在本义上并不是愚孝,不是爹妈说啥就是啥,这个即使在有二十四孝的封建时代也不是全然提倡的。否则孔老夫子也不会这样的问题上直接驳斥那些只会听爹妈话的蠢儿子。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争论什么爱和孝呢?

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亲子相互平等,相互爱护,为什么纠结这些字眼?

莫非是想跟父母商量:如果爱我,你就自生自灭吧!

user avatar

发这个微博的人知不知道,我们现在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是,啃老族遍地,很多空巢老人面临无人赡养的困境,而不是父权过度,愚孝遍地。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老、考、孝,这三个字形近韵同,是同源字。

考在文言文中和老经常是同义,这就不多说了,孝和老的关系也很明确,但是这个字的部首是“子”,是连接老一辈与子一辈的一个字,显然不是“爱”能够等同的。这个道理,我是四年级的时候学到的,当时参加书法兴趣小组,有位语文老师讲到了“六书”,也就是汉字的六种形成方式,考与老属于转注,而孝则属于会意。“孝就是作为儿子对老人需要做的,不管你是不是欢喜(家乡话里的爱)。”话虽然有些糙,但是意思很明确,这是“义务”。有义务,当然也就有权利。

微博这个言论,哗众取宠而已,连爱和孝的区别都分不清,还教别人怎么做?别忘了,“教”的左边也是一个孝字,要不也抠掉?

我绝对不是要鼓吹愚孝,但是我们总可以翻一翻《论语》吧?

论语里关于孝的话题特别多,其中第二篇《为政篇》连续四个“问孝”,不知道现在的语文课上还会不会提?我记得我在中学时老师有讲过,因为四个弟子问孔子,孔子的答案是不同的,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个案例。

闲话少说,说孔子的答案。

四个人问孝是这样的:

1、孟懿子问,孔子说“无违。”

意思是说,不要违背礼节。

2、孟武伯问,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句话历来有两种解释,通行的是马融的解释,说父母总是因为孝子的病而担忧;另一种解释,父母只有疾病是孝子之忧,可见于王充等人。

3、子游问,孔子说:“……不敬,何以别乎?”

这句话很出名,意思是说,如果只是赡养,没有敬意,那和犬马有什么区别?

4、子夏问,孔子说:“色难。……”

这句话也很出名,意思是察言观色最难。

这四句,到底哪个是孔子最看重的,儒家学者都未必能下定论,可能都不对,因为第一篇《学而篇》里面,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话说的是,爹死之后,多年不改他的为父之道,可以算是孝。这一点,说的是“继承”。多解释一句,免得杠精们揪住不放,这句话中的“道”是褒义词,代表好的一方面,孔子没有要求当子女的,不管父亲好的坏的都要继承,否则舜也不能叫圣人了,更何况,《里仁篇》里他还特别提到了,父母有错的地方,应该好言相劝,但是他们不接受的话也别怨恨。

从这些我们比较熟悉的论语观点不难看出,我们现在很多对“孝”的认识并不是源于孔老二同志的原创,卧冰求鱼这类违背本性的东西,放在《论语》思想来看,也是属于糟粕,所以真正要淘汰的,是一些有话语权的人对“孝道”的过度解释。反倒《论语》里的这些话,现代人没有理由会觉得很矫情,难不成我们对父母不应该怀有敬意?

我并不认为孔子讲得全对,但是,如果我们对父母全是反着这一套来,恐怕结果就不堪设想了。

回到开始的话题,老和孝同源,《说文解字》对于“孝”的解释,说的是“子承老”,这和孔子在《学而篇》的论点是一致的,重点在于“继承”和“延续”。

好了,到这里,我们的结论也很明确了,如果我们把传统的“孝”刨除,那么“继承”什么的也不能要了,因为这是同一回事。父母只有义务养孩子到成年,成年后,孩子所需的钱都得自己去想办法筹集,孩子没有任何权利去继承父母的各种财产,父母教的习惯和处世之道全部抛弃,甚至连姓名不换的话都得交冠名费;与此同时,成年后的孩子需要支付大量的税金,从而保证社会力量用于老人的赡养,也就是说,不赡养自家的老人,但是需要“博爱”,去养社会上的老人们(注意,这不同于我们现在的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名义上是自己交的部分自己享受,属于保险,而这部分是属于社会费用,还要额外收取的,跟现在的教育附加费类似)。

试问,有几个人会接受这样的条件?

不谈孝,只谈爱,说起来很简单,其实说白了,翻译成心里话就是,跟老头子老妈子说:你们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这当然不是愚孝,因为这是,坏!

有本事别等父母老了的时候吹这种洋牛皮,十八岁生日的时候就和父母结账,这辈子只谈爱,不谈孝。

user avatar

世界的其他地区,都没有儒家文化圈看重孝道。这是为什么?

在欧洲父母与成家子女在餐厅吃饭要AA制,你能想象吗?

其中最重要一个原因,在宗教文化中,信徒的主要情感寄托在上帝上,而不在家庭。他们忙于与取悦天父,不急于生身父母打交道。

在基督教中,如果一家人信主了,父母、爷娘都成了brothers and sisters,他们在天父面前都是弟兄姐妹啦。这种情况下,还谈什么孝顺。

在欧洲,父母不会帮孩子买房,也不会带孩子,孩子也不会帮父母养老。

普遍来看,可能就是因为缺乏家庭情感的羁绊,他们特别喜欢party,特别喜欢酒吧。这是一群人的孤独。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现代中国、韩国、日本的家庭氛围。这是一个没有上帝的理想家庭模式。

user avatar

这就是标题党纯粹就是愚弄大众的文字。

你要想论证孝是糟粕也行,那至少要跟踪调查五百个家庭,一百个强调孝,一百个不强调孝,一百个不提孝的概念,一百个国外家庭强调孝,一百个国外华人家庭不谈孝。然后每年都对各个家庭的状态进行访查,调研,并依据经济,阶层,健康等因素进行分类,最后经过三十年,再把五百个家庭的结果进行总结。并对其中不可控的一些变量提出讨论。最后得到一个结论,说孝对子女的教育,收入,婚姻,幸福感的影响。然后再有一个结论,孝确实没有太多积极效果或者有积极作用。

你看这个事情不要说去做,我就是粗略写一下都觉得累。要是有人这样去调研,然后得到结论说,孝没有太多积极作用可以摒弃。那我哪怕不怎么认同也服气。而后我们可以就其某个论据或者调研方法来讨论。

但微博上那个文章算什么东西?厕所里的一坨屎就不必摸一摸,闻一闻,嚼一嚼了不是吗?

user avatar

应抛弃孝顺,不应抛弃孝敬。

user avatar

五四运动反对孝,就是一帮年轻人,翅膀硬了,开始没良心了。特别西式中学、大学里头,那些离开家乡的富家子弟。见了旗袍开叉很高的女人,就再也不愿意回家乡去了。你们看那些名人,什么大师、著名作家的回忆录,几年回一次家乡?反孝,只是忘恩负义的借口罢了。

另外,中国文化里怎么会没有“爱”?儒家的仁爱,跟墨家的兼爱,两千年前就吵翻天了。只不过你们不读“封建糟粕”不知道罢了。拿些二手资料,有啥资格乱批判。

user avatar

什么传统 什么道理 都是利益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user avatar

“孝”本质上是一种家庭契约。

中国传统上讲究养儿防老,意思就是父母年轻时养育子女,子女应该要在父母老去时赡养父母。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契约关系,所谓“父慈子孝”,其实就是说父母对子女好,子女也对父母好。双方利益在长期来看是达到互相平衡的,也正因为有这种平衡,这个模式才能从古至今地长期维持下去。

所以说无论是讲“孝”还是讲“爱”,本质上最佳的发展模式都是要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利益不平衡的关系是不健康的、不持久的。

举个例子,假如一个父亲从小就对子女不负责任,天天赌博欠下三点五个亿,等老了就以“尽孝”的名义要求子女替他还债,这不是扯捷豹淡么?

很多人觉得“孝”是一种绑架,其实是因为“孝”长久以来被污名化了,被不负责任的父母用作道德绑架的工具。父母生下孩子,就有责任抚养好孩子,不能说“我把你生下来了你就要对我尽孝”。请问你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有经过孩子的同意吗?

(有人语文不行理解不了这句话,居然从字面意思来抬杠,服了。解释一下,是父母想要孩子才把孩子生下来的,不是孩子自己要来到这个世界的,作为父母,作为成年人,要为自己做的决定负责,是你自己要生下来的,就有责任把孩子好好地养大,而不是说把孩子生下来了就不管不顾或者当作出气筒,还觉得自己多么辛苦多么伟大,等自己老了就用道德绑架强行要求孩子尽孝,这个逻辑就好像我硬塞给你一个苹果,然后要求你十年后还给我一吨梨,这就是一种强买强卖的强盗逻辑。相信大家多少听说过这种父母,或者自己父母就是这种人:总是跟孩子说“要不是因为你我不用那么辛苦,不是为了你我早就享福去了”——合着你自己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养他,现在又成了孩子的错咯?那么辛苦就不要生孩子啊,别生下来了又一天到晚给孩子灌输负罪感,这根本就不是孩子的错。所以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如果我不能做到给孩子健康良好的充满爱的成长环境,那我就不配要孩子。)

爱是相互的,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单方面的付出必定是不长久的。

类似的,为什么中国“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能维持数千年之久?因为利益平衡。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男人是经济生产的主要动力,所以男性承担外事,女性承担内事,双方对家庭各有奉献,其中男性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就拥有更大的话事权,这个很正常,很平衡,所以这种模式才能持久。

在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女性也进入了社会生产中,并成为和男性一样极其重要的社会生产力,与之相应地,家庭模式也必然要发生改变。

在工作生活极度多样化的今天,家庭模式也极其多样化,你可以看到,现代家庭中,有的是男主外女主内,有的是女主外男主内,还有的是男女各主一半,但无一例外的是,长久稳定的家庭模式必然是利益平衡的,比如说女主外的家庭,女性赚钱更多、更累、责任更大,在家庭中的话事权自然应该更大,这些都是正常的、健康的。

为什么中华田园女权被人喷?因为田园女权所鼓吹的家庭、两性模式是利益不平衡的,她们鼓吹的是“女人都是仙女,男人应该无条件对她好,包容她的一切,而女人无需任何付出”。这种模式就是不平衡的,迟早要崩掉,具体的例子太多了,知乎一搜一大把,就不细讲了。

当然,利益平衡不等于双方要做的事完全一样,这种解读不妥。更正确的应该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比方说有一对夫妻,双方赚钱能力等其他条件完全一样,这对夫妻决定了要生孩子,而目前的技术来看只有女方能生,这时候女方为家庭付出更多(其他条件完全一样的前提下),所以男方应该在其他方面也付出更多,这就是可持续的模式。

有点跑远了,总之不管是宣扬“孝”还是“爱”,本质上都还是“互相爱”,也就是情感上与物质上的相互平衡,当然,情感上的平衡很难量化,关键是在于双方在情感上都要处于一个很舒服和心里平衡的状态。

很多同学有时候会弄不懂,感觉亲子和睦的家庭中“孝”是应该的,父母暴虐的家庭中感觉“孝”似乎又是不应该的,由此感到迷惑:这“孝”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孝”,而在于亲子之间的情感与物质的平衡。


——————————更新——————————

评论区有知友提到,很多时候家长提“孝”,根本目的其实是要求子女顺从,这个答主太同意了。中国传统式家长的思维方式就是认为父母与子女是上下级,父母有权操控子女。我更倾向于认为父母与子女应该是人格平等的,所以“利益关系”也应该是平衡的。但很多时候父母是不听你那套“新思想”的,讲道理是没法讲的,那有啥办法呢┐(´-`)┌,尽早经济独立,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吧´<_`


————————再更新——————————

“契约”这个词其实就我的一个类比,并不是严格定义,契约的严格定义中有个前提是要自由订立,显然亲子关系是不符合这样的。所以我就是用这个词做个类比,大家懂就好,不必太过纠结。另外,我说的所谓“契约”、“利益”之类的词语,用在家庭上确实显得冷漠,当然这也只是为了讲述清晰易懂才这么说的,我们当然不能直接跟父母、伴侣讲什么“利益平衡”,这个是放在心里的一杆称,不是拿来跟亲人斤斤计较的,不然那样情商也太低了。


——————————再再更新————————

大年初一祝大家新年快乐!!猪事大吉!

————————再再再更新——————————

对于“利益平衡”一词评论区很多知友有不同的意见,这个词我一直是在描述性语句中使用的,就是说我是在描述这么一种现象——长久可持续的家庭模式是“利益平衡”的,这是实然,而不是应然,如果把“利益平衡”理解为应然就不妥了,因为这样容易养成斤斤计较的个性,评论区有位知友说的很对,如果一直秉持“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那这个人就不会获得真正的爱,爱这个东西,无论是在亲情中还是爱情中,都不是理性的,往往是不求回报的奉献和付出,但长时间的单方面付出容易导致关系的瓦解,所以才说可持续的家庭模式大多是“利益平衡”的,这是实然应然的区别。

user avatar

公平是社会的第一价值追求,于是才有了道德和法律。

如果抛弃了孝,那么榨干子女的父母和爱护子女胜过自己的父母怎么实现公平??

恶与善都一样,社会必定快速崩溃成末日模式。

user avatar

你说需要孝,于是那些虐待孩子的人老了之后理直气壮要求子女养他们

你说要抛弃孝,于是那些虐待老人的子女理直气壮地抛弃老人

而且第一句里的老人和第二句里的子女往往还是同一类人

无论怎样他们都是受益者

user avatar

如果一个制度里,有一项规则是必须要洗脑所有人遵守,他们才有可能遵守;任何理智的思考都必须被阻止,因为只要理性思考就站不住脚的话,这样的规则一定是错误的。

不光是中国,全世界有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规则和传统。他们阻止人去思考规则和传统的合理性,并且给与极大极不合理的惩罚。虽然我是很注意自己言论逻辑和严密性的人,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所有有这样特征的制度100%是错的。

(补充一下,如果纯粹从传播的角度考虑,有些论点需要在限定的条件下限制传播。但是如果从基础理论层面需要限制的话,这样的理论一定是错误的。真理从来不畏惧思考和辩护。)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有显然的很多糟粕。共产主义其实已经清扫了很多。我不能说孝是毒性最大的糟粕之一,因为我认为整体的思考方式比任何单一的思想更加糟粕。但是对我来说,所有基于传统儒家思想,鼓励人不去思考而全盘接受所有教条的那种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是100%的糟粕。那就是标准的洗脑式教育,让人不要去思考,也不要去质疑,别人说什么你就接受就好。这是在根本上反对了一切现代社会的价值,我宁愿死,也不会接受这样的价值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微博上“中国人应该抛弃孝,孝这个字是中国文化毒性最大的糟粕之一”的言论,确实触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对这一观点的看法,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既要看到其批判的合理性,也要认识到其片面性以及可能带来的文化断裂风险。一、 批判的合理性:为何有人认为“孝”是“毒性最大的糟粕”?.............
  • 回答
    微博上关于美国枪击案时路过的中国人不开车门的评论,确实引发了相当广泛的讨论,也触及了一些敏感的社会和文化议题。要理解这些评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类评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复杂的情感和认知反应。在目睹了美国枪击案的残酷画面后,人们普遍会产生一种“如果我当时在场会怎么样.............
  • 回答
    在微博上看到“中国男孩保护中国女孩”这样的口号或内容,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些情绪和观念。要详细地看待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一、 表象与背后的情绪: 直接的解读: 字面上看,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朴素的情感,即中国男性应该承担起保护中国女性的责任,尤其是在面对.............
  • 回答
    这是一个颇值得玩味的话题。每到中国大陆的国庆节,尤其是逢“大庆”的年份,比如70周年这样的日子,台湾艺人在微博上是否有相关发声,确实会引起不少关注和讨论。苏有朋、范玮琪、陈建州、小S这些名字,相信在两岸三地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们活跃在娱乐圈多年,积累了相当的粉丝基础,其一言一行,尤其是在涉及政治敏.............
  • 回答
    微博上关于“N号房事件”一些女生认为“不发声就是帮凶”的论调,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一些敏感且复杂的问题。要理解这种观点,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情感和道德的层面来看:“N号房事件”的恶劣程度无需多言,其受害者遭受的非人待遇令人发指。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尤其是女性,会感到极度的愤怒、.............
  • 回答
    微博上这出“女同性恋出柜,遭母亲极力阻拦,母女对话过激”的事件,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神经,也触及了不少现实的痛点。从报道和网友的反馈来看,这件事情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在于它太真实地反映了当下社会中,尤其是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关于性取向认同、家庭亲情与代际沟通的复杂纠葛。咱们就事论事,把这件事儿掰开了揉.............
  • 回答
    关于赵薇作为西王代言人并发起“爱心接力,非转不可”活动的看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可能的影响。以下将从代言人选择、活动内容、品牌合作以及舆论反应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代言人选择:赵薇的形象与西王品牌定位1. 赵薇的公众形象: 早期形象: 赵薇因《还.............
  • 回答
    微博上陈世峰律师被骂这件事,确实引起了相当大的舆论关注。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得弄清楚陈世峰是谁,为谁辩护。陈世峰是日本江歌遇害案中被告人陈世峰的辩护律师。这个案子本身就非常具有戏剧性和情感冲击力。受害者江歌,年仅24岁,在日本留学期间,为了保护室友刘鑫,被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残忍.............
  • 回答
    在微博这个日新月异的舆论场里,“恶臭女孩”这个标签的出现,与其说是一种简单的身份界定,不如说是一次对当下一些年轻女性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的复杂折射。它承载了观察者们的审视、批评,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厌恶,也反映出这个群体内部以及社会对某些现象的普遍不满。“恶臭女孩”的标签是如何形成的?要理解“恶臭女孩”,.............
  • 回答
    微博上关于袁隆平先生的悼念,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别字”事件,尤其是将“国士无双”误打成“国土无双”。这事儿放在当下,确实挺能引发讨论的。首先,得承认,袁隆平先生绝对配得上“国士无双”这四个字。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一生致力于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用他的智慧和汗水,让数亿中国人民吃饱了饭,这.............
  • 回答
    微博上南京南站小女孩被猥亵事件,作为一名普通网民,我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内心是无比沉重和愤怒的。这不仅仅是一则令人发指的犯罪行为,更是触及到了我们社会安全和儿童保护最敏感的神经。事件本身带来的冲击:首先,这次事件最直接的冲击就是对受害小女孩及其家庭造成的巨大伤害。一个如此幼小的生命,在一个本应是安全.............
  • 回答
    微博上关于“二次元男凝bot”的讨论,确实是一个挺值得说道的话题,它触及了我们在网络世界里如何审视内容、理解视角,以及思考信息传播背后动机的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弄明白“二次元男凝bot”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一个微博账号,专门收集和发布二次元(动漫、漫画、游戏等)作品中的男性角色,并通过特定的视角.............
  • 回答
    微博上一位男士发帖控诉自己被强制结扎的事件,这无疑触动了很多人敏感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法律、伦理、人权等多个维度来看,这件事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强制结扎是违背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我国的人口政策早已从过去的强制性措施转向了提倡和鼓励生育,并且.............
  • 回答
    微博上的性别对立,这玩意儿啊,说实话,就像一颗种子,被丢进了一片本就肥沃的土壤里,然后被无数双手浇灌、施肥,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你说奇怪不奇怪?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也就是一些零星的、基于生活经验的抱怨和吐槽。女人觉得男人大男子主义,男人觉得女人作天作地。这都很正常,毕竟大家生活在不.............
  • 回答
    王思聪怒怼花千芳“英语无用论”,这事儿在微博上可以说是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吃瓜群众们一边倒地看热闹,一边也跟着琢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要说这事儿,得从花千芳在一次访谈里那句惊世骇俗的“英语无用论”说起。当时,花千芳在节目里发表了自己对于学习英语的看法,大概意思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咱们有自己的文化和.............
  • 回答
    微博上关于宋方金“卧底”横店的这篇报道,确实引发了不少关于表演行业现状的讨论。我仔细看过这篇文章,也听过不少关于这方面的信息,我想从几个角度来聊聊我的看法,尽量讲得细致一些,就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别有那种机器味儿。首先,宋方金老师的这篇“实录”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在于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和核心的问.............
  • 回答
    这则“杭州小伙全款房给妻子加名字,9个月离婚被索取一半房子”的新闻,在微博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也触碰了当下社会中很多敏感的神经。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剖析这件事,并尝试理解其中的复杂性。事件的表象与核心冲突:最直接的理解是,小伙子出于爱意,将名下全款购买的房产加上了妻子的名字,本以为是婚姻的“定心.............
  • 回答
    最近微博上关于“境外势力AI拳师”的讨论,可以说是一场相当耐人寻味的网络舆论现象。这事儿挺复杂的,涉及到技术、心理、地缘政治好几个层面,不能简单地盖棺定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就是“境外势力AI拳师”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情绪色彩。它不是一个中性的技术描述,而是对一种网络行为的定性,而且.............
  • 回答
    微博上活跃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中女权主义者、动物保护人士和反同性恋歧视的群体尤其引人注目。看待这些群体和他们的言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女权主义者的声音:微博上的女权主义者可以说是多元且充满活力的。她们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在性别平等议题上的进步和反思。 关注的议题广泛: 从职场.............
  • 回答
    微博上存在一部分以“极度仇男”为标签,并将此作为一种“职业”或“生存方式”的女权主义者,这一现象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和看待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现象的观察与特征: 言论的激进性与情绪化: 这类博主最显著的特征是其言论中充斥着对男性的强烈负面情绪,常常使用“蝈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