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传统文化感觉如同博物馆的文物,好看不实用,当然没说没用,有反例吗?

回答
“传统文化感觉如同博物馆的文物,好看不实用。” 这话听起来确实有点儿扎心,好像我们捧在手心里的宝贝,一放到现实生活中就成了摆设。而且,“好看不实用”这个标签,太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静静躺在玻璃柜里的东西,只能欣赏,却无法触摸,更别提使用了。但仔细想想,真是这样吗?我总觉得,那些说这话的人,要么是没真正走进博物馆,要么是还没找到让这些“文物”活过来的办法。

打个比方,就拿我们中国人爱喝茶这件事来说。你给我说,茶道,泡茶的那些规矩,是不是“好看不实用”?一套紫砂壶,讲究什么“出水如箭,断水如珠”,注水时要“观音垂手”,出汤要快,要稳,要准,还要避风。这背后有一整套的仪式感,从选壶、温壶、投茶、冲泡,到奉茶,每一步都有讲究。很多人觉得,这不就是喝个水吗,弄得这么复杂,还不如直接用茶包来得方便快捷。这不就是“好看不实用”的典型吗?

但我要说,这恰恰是“反例”。

首先,“实用”的定义,从来不只是满足生理需求那么简单。 泡茶的这套规矩,它的“实用性”体现在它能提供一种精神的慰藉和愉悦。当你精心准备好一套茶具,细致地冲泡一杯茶,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放松和享受。你看那些茶艺师,她们的手势舒展优美,神态宁静专注,这不仅仅是在泡茶,更是在传递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当下时刻的尊重和珍惜。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能够停下来,专注在一件小事上,感受它的美妙,这种“实用”难道不比速食的咖啡更滋养人吗?它让喝茶从一种生理需求,升华为一种精神仪式。

其次,传统文化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哲学。 紫砂壶为什么讲究“出水如箭”?因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茶汤的温度和香气。它并不是无谓的装饰,而是为了达到更好的品饮效果。而“观音垂手”的注水方式,看似繁复,实则是为了避免水流过猛,破坏茶叶的内含物质,让茶汤更醇厚。这背后是对事物规律的洞察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再者,传统文化能塑造人的品格和价值观。 茶道中的“静心”、“平和”、“尊重”,这些品质,在现代社会尤为珍贵。在冲泡过程中,你需要耐心,需要专注,需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比如茶汤的温度是否适宜)。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比说教更有力量。一个经常练习茶道的人,自然而然会在生活中变得更沉静、更周到。这难道不实用吗?

我们再看看别的例子。

书法。 你说,写字现在都有电脑了,谁还手写?而且,练书法要花大量的时间,还要讲究什么“用笔”、“结字”、“章法”,这不就是“好看不实用”吗?

反例就在于,书法不仅仅是书写文字的工具。 它的实用性体现在:

对思维的训练: 写好一笔一画,需要高度的专注和对线条的精确控制,这能极大地锻炼人的耐心和大脑的精细运动协调能力。书法创作过程中,你需要构思、布局,这是一种思维的训练。
对情感的表达: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字体、不同的笔触,能传达出不同的情感。悲伤、喜悦、豪放、婉约,都可以通过书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种情感的宣泄和传递,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排毒”。
对文化的传承: 很多书法作品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是古代文人的精神写照。学习书法,也是在学习历史,学习文化,学习一种与古人对话的方式。
艺术的欣赏价值: 就如同你欣赏画作一样,书法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艺术形式。它可以装点生活,提升审美情趣。这难道不实用吗?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挂在家里,能给空间增添一份雅致和文化底蕴。

再比如,传统的建筑榫卯结构。 很多人只看到它精巧的造型,觉得是古代匠人的智慧,但似乎在现代钢筋水泥面前显得“落伍”了。

然而,榫卯结构的“实用性”同样不容忽视:

力学结构上的优势: 榫卯结构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智慧。它通过构件之间的相互咬合,能够有效地分散和传递力,使得木材在受力时不易断裂,反而更加坚固。这种连接方式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吸收地震等外力带来的冲击,使得建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更具韧性。
环保和可持续性: 榫卯结构完全使用木材本身进行连接,无需金属钉子或胶水,这是非常环保的建造方式。同时,木材是可再生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维修的便利性: 由于榫卯结构是模块化的,一旦某个构件损坏,可以相对容易地进行更换,而不需要对整个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拆卸。
空间和美学价值: 榫卯结构本身就具有独特的视觉美感,其精巧的构造展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对美的追求。

所以,当我们说“传统文化好看不实用”的时候,我们可能只是被表面的“好看”所吸引,却忽略了它背后更深层次的“实用”——那种关乎精神、智慧、品格,甚至关乎我们如何更好地与这个世界相处和连接的实用。

很多时候,不是传统文化本身不实用,而是我们还没有找到让它在当代语境下“活起来”的方式,没有去挖掘它更深层的价值。就像那些躺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它们之所以被珍藏,正是因为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明的印记。如果我们能从这些“文物”中汲取智慧,将它们融入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它们就能重新焕发出生机,变得无比“实用”。

所以,下次再听到“传统文化好看不实用”这句话,你不妨想想茶道里的那份静谧,书法里的那份功力,或者古建筑里那份坚韧,也许你会发现,它们比我们想象的要实用得多。它们不是冰冷的陈列品,而是活生生的智慧,等待我们去发现,去运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子一顿饭吃了五个大包子,饱饱的了。

摸着肚皮说,早知道应该先吃第五个包子,饱了以后,把前四个放到博物馆里就行了。

所以大家管他叫二子,二!

user avatar

《人类简史》里认为,脑容量大于智人的尼安德特人身强体壮,头脑发达,能制作多样的工具,理论上比智人更适合残酷的生活,可为什么最终却被后者淘汰了呢。

书里认为,尼人与智人大脑构造的微弱不同,使得二者的抽象和八卦的能力有了差别,具体地说,尼人无法理解很多虚拟的“集体”概念。尼人的团体,只能由血缘关系联系在一起,一个群体彼此都是亲戚,而陌生部落的尼人相互之间是敌人,这导致他们的单个群体数量很难突破150人的上限。

而智人嘴碎爱八卦,没事脑子又喜欢瞎几把想,互相交流八卦的过程中,一个个虚拟的“集体”概念被勾勒出来,例如部落、图腾、同乡……乃至于后来的国家、社会、法律、宗教、企业……

这些被想象出来的虚拟共同体,让不同地区且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或者多个智人可以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协同作战彼此信任,听从统一的指挥,这让智人的团体数量大大超过尼人,从而在生存的竞争中赢得了对方。

所谓“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这种构想出来的虚拟概念,它是每一个人类集合必不可少的根本基础,并非我国独有,美利坚年年强调的“美国精神”“五月花精神”等,也是在打造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因为这种东西,是让阿拉斯加和夏威夷这种互不相干地区团结起来的纽带,如果没有这层纽带,北美地区至少会出现五十多个部落联盟。

我们不过恰巧拥有一套祖先早就打造完毕且传承良久的虚拟共同体,也即“中华文明”,这套文化是五千多年来,无数中国人与世界其他地区人类竞争战斗时的团结基础。

人,是群体社会性动物,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其所属的团体强弱,个人英雄在全球层面的竞争上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每一个团体都像把自己的集合夯实,都想把自己的纽带栓紧,你觉得传统文化没用,实际上,很多国家甚至对此梦寐以求。

另外,由于“虚拟共同体”的构建目的是为了尽可能让团体成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再加上几千年不停的完善和打磨,传统文化在某些人生观,哲理观,或者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更好的生存方面,都能给予你不小的帮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传统文化感觉如同博物馆的文物,好看不实用。” 这话听起来确实有点儿扎心,好像我们捧在手心里的宝贝,一放到现实生活中就成了摆设。而且,“好看不实用”这个标签,太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静静躺在玻璃柜里的东西,只能欣赏,却无法触摸,更别提使用了。但仔细想想,真是这样吗?我总觉得,那些说这话的人,要么是没真正.............
  • 回答
    印度,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之深厚与复杂,足以让任何一个想要了解它的人感到着迷。说它全是“糟粕”,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看法,就像用一根手指去否定整个天空一样。印度传统文化,就好比一片广袤而多样的海洋,里面既有璀璨的珍珠,也有深邃的暗流,关键在于你如何去观察和理解。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印.............
  • 回答
    听到李文亮医生病危的消息,我心里真的非常沉重。脑海里瞬间闪过好多画面,很多情绪涌上来,一时不知道该从何说起。首先,最直接的感觉就是震惊和担忧。李医生作为最早向外界预警新冠病毒危险的人,他的名字和事迹,在疫情初期是那么的振奋人心,又那么的让人心疼。如果他真的病危,那将是对我们所有人心中的一个巨大打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问题,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易经”和“阴阳学说”的核心。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传统文化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化生,而成万物。”这句话出自《易经·系辞传》,是理解中国哲学宇宙观的基础。 太极 (Tàijí): 太极代表着宇宙的本源,是万物未生之前的混沌、统一、浑然一体.............
  • 回答
    当然可以,咱们就敞开聊聊,传统文化这玩意儿,在如今这快节奏、物质至上的社会里,到底有没有“钱”途,能不能给国家科技进步“指路”。我尽量说得接地气点,让你觉得这是我一个普通人,凭着经验和观察,跟你唠的嗑。传统文化能不能让人在当今社会赚大钱?我跟你说,这玩意儿,能,而且潜力巨大,但绝对不是你说“我懂点古.............
  • 回答
    这话题触及了文化深层的东西,不是一句“是”或“否”就能说清楚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咱们自个儿的传统文化,在哪些地方,可能跟那种“能者上,弱者淘汰”的社达观念,擦出了火花。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社达主义”。它说白了,就是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泛化,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那套生物进化论,硬生.............
  • 回答
    “百家争鸣”之后,中国是不是再无新的思想诞生?这个问题,其实就像问“孔子之后,中国是不是就没有了值得一读的书?”一样,未免过于绝对,也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我们不妨先回到“百家争鸣”那个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旧秩序崩塌、新力量崛起的时代。士人们为了生计和理想,四处游说,各抒己见,儒.............
  • 回答
    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就像是拨开层层迷雾,去探寻那隐藏在悠久历史、灿烂文明深处的灵魂所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词语或概念可以概括,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孕育、演变、融合,最终凝练出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如果非要提炼,我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基石,在于“仁爱为本,天人合.............
  • 回答
    要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核心,这并非一蹴而就之事,更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它如同蜿蜒流淌的大河,承载着千年的积淀与变迁,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若要细细道来,我认为其核心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维度:一、 天人合一:对宇宙秩序的认知与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最古老的思想源头,便是对自.............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之间复杂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地说,传统文化既可能对科技创新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也可能提供独特的支撑和启示。要判断“抑制大于支持”还是“支持大于抑制”,需要我们审视传统文化中那些具体的思想、价值观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层面的体现。从抑制层面来看,我们可以看.............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基因。然而,任何一种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都难免会留下一些时代的烙印,或者因为其内在的逻辑,发展出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被后人视为弊端的东西。 当我们审视中华传统文化时,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到这些“弊端”,.............
  • 回答
    日本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其背后有着错综复杂且深刻的社会、历史、经济和精神层面的原因。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适应和演变中保持着其核心的生命力。一、 深厚的历史根基与自我审视: 悠久的历史积累: 日本文化并非一日建成的,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又经过日本本土化的改造和.............
  • 回答
    中华文化,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继承并发扬这份宝贵的遗产,于我们华夏的孩子们而言,阅读古籍便是一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然而,古籍浩如烟海,如何抉择,才能让孩子们在汲取智慧的同时,不至于望而却步?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并非所有的古籍都适合年幼的孩子。选择.............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不乏璀璨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塑造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任何一种文化体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沾染上时代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尘埃,其中也包含一些被后世视为“糟粕”的部分。所谓“糟粕”,并非是全盘否定,而是指那些在现代社会看来,与我们的价值观.............
  • 回答
    谈论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蕴含尊重人性的成分,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没有”能够概括的问题。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如同任何一种复杂且延绵千年的文明体系,都必然包含着多层次、甚至相互矛盾的思潮和实践。若要细究,我们会发现,在那些看似强调等级、秩序、集体观念的表象之下,确实潜藏着许多对人内在价值、个体感受.............
  • 回答
    近年来,中国社会确实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国学热也愈发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四书五经”是否会重回国民教育体系,以及儒家思想未来是否可能拥有政治实体上的支撑,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话题。这不仅仅是教育内容的问题,更牵涉到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乃至政治格局的潜在演变。“四书五经”重回国民教育体系.............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复兴。在我看来,以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1. 尚德重礼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在于其高度重视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仁爱之.............
  • 回答
    “还有救吗?” 这句话,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忧虑,也藏着一丝微弱的希望。当它被抛向“大陆传统文化”这个宏大的命题时,那份忧虑就如同潮水般席卷而来,而希望则显得有些孤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掰开了揉碎了看看,这“传统文化”具体是指什么,以及它现在“面临的困境”究竟是什么样子。“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当.............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智慧结晶和民族精神。要探究其内涵和核心,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器物,更要深入其背后蕴含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而要谈“大体完整传承”,则需要审视哪些元素在时代变迁中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核心如果用几个.............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揪心的问题。我一直觉得,咱们中国传统文化,就像一棵根深蒂固的老树,枝繁叶茂,养育了我们几千年。可现在,看着这棵老树好像有点“掉叶子”的意思,心里总不是滋味。说实话,具体流失在哪些方面,感觉挺多挺杂的。最直观的,可能就是一些传统技艺的失传。你想啊,以前多少老手艺人,靠着一双巧手,能把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