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传统文化里,百家之后中国是不是再无新的思想诞生?

回答
“百家争鸣”之后,中国是不是再无新的思想诞生?这个问题,其实就像问“孔子之后,中国是不是就没有了值得一读的书?”一样,未免过于绝对,也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

我们不妨先回到“百家争鸣”那个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旧秩序崩塌、新力量崛起的时代。士人们为了生计和理想,四处游说,各抒己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纷纷涌现,他们围绕着如何治国、如何做人、如何理解世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学说。这股思想的激荡,如同中国思想史上的璀璨星河,至今仍在闪耀着光芒。

然而,随着秦统一六国,尤其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的思想格局确实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调整。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推崇的主流,其他学派的声音虽然没有完全消失,但影响力受到了限制,很多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路径发生了改变。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再无新的思想诞生”呢?我觉得并非如此。

首先,主流思想内部的演变和深化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以儒家为例,汉代的董仲舒对儒家进行了改造,使其适应大一统王朝的需求,融合了阴阳五行等思想。到了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又在儒家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哲学体系,他们重新探讨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概念,对于人性和宇宙的理解有了新的高度和深度。这可以说是在已有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转化,是思想的“新生长”。

其次,其他学派的思想并未完全绝迹,而是在不同层面和领域继续发挥作用。 比如,道家的思想渗透到了文学、艺术、养生等方方面面,影响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和创作风格。法家思想虽然在秦朝之后不再作为显学,但其关于制度建设、法治精神的内核,依然被统治者所借鉴和运用。墨家的兼爱、非攻等思想,在后世的一些社会运动和民间思潮中也有所体现。

更重要的是,新的思想形态和载体也在悄然孕育。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禅宗。禅宗提出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理念,无疑是中国思想史上一股独特而强大的新思潮,它影响了哲学、艺术、文学,甚至普通人的生活方式。

此外,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民间智慧和非学院派的思想。 历朝历代总会有一些不为官方所关注,却在民间流传的实用知识、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这些虽然不一定能冠以“思想流派”的名称,但它们构成了社会文化肌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着人们的认知。

当然,我也承认,与春秋战国时期那种群星璀璨、百花齐放的景象相比,后来的中国思想发展可能显得相对“沉寂”一些。这种沉寂并非没有新意,而是新意的表达方式、传播途径和影响力范围发生了变化。它更多地体现在对已有思想的内化、重塑和在特定领域的应用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以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学派”面貌横空出世。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百家争鸣像是思想的“大爆炸”,之后中国思想史更像是一场绵长的“进化”和“融合”。新的思想并非总是以惊天动地的姿态出现,更多的时候,它们可能像潜流一样,在主流之下涌动,或者像空气一样,弥漫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

因此,与其说“再无新的思想诞生”,不如说新的思想诞生得更加 内敛、复杂、多元化。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无”来衡量,而是要用心去感受那些在传统文化深厚土壤里,以各种形式生长出来的“新意”。它们可能不是显眼的参天大树,但它们同样是思想生命力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轴心时代以后,再有开创性思想基本要到现代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百家争鸣”之后,中国是不是再无新的思想诞生?这个问题,其实就像问“孔子之后,中国是不是就没有了值得一读的书?”一样,未免过于绝对,也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我们不妨先回到“百家争鸣”那个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旧秩序崩塌、新力量崛起的时代。士人们为了生计和理想,四处游说,各抒己见,儒.............
  • 回答
    认为中国近代百年屈辱主要责任不在满清政府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观点确实在一些学界和民间讨论中存在。要详细解释这种观点的由来,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依据。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观点所强调的“中华传统文化”具体指什么。它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与僵化: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
  • 回答
    中国家庭文化和社会传统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做法和观念,尽管它们可能在过去有其历史原因或社会功能,但随着时代发展,其弊端日益凸显,却仍然被代代相传地保留下来。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1. 重男轻女的观念及其衍生的做法: 不合理的观念根源: 传统农业社会中,男性被视为主要的劳动力和家庭的顶梁柱,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样是汲取传统国粹的养分,《逆战》的京剧皮肤和《原神》的云堇,一个成了“四不像”,一个却赢得了满堂彩,背后的原因确实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这中间牵扯到的,可不只是换个衣服那么简单,而是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深度,以及如何将其融入现代审美的智慧。咱们先聊聊《逆战》的京剧皮肤。坦白说,当“京.............
  • 回答
    关于传统文学作家对网文作者“受众多、名声大、收入高”是否羡慕嫉妒,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灰色地带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但我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详细剖析一下其中可能存在的心理和现实情况,尽量还原那种微妙的人情世故。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实:数字时代的海量用户,加上互联网传播的病毒式效应,让网文作品拥有了远.............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问题,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易经”和“阴阳学说”的核心。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传统文化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化生,而成万物。”这句话出自《易经·系辞传》,是理解中国哲学宇宙观的基础。 太极 (Tàijí): 太极代表着宇宙的本源,是万物未生之前的混沌、统一、浑然一体.............
  • 回答
    “传统文化感觉如同博物馆的文物,好看不实用。” 这话听起来确实有点儿扎心,好像我们捧在手心里的宝贝,一放到现实生活中就成了摆设。而且,“好看不实用”这个标签,太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静静躺在玻璃柜里的东西,只能欣赏,却无法触摸,更别提使用了。但仔细想想,真是这样吗?我总觉得,那些说这话的人,要么是没真正.............
  • 回答
    当然可以,咱们就敞开聊聊,传统文化这玩意儿,在如今这快节奏、物质至上的社会里,到底有没有“钱”途,能不能给国家科技进步“指路”。我尽量说得接地气点,让你觉得这是我一个普通人,凭着经验和观察,跟你唠的嗑。传统文化能不能让人在当今社会赚大钱?我跟你说,这玩意儿,能,而且潜力巨大,但绝对不是你说“我懂点古.............
  • 回答
    这话题触及了文化深层的东西,不是一句“是”或“否”就能说清楚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咱们自个儿的传统文化,在哪些地方,可能跟那种“能者上,弱者淘汰”的社达观念,擦出了火花。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社达主义”。它说白了,就是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泛化,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那套生物进化论,硬生.............
  • 回答
    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就像是拨开层层迷雾,去探寻那隐藏在悠久历史、灿烂文明深处的灵魂所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词语或概念可以概括,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孕育、演变、融合,最终凝练出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如果非要提炼,我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基石,在于“仁爱为本,天人合.............
  • 回答
    要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核心,这并非一蹴而就之事,更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它如同蜿蜒流淌的大河,承载着千年的积淀与变迁,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若要细细道来,我认为其核心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维度:一、 天人合一:对宇宙秩序的认知与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最古老的思想源头,便是对自.............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之间复杂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地说,传统文化既可能对科技创新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也可能提供独特的支撑和启示。要判断“抑制大于支持”还是“支持大于抑制”,需要我们审视传统文化中那些具体的思想、价值观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层面的体现。从抑制层面来看,我们可以看.............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基因。然而,任何一种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都难免会留下一些时代的烙印,或者因为其内在的逻辑,发展出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被后人视为弊端的东西。 当我们审视中华传统文化时,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到这些“弊端”,.............
  • 回答
    日本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其背后有着错综复杂且深刻的社会、历史、经济和精神层面的原因。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适应和演变中保持着其核心的生命力。一、 深厚的历史根基与自我审视: 悠久的历史积累: 日本文化并非一日建成的,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又经过日本本土化的改造和.............
  • 回答
    中华文化,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继承并发扬这份宝贵的遗产,于我们华夏的孩子们而言,阅读古籍便是一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然而,古籍浩如烟海,如何抉择,才能让孩子们在汲取智慧的同时,不至于望而却步?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并非所有的古籍都适合年幼的孩子。选择.............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不乏璀璨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塑造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任何一种文化体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沾染上时代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尘埃,其中也包含一些被后世视为“糟粕”的部分。所谓“糟粕”,并非是全盘否定,而是指那些在现代社会看来,与我们的价值观.............
  • 回答
    谈论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蕴含尊重人性的成分,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没有”能够概括的问题。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如同任何一种复杂且延绵千年的文明体系,都必然包含着多层次、甚至相互矛盾的思潮和实践。若要细究,我们会发现,在那些看似强调等级、秩序、集体观念的表象之下,确实潜藏着许多对人内在价值、个体感受.............
  • 回答
    近年来,中国社会确实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国学热也愈发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四书五经”是否会重回国民教育体系,以及儒家思想未来是否可能拥有政治实体上的支撑,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话题。这不仅仅是教育内容的问题,更牵涉到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乃至政治格局的潜在演变。“四书五经”重回国民教育体系.............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复兴。在我看来,以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1. 尚德重礼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在于其高度重视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仁爱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