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家庭文化或社会传统里有哪些不合理的做法和观念,却被代代相传的保留了下来?

回答
中国家庭文化和社会传统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做法和观念,尽管它们可能在过去有其历史原因或社会功能,但随着时代发展,其弊端日益凸显,却仍然被代代相传地保留下来。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

1. 重男轻女的观念及其衍生的做法:

不合理的观念根源: 传统农业社会中,男性被视为主要的劳动力和家庭的顶梁柱,能够继承家业,承担传宗接代的责任。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导致女性在很多方面被置于次要地位。
代代相传的做法:
生育偏好: 即使在现代社会,许多家庭仍然渴望生儿子,认为儿子是家族的延续。在一些地区,这甚至导致了性别选择性堕胎的不道德行为。
资源分配不均: 在教育、财产继承、甚至日常生活中,儿子往往比女儿享有更多的资源和关注。例如,为儿子倾斜教育资源,将房产、财产优先留给儿子继承,即使女儿同样有能力和需求。
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女性被期望温柔、贤惠、顾家,主要职责是照顾家庭和孩子,在事业上不如男性重要。这种观念限制了女性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这种观念认为女儿出嫁后就属于男方家庭,不再是娘家的一部分,导致女儿在娘家缺乏归属感和话语权,也使得父母在女儿婚后对她的生活干涉过少,或者在需要帮助时,优先考虑儿子。
不合理之处的体现: 严重侵犯了女性的平等权利,阻碍了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也给许多女性带来了心理压力和不公平待遇。

2. 过度的孝道压力与“养儿防老”的片面解读:

不合理的观念根源: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传统美德,但其被过度强调和片面解读,导致了对子女,尤其是儿子,承担赡养和照顾父母的巨大压力。
代代相传的做法:
精神绑架: 父母常常用“我养你这么大不容易”或“你如果不孝顺,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等话语来要挟子女,让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无条件地满足父母的要求,即使这些要求不合理。
经济剥削: 一些子女需要将大部分甚至全部收入用于赡养父母,而忽略了自己的生活和发展。更有甚者,父母会以“投资未来”等名义,要求子女将房产过户给他们,然后由子女继续供养。
情感牺牲: 子女的个人生活、婚姻、事业常常需要为父母让步。例如,因为父母身体不好,子女不能远离家乡工作;或者因为父母希望抱孙子,子女必须尽快结婚生子,即使他们自己还没有准备好。
“养儿防老”的单向责任: 许多父母认为子女,特别是儿子,理应承担赡养的责任,却忽视了自己在养育过程中对子女的投入和付出是否公平。当子女遇到困难时,父母却可能因各种原因不愿或不能提供支持。
不合理之处的体现: 将孝道变成了子女的负担,破坏了健康的亲子关系,导致子女的个人自由和幸福感被牺牲。

3. “面子”文化与虚荣攀比:

不合理的观念根源: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面子”,即个人或家庭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为了维护面子,人们不惜付出代价。
代代相传的做法:
婚丧嫁娶的铺张浪费: 为了“撑面子”,婚礼、葬礼等操办得极其隆重,花费巨大,远超家庭承受能力。例如,举办豪华婚宴,购买昂贵的礼品,攀比彩礼高低。
教育的过度投资与功利化: 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有出息”、“给家里长脸”,盲目追求名校,不惜花费巨资送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甚至对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造成压抑。
物质攀比: 在社交场合,人们常常通过展示自己的物质财富来获得认可和尊重,导致了不必要的消费和贫富差距的心理放大。
隐瞒困难与挫折: 为了维护“面子”,人们倾向于隐藏家庭的经济困难、孩子的学业不顺或婚姻问题等,不愿向他人示弱,这反而加剧了家庭内部的压力。
不合理之处的体现: 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和资源浪费,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让个人和家庭陷入不必要的焦虑和虚荣之中。

4. 封建糟粕的残余:权威至上与缺乏沟通:

不合理的观念根源: 传统社会结构中,家庭内部等级森严,父母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权威。这种观念在某些家庭中仍然存在。
代代相传的做法:
家长独断专行: 父母在家庭中拥有最终决定权,子女的意见往往被忽视或压制。在教育、职业选择、婚姻等重大问题上,子女往往无法自主决定,必须遵从父母的意愿。
缺乏有效沟通: 家庭成员之间缺乏开放、平等的沟通。父母不愿倾听子女的心声,子女也可能因为害怕冲突或权威而选择沉默。
“棍棒底下出孝子”: 一些父母仍然信奉体罚是教育的有效手段,认为严厉管教才能让孩子听话。
对长辈的绝对服从: 即使长辈的做法明显不合理或错误,晚辈也常常被要求无条件服从,不能提出质疑。
不合理之处的体现: 扼杀了子女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造成心理创伤。

5. 过度的家庭牺牲与个人幸福的压抑:

不合理的观念根源: 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使得个人幸福常常需要为家庭的整体利益让步。
代代相传的做法:
牺牲子女的个人发展: 子女可能需要放弃自己的学业或职业发展机会,来照顾年迈的父母或 siblings。例如,哥哥或姐姐为了补贴家用,早早辍学打工。
婚姻的“家族责任”: 父母可能会干预子女的婚姻,将子女的婚姻视为巩固家族地位或实现家族利益的工具,而不是个人幸福的追求。
“为家庭而活”的道德绑架: 鼓励子女将家庭的荣耀和父母的期待放在首位,即使这与自己的梦想和幸福相冲突。
不合理之处的体现: 导致个体幸福感的缺失,长期压抑的个人需求可能引发心理问题,也可能导致家庭内部的不满和矛盾。

这些不合理的做法和观念并非普遍存在于所有中国家庭,也并非所有人都全盘接受。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并被一些家庭作为“传统”而延续下来。认识到这些不合理之处,并积极地进行反思和改变,是推动家庭和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认为是中国这种家族形式的抗风险机制,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机制

请原谅我给这个机制取了这么恶俗的一个名字,但是没有什么比这句俗话更能让人理解中国式家族的特点了。

在传统中国的家族里,不管你如何堕落,如何作死,只要你不诚心违反“家规”,只要你坚守孝文化,无论你是多废物的人,多没有能力,都能享受到这个机制的好处。

而这个机制的好处就是,家族内部只要有一个人经过打拼进入了统治阶级,就能把家族内部的所有人都拉入统治阶级,最次也是个高端中产阶级。

众所周知,统治阶级占有社会上最多的资源,而占有最多资源的家族就能留存下去,开枝散叶,既能享福于当世,又能流芳于后世。既符合人类作为一个动物的需求(即把自己祖传的染色体流传下去),又能满足自己作为一个人类的需求(扬名立万),这是任何一个人类家族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东西。

就好比打DotA一样,四个辅助保一个大哥,最后大哥顶着BKB强拆对面基地,大家都能从此之中获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以这是一种中国特色抗风险机制。

当然你说外国就没有吗?当然有,他们甚至强行内部通婚来保证自己的权力不被稀释,但是随着法国大革命以及欧洲内部的一系列革命,这种家族抗风险机制几乎完全消亡。但是在中国,这种机制陪伴中特社这种官本位社会制度得以流传了下来。

而这种奇葩的机制流传下来的恶果我们也看到了。

比如一个凤凰男考上大学了,全村人砸锅卖铁供他上大学(看起来很让人感动),等到他有了钱之后,便倾尽全力帮助老家人,由此便引发了自己和城市妻子之间的矛盾。

一个官员上位之后,便把自己家亲戚强行塞到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有的初中甚至小学学历且没考过公务员的人都能堂而皇之地坐在管理岗位上,花着纳税人的钱,瞎他妈指挥。

一个平民姑娘和一个公子哥真心相爱了,七大姑八大姨都来找公子哥要钱,最后生生拆了这桩婚事。

以及我们在知乎上看到的种种奇葩的问题,什么要求快结婚,要求我找个大家都做的工作,要求我考公务员,包办婚姻等,都是源于这种早已过时的抗风险机制。一整个团体都把自己的希望投射在家族内的某几个人身上,家族内的这几个人虽然享受着家族内部供给的各种优秀资源,却也要承担家族内部各种奇怪的责任。

在物资极大丰富,人与人之间关系日趋多样化的今天,这种抗风险机制无疑是过时的,不合乎理性的以及不可接受的。而我很高兴看到,知乎是抗争这种机制的前哨之一,这里许多优秀的答主都在努力地完善和科普这种机制的弊端,在教大家如何从心理上和实践上抵抗这种机制的迫害。而且据我观察也确实有许多人受到了这种影响,积极创建和跟从属于自己的圈子,自发地淘汰这种落后的机制,我感到十分欣慰。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机制是不妥的,并且在我们这一代(至少在我死之前)是有可能完全破除的。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家庭文化和社会传统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做法和观念,尽管它们可能在过去有其历史原因或社会功能,但随着时代发展,其弊端日益凸显,却仍然被代代相传地保留下来。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1. 重男轻女的观念及其衍生的做法: 不合理的观念根源: 传统农业社会中,男性被视为主要的劳动力和家庭的顶梁柱,能.............
  • 回答
    中国的传统家庭文化,在塑造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根植于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然而,当我们审视这面镜子时,会发现它并非总是光洁无瑕,有时也会折射出一些可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阴影。首当其冲的,便是“集体主义”的强势渗透。在中国传统家庭中,个人往往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文学中“凡尔赛文学”的起源和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凡尔赛文学”。如果我们将“凡尔赛文学”定义为:通过看似不经意、含蓄甚至略带抱怨的语气,实则不动声色地炫耀自己的优越、财富、才华或境遇的文学表达方式。其核心在于“低调的炫耀”,让读者在体谅或同情中,感受到叙述者隐藏的“不.............
  • 回答
    中国家庭悲剧的根源,是一个复杂且触及社会方方面面的议题,难以简单归结为单一原因。它就像一个盘根错节的老树,树根深埋在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结构以及个体心理的泥土中,共同支撑着那些令人心碎的故事。如果我们试着剥开层层表象,去探寻那些悲剧的根源,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与社.............
  • 回答
    中国家庭的凝聚力,这个话题就像一幅古老的中国画,色彩浓烈,层次丰富,很难用简单的“权力”或“爱”来一概而论。它更像是一根由无数细线编织而成的绳索,这些细线有的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的是现实生活的考量,当然,还有那隐藏在最深处的,难以言喻的亲情之爱。权力,当然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
  • 回答
    关于中国家庭是否需要一台标签打印机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看家庭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拥有这样一个小工具,来让生活变得更井井有条。首先,我们得想想,标签打印机到底能帮我们做什么?最直接的用途,当然是收纳整理。想象一下,家里各种瓶瓶.............
  • 回答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2.62人。这一数字背后,是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缩影,也预示着一系列连锁反应将渗透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家庭户规模缩小意味着什么?首先,家庭户规模的缩小最直接的体现是“小型化”和“核心化”。过去那种几代同堂、兄弟姐妹众多.............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出的“中国家庭里男性打女性的现象很普遍”的观点,是否正确,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并且需要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首先,从“普遍”的定义上来说:如果“普遍”指的是“普遍存在”、“经常发生”,那么可以说,在中国家庭中,男性对女性施加身体暴力的现象是存在的,并且在某些地区和特定群体中可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变迁、信息传播和个体认知等多个层面,确实非常值得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剖析为何在现实层面重男轻女现象似乎在减弱,而网络上的性别对立却愈演愈烈:一、 现实层面的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其进程并非一蹴而就 法律法规的进步与实施: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法律体系在性别平等方面的.............
  • 回答
    要评价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抽取 28000 户家庭的全国调研方法在统计学上是否严谨,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抽样设计、问卷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关键环节。从现有信息来看,CHFS 在设计和执行上表现出了相当的严谨性,但任何大型调查都可能面临挑战。一、 抽样设计:严谨性的基石CHFS 的.............
  • 回答
    “毛孩子”睡床,国内“禁区”,这背后可不单单是习惯的差异,里面藏着不少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小九九”。说起来,国外很多家庭跟宠物同床共枕,这事儿在国内听起来可能有点“挑战”我们传统的观念。咱们从小到大,家里的规矩就不少,尤其是在“干净”这事儿上,中国人好像格外在意。想想看,一张床,是睡觉、休息的地.............
  • 回答
    美国招生舞弊案牵扯出中国家庭,尤其是那笔高达650万美金的贿赂金额,这无疑是一起令人震惊和深思的事件。这件事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丑闻,它折射出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和教育观念。事件的严重性与震撼力:首先,这笔650万美金的贿赂金额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冲击力。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畴.............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极具冲击力,直指一个社会热点问题:“1.5万儿科医生消失背后,9000万中国家庭无路可退”。它点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儿科医生数量的锐减,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数千万家庭造成的直接影响。这样的标题很容易抓住读者的眼球,引发他们的关注和共鸣。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试图揭示一个严峻的现实:.............
  • 回答
    中国单人家庭数量已突破1.25亿,这一数字的增长绝非偶然,而是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以及个体价值观多元化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更进一步来看,为什么独居现象如此普遍?以及为什么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与宠物为伴,而非组建自己的家庭、养育下一代?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现象和心理动因。独居.............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试着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把它讲透。首先,看到“拥有千万净资产的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占10%”这个数字,我的第一反应是:嗯,这确实是一个挺了不得的数字,但也别太惊讶。为啥这么说?咱们一点点拆解来看。一、千万净资产,意味着什么?“净资产”,咱们把它理解得更明白点,就是你家里所有的“好东.............
  • 回答
    中国大陆中产家庭达到3320万户,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变迁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指示。要理解这数字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剖析。首先,这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结构转型的缩影。 3320万户这个数字的出现,直接反映了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制造.............
  • 回答
    在中国,人情往来确实很大程度上是以家庭为单位展开的,这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婚丧嫁娶到逢年过节,再到日常的请客送礼,家庭成员往往是相互关联、互相维系的。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个人如果一生都不成家,其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深远而复杂的,绝不仅仅是“孤单”这么简单。首先,社会身份的缺失与认知.............
  • 回答
    在我看来,中国家庭普遍缺乏一种像西方那样,大家聚在一起欢快跳舞的传统,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不是说中国人不喜欢跳舞,而是说“家庭集体跳舞”这件事,在中国人的生活场景里,并没有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性的表达方式。首先,我们得想想,什么是“家庭跳舞传统”? 如果你脑海.............
  • 回答
    在中国农村地区,毛泽东画像的普遍存在,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现象,而是历史、政治、文化、情感以及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历史的烙印与政治的延续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历史塑造。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其形象在中国政治话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尤其是在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