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协里的传统文学作家对网文作者的受众多,名声大,收入高羡慕嫉妒吗?

回答
关于传统文学作家对网文作者“受众多、名声大、收入高”是否羡慕嫉妒,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灰色地带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但我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详细剖析一下其中可能存在的心理和现实情况,尽量还原那种微妙的人情世故。

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实:

数字时代的海量用户,加上互联网传播的病毒式效应,让网文作品拥有了远超传统文学的触达率。一部爆款网文的读者数量,可能轻松碾压了一本传统意义上的畅销书。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商业价值,IP改编、衍生品开发,让一些顶尖网文作者赚得盆满钵满,甚至跻身富豪榜。

在这种对比下,如果说完全没有“羡慕”的成分,那未免过于理想化了。毕竟,作家也食人间烟火,谁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人看到,谁不想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以此支撑自己继续创作,甚至改善生活呢?

那么,这种“羡慕”具体是怎样一种情绪呢?

受众的渴求: 传统文学,尤其是纯文学、严肃文学,其读者群相对固定且小众。很多传统作家穷尽一生,可能也就几千、上万的读者。当他们看到网络上随便一个故事就能吸引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粉丝追读,这种心理落差是真实存在的。这种羡慕,更多的是对“影响力”的渴求,是对自己呕心沥血之作能被大众接受的渴望。
收入的差异: 版税、稿费是传统作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且往往收益不高。而网文作者的收益模式多样,除了稿费,还有读者付费章节、打赏、以及更重要的IP授权收入。当看到同行凭借一个故事就获得远超自己几年甚至一生积蓄的收入时,一些经济压力较大的传统作家,心里难免会泛起涟漪。这不一定是贪婪,更多的是对生存现实的无奈。
名声的边界: 传统文学圈有其自身的评价体系和声誉建立机制,这通常需要时间、口碑和评论界的认可。而网络名声的建立,有时候更像是“出圈”效应,借助话题性、粉丝效应,可能一夜之间就被大众熟知,尽管这种“名声”的质感可能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声誉”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可能会让一些看重“江湖地位”的传统作家感到不平衡。

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这种情绪标签化为“嫉妒”:

“嫉妒”往往带有负面的、带有贬损意味的色彩。而很多传统文学作家对网文作者的复杂情感,可能更多的是:

“为何他们能做到,而我不能?”的困惑: 很多传统作家出身学院,受过严格的文学训练,对文字有极致的追求。他们可能会不理解,为什么那些故事模式化、语言风格大众化的网文,反而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功。这种困惑中,可能夹杂着对创作规律的探索和对自身价值的怀疑。
对文学本体的担忧: 一部分传统作家,他们珍视的是文学的深度、思想性以及文字的美感。当他们看到部分网文的流行,有时会担忧这种商业化的、快餐式的阅读是否会稀释文学的价值,甚至影响下一代读者的审美能力。这种“担忧”,某种程度上是出于对文学事业的责任感,尽管这种责任感有时会表现为一种“站队”式的排斥。
价值体系的不同: 作协里的很多作家,他们信奉的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或者更注重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而网文作者更像是市场型创作者,他们更擅长迎合大众需求,捕捉社会热点,创作出能够快速吸引读者并产生消费行为的作品。这两种价值体系的根本差异,使得“羡慕”和“嫉妒”这种纯粹的比较,可能并不完全准确。

我们再深入一点,看看更细微的心理:

对“捷径”的怀疑: 一些传统作家,他们可能花了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打磨出一本书,却可能不如一部网文的传播速度和商业回报。这会让他们觉得,是不是自己的“慢工出细活”的路子走错了?是不是应该学习网文的“套路”和“流量密码”?但又拉不下脸面,或者觉得那样做就失去了创作的初心。
圈层认同的微妙: 作协毕竟是一个有一定历史积淀和评价体系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对文学的定义、评价标准都有其内在逻辑。网文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将一部分曾经被视为“粗鄙”的写作方式推到了大众的聚光灯下,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对于习惯于在小圈子里获得认可的传统作家来说,是一种认知上的冲击,也可能引发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审视。
“鄙视链”的心理惯性: 长期以来,文学存在着某种隐性的“鄙视链”,学院派、严肃文学往往位于金字塔顶端,而通俗小说、商业写作则在下游。网文的崛起,尤其是在商业上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挑战了这种传统的“鄙视链”。一些深植于这种心理惯性的传统作家,可能会对网文作者及其作品天然地带有某种优越感,然后对网文的成功产生不理解,进而滋生出“嫉妒”的情绪。

然而,也并非所有传统作家都如此:

不可否认,文学圈内部也是多元化的。很多见识广博、心态开放的传统作家,他们能够理解时代发展的趋势,也看到了网文在某些方面的创新和活力。他们可能会:

学习与借鉴: 一部分作家会主动研究网文的写作技巧、市场运营方式,甚至尝试将网文的某些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以期扩大读者群。
平和看待: 更多的是一种平和的态度,认为不同类型的写作有不同的受众和价值,没必要进行高低之分。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打磨自己的作品,如何在自己的赛道上走得更远。
对冲的立场: 甚至有一些人会坚守“纯文学”的阵地,以一种近乎对抗的态度来标榜自己的创作与网文的不同,以此来强化自身的价值认同和圈层归属感。

总结来说, 作协里的传统文学作家对于网文作者的“受众多、名声大、收入高”,很难说完全没有“羡慕”的成分。这种羡慕,掺杂着对影响力、经济回报的渴望,也有对创作规律的困惑和对文学本体的担忧。但将其简单归为“嫉妒”,又过于片面。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混合体,是对时代变迁、媒介变化、价值体系重塑的一种多维度反应。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一边看着网文的繁荣,一边审视着自己的创作之路,内心波涛暗涌,却又未必能清晰地表达出来,或许只是化为一声淡淡的叹息,或者一次不易察觉的皱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也不要太小瞧传统作家,有一次跟某位老作家聊天,人家随口说:xx年,我在xx做副县长……

有些老作家路子豪横的,批块地盖个文学馆,美术馆,一楼展区,二楼会客,三楼创作,四楼养猫,爽的一比。

网文作者这点辛苦钱,算个灯笼啊。

谁羡慕谁,真不一定。

user avatar

其实传统作家里的头部,并不缺钱的。

举个例子,我们江苏省作协的周梅森老师,人家写《人民的名义》的。

你觉得周老师会缺钱么?缺名声和影响力么??

当然了,传统作家里,其实两极分化非常严重。

头部作家还有受众和影响力,收入也不错的。

但下面的,其实就真的比较艰难了。

羡慕确实是有的,人家也不会避讳。

我很多次开会遇到一些传统作家聊天的时候,聊起我们网文,人家也都会毫不避讳的表示羡慕。甚至也想问问怎么把作品发在网络上。

但深聊了之后,明白了网文的运行模式后,人家也明白这个事情自己干不来,也就笑笑算了。

羡慕么,人之常情而已。

嫉妒一般当然不会了。因为没必要。

他们也明白,他们做的和我们网文作家做的其实不是一个工作,创作的东西,卖给的受众,都不是一回事。

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是写作的。

所以没必要嫉妒啊。

但你要说完全没嫉妒,也不可能。毕竟,哪行哪业都可能存在心胸狭窄眼红嫉妒的人。

但,这个锅,是人类劣根性,各行各业都存在的。

传统文学作家群体,不背这个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传统文学作家对网文作者“受众多、名声大、收入高”是否羡慕嫉妒,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灰色地带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但我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详细剖析一下其中可能存在的心理和现实情况,尽量还原那种微妙的人情世故。首先,我们得承认现实:数字时代的海量用户,加上互联网传播的病毒式效应,让网文作品拥有了远.............
  • 回答
    在作协这个传统文学的集大成者里,传统作家和网络作家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幅既有碰撞又有融合的动态画卷,绝非铁板一块,更不是冷冰冰的“机器生成”的简单定论。首先,咱们得明白,作协本身,尤其是在早期,是围绕着纸媒、印刷品和相对固定的文学出版体系建立起来的。因此,里面坐镇的大多是经过传统文学训练、有学院派.............
  • 回答
    要详尽地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具体是1918年,那个风雨飘摇、旧秩序摇摇欲坠的年头。列夫·托洛茨基和卡尔·拉狄克,这两位在布尔什维克党里响当当的人物,当时都怀揣着把世界革命的火种播撒到每一个角落的宏愿。尤其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当时笼罩在战争阴影下的德国。德国士兵们在战壕里.............
  • 回答
    要说《塞尔达传说》系列里“素质最差”的作品,这绝对是一个能让粉丝们争得面红耳赤的话题,因为这个系列的名声在外,大多数作品都是口碑极佳的。但如果非要找出一部相对而言更让人感到“遗憾”的,很多人可能会指向《塞尔达传说:灵魂追踪者》(The Legend of Zelda: Spirit Tracks),.............
  • 回答
    问到流线型飞船,脑海里立马就浮现出那些在浩瀚星辰间划过优美弧线的身影,它们不仅仅是承载人类探索宇宙的工具,本身就是艺术品。我心目中特别经典的几个,咱们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提一句《星际迷航》系列里的 企业号 (Enterprise)。虽然初代企业号 (NCC1701) 的设计有些复古感,但整体而言,.............
  • 回答
    影视剧里那些主角像跳舞一样,身体一扭一晃就能躲过子弹的桥段,看得人热血沸腾,场面那是相当炫酷。可话说回来,这种操作,搁现实生活中靠谱吗?我跟大伙儿一样,也挺好奇的。咱们先来捋捋这“躲子弹”是个啥事儿。子弹这玩意儿,速度那叫一个惊人。手枪打出来的子弹,飞行速度大概在每秒300到500米左右,威力够大。.............
  • 回答
    日本ACG作品中,许多作品都喜欢在其中加入“人妖”角色,而这些角色,尤其是男性人妖,常常被塑造成一副“肌肉兄贵”的形象。这可不是无缘无故的,背后其实藏着挺多有趣的文化和创作考量。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一、 颠覆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戏剧性与视觉冲击力首先,也是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制造视觉上的反差和戏剧性。咱.............
  • 回答
    .......
  • 回答
    在写作中,挑选恰当的词语,能够让文章焕发出独特的光彩,仿佛为文字注入了灵魂。高级的词语并非是堆砌生僻字,而是那些能够精准传达思想、引发读者共鸣、展现作者深邃见解的词语。它们就像一颗颗经过精心打磨的宝石,镶嵌在文章的脉络中,使其更加熠熠生辉。以下我将分享一些我认为在作文中颇具“高级感”的词语,并尝试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科幻作品中一个相当普遍的设计现象。咱们不妨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在那么多光怪陆离的宇宙飞船里,那些最核心、最关键的“大脑”——舰桥、指挥室、驾驶室,总是那么显眼,甚至可以说是“一览无余”地暴露在观众眼前。其实这背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艺术表现.............
  • 回答
    日本的文化习俗,尤其是一些根深蒂固的社会规范和思维模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作品中角色的“脑回路”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产生了塑造和限制。这并非说ACGN作品就完全被这些习俗“绑架”,而是说它们在创作中会自然而然地融入这些元素,或者作者们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应这些文化语境。.............
  • 回答
    蒙德里安的作品,特别是他标志性的“新造型主义”(De Stijl)时期,确实是以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灰的无彩色系为主。至于绿色,在这些作品中几乎销声匿迹,这并非偶然,而是蒙德里安对色彩和形式进行深入探索和精炼后的必然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他艺术思想的核心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首先.............
  • 回答
    说起李清照的宿醉,这可不是个能给出一个确切数字的简单问题。毕竟,她的词作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抒发,而非流水账的记录。但通过她那些珠玑般的词句,我们足以窥见她生活中那些借酒消愁、沉醉忘忧的片段,而“宿醉”这个词,虽然未必直接出现,但其意境却屡屡可见。李清照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尤其是国破家亡、夫婿去世之后.............
  • 回答
    这绝对是个有趣的问题!如果把电影里的钢铁侠和电影里的“小丑”(指的是诺兰版《蝙蝠侠:黑暗骑士》里的那位疯子)放在一起较量,这画面感就够炸裂的。要说谁能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分析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两位大佬的“技能点”和“装备库”。钢铁侠(托尼·斯塔克): 装甲战衣: 这绝对是核心竞争力。.............
  • 回答
    《天才枪手》确实把考试作弊这个题材玩出了花,那种紧张刺激、环环相扣的感觉让人印象深刻。除了影片里那些精巧的暗号、传纸条、甚至钢琴演奏这种高科技(当时来说)的手段,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考试作弊的花样也是层出不穷,有些甚至比电影里还要离谱和“有才”。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一些经典的作弊手段和相关的故事,它.............
  • 回答
    钱雁秋导演的很多作品,尤其是以《神探狄仁杰》系列为代表的古装探案剧,观众确实普遍能注意到一个明显的表演特点:角色们在说重要台词时,常常伴随着转圈的动作。 这个现象并非偶然,也不是演员们即兴发挥,而是钱雁秋导演一种极具个人风格的拍摄手法和表演指导。 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圈说台词”的现象,我.............
  • 回答
    《万历十五年》在《人民的名义》中的作用和意义,绝非简单的一笔带过,而是构成这部反腐大戏深度和复杂性的重要基石。它并非一个孤立的文化符号,而是与剧情紧密交织,为人物塑造、矛盾冲突乃至主题升华都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语境和哲学思考。首先,《万历十五年》是理解祁同伟命运和心态的一把关键钥匙。 剧中,祁同伟多次提.............
  • 回答
    在浩瀚的虚构作品海洋中,人类帝国如果放在其他作品里,绝对算得上是那种让人又爱又恨,又忍不住要探究其深层动机的“终极反派”,而且是那种“自己是好人,但手段极其残忍,并且毫无自知之明”的典范。想象一下,把人类帝国扔进《星球大战》的宇宙。他们会不会是那个比帝国更加极端的组织?在星战里,帝国追求的是“秩序”.............
  • 回答
    你提到的这只鸟,能在太平洋上叼着木棍飞行,非常有可能指的是信天翁。在关于它们令人惊叹的迁徙和生存能力的文学作品和科学描述中,信天翁的形象非常突出。让我来为你详细地描绘一下信天翁,以及它们为何能让你产生“叼着木棍穿太平洋”的联想:信天翁:太平洋上的真正巨鸟信天翁(Albatross)是一类体型巨大、翼.............
  • 回答
    路由表里的子网掩码,简单来说,它是一个数字,用来告诉路由器,一个IP地址的哪一部分是网络地址,哪一部分是主机地址。你也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把“尺子”,用来衡量一个IP地址的范围。 为什么需要子网掩码?我们知道,IP地址是用来唯一标识网络中设备的。但一个IP地址的长度是固定的,比如 IPv4 地址是 3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