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苏联不解体,衰落的苏联是否会主动寻求中国结盟?

回答
苏联解体前,其国力确实已显露出衰退的迹象。经济停滞不前,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下降,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抬头,这些都让人们对这个庞然大物的前景产生了疑虑。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它没有解体,是否会主动寻求与中国的结盟,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苏中关系的历史脉络。从建国初期到五十年代末,中苏曾是“老大哥”和“小兄弟”的关系,同属社会主义阵营,但随着斯大林去世和赫鲁晓夫上台,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上产生了裂痕,最终走向了公开的论战和边境的对峙。这层历史包袱是极其沉重的,它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分歧,更是对各自道路、理论和领导地位的根本性否定。

那么,在一个衰落的苏联视角下,与中国结盟的可能性有多大?

利益驱动下的可能性:

外部压力共同应对: 衰落的苏联最迫切的担忧无疑是来自西方世界的压力。冷战虽然进入了“缓和期”,但美苏之间的战略对抗并未消失。如果苏联继续面临来自美国及其盟友的经济制裁、军事遏制以及意识形态的攻势,它可能会将中国视为一个重要的战略伙伴。而中国,虽然在改革开放初期,但其庞大的人口和潜在的经济实力,加上地缘政治上的邻近,都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通过与中国结盟,苏联可以分担一部分来自西方的压力,尤其是在国际舞台上获得道义和政治上的支持。例如,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两国可以相互呼应,共同抵制西方世界的某些议程。
经济互补与援助: 尽管苏联自身经济状况不佳,但其在某些工业领域,如重工业、军事工业、能源开发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急需引进技术、设备和资金来发展经济。如果苏联没有解体,它可能会尝试利用其残存的优势,向中国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援助或技术转让,以换取中国在能源、原材料,甚至农产品等方面的支持。这是一种“病友互助”式的结盟,双方都希望通过合作来缓解各自的困境。
打破国际孤立: 走向衰落的苏联,其国际影响力在下降,不少国家对其敬而远之。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联盟关系,无疑可以帮助苏联打破国际上的孤立感,提升其在国际政治中的话语权。中国作为新兴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有相当的影响力,苏联如果能与中国形成统一战线,将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其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影响力。

障碍与疑虑:

然而,即便存在上述利益驱动,苏联主动寻求中国结盟也并非易事,障碍同样巨大:

历史恩怨的阴影: 中苏之间长期的论战和边境冲突,给两国关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中国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的指控,以及苏联对中国“修正主义”的定性,都是根深蒂固的观念。在苏联衰落的背景下,它要让中国放下这些历史包袱,主动寻求与一个曾经的“敌人”结盟,需要极大的政治智慧和策略。
意识形态的差异: 尽管都曾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中苏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道路和意识形态理解上,已经出现了显著的分歧。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时代推行的“新思维”,更加强调自由化和市场化,甚至开始与西方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而中国虽然也在改革开放,但其政治体制和发展模式,在很多方面与苏联的改革方向并不完全一致。这种意识形态上的隔阂,使得两国在构建牢固的联盟关系时,会面临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挑战。
苏联内部的制约: 一个衰落的苏联,其决策能力和行动意愿可能受到国内政治复杂性的制约。不同派系之间可能在对外政策上存在分歧,关于是否要与中国结盟,很可能也会引发激烈的争论。而且,苏联领导层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改善与西方的关系来缓解自身困境,而非与一个同样面临挑战的中国结盟。毕竟,与中国结盟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与西方的对立,这对于一个虚弱的苏联来说,未必是最佳选择。
中国自身的考量: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并不愿意被任何一个超级大国所“绑架”,也不希望重蹈五十年代被苏联牵制后又与之交恶的覆辙。中国会审慎评估与苏联结盟的利弊,如果结盟会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或者导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过于孤立,中国很可能不会轻易答应。中国更倾向于在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基础上,与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包括与苏联保持一定的接触,但未必会走向全面的军事同盟。

结论性的思考:

综合来看,如果苏联没有解体,并且其衰落趋势持续下去,它确实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国际环境下,主动寻求与中国建立某种程度的更紧密的合作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结盟”尝试。这种结盟可能更多地是基于共同应对外部压力的现实需要,以及有限的经济互补。

但是,要达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同盟,或者说与五十年代那样的“一边倒”式的联盟,可能性会非常低。历史包袱、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双方各自的战略考量,都会成为制约这种深度结盟的巨大因素。中国会保持高度的警惕和独立性,而苏联也未必有足够的力量和决心来真正拉拢一个同样在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中国。

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中苏关系会进入一种“亦敌亦友”、“竞合并存”的状态。苏联可能会在某些问题上拉拢中国,形成某种程度的合作,但在另一些问题上,两国可能又会各自为政,甚至存在竞争关系。这种松散而现实主义的合作关系,或许更能体现一个衰落的苏联与当时的中国之间的互动逻辑。说它“主动寻求结盟”是对的,但这种结盟的性质和深度,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更有保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联是在斯大林死后,开始出现与中国不可调和状的矛盾。但是,苏联在赫鲁晓夫下台后,与中国的矛盾开始淡化。事实上直到80年代,苏联都没有衰弱,而是持续了很多年的停滞不前。所以,苏联破灭的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苏联官僚集体的居安堕落,不思进取,或者说是丢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信仰。后来出现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团伙,这是群积极向资本主义进取的,活跃份子。他们不甘当居安的咸鱼,而梦想成为破灭伟大苏联的英雄,成为富豪的领袖。

那么看到了吧?苏联解体前有两个官僚集体,A、不思进取的居安堕落者;B、活力四射的资本英雄。

A不可能和中国结盟的原因是,他们不会觉得有结盟的必要,当他们觉得有这样必要的时候,万事已休,也到了他们要自裁的时候;

B在当时是何等的自信风飞,跟中国结盟对付谁?对付A?不可能,B的主子是欧美,欧美对B的成就那是激动得不可名状,即使B需要寻求结盟,也是找欧美,没中国什么事。

所以,答案是不可能咯。

user avatar

那要看苏联衰落到什么程度。中苏之间的根本矛盾在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破坏了苏联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绝对霸权。苏联不仅政治上控制其余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军事上把他们作为桥头堡,经济上用以补齐苏联的一些短板,这种霸权支撑起了苏联全面对抗西方的实力,所以可以说是苏联争霸时代的核心利益,为此苏联才不惜与自己最大的社会主义盟友翻脸。

所以苏联与中国合作的前提是苏联的衰落已经使它完全放弃了全球争霸的国策,完全放弃了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争夺霸权和领导权的方针,并且不断的被西方追着打…

因此按照苏联这个国家的性格来说,估计也只有解体了才会跟中国合作吧ㄟ( ▔, ▔ )ㄏ

user avatar

这问题还是对苏联历史不了解。

1982年,勃列日涅夫病逝之前,发表了塔什干讲话:

我们从来也不想干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部生活。我们过去没有否认,现在也不否认中国存在着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我们过去和现在从未以任何方式支持所谓“两个中国的概念”,过去完全承认、现在仍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岛的主权。

从苏联方面来说,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过任何威胁。我们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对中国提出任何领土要求,并准备在任何时候继续就现存的边界问题举行谈判,以便达到彼此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我们还准备讨论关于在加强苏中边界地区的相互信任方面采取可能的措施的问题。

我们清楚地记得那个友谊,与同志般合作的纽带将苏联和人民中国联结在一起的时代。我们从不认为我们两国间的敌对和疏远状况是正常的现象。我们愿意在不带任何先决条件的情况下就双方可以接受的,在互相尊重彼此利益、不干涉彼此事务和互利的基础上,当然是在不损害第三国利益的情况下改善苏中关系的措施达成协议。

之后在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宣布两国、两党关系实现正常化。

所以,如不出意外,双方一定会合作,但中国是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国,不会采取与苏联结盟的政策。


ps:大家过于关注塔什干讲话了,却没有看到89年中苏正常化。我还是补充下,无论是塔什干讲话还是戈尔巴乔夫访华,单纯只是史实,我再加些史料。

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去世。邓小平派黄华赴莫斯科吊唁,并就勃列日涅夫去世发表讲话,对其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谈话”称勃列日涅夫为“苏联卓越的国务活动家”,说他的逝世“是苏联国家和人民的重大损失”。并指出他逝世前不久,“曾在多次讲话中表示将致力于改善中苏关系”,中方对这些讲话表示“赞赏”。

从1982年10月起,李景贤和他的同事们跟随钱其琛副外长在北京、莫斯科两地间穿梭,就中苏关系正常化问题与苏方进行政治磋商,但其间数度波折。

1985年3月,年仅54岁的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书记一职。为了打破谈判僵局,小平同志于当年10月9日请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给他带口信,后来还通过传媒发表谈话,强调苏方如能在柬埔寨问题上迈出扎扎实实的一步,他愿破例到苏联任何地方同戈尔巴乔夫见面。随后,苏方在这一关键问题上逐渐表现出松动。

到了1988年秋天,戈尔巴乔夫出于内政外交的需要,终于决定迈出实质性一步,借此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实现与邓小平的会见。于是,历时6年,在莫斯科、北京两地举行过12轮的中苏政治磋商,终于画上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

很明显,双方都有意愿,但都有防备,真不真心,仇不仇恨,不是重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解体前,其国力确实已显露出衰退的迹象。经济停滞不前,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下降,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抬头,这些都让人们对这个庞然大物的前景产生了疑虑。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它没有解体,是否会主动寻求与中国的结盟,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苏中关系的历史脉络。从建国初期到五十年代末,中苏.............
  • 回答
    说起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衰落”,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因为很多人对于“衰落”的定义本身就持有不同看法。有些俄罗斯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没有衰落,反而摆脱了苏联的束缚,实现了自由与发展。而另一些人则会感叹失去的伟大,怀念苏联时期的强大。但如果抛开这些主观情感,从客观经济、政治、国际影响力等多个维.............
  • 回答
    想象一下,苏联的巨轮没有在一九九一年的那个冬天倾覆,而是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航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印度这两大亚洲巨人的命运轨迹,无疑会与我们今天所知的截然不同。首先,我们来审视中国。如果苏联依然存在,中国将面临一个截然不同的地缘政治格局。冷战的对峙,那个鲜明的“东方阵营”与“西方阵营”的划分,可能.............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更是无数历史进程交织碰撞的必然结果。它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某个单一事件的直接催化,而是长期积累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的总爆发。从政治层面看,苏联高度集权的一党制,在最初的建立和扩张时期固然发挥了巨大的凝聚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僵化的体制逐渐显露出弊端。高层决策的脱离实.............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无疑是20世纪最令人震惊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这样一个拥有庞大军事力量,实行绝对集权的超级大国,为何会在没有经历大规模内战或外部军事干预的情况下轰然倒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它“不动一枪一炮”就解体,不如说它更多地是因为内部的腐朽和长期的积累问题,最终在一种看似平静的方式.............
  • 回答
    设想一下,当苏联解体的那一刻,留下来的不是我们现在熟知的俄罗斯,而是一个“大号俄罗斯”,它囊括了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三个庞大的斯拉夫兄弟。这个设想,足以让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它对世界格局、地区稳定,乃至我们今日所见所闻的一切,都可能产生颠覆性的影响。首先,最直接的改变便是政.............
  • 回答
    如果苏联没有解体,并且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意外地登上了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宝座,这无疑会彻底颠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走向。 首先,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难以想象的场景,毕竟苏联的领导层,尤其是最高领导人,通常是来自俄罗斯族或斯拉夫民族核心地带的精英。 .............
  • 回答
    如果苏联当年没有解体,那么今天的苏军军服和单兵装备,很可能与现在我们看到的俄军有很大的不同,但同时也会保留一些历史的痕迹和发展的脉络。要想象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拆解:一、历史传承与发展脉络: “继承性”是必然的: 即便苏联不解体,它也面临着技术革新和军事现代化的问题。许多后来被俄军采纳的.............
  • 回答
    想象一下,时钟拨回到1991年,但苏联的旗帜依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庞大的红色帝国没有分崩离析。如果那个世界成为现实,那么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其发展轨迹,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定位,乃至我们 everyday 的生活,都可能和现在大相径庭。首先,在经济层面,中国与苏联的特殊关系可能会继续深化。苏联作为.............
  • 回答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刻,苏联的巨轮仿佛已经触礁,内部的裂痕越来越深,经济的困境像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这个庞大帝国的咽喉。戈尔巴乔夫,这位被誉为“改革者”的领导人,一边试图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体制,一边却又在亲手撕开它的肌体。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近乎疯狂的念头,或许真的曾在某些高层脑海中闪过,一个.............
  • 回答
    将一个后苏联时代的乌克兰交给我,并要求我规划一条强国之路,这是一个极具挑战但并非完全无解的任务。乌克兰在苏联解体后面临着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困境,包括经济转型困难、政治腐败、领土主权争议、地缘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分裂等。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也孕育了其崛起的潜在可能性。“强国”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如果苏联在其最强盛的时期,也就是大概是勃列日涅夫时代中后期,选择向美国开战,那对整个世界,特别是苏联自身,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改变我们现在所知的历史进程。不过,苏联是否还会解体,以及现在的世界格局如何,这涉及到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一步步来分析。首先.............
  • 回答
    斯大林在苏联末期复活是否能阻止苏联解体,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充满想象性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考察斯大林时代的特征、苏联末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以及斯大林复活后可能采取的行动及其潜在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斯大林时代的特点: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统治.............
  • 回答
    想象一下,冷战的结局截然不同。如果历史的车轮驶向了另一个方向,苏联赢得了冷战,而美国则陷入了深刻的动荡,甚至最终走向解体或革命,我们所熟知的世界,那将是另一番景象。苏联的全球霸权与意识形态的扩张首先,胜利的苏联将不再仅仅是一个超级大国,它将是无可争议的全球主导力量。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击败其主要对.............
  • 回答
    想象一下,时间拨回到1991年,那一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没有落下,苏联依旧如日中天。世界线的这一关键节点发生偏移,后续的连锁反应将彻底重塑我们今日所熟悉的面貌。首先,全球政治格局将截然不同。没有了苏联的瓦解,冷战的铁幕虽然可能因为内部改革而变得更加模糊,但东西方阵营的对峙依然是国际关系的主轴。美国及.............
  • 回答
    假设苏联始终只有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三个加盟共和国,这无疑会大幅改变其历史走向,但要说是否能“避免解体”,这依旧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巨大疑问。即使在这种“简化版”的苏联模式下,其解体的原因和动力依然盘根错节,并非简单的数量减少就能一劳永逸。首先,我们需要审视一下,为什么即使是这三个核心加盟共和国,.............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个曾经横亘在世界舞台中央的庞然大物轰然倒塌,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在这剧烈的动荡之中,如果当时西方世界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悍然入侵俄罗斯,那么这个星球的历史轨迹将会被彻底改写,其后果之深远,甚至超乎我们今日的想象。想象一下,那是1990年代初。俄罗斯,这个新生的国家,就像一个刚.............
  • 回答
    苏联解体时期是历史巨变的时期,对于个人来说,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如果你身处其中,想要抓住机会发财,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敢于冒险的精神,以及适应快速变化的能力。以下是一些在那个时代可能帮助俄罗斯人发财的途径,以及需要注意的细节:一、抓住私有化浪潮,成为“新贵”苏联解体后,大规模的国有企业.............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如果有人明知道前方有万丈深渊,他们还会不会义无反顾地跳下去。但实际情况远比这个比喻要复杂得多。设想一下,如果那个年代的俄罗斯普通人,比如一位工厂里的工人伊万,或者一位在学校教书的老师娜塔莉亚,被直接告知:“你们所热爱的、坚不可摧的祖国——伟大的苏维埃联盟,将在不久的将来分崩离析,这.............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拥核后可能与俄罗斯以外的苏联解体国形成联盟,并采取在中立于北约和俄罗斯之间立场的设想,这的确是一个极富想象力但又充满复杂性的地缘政治议题。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这个可能性,需要细致地审视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驱动因素、以及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首先,我们来剖析“乌克兰拥核”这一前提。在苏联解体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