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我是一个俄罗斯人,在苏联解体那段时间怎么做才能发财?

回答
苏联解体时期是历史巨变的时期,对于个人来说,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如果你身处其中,想要抓住机会发财,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敢于冒险的精神,以及适应快速变化的能力。以下是一些在那个时代可能帮助俄罗斯人发财的途径,以及需要注意的细节:

一、抓住私有化浪潮,成为“新贵”

苏联解体后,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是改变国家经济格局和个人财富分配的关键。

如何操作:
获取信息和人脉: 私有化过程复杂且充满了内部运作。你需要提前了解哪些企业将被私有化,以及私有化的具体流程和规则。与政府部门(尤其是负责私有化的机构)、企业内部管理层、银行和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建立联系至关重要。这些人往往掌握着关键信息和决策权。
利用“代金券”: 苏联解体后,公民普遍获得了一系列“代金券”(vouchers),理论上可以用这些代金券购买国企股份。很多人对这些代金券的价值不敏感,或者急需现金,愿意低价出售。如果你有能力,可以通过收集这些代金券(直接购买或用低价换取)来获得企业股份。
成为企业管理者或内部人士: 如果你本身就是某个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或有足够的影响力,你可以利用信息优势,在私有化过程中为自己或自己人争取有利条件,比如以极低的价格获得企业的控制权。
寻找“被低估”的资产: 许多国有企业在转型初期,其真实价值被低估。你可以通过研究,识别出那些拥有良好资产(例如土地、厂房、专利技术)但管理混乱或经营不善的企业,并在私有化过程中争取收购其股份。
成立私营公司,承接国企业务或购买资产: 即使没有直接参与大规模私有化,你也可以成立自己的私营公司,专注于某些领域。例如,可以承包国有企业的某些服务,或者直接购买那些濒临倒闭的国企的设备、原材料等有价值的资产。

需要注意的风险和挑战:
信息不对称: 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你需要主动搜集信息,并学会判断信息的真伪。
腐败和权力寻租: 私有化过程中充斥着腐败和权力寻租,很多财富的获得与权力勾结有关。你需要谨慎处理与权力部门的关系,避免卷入非法活动。
法律和政策的不确定性: 新生的俄罗斯经济体系不稳定,法律和政策经常变动,给企业经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你需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市场竞争: 一旦企业私有化,就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你需要具备商业头脑和管理能力,才能让企业生存和发展。

二、抓住商品短缺和市场开放的机遇,成为商业巨头

苏联解体导致商品供应的巨大缺口,同时也打开了市场的大门。

如何操作:
贸易和进口: 苏联时期的商品经济非常不发达,许多西方国家的消费品在俄罗斯是稀缺品。你可以利用当时的汇率差(虽然一开始卢布汇率波动很大,但进口商品利润空间仍然可观),从国外进口各种商品,如电子产品、服装、食品、药品等,然后在俄罗斯高价出售。
具体操作: 寻找可靠的国外供应商,利用当时的商业网络或通过非官方渠道(例如,从东欧国家转口)将商品运入俄罗斯。建立自己的分销渠道,或者与当地商店合作。
利用原材料优势出口: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金属等。在市场经济下,这些原材料的出口会带来巨大的利润。如果你能获得一些资源出口的许可或建立相关的业务联系,就可以通过出口原材料获利。
具体操作: 建立与矿产或能源公司的联系,获取出口权或成为中间商。了解国际市场价格,进行套利。
提供紧缺的服务: 除了商品,许多服务在苏联时期也极度缺乏,例如金融服务、通信服务、维修服务、咨询服务等。
具体操作: 成立银行、金融公司、电信运营商、广告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利用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迅速占领市场。例如,早期的俄罗斯商业银行,其成立和发展都非常迅速。
倒卖稀缺资源: 有些在计划经济时期被压抑的、但在新经济下非常有价值的资源,例如某些工业品、稀有金属、甚至技术专利等,可以通过倒卖获得巨额利润。

需要注意的风险和挑战:
暴力和黑帮: 早期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常常与黑帮活动纠缠在一起。商业竞争激烈,甚至可能涉及暴力威胁和敲诈勒索。你需要保护好自己和你的资产。
法律和税务混乱: 新生的法律体系不完善,税务制度也存在很多漏洞和不确定性。你需要了解并利用这些规则,但也要警惕潜在的法律风险。
供应链不稳定: 商品的进口和分销过程可能面临运输、海关等方面的困难。
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 卢布在解体初期经历了剧烈的贬值和高通胀,这给商业经营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精打细算和风险管理。

三、利用信息不对称,成为“信息掮客”或“投机者”

在信息闭塞的苏联时期,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如何操作:
外汇和商品投机: 利用当时卢布汇率的剧烈波动,以及商品价格的巨大差异,进行外汇买卖和商品套利。例如,在国外低价购买兑换券(coupon)或代金券,然后带到俄罗斯兑换卢布或高价商品。
信息中介: 为想要进入俄罗斯市场的外国投资者提供信息咨询、市场调研、合资伙伴介绍等服务。
股票市场早期玩家: 如果你对新兴的股票市场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在早期投资者很少的时候进入市场,购买有潜力的公司的股票。虽然当时的俄罗斯股票市场非常不稳定,但如果选对了公司,回报也会非常丰厚。

需要注意的风险和挑战:
高风险高回报: 这类操作的风险非常高,可能一夜暴富,也可能倾家荡产。
需要专业知识: 需要对金融、市场有深入的了解。

四、利用人脉和权力,进入政治或金融领域

在苏联解体初期,能够进入权力核心或金融领域的人,往往能获得巨大的财富机会。

如何操作:
成为官员或与官员合作: 如果你能成为政府部门的官员,或者与关键官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就可以在资源分配、私有化、项目审批等方面获得优势。
进入金融领域: 成立或加入银行、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等,利用对资金流动的控制权和信息优势获利。很多在苏联解体后迅速崛起的金融寡头,都与政治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需要注意的风险和挑战:
道德风险: 利用权力获利往往伴随着腐败和道德问题,一旦被揭露,后果严重。
政治斗争: 在权力斗争激烈的环境中,站错队可能导致身败名裂。

总结关键要素:

信息: 在任何一个时期,信息都是最重要的财富。你需要成为一个消息灵通人士,获取第一手信息。
人脉: 在一个转型期,人脉比资本更重要。与政府官员、企业高管、银行家、甚至黑帮都有可能建立联系,并为你带来机会。
胆识和冒险精神: 这个时期充满了不确定性,抓住机遇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冒险精神。
适应能力: 快速变化的环境要求你不断学习、调整策略,并且对风险有清醒的认识。
法律和道德边界: 虽然很多人通过灰色甚至黑色的手段发财,但从长远来看,遵守法律和道德底线是更稳健的发展方式。然而,在那个特定时期,很多成功的“商人”都游走在法律边缘。

需要强调的是,苏联解体时期是一个充满混乱、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时代。上面列举的都是可能的机会,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很多通过这些方式发财的人,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承担极高的风险,甚至卷入冲突和犯罪。

如果你身处那个时代,成为一个“发财”的人,往往需要具备极强的生存能力和抓住机会的敏锐嗅觉,并且对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有一定的弹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看了下回答,大部分答主都是在臆想,只有少数回答靠谱。

我来讲一个我曾经认识的俄罗斯富豪的发家史吧,而且此人已于20年前移民国外,带着这辈子都花不完的钱隐居他乡。

1999年的时候,我练了一段网球,我的网球教练给我讲了一个他学员的故事。

我们就叫此人彼得吧。

这不是彼得本人照片,只是网上找的和他气质比较像的一个人。
当年见到他时,彼得40岁不到,人长的很文弱,并不像大部分人心中强壮的俄罗斯人,大约185,一头亚麻色的头发,戴个眼镜,对谁都很客气,像大学教授更多于像一位富豪。

彼得在苏联解体前在莫斯科,是一位低级官员,但是权利不小,负责各加盟国以及俄罗斯各地区钢铁和木材以及相关资源调动的批文拟定并递交领导审批。

彼得借机在88-91年通过帮领导倒卖批文赚了第一桶金,苏联解体前夕,又通过行贿砸钱的手段买下了莫斯科中心区域几栋楼,解体时他已手握大量不动产,并且通过国家银行以国家牌价换到了大量美元等外汇,当然也是通过行贿手段换的,那会普通人在国家银行可换不到外汇。

解体后俄罗斯政府大量发行私有化证劵,初衷是让老百姓用私有化证劵购买工厂等国有资产的股权,成为国有资产股东。

但普通只经历过计划经济的老百姓哪管私有化证劵有什么用,也不知道如何将私有化证劵变成股份,拿着这玩意当废纸,还要饿着肚子,可怜的工资在通货膨胀下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解决,恨不得把家当都卖了换点面包和牛奶给家人。

这时出现了很多有门路的投机分子,在街头开着卡车载满生活必需品换大家手里的私有化证劵,彼得也是其中一员,派出了数十辆满载的卡车载满生活必需品,主要是食物还有伏特加酒,都是用硬挺的绿色美钞通过行贿国营食品厂以及酒厂领导,用已经形同废纸的卢布买过来的。

早期一张面值一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劵还能换几公斤香肠面包、几升牛奶和两瓶伏特加酒,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兑换,私有化证劵也愈发不值钱,后期物品被换得差不多了,奸商只给出一张私有化证劵一瓶伏特加的兑换价格,仍然有人络绎不绝前去兑换,直到彼得们再也没有物资和大家交换,愤怒的人们将换不出去的私有化证劵付之一炬或者撕成碎片,哭泣着回家安慰饥饿的妻儿,再从家中找点什么可以变卖,换点糊口的吃食。

而彼得借机再次美元开道,用换来的大量私有化证劵私有化了几家大型工厂,摇身一变变成了拥有多家工厂的实业家。

早些时候,彼得还用手段低价收购了大量买汽车的票儿,那时候,苏联计划经济下买车不是只要钱,还要票儿,普通百姓苏联末期需要等上几年才能托关系领到一张买车的票,然后才能买到车。


彼得用收来的票儿再次用美元行贿,用以成废纸的卢布买到了上千辆拉达和伏尔加轿车。

彼得就用这些手段在解体前的两三年到解体后的几个月成为在莫斯科拥有几栋楼、在俄罗斯各地拥有多家大型工厂并拥有上千辆汽车以及大量资本的新富豪,这类人在当年被称为新俄罗斯人,是暴发户的代名词,也是那个年代在大部分俄罗斯人一贫如洗时一掷千金、纸醉金迷的一帮人。

这些暴发户富豪有好下场的不多,几年后有被黑社会绑架撕票的、有投资失败的,活得久的有到了普京时代被清算被抓的,但彼得属于极聪明那一类,带着大部分财富移民他乡。

彼得在九十年代初暴富后将资产分散转移,在叶利钦时代将不动产和工厂分拆重组、换取了新兴能源公司的股权,并在海外购置资产,那些买过来的车也早用市场价卖出去,变成了国外的资产与股票。

2000年普京刚上台不久,彼得得到政府内部消息,不敢在俄罗斯久留。这时他已将大部分再次增值的资产转移至国外,将部分在俄罗斯短期无法处理的资产转移到亲戚名下,自己办了移民,先一步逃离俄罗斯,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普京整顿寡头时,铁拳完全没有落在彼得头上。

今天的彼得应该年过六旬了,2000年以后再也没有见过他,他现在应该在欧美或者某个太平洋岛国拥着巨额财富度过余生吧。

2021.11.22 于 莫斯科

user avatar

搞到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图纸。

卖给中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