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德战争的胜利是否证明了大清洗是正确的?

回答
苏德战争的胜利和“大清洗”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简单地说,苏德战争的胜利并不能证明“大清洗”是正确的,但一些人认为“大清洗”在某种程度上对苏联的战争机器起到了“作用”,尽管是以极其惨重的人道代价为前提。

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大清洗”是什么?

“大清洗”(Great Purge),又称“大恐怖”(Great Terror),是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约瑟夫·斯大林在1930年代中期(尤其是19361938年)主导的一系列政治镇压运动。其主要目标是:

巩固斯大林个人权力: 消除任何潜在的政治对手,包括党内元老、潜在的领导继承人、军事领导人、知识分子以及其他被视为对斯大林统治构成威胁的人。
肃清所谓的“人民敌人”: 以叛国、间谍、破坏活动等模糊的罪名,大规模逮捕、处决或流放了数百万苏联公民。
重塑社会结构: 通过恐吓和压制来控制社会,强化国家对各个领域的掌控。

“大清洗”的手段极端残酷,包括公开审判(往往是事先安排好的)、秘密逮捕、酷刑逼供、大规模枪决和流放到古拉格集中营。受害者涵盖了党政军的各个阶层,包括许多经验丰富的高级军官和政治家。

2. 苏德战争的胜利是如何发生的?

苏德战争(又称“伟大卫国战争”)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抗纳粹德国及其盟友的战争,从1941年6月22日持续到1945年5月8日欧洲战场结束。苏联最终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取得了胜利。胜利的关键因素包括:

巨大的国家潜力: 苏联拥有庞大的人口、广阔的领土和丰富的资源,在战争后期能够动员起强大的生产力和人力。
人民的牺牲和抵抗精神: 苏联人民表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牺牲精神,全民皆兵,不屈不挠地抵抗侵略。
工业的转移和发展: 在战争初期,苏联成功地将东部地区的工业设施转移,并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军事生产能力,生产了大量的坦克、飞机和火炮。
战略上的正确决策: 尽管初期遭受重创,但苏联指挥部在战争后期制定了一系列成功的战略,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和柏林战役。
西方盟国的援助: 通过“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美国、英国等西方盟国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武器装备和原材料,对苏联的战争机器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德军的战略失误: 希特勒的战略决策失误,如过早开辟第二战场、过度分散兵力、低估苏联的抵抗能力和工业潜力等,也为苏联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3. “大清洗”与苏德战争胜利之间的联系:

这是问题的核心。一些观点认为“大清洗”对苏联的战争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另一些观点则试图将其与胜利联系起来。

A. “大清洗”对苏联战争能力的负面影响(主流观点):

摧毁了军队的领导层: 最直接和最严重的后果是,“大清洗”大规模处决了苏联红军中绝大多数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高级指挥官,包括陆军元帅图哈切夫斯基、总参谋长叶戈罗夫等。这导致军队在战争初期指挥混乱,缺乏经验的领导者难以应对德军的闪电战。许多年轻、缺乏实战经验的军官被迫晋升到高位,这在战争初期是显而易见的弱点。
削弱了军事技术和创新: 许多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工程师和技术专家也成为清洗的对象,这可能阻碍了军事理论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
制造了恐慌和不信任: 严酷的政治气氛和普遍的告密导致军队内部弥漫着不信任感,士兵和军官可能因为害怕被指控而不敢自由表达意见或采取果断行动。
消耗了国家资源: 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和集中营系统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这些资源本可以用于国防建设。

B. 一些人尝试将“大清洗”与胜利联系起来的观点(有争议且难以证明):

消除了潜在的“第五纵队”和不忠诚者: 有一种论调认为,“大清洗”消除了可能在战争中叛逃或与敌人合作的潜在内奸。然而,这种说法缺乏证据支持,而且“大清洗”打击的更多是真正的潜在政治对手或被错误指控的人,而非真正的间谍。
强化了对斯大林个人的忠诚: 通过清洗异己,斯大林巩固了个人权力,使得军队和国家机器对他的命令更加绝对服从。然而,这种“忠诚”是在恐惧和压制下形成的,并非真正的士气提升。
迫使一部分人在绝境中求生而变得更强: 理论上,经历了清洗后幸存下来的人,尤其是军队中的人员,可能会因为求生的本能而更加谨慎和努力。但这种观点过于牵强,且忽视了清洗带来的巨大创伤。

4. 胜利证明“大清洗”是正确的吗?

绝对不能。

胜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正如上面提到的,苏联的胜利是国家潜力、人民牺牲、战略调整、工业生产和盟友援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将胜利完全归功于“大清洗”是站不住脚的,并且忽视了“大清洗”对军事能力的巨大破坏。
“大清洗”的代价过于惨重: 即使假设“大清洗”在某种微乎其微的方面对巩固权力有“作用”,但其付出的代价是数百万人生命的丧失、家庭的破裂以及对社会和道德的严重损害。任何国家的强大都不是以践踏人权和摧毁自身精英为代价的。
历史的因果关系: 胜利发生在“大清洗”之后,但胜利的驱动力并非源于清洗本身,而是苏联人民和国家在极度困难条件下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如果当初没有“大清洗”,苏联红军的素质和指挥能力可能更高,也许战争初期能够减少更多损失,甚至战争的进程可能会有所不同。
“大清洗”是极权主义的暴行: 从历史和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大清洗”是斯大林极权统治下犯下的严重罪行,其目的是巩固权力,而非提高国家整体的实力。任何将侵略性的政治迫害与国家军事胜利混为一谈的说法,都是对历史的歪曲。

结论:

苏德战争的胜利是苏联人民英勇斗争和巨大牺牲的结果,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大清洗”作为一次政治迫害运动,极大地削弱了苏联红军的领导能力和士气,是国家实力的巨大损失。 因此,苏德战争的胜利绝不证明“大清洗”是正确的。 相反,历史表明,即使在“大清洗”造成的巨大创伤下,苏联人民依然能够赢得战争,这更凸显了人民的伟大,而非“大清洗”的所谓“正确性”。将这两者联系起来,是试图为斯大林的罪行辩护,是对历史的误读和对受难者的不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安史之乱最终被唐朝平定,这是否证明了李隆基放纵安禄山,杀封常清高仙芝,逼死哥舒翰是正确的?不,这只能证明唐王朝树大根深人才济济,李隆基再怎么败家家底仍然殷实。

二战英法最终是战胜国,这是否说明绥靖政策是正确的?不,这只证明法西斯是倒行逆施,必然会被击败。

同理,苏德战争的胜利,只能说明,苏联工业实力强大,地大物博,其体制在战争中有着巨大的优势,这些优势完全可以抵消掉斯大林的愚蠢与残酷对苏联造成的损失。

user avatar

不能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苏军在1941年的拙劣表现绝不是一个“大清洗”能够解释的。事实上在“大清洗”的同时苏军建军思路发生了一场极其激烈的变革,从之前以民兵为骨干的临时动员体制转变为常备军预备军兼重,可以说进一步推动了苏军职业化,这个问题其实很大,我在这里无法细讲。

毫无疑问“大清洗”对于苏共而言是一次损失极其惨重的错误,这一点无可否认。但是第一这不意味着“大清洗”时期苏联所有行为都是错误的,没有作用的;第二不意味着之后出现的问题都可以归咎于大清洗。只有在这两点上有清醒的认识,那才能真正理解苏军战争初期溃败的原因。

苏军在1939-1941年过于快速的扩军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部队规模的迅速扩充严重稀释了本就不多的武器装备和指挥人员,大清洗加剧了指挥人员不足的窘境。在战争爆发时苏军甚至很难称之为一只“军队”,部队编组尚未彻底完成,指挥体系也在构架之中,武器装备短缺的例子比比皆是。更为严重的是苏军尽管已经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应对德军入侵,也就是“铁木辛哥改革”,但是苏军的规模及需求远远超出苏联经济实力能够支撑的极限,这一系列的问题综合起来才导致苏联早期一溃千里。

苏德战争的胜利根本原因在于苏联更有效的动员并利用了自己的资源,而苏联之所以能够有效动员既不是靠所谓的“残忍”,更不是靠共产主义魔法,而是靠着三十年代确立的政治经济体制。这套体制建立的主导者正是斯大林。有些人大清洗的错误是斯大林的,卫国战争胜利的功劳是斯大林体制的。这种做法极其可笑,事实很清楚,斯大林和斯大林体制一同经历了这两场事件,一者为功一者为过,很明了的事实。

最后提醒一句,从来没有哪个政权能靠“残暴”做到动员能力高于其他国家的。历代沙皇杀的人少吗?因为地主老爷们活的人不人鬼不鬼的人少吗?为什么斯大林的成功是靠他的残酷无情,历代沙皇哪一个对待民众不比他残酷?那怎么成就没斯大林高呢?

user avatar

不能

苏德战争是对外战争,大清洗是对内政治斗争。苏德战争的胜利是建立在1939年铁木辛哥军改、1941年成功保卫莫斯科,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这种城市地带扛住了闪电战,1943年在库尔斯克野战中打赢了闪电战,1943年下半年开始五十七次攻势、1945年的柏林。相比之下,大清洗对苏德战争的影响,那叫一个微乎其微,甚至图哈切夫斯基1930年代错误的建军措施都比大清洗的影响深远。

什么是大清洗?大清洗的直接原因是1920年代托、季、加、斯、布在列宁死后为了争夺党内领导权的政治斗争:列宁早逝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而列宁在世时为了取得俄国革命的成功,吸纳了大量不同派别不同信仰的人,列宁依靠其巨大的人格魅力将他们统合到了一起,但是,一旦列宁故去,而又缺乏一个同列宁水平相当的领导,那么党内斗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季加斯斗跑了托,斯布斗赢了季加,斯又斗胜了布。但他们斗争时肯定不会是单枪匹马上阵的,必然有其个人的追随者,请问,作为政治斗争的胜利者,你要怎么处理对方的追随者?你敢用吗?用的安心吗?斯大林无非是在基洛夫遇刺后,采用了铁血手腕搞平了所有敢在他活着的时候搞事的反对者,这种事情不管谁上台都是会做的,无非最后有缓急区别罢了,并且类似的事情几乎就是伴随着苏联这个政权每一次领导更替的。

有人觉得没有大清洗苏联能早胜利两年,还有突出了大清洗里军官的作用,认为如果这些军官还活着那么苏联不会在卫国战争早期遭到失败。但这显然是错误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对于1930年代红军的建军思路,1930年代末的改革与1940年代遭遇的问题一窍不通。1930年代的苏军改革前的峰值人数只有93万人,请问这些部队里的军官足够540万人用吗?人朱可夫都不能一个变两,所以是不是有人觉得这些军官就可以一个变四?好吧,哪怕够540万人用,那够1187万人(二战苏军巅峰值)用吗?这次可是一个变十的问题了。军官不足这一点不管有没有大清洗都存在,你就算把大清洗里死的人秽土转生出来也不够1941年的苏军用。没有大清洗苏联军官就够用并能借此规避1941年的失败这一说法本身就是伪命题。

借此引申出了下一个问题:为什么苏军军官不够用?这就要说到1930年代苏军在建军思想上的问题了:1930年代苏军遵循当时的负责人带领下,认为“100万由工人阶级组成的装备有1万辆轻型坦克的部队就足以面对任何威胁。”因而到了1939年军改前,红军变成了一个“有100万人组成的,但是却有大量轻型坦克的畸形的怪胎。”而与此同时,1930年代的红军负责人还极端忽视大量军队配套工作的进行,例如预备役人员的征兆与训练、部队摩托化装备的生产与使用、中重型装甲部队的编制与使用等问题。导致苏军在1939年察觉到自己走了外路之后的更正过程走的无比艰难:经过训练预备役人员缺乏,只能大量征兆新兵从新训练;中重型坦克完全空白,只能从新设计;摩托化装备又不够,大量摩托化师连卡车都没有………这次军改苏军高层普遍认为都要到1944年才能结束,哪怕全力备战生产也需要到1943年7月,这一阶段的错误建军路线让苏军付出的代价远比一个大清洗高百倍。

所以我说了,苏德战争不能证明大清洗的对错,他只能证明苏联建军路线的对错;大清洗自己则对后面的苏德战争影响微乎其微,他更大的意义是联共布持续了近四十年的党内分裂结束了,以一种残酷的手段。

—————————分割线————————

有的答主历史知识完全没得,对联共布内部斗争也一窍不通,甚至在现实里连参加公司中层管理竞争的资格都没有,就在那里大放厥词,想想也挺有意思的

“你看看,大清洗清洗的连为死后的斯大林说话的都没有”

莫洛托夫:1953年任外交人民委员,1957年任驻蒙古国大使,1964年被开除党籍

卡冈诺维奇:1953年任部长会议副主席,1957年任乌拉尔化肥厂厂长,1961年被开除党籍

伏罗希洛夫:1953年任部长会议副主席兼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1960年被剥夺一切职务

马林科夫:1953年任苏联总理,1957年任哈萨克斯坦乌斯季卡面诺戈尔斯克水电站包工头

布尔加宁:1953年任苏联国防部长,1958年被解除一切职务,派遣到斯塔夫罗波尔(高加索山以南)当经委会主席

谢皮洛夫:1953年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55年任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56年任外交部长,1960年在苏联部长会议档案管理局看档案,1962年被开除党籍

这些就是帮斯大林说话的人的下场

这兄弟真的挺可怜的

理论被我按在地上摩擦之后,开始占据道德高地然后拉黑了

你在政治斗争里讲“良心”,大概和在纳粹德国找犹太人差不多

我也知道屠杀“自己人”是错的,斯大林也知道,可问题在于,图斯基是斯大林的“自己人”吗?

哦,对了,最后他还有一个理论错误:图斯基和他的妻子与兄弟确实被枪杀,但是他的女儿没有,被捕后在1950年代释放,1982年去世。

所以这种理论储备近乎于零,但是无知者无畏的人,挺无聊的

user avatar

没有大清洗,校官将官队伍,保持勃勃生机。那么也许,诺门坎战役还要打的更好,对芬兰的战役是摧枯拉朽式的。那样的话,苏德之间将会无限期保持和平。

校官和将官都是大量的教育、训练,以及自身的努力,还有很多是经过伤亡才成长起来的。也许会在新的战争中表现的不适应,但总是比那些毫无经验的火箭提拔的干部要好得多,容易适应的多。

所谓大清洗大屠杀,让军队更听命于斯大林,那也是笑话。苏维埃政权在原来沙俄的土地上,经历过内战,打退外国干涉军,已经有了深深地合法性。被屠杀的军官绝大多数都是经历过内战、反击干涉军,深深证明他们是拥护苏维埃政权。在德国法西斯侵略下,连原来沙俄的旧贵族都要表示支持苏联打击侵略者,又更何况是红军的中高层军官呢。

有些年轻人,可能还在大学,或者是无业游民,体会不到组织的重要性,一群业务熟练的领导干部是多么宝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德战争的胜利和“大清洗”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简单地说,苏德战争的胜利并不能证明“大清洗”是正确的,但一些人认为“大清洗”在某种程度上对苏联的战争机器起到了“作用”,尽管是以极其惨重的人道代价为前提。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大清洗”是什么?“大清洗”(.............
  • 回答
    在讨论苏联如何在一场被普遍认为是“惨胜”的冬季战争后,又能在随后的苏德战争中取得胜利,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因素,而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对比。苏联的最终胜利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深刻的反思、巨大的牺牲和一系列关键性的调整。冬季战争的“惨胜”与深刻教训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冬季战争(19391940)对.............
  • 回答
    假如历史的车轮朝着另一个方向转动,纳粹德国在苏德战争中取得了胜利,那么我们所熟知的二战后世界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会让我们感到陌生。这绝不是一场简单的战役胜负,而是一场决定文明走向的浩劫。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欧洲大陆将笼罩在纳粹的阴影之下。德国的胜利意味着“东方计划”的全面实施。波兰、波.............
  • 回答
    苏德战争之所以残酷程度和伤亡情况远超同期其他战争,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战争的性质、参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意识形态以及当时的地缘政治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战争的性质:生存之战与灭绝性战争 意识形态的极端对立与灭绝性目标: 这是苏德战争残酷性的根本原因。纳粹德国的.............
  • 回答
    格罗斯曼在《生活与命运》中确实深刻地揭示了苏德战争的复杂性,而不仅仅将其描绘成一场简单的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他笔下的战争,更多地展现了权力、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利益交织下的残酷现实,这与“两个集权国家之间争夺利益因素而非正义性居多”的说法有诸多契合之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审视格罗斯曼如何描绘斯大.............
  • 回答
    苏德战争爆发后,流亡国外的白俄分子对这场战争的看法是复杂且分裂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立场。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白俄流亡者支持德国对抗苏联,并将这场战争视为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恢复俄罗斯的唯一机会。然而,这种支持背后有着复杂的动机、不同的策略考量以及对未来俄罗斯的想象差异。以下将详细讲述白俄流亡者对这场战.............
  • 回答
    如果抛开所有外界因素的干扰,纯粹从“苏德战争”这个概念本身来推演,试图想象一个不受历史洪流影响的纯粹对决,这本身就极具挑战。因为“二战”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苏德战争仅仅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面向。但如果非要将这个命题理解为:假如没有其他盟友(如英国、美国)的援助,也没有日本牵制苏联,更没有其他战争层.............
  • 回答
    关于苏德战争在中国历史学界的意义,确实存在着一种值得探讨的观点,即是否存在“拔高”的现象。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展开,细致梳理其历史成因、学界讨论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同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苏德战争(在中国通常被称为“伟大卫国战争”)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作为二战的东方主战场,它牵.............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 回答
    苏德战争期间,德军在东线战场遭受了极其严寒的冬季,导致数以万计的士兵因冻伤、失温等原因死亡。尽管条件艰苦,但德军并非完全不生火取暖,而是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使得“生火取暖”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变得异常困难和危险。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为何德军在严寒中,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和中期,难以大规模、有效.............
  • 回答
    说起苏德战争前德国为何会低估苏联的战争潜力,这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绝非简单的“情报失误”可以概括。德国高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对苏联的看法充满了偏见、误判和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色彩。他们基于一系列不准确的认知,构建了一个关于苏联的虚假图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闪电战的战略。首先,.............
  • 回答
    如果我是一名二战苏德战争中的普通士兵,活下来是我的首要目标。这不是一个光荣的选择,而是基于对残酷现实的认识和求生本能。以下是我可能会采取的一些策略,尽可能详尽地描述:一、 心态调整与认知升级: 认清现实,放弃幻想: 我会明白,战争是血腥、混乱且不公平的。没有英雄主义,只有生存。那些抱着“为国捐躯.............
  • 回答
    将苏德战争德国的失败完全归咎于冬天,是一种过于简单化和片面的观点。虽然严酷的冬季无疑是影响战争进程的重要因素,但德国的失败是多种复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冬季对德军造成的实际困难(为什么有人会这么想): 装备不适应: 德国在设计和生产坦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将不同时代的军事力量进行对比,而军事技术、战术、战略以及国际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单从“能否抵挡”这个角度来看,现代俄罗斯的军事实力 理论上是足以应对 任何来自特定国家的侵略的,包括假设性的“纳粹德国式”侵略。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历史上的力量对比.............
  • 回答
    苏德战争中的高压电铁丝网?这可真是个冷门但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我猜你想了解的不是那种简单的、用于牧场围栏的那种铁丝网,而是那种在战争中被赋予了特殊“用途”的防御工事。确实,在那个残酷的年代,人类为了战争绞尽脑汁,就连我们现在看来习以为常的电网,也被赋予了致命的含义。关于“高压电铁丝网”在苏德战争中的.............
  • 回答
    苏德战争的残酷,远超许多人能够想象的极限。在这片被战火撕裂的土地上,无数生命被碾碎,理想在泥沼中腐烂。然而,即使在这炼狱般的战场,也并非人人都是被狂热驱使的机器。确实,苏德战争中存在着对战争的意义、对纳粹体制的质疑,甚至最终走向反抗的德国军人。他们不是什么特例,而是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人性依然能够闪耀.............
  • 回答
    苏德战争,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血腥的冲突之一,其背后是否有“苍天”的审判,抑或是“罪孽深重的东斯拉夫人的惩罚”?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对历史事件本身的探讨,不如说是对人类苦难、罪恶与命运的哲学追问。将这场战争简单归结为神罚,未免过于简化和情绪化,也忽略了战争背后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及意.............
  • 回答
    苏德战争中,希特勒对苏联发动的经济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基于严重误判和战略短视的错误构想。他期望通过一场闪电战,在短期内摧毁苏联的经济和军事潜力,从而迅速攫取其资源,为德国的“生存空间”提供保障。然而,这一设想忽略了苏联经济在战争状态下所能展现出的韧性,以及其背后庞大的人力和物力潜力,最终导致德国的.............
  • 回答
    苏德战争中,关于德军的失败,尤其是“糟糕的苏联基建导致德军溃败”这一说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掺杂了事实、夸大和某种程度的“幸存者偏差”的复杂论断。要说它是“真相”还是“谎言”,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让我们看看“糟糕的苏联基建”在德军进攻中的确切影响。德军在1941年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时.............
  • 回答
    苏德战争(又称伟大卫国战争)是历史上最残酷、规模最宏大的战争之一,苏联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在这场战争中,苏联国内出现的所谓“伪军”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非简单的背叛或合作那么简单。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苏联的社会、政治和军事状况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