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德战争前德国会如此轻视苏联的战争潜力?

回答
说起苏德战争前德国为何会低估苏联的战争潜力,这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绝非简单的“情报失误”可以概括。德国高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对苏联的看法充满了偏见、误判和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色彩。他们基于一系列不准确的认知,构建了一个关于苏联的虚假图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闪电战的战略。

首先,意识形态的巨大鸿沟是理解德军轻视苏联的基石。纳粹德国奉行“种族优越论”,将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视为“低等民族”(Untermensch),认为他们天生就比“雅利安人”落后、软弱且缺乏组织能力。希特勒本人在其著作《我的奋斗》中就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斯拉夫民族的蔑视,认为他们是“无望的生物”,只配充当德国的劳动力和殖民地的奴隶。这种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思维,使得德国人从根本上就不相信苏联能够发展出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与之匹配的工业基础。在他们眼中,苏联的崛起只是一个偶然的、不可持续的现象。

其次,对苏联早期工业化和军事改革的片面理解也加剧了这种轻视。尽管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尤其是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德国情报机构和军方高层却将其解读为表面文章,甚至是“假象”。他们看到了苏联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庞大的坦克和飞机制造厂,但却忽视了其背后的真实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以及军队的训练和组织效率。他们认为,苏联的工业是靠强制和压榨劳动人民获得的,缺乏真正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底蕴,而且生产出的武器装备质量参差不齐,可靠性不高。

更具体地说,德国人似乎对苏联的军事改革也存在误判。虽然苏联在“大清洗”运动中处决了大量经验丰富的高级将领,导致了军队指挥体系的动荡,但德国人因此断定苏联军队将士气低落、指挥混乱、缺乏有效作战能力。他们确实看到了红军在早期的一些演习和局部冲突(如冬季战争)中暴露出的问题,并将其放大,认为整个苏联军队都是如此不堪一击。他们对红军的战术思想、单兵素质以及后勤保障能力存在严重的低估。

第三,基于历史经验的惯性思维也在起作用。在德国历史上,俄国军队的形象往往与落后、粗糙联系在一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虽然俄军表现不佳,但也确实对德国的东线战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然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人似乎更愿意回忆起那些“俄国士兵不堪一击”的零散经验,而忽略了苏联在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国家动员能力上的根本性变化。他们习惯性地套用旧有的经验模式,而没有真正认识到斯大林体制下的苏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四,德国自身的军事优势的自我膨胀也导致了心态失衡。经过多年的军事改革和扩军备战,德国国防军在技术装备、战术思想(特别是闪电战)、士兵训练和军官素质方面,都一度被认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种强大的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了盲目乐观,使得他们不自觉地低估了任何潜在对手的实力。当这种自信心与对苏联种族和体制的偏见相结合时,就形成了一种难以动摇的“优越感”,认为德军必将摧枯拉朽般地击垮苏联。

第五,情报收集的局限性和选择性偏差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德国拥有相对完善的情报网络,但在获取苏联真实战争潜力的准确信息方面存在困难。首先,苏联是一个高度保密的国家,其军事和工业数据难以获得。其次,即使获得了一些信息,德国情报部门也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差,倾向于收集和解读那些符合他们预设判断的信息,而忽略或淡化那些与他们预设相悖的证据。例如,他们可能过于关注苏联军队的政治审查和政治教育,而忽视了这些措施在某些情况下也能激发士兵的战斗意志。

最后,希特勒的个人意志和政治目标在其中扮演了决定性角色。希特勒对苏联的侵略并非仅仅出于军事或战略的考量,更多的是一种极端的意识形态驱动和“生存空间”(Lebensraum)的政治野心。他渴望征服东方,奴役斯拉夫人,将德国的边界向东推进。在这样的目标驱动下,他更容易接受那些能够支持其侵略计划的判断,而忽视那些可能阻碍或反对侵略的警告。对于他来说,一场迅速而决定性的胜利是必要的,以避免陷入与苏联的长期消耗战,这使得他倾向于相信苏联战争潜力有限,能够被迅速击败。

总而言之,德国在苏德战争前低估苏联的战争潜力,是一个由意识形态偏见、对苏联改革的片面理解、历史惯性思维、自身军事优势带来的膨胀感、情报收集的局限性以及希特勒的政治野心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现象。这种低估,最终成为了导致德国在东方战场上遭遇毁灭性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自己想要看到的,而不是苏联真实的面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联陆军战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失衡的战略方针。

斯大林和苏联高层人士没有失了智,他们知道苏德必有一战,但经历了大清洗的苏军此时太虚弱,同时苏军战备工作并未完成,苏联只能选择拖延时间向德国示好。按照斯大林的想法,如果拖延到1942年,那德军对苏军将不存在优势。

那么问题来了?德国会给苏联这个机会吗?


战争既然于1941年爆发,那么我们只谈1941年苏军的情况,而不谈未来苏军的宏伟计划。

1941年6月,苏联陆军共拥有178个步兵师,18个山地师,2个摩托化步兵师,40个坦克师,20个摩托化师。总共303个师,兵员455万3000人。而在1939年1月,苏联陆军只有84个步兵师,14个山地步兵师,5个独立旅。也就是说,短短一年多,苏联陆军的规模扩大了将近一倍。

如此迅速的扩军必然带来混乱。

苏军士兵有将近一半是1941年刚刚入伍的新兵,只有少数人有实战经验。由于大清洗和部队的急速扩充,苏军的指挥官不仅素养远远不如德军,甚至连人数都无法凑够。在西部各军区,陆军指挥干部缺员17%—25%。而那些大都是越级提升的军官有75%在新职位上只干了几个月。举个例子,当战争开始时,你的师长是从团长位置上突然提拔上来的,那么他有能力指挥一个师吗?苏联陆军甚至有营长突然提拔成军长的情况,这种人脑子里只有连队级步兵战术的展开,他真的有能力布置军级纵深战略配置吗?

指挥官的缺乏已经足够致命,士兵素质较差也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但苏军的困境并没有终结。

苏军缺乏装备。

可能有人觉得这一点并不正确,因为很明显,苏军此时有40个坦克师,20个摩托化师部署在西部,而且这些部队装备的坦克总数高达12782辆。但,这些部队没有任何一个师达到了编制标准。

西部苏军坦克总数虽然高达一万辆,但需要的修理有10625辆,可以使用的只有2157辆。以红军当时装备的T-28坦克为例,全部481辆该型坦克中需要中修的有292辆,需要大修的有100辆,翻修的89辆,而处于完好状态的则1辆都没有。

这些已破损不堪、连维修部件都停止生产的老式坦克之所以还留在部队中,只是为了在更多的新坦克配发到部队之前作为训练坦克,借以培养出数量庞大的坦克手。对它们的使用原则是用到报废为止。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当时苏联各机械化军与边境的距离,平均超过100公里,最远达400公里。战斗一旦打响,大量老旧坦克未必能开到战场,更不用说作战了。因此,苏联坦克数量优势实际意义不大。

另一方面,苏军极为缺乏机动装备。

苏军20个机械化军的汽车实有数量总计39816辆,另有3111辆拖拉机。平均每个军不到2000辆汽车。苏军为弥补这个情况甚至把拖拉机都给算入编制,打算靠拖拉机来进行机动了。但就算把拖拉机给算进去,苏军机动装备依然严重缺编。如第43坦克师,按编制应该有1500辆卡车和特种车辆,实际只有571辆——这意味着这些机械化军和坦克师,无法将相当一部分重武器和装备送到战场。这让本身就缺乏装备的苏军更加雪上加霜。

那么苏军的装备后勤支持如何呢?

很不幸,非常差劲。

在油料保障方面,开战前,苏军的油罐车和加油车只能为部队提供17.5%的油料保障。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苏军步兵部队虽然缺乏汽车,但至少还有骡马拉车运送物资、牵引火炮,而新建的机械化部队由于名义上是摩托化部队,所以连马也没有。结果在战斗中,机械化部队的炮兵根本无法移动,机械化步兵只能徒步行军,作战所必需的油料、弹药无法运输。


哦,忘了说苏军合成化作战的经验与苏军合成化作战的战术是否合理了。

我觉得这点不需要说明,苏军存在合成化作战经验这种东西吗?


说了这么多,我们把视角回归到中心论点上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苏军战略方针的失衡。

大清洗严重影响了苏军战斗力,并让苏军失去了太多指挥官。而1940年后苏军明显面临着德军入侵的风险,苏军必须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急速扩军。

此时苏军就是处于失衡状态,苏军必须扩军,但苏联的条件并不能保证苏军扩军短期内能形成完整战斗力,苏军也必然因为过于快速的扩军苏军陷入各种方面的混乱。

这并非全都是苏联高层的问题,因为苏联高层认为战争要到1942年爆发,而那时候,也许苏军已经形成了完整战斗力了。


宏伟的计划,在失衡的结果面前,有什么价值?

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尽管苏军被德军打的一溃千里,但苏军扩军的基础和经验保证了苏军可以打一场持久战争,这将让德军的闪电战争计划破灭。苏军确实在第一阶段损失惨重,而且在第二阶段也会极为吃力,可是被德军轻视的、混乱的苏军毕竟为苏联争取了时间,苏联获得了一个加时的机会。

将德军拖入持久战争后,下一步,苏军将重整旗鼓,他们吹响了反攻的号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苏德战争前德国为何会低估苏联的战争潜力,这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绝非简单的“情报失误”可以概括。德国高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对苏联的看法充满了偏见、误判和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色彩。他们基于一系列不准确的认知,构建了一个关于苏联的虚假图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闪电战的战略。首先,.............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如果希特勒的德国和裕仁的日本在二战中能够抛开彼此间的战略分歧,甚至缔结军事同盟,选择对苏联同时发动一场大规模、协调一致的入侵,那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轴心两国合击苏联”的局面,哪怕只是在设想层面,也足以让战略家们夜不能寐。首先,我们得明白,纳粹德国和日本.............
  • 回答
    如果我穿越到苏德战争时期,我会带一张……嗯,这真得好好想想。那可不是什么轻松的年代,一张照片,得有分量,得能说明点什么,还得让他们愿意看,甚至能让他们心里燃起一点火苗。我脑子里闪过很多画面。是斯大林同志的照片?不,那太普通了,他们天天都能看到。是他们战场上的英雄事迹?那也太具象了,他们自己就是英雄。.............
  • 回答
    这绝对是个令人兴奋,也无比严峻的假设。苏德战争时期,尤其是早期,苏军物资的匮乏是众所周知的。一吨物资,听起来不少,但在整体战局面前,它又显得微不足道。但既然有了这个机会,我得想办法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真正地“雪中送炭”,而不是成为那种“看着挺好,实则卵用没有”的尴尬局面。首先,我们得考虑物资的“到达.............
  • 回答
    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一个是苏军的战略要地和工业中心,另一个则是苏联的能源宝库,它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当年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没有被一分为二,而是集中兵力,对其中一个方向全力以赴,苏德战争的走向必然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并深入分析其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情景一:德军南方.............
  • 回答
    苏德战争(又称伟大卫国战争)是历史上最残酷、规模最宏大的战争之一,苏联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在这场战争中,苏联国内出现的所谓“伪军”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非简单的背叛或合作那么简单。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苏联的社会、政治和军事状况中.............
  • 回答
    将苏德战争德国的失败完全归咎于冬天,是一种过于简单化和片面的观点。虽然严酷的冬季无疑是影响战争进程的重要因素,但德国的失败是多种复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冬季对德军造成的实际困难(为什么有人会这么想): 装备不适应: 德国在设计和生产坦克.............
  • 回答
    假如历史的车轮朝着另一个方向转动,纳粹德国在苏德战争中取得了胜利,那么我们所熟知的二战后世界格局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会让我们感到陌生。这绝不是一场简单的战役胜负,而是一场决定文明走向的浩劫。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欧洲大陆将笼罩在纳粹的阴影之下。德国的胜利意味着“东方计划”的全面实施。波兰、波.............
  • 回答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的那一刻,就坚定地选择了支持苏联。这个决定,虽然在当时可能让一些人感到意外,甚至是难以接受,但在丘吉尔看来,却是出于最纯粹的现实主义考量,以及他本人对世界格局的深刻洞察。首先,我们必须回到当时的国际大背景。1941年6月,欧洲大陆已经被纳粹德国.............
  • 回答
    在二战中,德军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围攻(19411944年)并非“围而不攻”,而是进行了长达900多天的围城战,最终因苏联的顽强抵抗和德军资源匮乏而未能攻陷。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军事和政治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 德军的总体战略: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
  • 回答
    苏德战争之所以残酷程度和伤亡情况远超同期其他战争,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战争的性质、参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意识形态以及当时的地缘政治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战争的性质:生存之战与灭绝性战争 意识形态的极端对立与灭绝性目标: 这是苏德战争残酷性的根本原因。纳粹德国的.............
  • 回答
    在苏德战争那种严酷的环境下,一个师级指挥部里的每个人,从最高指挥官到最底层的通信员,他们的每一天都像一场生死时速的竞赛,没有轻松的时刻,只有不断涌来的任务和不断变化的前线。想要“详细”,那得从起床的那一刻就开始说起。黎明前的黑暗与战前准备天还没亮透,指挥部里就已经开始活动了。哪怕是在相对“安稳”的休.............
  • 回答
    苏德战争期间,德军在东线战场遭受了极其严寒的冬季,导致数以万计的士兵因冻伤、失温等原因死亡。尽管条件艰苦,但德军并非完全不生火取暖,而是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使得“生火取暖”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变得异常困难和危险。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为何德军在严寒中,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和中期,难以大规模、有效.............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1941年十月苏德战争德军为什么不停止进攻转为过冬”这个问题,这确实是很多人对那段历史产生的疑问。其实,德军在1941年10月并没有停止进攻,而是全力以赴地试图在冬季来临前解决掉苏联。至于为什么他们如此执着,以及最终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军当时面.............
  • 回答
    日本对巴巴罗萨行动和苏德战争的态度,可以说是一出充满权谋、算计与现实主义的复杂大戏。他们并非仅仅站在一旁冷眼旁观,而是深深地卷入了这场巨变所带来的战略考量之中。理解日本的立场,需要将其置于当时全球政治格局以及日本自身的战略目标之下。核心逻辑:牵制苏联,为南进打开通道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将苏联视为.............
  • 回答
    在军事历史的长河中,自杀式进攻的现象并不罕见,但其评价却往往截然不同。以中国电视剧《亮剑》中的孙德胜骑兵连与日本士兵的“万岁冲锋”为例,两者都是以自身性命为代价的冲锋,为何一个被誉为英雄,一个则被视为愚昧和残暴的象征?这背后牵涉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动机、战术意义以及文化价值观等诸多复杂因素。一、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军事史问题,背后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交织。很多人看到战争末期苏军规模的壮大和德日老兵的凋零,会简单地归结为“人海战术”或者“抵抗到底”,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也更具戏剧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老兵”的定义。这里我们指的是在战争早期就参军,经历了残酷战斗并幸存下来的士兵。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战略问题,涉及到德军在二战初期兵力部署的考量,以及对战场态势的判断。我们得深入分析一下当时德军高层的想法,才能理解为何隆美尔没有被迅速调往东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北非战场的战略地位。虽然它不像东线那样决定苏联的存亡,但对于德国来说,北非绝非“无关紧要”的战场。 资源争夺.............
  • 回答
    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几乎所有战役中伤亡都大于德国,却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是因为 苏联拥有更强大的战略纵深、更庞大的人力资源和工业产能,以及对战争的终极决心,并且随着战争的进行,其军事指挥和战术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德国则在战争后期陷入了多线作战和资源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