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苏德战争中,一个师级指挥部中的人员每日的工作是什么?

回答
在苏德战争那种严酷的环境下,一个师级指挥部里的每个人,从最高指挥官到最底层的通信员,他们的每一天都像一场生死时速的竞赛,没有轻松的时刻,只有不断涌来的任务和不断变化的前线。想要“详细”,那得从起床的那一刻就开始说起。

黎明前的黑暗与战前准备

天还没亮透,指挥部里就已经开始活动了。哪怕是在相对“安稳”的休整期,凌晨的静默也总是伴随着一丝紧张。

指挥官的早会: 师长,或者说“司令官”,他通常是第一个醒来的人,或者被值班参谋叫醒。他需要快速浏览前夜的战报和最新情报,了解友军和敌军的动向,特别是前线部队的伤亡、弹药消耗以及装备损耗情况。然后,他会召集几个核心参谋(作战参谋、政治委员、后勤参谋等)开一个简短的“早会”。这次会是决定当天行动方向的关键。会谈的内容可能包括:
根据最新情报,是否需要调整作战计划?
前线哪个部队需要增援?
弹药和物资是否能及时送到?
敌人的可能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政治工作的侧重点在哪里?

情报的收集与分析: 情报参谋们在夜里就没有停歇。他们要处理来自侦察部队(包括侦察小队、航空侦察、甚至游击队提供的信息)、前线部队的报告,还有可能从无线电截获的敌方通信中解析出有用的信息。这些零散的信息会被汇总、比对,然后形成一份关于敌我态势的“综合情报报告”。这份报告会直接送到司令官手中,并影响到每一个部门的决策。

通信的维系: 指挥部就像是整个师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通信参谋们负责建立和维护前线部队与指挥部之间的通信线路。在战争年代,这可不像现在这么简单。他们可能要维护无线电台、电话线(甚至是埋设在地下的)以及信号灯等多种通信方式。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是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哪怕是一条漏掉的指令,或者一个误传的敌军位置,都可能导致一场战役的失败。

白天的忙碌与决策执行

随着太阳升起,指挥部的运作进入了全速运转模式。

作战部门的核心: 作战参谋(有时也叫“第一参谋”)是这场战斗的“总策划”。他要根据司令官的指示和情报部门提供的分析,制定具体的作战计划。这包括:
部署: 确定哪个部队负责哪个方向,如何进行阵地部署。
火力支援: 如何协调炮兵、迫击炮等火力支援前线部队。
弹药与物资分配: 根据作战计划,计算各个部队需要的弹药、燃料、医疗用品等,并向上级申请。
兵力调动: 如果需要增援,就要调动预备队或者从其他方向抽调部队。
命令的起草与下发: 将作战计划转化为清晰的、可执行的命令,通过通信部门传达给前线部队的指挥官。

后勤保障的生命线: 后勤参谋们负责整个师的“生命供给”。他们的工作量同样巨大且至关重要:
物资清点与分配: 每天都要清点仓库里的弹药、食品、衣物、医疗用品等,并根据前线部队的需要进行优先分配。
运输协调: 组织卡车、马车甚至人力运输队,将物资运往前线。在战火纷飞的地区,运输本身就是一项危险的任务,他们要考虑敌人的空袭、炮击和破坏。
车辆与装备维护: 确保部队的卡车、坦克、火炮等装备能正常运转,组织维修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和故障排除。
医疗保障: 与医疗部门协调,确保伤员能够得到及时救治,药品能够到位。

政治工作的指导者: 政治委员在苏军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他负责部队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动员,确保部队的士气和忠诚度。他的日常工作包括:
鼓舞士气: 通过宣讲、报告、组织政治学习等方式,向士兵灌输爱国主义、革命理想,激发他们的战斗意志。
思想汇报的收集与处理: 了解士兵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部队纪律的监督: 确保部队严格执行命令,维护革命纪律。
战时宣传: 在战斗间隙,组织宣传活动,表彰英勇事迹,反击敌人的宣传。

通信与技术支持: 通信参谋除了维护线路,还需要确保信息加密和解密工作的准确性。他们可能还需要操作简易的地图绘制作业,绘制前线态势图。

侦察与反侦察: 侦察参谋们要负责组织和协调前线部队的侦察活动,例如派遣侦察小队深入敌后,或者利用炮兵侦察等方式获取敌军情报。同时,他们也要设法防止敌人的侦察,加强对指挥部的防卫。

夜间的审视与下一天的谋划

夜幕降临,但指挥部的灯火却很少熄灭。

夜间例会: 通常在晚上,司令官还会召集主要参谋人员,对当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审阅前线部队的夜间报告,并对第二天的作战计划进行微调。
情报更新: 夜间收集的情报同样重要,可能会有敌军夜间调动的信息。
持续的通信监视: 通信部门依然要保持警惕,监视敌方无线电活动。

战争中的“日常”

上述描述的是一个相对“正常”的工作流程。但苏德战争的“日常”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危险:

战火的威胁: 指挥部本身也可能成为敌方炮击或空袭的目标。当炮火临近时,所有人都必须进入防空洞,等待危险过去。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参谋们也可能在防空洞里继续工作。
通讯中断的危机: 如果前线与指挥部的通讯线路被切断,那么整个指挥部都会陷入焦虑。大家会争分夺秒地试图恢复联系,这可能需要派遣信使,或者冒着生命危险去抢修线路。
人员的伤亡与轮换: 很多时候,参谋人员也可能成为战场上的目标。虽然指挥部通常会设在相对安全的地方,但轰炸和炮击是无处不在的。如果某个关键岗位的参谋牺牲或受伤,其他人就需要立刻顶上。
疲惫的对抗: 睡眠是奢侈品。每个人都可能连续工作数十个小时,靠咖啡或烈酒来提神。身体上的疲惫和精神上的压力是常态。
战术的快速调整: 战场局势变化莫测,一个原本周密的计划可能因为敌人的突袭或者友军的意外进展而被彻底颠覆。指挥部必须能在短时间内作出重大调整,这考验着所有人的智慧和应变能力。

总而言之,苏德战争中师级指挥部的“一日”不是简单的八小时工作制,而是24小时不间断的、与生命赛跑的紧张状态。每一个文件、每一条信息、每一个命令,都可能直接关系到成千上万士兵的生死,以及战役的成败。他们就像一个巨大的、高度协调的机器,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为前线部队提供着大脑的思考和身体的支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一点个人浅见。

德军方面的话,推荐一篇论文《理解普鲁士-德国总参谋部系统》(Understanding the Prussian-German General Staff System)。这是西德联邦国防军的一位总参谋部上校Christian O.E. Millotat在美国陆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学院进修的时候写的。

在一个德军师在作战中通常有3个指挥所,其中起到主要作战部队作用的是前进指挥所。在这其中,最主要的决策人物是两位:一为师长,二为作战参谋(Ia)。

师长通常是一名五十多岁的、有几十年掌兵经验的、从基层主官一路干起的一线军官,通常是一名中将或者少将。师长主要负责宏观决策的确定并监督其执行。他其实不太负责具体工作,甚至有些时候都不负责决策,只是起到拍板盖章的作用。他对命令的执行结果负责任。

作战参谋则往往是非常年轻(三十多岁),是被选中的优秀基层主官,经过了长时间的教育和专门训练之后的“精英分子”,但是通常缺乏足够的实际带兵作战的经验。军衔标配是中校,后期也有少校甚至上尉。他和全师的大部分参谋不同,是一名特殊的“总参谋部参谋”(军衔后面加i.G.,帽檐衬线和肩章边线是猩红色的,几乎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兵种)。他负责拟定具体的作战决心、计划,下达并监督命令的执行。他会亲自对部队实施指挥和控制。他同样要对师命令的作战结果负责任。他可以直接对师长提出关于对师作战的任何方面的任何建议,并要求师长执行这些建议。他有权反对师长的决定。如果师长无法指挥,则作战参谋为第二指挥顺位。

在德军体制下,虽然“最终决定权”在主官手里,但是作战参谋的权限事实上高的吓人。师长和作战参谋需要共同为其决定负责,因此师的作战事实上构成了“双重领导”:接到上级命令后,师长和作战参谋将针对作战的具体计划和决心进行讨论,有时讨论甚至会变成争论,总之最后直到两人达成一致意见(或者一方放弃意见)为止,才能拟定师的作战决心。如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那么师长有最后决定权,但是作战参谋的意见会被记录在指挥日志上

在很多情况下,师长(往往是一名中将)会处于弱势并从事实上被架空,师作战参谋(往往只是一名和师长儿子岁数差不多的少校!)将因此成为指挥整个师的“无冕之王”。军衔、资历则毫无意义。

在这里比较美德参谋体制的运转方式的差异是很有意思的。举例而言,在诺门坎战役期间,身为少佐的辻政信在前线和后方直接干预各师团、部队的作战,常被认为是不可思议和日本陆军“下克上”的表现。然而请注意辻政信的身份:他是关东军作战课的少佐参谋(基本上是作战课二把手),而当时的作战课长则是服部卓四郎中佐。关东军作为一个方面军级单位,主官是大将军衔(植田谦吉)。如果关东军采取美军参谋体制,那么服部卓四郎相当于集团军群作战部长(G-3),最低也是准将军衔,整个集团军群指挥链上的三号人物(司令-参谋长-作战部长);辻政信则相当于集团军群作战专业参谋(G-3 Ops),上校军衔起步,甚至可能是整个集团军群的“四号”。当他作为集团军群联络官下到师团干预作战时,必然是威风八面的。而德式参谋体制的可怕之处在于,在总参谋部参谋的军衔和资历相比美军要低得多的同时,其权限也要高得多

在作战参谋主任麾下,有一名第一副官O1,负责协助Ia的工作。具体的工作是掌管地图和作战日志,编写师指挥日志一类。他其实相当于Ia的副官。

此外在指挥部内有一位情报参谋主任Ic,负责收集、判读、分析、报告、上报各种各样的敌、我、环境情报。这个参谋有时候也是总参谋部参谋。

第三副官O3以及1-2名翻译负责协助Ic的工作。O3同时掌管着地图绘制、印刷、复印相关的分队。

此外,指挥部内还有师内各专业兵种(工兵、炮兵、通信)的代表,通常就是这些师属兵种部队(战斗工兵营、炮兵团、通信营)的主官,他们负责为作战计划提供本兵科专业性的建议。

如果师得到了其他兵种单位(比如装甲兵)的配属,则在指挥部内编入一个相应兵种的联络官,这个联络官阶级不高,不过是配属单位的代表,负责在作战计划中帮配属单位“讨价还价”。

很有意思的是,师后勤参谋主任Ib并不在前指序列中,甚至在前指中都没有他的相应发言人。

此外前指中还有一些功能分队(通信、警卫、运输、传令什么的),不属于决策中心,姑且不谈。

因为师前指规模甚小,师的前指可以设置的非常简易,比如直接搭载在两辆装甲指挥车上。因为参谋部人数少,光师长和作参俩人就能把决策做了,所以对规范化的定期简报会议(比如美军是每天一次简报会)也不需要搞得太严格。

如果需要召开会议,师作战参谋主任将负责会议的主持。会议的参加者通常包括主官、主要的参谋人员、下属部队主官。会议的主要目的是由各个参谋和代表介绍其状况和专业意见,了解上级的作战决心和本级的意图,通过面对面办公的形式最高效地协助师作参完成、讨论并由师长最终批准本师及师各下属和配属部队的作战计划。

德军的作战指挥是任务式指挥(或者叫委托式指挥),师除非在特定情况下,只为各下属单位拟定意图、任务(而非下达命令),但不具体限制任务实现的方式方法。

师前指各主要人员会根据作息进行轮转换班。

总之,德军的前进指挥所往往是一个非常精简的、非标准的、随意的结构。有些时候,因此连指挥也变得随意了。

除前进指挥所外,还有副官处和军需处两个指挥机构,分别负责人力和后勤事务,不负责具体作战,责任主官分别是师副官和师后勤参谋(Ib)。他们的功能和分工在此处暂且不说。

===================

苏军在苏德战争中经历过短暂的政委制,不过我们还是叙述一长制时期的苏军。但是说实话关于苏军的一手资料我没找到,底下这些不一定完全正确。

一个苏军的师部有师长和若干个副师长。

师长只有一位,他是师的最高决策者,也是最高负责人,要对师的作训水平、政治水平、军事纪律、装备妥善度负全责。他负责指挥并控制下属各部队准备、编组、实施作战。在战斗中,师长通常会率领一个精干的前进指挥所到前线附近作战。

师参谋长是师内的第二指挥顺位,师长的主要助理,也是一个副师长职务,并可被视为“第一副师长”。他的地位在师指挥链处于第二位。他是师长最重要的助手,不仅要理解师长下达的命令,还要全面领会师长的想法和意图。参谋长是内唯一可以以师长的名义下达命令的参谋人员。他也是师司令部日常工作的组织者,负责协调各种工作,制定具体的作战决心和命令。在战斗中,参谋长会率领一个大而全的基本指挥所,位于战线后方。

在参谋长麾下控制着师司令部,下编第一处(作战)、第二处(情报)、第三处(通信)、第四处(人力)。各处长在参谋长的协调下开展工作。此外师各专业兵种(工兵、炮兵)的代表(主任)也在参谋长协调下工作。

后勤副师长负责师的后勤工作,在战斗中负责率领师后方指挥所。师后勤方面的一切问题都由他负责。

师政治副师长负责师的政治工作,领帅师政治部,同时也担任师党委的书记。政治副师长控制着师反间谍机关和内务步兵排。政治副师长的工作也要向上一级政治机关做直接汇报。

================

最后再补充一个离题的,作为和德军体制的对比——现代美军旅级战斗队指挥部和师部。

美军旅级战斗队是旅长是一名通常在45-50岁之间的上校,拥有20-25年的机动(美军步兵、装甲兵、骑兵三个兵科算机动兵科)指挥和参谋经验。旅长主要负责作训决策的确定并监督其执行,并对这些拥有说一不二的、不受质疑的最终决定权。他对命令的执行结果负责任。

旅级战斗队的二把手是一名通常在40-45岁之间的中校“执行官”(XO),同样拥有20年左右的机动指挥和参谋经验。美军从连到旅都设置有1名“执行官”,我们通常方便起见将其翻译为“副x长”,但实际上这样翻译大错特错,因为执行官对标的不是师和更高级单位中的“副x长”(如副师长,Assistant Division Cmdr),而是对标“参谋长”(Chief of Staff,Cos)。因此,执行官的工作就跟参谋长们一样,是管司令部运转的。凡是司令部和参谋的事情都归他管,并且在得到许可的时候可以行使旅长职权。执行官也是旅指挥链第二顺位,如果旅长不能指挥,则由他来接管。

可以把美军的参谋体系想象成一个公司。主官就是总裁,副主官就是分管某某业务的副总裁,而执行官就是CEO。

在执行官手下的就是司令部的几个主要部门,从1到9分别为:

  1. S-1:人事:负责人为人事参谋(少校),主要负责管理单位的人事事务并向旅长报告。
  2. S-2:情报:负责人为情报参谋(少校),主要负责收集、处理、汇总情报并向旅长报告。情报参谋是旅指挥第四顺位。
  3. S-3:作战:负责人为作战参谋(少校),主要负责拟定作战方案,监控、保障方案遂行,并向旅长报告。作战参谋是旅指挥第三顺位。
  4. S-4:后勤:负责人为后勤参谋(少校),主要负责拟定后勤方案,监控、保障方案遂行,并向旅长报告。后勤参谋是旅指挥第五顺位。
  5. [S-5:计划]旅一级不单设计划科,计划参谋被并入作战科。
  6. S-6:通信,负责人为通信参谋(少校),主要负责拟定通信方案、保障通信遂行,并向旅长报告。他也要负责和联络官保持沟通。
  7. [S-7:训练]旅一级不单设训练科,训练参谋被并入作战科。
  8. [S-8:财务]旅一级不单设财务科,财务参谋并入后勤科。
  9. S-9:民事:根据需要由上级单位下放,主要用于解决和旅作战区域内平民和民政府相关的事务。

有三类人员被归为旅长的个人参谋:

  1. 旅军士长(指挥军士长)
  2. 旅牧师(少校)
  3. 军法官

此外还有一些单列的特种参谋人员:

  1. 信息作战官(少校)
  2. 火力支援协调官(少校)
  3. 火援官(少校)
  4. 旅工兵官(少校)
  5. 旅航空官(少校)
  6. 旅化生放核防护官(上尉)
  7. 空军代表(少校)
  8. 旅军医(少校)
  9. 友军或盟军派出的联络官(LnO)

这些参谋人员负责给旅主官提出相应的专业意见。

美军旅在作战时,通常会编组3个指挥所:

  1. 基本指挥所(MCP):执行官管理,不机动——进行最主要的指控、分析、决策工作。
  2. 战术指挥所(TCP):作战参谋管理,半机动——必要情况下组建,执行指挥员指定的特定任务(这样的职能在师和师以上级别上由副师长/副军长牵头的,奈何美军没有副旅长,所以只能作战参谋来做),协助MCP。也可以是在MCP转移的过程中,为了保持指挥的连续性,先分出一个TCP到新的指挥所阵地接管指挥,然后再让MCP转移;等MCP转移完毕后,再将指挥权转回MCP,或将MCP和TCP合并。
  3. 指挥群(CG):旅长管理,只带必要成员,机动——指挥员亲随,协助指挥员的决策和执行。一般一两辆M577装甲指挥车就能装下全部。

美军强调扁平化团队构建,所以在一个作战计划的制定、遂行、评估过程中,会围绕不同的参谋幕僚人员编组若干个平行的小组并行展开工作,其指挥架构不按照固定军衔,而根据任务来决定。比如在执行战场情报作业时,旅S-9要在S-2的指导下,配合后者的工作;但同一个旅司令部在执行军民作战作业时,则变成旅S-2在S-9的指导下,配合S-9的工作。不过不管怎样,参谋作业都应在旅执行官的监督和保障之下进行。

当必要时,美军旅长会召开会议,会议参会人员也大同小异:旅主官、旅主要参谋、下级单位主官和联络官。和德军不同的是,旅后勤参谋在旅部中有很大发言权。一次会议通常从S-1开始按顺序逐个进行简报。在简报和集体讨论之后,由主官确定一个意见,作为决心予以执行。美军旅/营通常每天召开一次会议,确认当天的当前任务和后续任务。在会议上明确的作战决心以预先号令(WarnOrd)、作战号令(OpOrd)方式下达给下属部队。如果到了需要修改作战命令的情况下,会发出片段号令(FragOrd)。号令以北约五段式写法组织。

美军也采用任务式指挥。

对美军的师部而言,其实主要变化只有三个:

  1. 在旅一级的指挥官(Commander)变成了司令官(Commanding General),在旅一级的执行官到了师改称参谋长(CoS),一些特种参谋的名称也改变了,比如旅火援官到了师级就叫火力主任。除了名字什么都没变。
  2. 师设置有2名副师长(Assistant Division Commander),他们的职能是根据师长的指示分管特定的权责范围。此外,他们是师指挥链的第2、3指挥顺位。师参谋长、作战参谋等指挥顺位顺序后延。
  3. 师内的参谋从S-x改称G-x。师通常会设置G-5、G-7、G-8。各参谋部门的头目称副参谋长(ACoS)。比如师作战处处长就是G-3 ACoS。

在军衔上,美军师长是少将,副师长是准将,参谋长、作战副参谋长、情报副参谋长、后勤副参谋长是上校。

从体制上,美军在指挥部中增设了类似于参谋长的执行官,这大大降低了主官和作战参谋的负担。参谋分类因为时代进步也更进一步细化。和德军不同的是,美军没有那种在指参学院进修两年就“一步登天”的“总参谋部参谋”;相反,由于美军的轮岗制度,美军旅的主要军事指挥参谋干部:旅长、执行官、作战参谋、情报参谋,都有充分的在机关和基层主官任职的相似经验,同时美军拥有更完善的军官职业教育体制,这使得美军的主官、执行官、作参之间没有明显的教育背景、行为风格和思考逻辑上的差别。相比于德军依赖少数“精英”的体制,美军体制更多的是一种管理学意义上的成功——利用将公司决策体制引入军队,通过强化集体决策和分工来提高决策效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苏德战争那种严酷的环境下,一个师级指挥部里的每个人,从最高指挥官到最底层的通信员,他们的每一天都像一场生死时速的竞赛,没有轻松的时刻,只有不断涌来的任务和不断变化的前线。想要“详细”,那得从起床的那一刻就开始说起。黎明前的黑暗与战前准备天还没亮透,指挥部里就已经开始活动了。哪怕是在相对“安稳”的休.............
  • 回答
    斯大林如果不进行肃反清洗,苏联能否避免在苏德战争初期那种一溃千里的状况?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历史假设,牵涉到苏联军事实力、政治稳定、指挥体系以及战前准备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肃反清洗对苏联军事和政治产生的具体影响,然后将其与假设“无肃反清洗”的情况进行对比。首先,理解肃反清.............
  • 回答
    格罗斯曼在《生活与命运》中确实深刻地揭示了苏德战争的复杂性,而不仅仅将其描绘成一场简单的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他笔下的战争,更多地展现了权力、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利益交织下的残酷现实,这与“两个集权国家之间争夺利益因素而非正义性居多”的说法有诸多契合之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审视格罗斯曼如何描绘斯大.............
  • 回答
    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几乎所有战役中伤亡都大于德国,却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是因为 苏联拥有更强大的战略纵深、更庞大的人力资源和工业产能,以及对战争的终极决心,并且随着战争的进行,其军事指挥和战术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德国则在战争后期陷入了多线作战和资源枯.............
  • 回答
    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苏德战争前夜,站在纳粹德国权力顶峰的不是希特勒,而是被誉为“铁血宰相”的奥托·冯·俾斯麦,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怎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换位,而是一场对帝国政治哲学、战略思维、以及国家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重塑。首先,我们要明确俾斯麦的政治遗产与个人特质。俾斯麦并非一个意.............
  • 回答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的那一刻,就坚定地选择了支持苏联。这个决定,虽然在当时可能让一些人感到意外,甚至是难以接受,但在丘吉尔看来,却是出于最纯粹的现实主义考量,以及他本人对世界格局的深刻洞察。首先,我们必须回到当时的国际大背景。1941年6月,欧洲大陆已经被纳粹德国.............
  • 回答
    图哈切夫斯基,这位被誉为“红色拿破仑”的苏联元帅,如果他没有在斯大林的大清洗中被处决,那么苏德战争的走向无疑会发生深刻的改变。当然,历史无法重来,但我们可以基于他的军事思想、在内战中的表现以及他所处时代的背景,来推测一下可能出现的不同。首先,要理解图哈切夫斯基的重要性,就必须知道他在当时苏联军事界是.............
  • 回答
    在讨论苏联如何在一场被普遍认为是“惨胜”的冬季战争后,又能在随后的苏德战争中取得胜利,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因素,而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对比。苏联的最终胜利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深刻的反思、巨大的牺牲和一系列关键性的调整。冬季战争的“惨胜”与深刻教训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冬季战争(19391940)对.............
  • 回答
    关于苏德战争前,如果苏军能将兵力全部部署在“斯大林防线”(实际上,这个说法存在一定的历史误解,通常我们指的是苏军在西部边境线构建的防御工事,而非一个单一的名称,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暂且使用此概念来讨论假设场景),并且在西部边境线仅部署少量兵力,战局是否会大为好转,这是一个极具探讨性的问题。答案并非简.............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1941年十月苏德战争德军为什么不停止进攻转为过冬”这个问题,这确实是很多人对那段历史产生的疑问。其实,德军在1941年10月并没有停止进攻,而是全力以赴地试图在冬季来临前解决掉苏联。至于为什么他们如此执着,以及最终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军当时面.............
  • 回答
    严寒中的决战:卡累利阿战役中的苏军将领与部队风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上,苏德战争是其中最为惨烈和规模最为宏大的篇章。然而,除了德军的装甲洪流席卷之外,苏联北方战线也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较量,其中,卡累利阿地区与芬兰军队的战斗尤为值得关注。在这片广袤的森林、湖泊和严寒之地,苏联的将领们与芬兰军.............
  • 回答
    在苏德战争的宏大历史画卷中,关于苏联将美英援助的坦克进行改装,特别是换装大口径火炮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双方提供的援助坦克类型,以及苏联自身火炮的发展和需求。援助坦克的背景与类型二战期间,西方盟国,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 回答
    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的表现确实让人大跌眼镜,一支号称“红色巨龙”的军队,面对芬兰这样一个人口不及苏联十分之一的小国,竟然打得如此艰难,付出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这场战争结束后,西方世界对苏联红军的实力产生了普遍的低估,甚至丘吉尔一度认为苏联的军事力量已经不值一提。然而,仅仅一年半之后,当希特勒的德.............
  • 回答
    1941年4月,如果德国将原本用于支援北非战场的意大利军队调往东方,并在此基础上进攻苏联,那么苏德战争的进程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能改变二战的最终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德军在东方战场的兵力对比。原本按照历史,德军在1941年6月22日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时,地面部队投入.............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如果二战时期的德军装甲部队完全由“虎式”坦克构成,是否就能在苏德战场上取得胜利。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其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军事、经济、工业、战略以及战场实际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虎式”坦克的非凡之处。在它被投入战场之时,其设计理念、火.............
  • 回答
    论BT系列快速坦克在苏德战场上的表现 BT系列快速坦克,这个在苏德战场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对于熟悉那个时代装甲战史的军迷们来说,绝非陌生。从初期令人眼前一亮,到后期在严酷考验下暴露出的问题,BT系列坦克的命运,如同它自身的速度一样,跌宕起伏。要评价它在苏德战场上的表现,需要将其置于那个特定的历史背.............
  • 回答
    在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年代,苏联的图22M“逆火”轰炸机(北约代号“Backfire”)确实给中国解放军带来了相当严峻的挑战,其威胁程度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其性能的全面革新以及部署在中国战略缓冲地带的实际意义。首先,我们必须理解“逆火”轰炸机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其设计初衷。在冷战的极度对峙中,苏联空军亟.............
  • 回答
    .......
  • 回答
    关于1969年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的说法,这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事件,尤其是在讨论中苏关系紧张时期。要详细地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历史背景:从“老大哥”到“修正主义”首先要理解,在195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是“兄弟国家”,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毛泽东曾经称苏联是“老.............
  • 回答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在东线战场上,面对的是被其占领的工业发达、资源丰富且人口众多的东欧地区。理论上,这应该为德军的战争机器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援,然而,历史的车轮却将德军推向了武器装备和兵力短缺的深渊。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性问题,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占领并非完全消化,而是掠夺与控制的悖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