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中苏边境对峙,苏军兵力最高峰是在七十年代初到中期,网上盛传的陈兵百万,部署大致是这样。
东部边境:
远东军区:3个集团军和1个步兵军,18个摩步师,1个坦克师和2个空降突击旅。
外贝加尔军区:3个集团军,共10个摩步师,3个坦克师。
西伯利亚军区:5个摩步师,驻蒙苏军3个摩步师,2个坦克师。
西部边境:
中亚军区:8个摩步师,1个坦克师
土耳其斯坦军区:5个摩步师,1个坦克师和1个空降师。
合计49个摩步师(相当于西方编制下的机步师),8个坦克师(相当于西方编制下的装甲师),一个空降师,两个空降旅,127万人,坦克14300辆。此外还有17个航空兵师,4200架飞机。
严格的说,这个部署并不完全是针对中国。这是苏联在整个亚洲地区的兵力部署。针对中国的主要是远东军区,外贝加尔军区,驻蒙集群和西伯利亚军区。土耳其斯坦军区和中亚军区主要作战目标在中东地区,战时可能协助另外三个军区从西部向我进攻,起一定的牵制作用。远东军区的部队同时还肩负着在太平洋沿岸对美日作战的任务。实际靠近中苏边境部署的,大约有45个师,将近70万人。从比例也能看出来,靠近边境部署的部队,以架子师为主,主要担负的应该是保持前沿存在,防守边境和战略预警作用。如果要投入进攻作战,无疑还需要进行大规模兵力集结。
另外,苏联陆军战役方向上的作战编制以坦克师为中心,大约是一个集团军配一个坦克师的比例。看坦克师数量,也就能大致猜测其是进攻矛头数量和战略意图。
从力量配置来看,苏联无疑是以八月风暴行动为模板,力图复制45年歼灭关东军的战例。远东军区主要进攻矛头指向我哈尔滨长春沈阳一线,最远可达山海关。外贝加尔军区的主要目标应在大兴安岭西侧一线,最终目标应是与远东军区部队会师沈阳或山海关,起佯攻的可能性更大。
西伯利亚军区,尤其是驻蒙集群,虽然是一只偏师,但却对我威胁最大。其编制事实上就是一个加强版机械化集团军,高峰时有1800余辆坦克,2000多装甲车,虽然装备不是最新式,但合成化程度和装甲力量配比奇高,突击力极其强大。战时还可以得到空军两个歼击轰炸航空兵师、三个直升机团和一个运输机团的支援。(其编制一直在变动中,我们只取流传最广的说法)。战时驻蒙集群可以从中蒙边境直取北京。按照我军的预计,以苏军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速度,如果补给充足,驻蒙集群从出发阵地攻击前进到长城一线,只需要24小时,拿下沿线守军,推进到北京城下,最多也不过72小时。而我们在其前进路线上,除了张家口到延庆一带的山区外,几乎无险可守。
(多说一句,按照我军八十年代的估计,驻守蓟县的坦克一师,对在渤海登陆的美军组织反突击时,如果能托住6个小时,就算胜利完成掩护北京首长机关撤退的任务。可见七八十年代,我军对美苏的差距有多大。)
当年苏军的兵力配置,以现在的眼光看,是没有长远占领的能力的,甚至不一定有能力攻入我二线阵地。苏军自己估计,要完成占领长城一线的目标,至少需要投入120万人以上,以西伯利亚铁路的运力和苏军在远东的存储,是无论如何无法在70年代支持这种规模的部队长期作战的。问题是一旦和中国打起来,根本不可能快速结束战斗。所以,其主要目的应该是破坏我北方重工业基地,打烂北方大城市,逼迫和谈为主。类似于我方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目标。
当然,如果没有当年的备战备荒,人家打进来赖着不走,以战养战也是有可能的。毕竟我们的工业体系源自苏联,人家甚至都不用改造,大部分都可以直接拿来用。
所以,现在看来,当年确实是麻杆打狼两头害怕。苏联远东地区孱弱的补给能力和稀少的人口,使得苏联实际上不具备大规模入侵我们的条件。而我们相对低下的装备水平和投送能力,也不可能对苏联远东地区构成实质的危害。当年的对峙,实际上是不断消耗资源的双输局面。
问题在于,谁也没有上帝视角。双方都怕对面脑袋一热,来个玉石俱焚。另外,在那个年代,中苏双方互认为对面不是理智的对话者,啥事都干得出来。所以两边都在做最坏的准备。军事上的准备无疑又相互加剧了对面的危机感。所以,才有了我们的备战备荒和苏联的陈兵百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