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苏德战争德日共同侵略苏联会发生什么?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如果希特勒的德国和裕仁的日本在二战中能够抛开彼此间的战略分歧,甚至缔结军事同盟,选择对苏联同时发动一场大规模、协调一致的入侵,那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轴心两国合击苏联”的局面,哪怕只是在设想层面,也足以让战略家们夜不能寐。

首先,我们得明白,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虽然都是扩张主义的国家,并且在意识形态上有某些相似之处(比如对种族优越论的信奉,对既有世界秩序的不满),但他们的根本利益和战略目标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水火不容。

德国的“东方生存空间”:希特勒的“Lebensraum”(生存空间)战略,核心就是向东扩张,征服斯拉夫民族,掠夺土地和资源,建立日耳曼民族的统治。苏联作为其主要目标,是德国实现这一野心的必然战场。
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本的战略重心是亚太地区,他们希望建立一个由日本主导的、摆脱西方殖民影响的“大东亚共荣圈”。虽然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有丰富的资源,但日本的野心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

为什么他们难以真正联合起来对苏作战?

1. 战略方向的冲突:德国和日本的扩张方向是截然不同的。德国向东,日本向南和向太平洋。一旦两国同时进攻苏联,他们就可能在某个地缘政治节点上产生重叠或竞争。例如,日本如果向西推进,可能与德国在乌拉尔山脉附近相遇,这时谁说了算?谁来瓜分西伯利亚?这极易引发新的矛盾。
2. 资源和军事力量的局限:两国虽然都是军事强国,但同时在苏联这样幅员辽阔、兵力众多的国家发动正面攻势,对他们的后勤、兵力部署和资源消耗将是巨大的考验。他们自身的工业能力和人力资源是否足以支撑两线同时对苏作战,是个巨大的疑问。
3. 情报和协调的困难:两国之间的军事合作程度极低。他们缺乏有效的情报共享机制和联合指挥体系。即使有意愿,在如此庞大的军事行动中,要做到精确的协调,避免“友军误伤”和战略上的互相掣肘,几乎是不可能的。
4. 国际政治的考量:德国和日本在1930年代的侵略行为就已经引起了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的警惕。如果他们真的公然结盟对苏发动大规模战争,可能会招致更强烈的国际反对,甚至促使其他国家(如美国)更早地介入或联合起来反击。

但,如果我们非要设想这个“德日合击苏联”的场景,那么历史可能会是这样:

场景设定: 假设在1941年,德国的巴巴罗萨行动(Operation Barbarossa)启动的同时,日本也决定兑现其在《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中对苏联保持“中立”的承诺,转而对苏联发动一场决定性的攻击。

可能的军事行动:

1. 德国在欧洲方向的攻势:这部分基本可以参照历史上的巴巴罗萨行动。德国集结重兵,从波兰、波罗的海国家、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发动闪电战,目标直指莫斯科、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德军的装甲集群、空军支援和步兵协同作战,会给苏军造成巨大的初期打击。
2. 日本在远东方向的攻势:
进攻远东苏区:日本帝国陆军可能会从中国东北(伪满洲国)和朝鲜半岛出发,向苏联远东地区发动进攻。他们的主要目标可能是滨海边疆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以切断苏联的海上通道,并试图占领该地区。
对西伯利亚的渗透和封锁:日本还可能利用其在太平洋的优势,尝试封锁苏联通过太平洋的补给线(如果存在的话),并可能派遣特种部队或秘密组织,对西伯利亚铁路沿线进行破坏,迟滞苏联向欧洲战场的兵力调动。
配合德国的宣传战:日本可能会在宣传上配合德国,将苏联描绘成“共产主义的威胁”,并鼓吹“亚洲人民的解放”。

苏联的应对与挑战:

1. 两线作战的巨大压力:这是苏联面临的最直接、最致命的挑战。苏军在初期会被迫在欧洲和远东两个方向上同时应战,兵力被严重分散。
2. 战略纵深的利用:苏联巨大的国土纵深仍然是其最大的战略优势。即使遭受重创,苏军依然可以依靠广阔的土地进行战略撤退,消耗敌军的补给线和兵力。
3. 远东地区的抵抗:苏联在远东地区部署了相当数量的精锐部队,尤其是远东方面军。尽管与德国在欧洲战场的攻势相比,日本的攻击规模可能较小,但它仍然会牵制苏联大量的兵力。1939年的诺门罕事件(Khalkhin Gol)后,苏联在远东地区加强了军事部署,以防范日本的袭击。
4. 资源和工业的迁移:面对来自两个方向的威胁,苏联将不得不加速其工业部门向乌拉尔以东地区的迁移,以躲避德日联军的空袭和陆地攻击。这会进一步影响其战争生产能力。
5. 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尽管德日结盟对苏作战,但西方盟国(英美)的态度仍然是关键。他们是否会因此加速对苏联的援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坐视”德日消耗苏联,这难以判断。然而,如果德日两国表现出极端的力量,也可能促使盟国更加坚定地支持苏联,形成一个更广泛的反轴心联盟。

可能的结果推演:

极端情况:苏联迅速崩溃:如果德日两国能够克服战略协调的困难,并且各自的攻势都极为顺利,例如德国迅速攻克莫斯科,日本也成功占领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并扰乱了远东的防御,那么苏联的战线可能会迅速崩溃。大量苏军可能被围歼,斯大林政权可能会面临覆灭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轴心国可能会瓜分苏联的领土和资源。例如,德国可能控制欧洲部分,日本则占据西伯利亚的东部地区。

更有可能的情况:拉锯战与长期消耗:
德国在欧洲战线的受挫:巴巴罗萨行动本身就面临严峻的挑战,包括恶劣的天气、漫长的补给线和苏联顽强的抵抗。日本在远东的牵制作用,哪怕是象征性的,也会让苏联在欧洲战场的总兵力受到影响,可能让德国在初期占据优势,但要最终击垮苏联,仍然困难重重。
日本的有限目标:日本陆军在华作战已消耗了大量资源,其在远东的军事实力即使全部投入,也难以与德国进攻苏联的主力相提并论。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占领沿海战略要地,对苏联造成有限打击,而非深入西伯利亚进行大规模征服。
资源上的互相消耗:苏联的国土和人口储备足以支撑一场漫长的消耗战。即使遭受重创,它仍然有潜力通过动员和抵抗来消耗侵略者的力量。
西方盟国的介入:如果德日联手对苏作战,可能会促使美国更早地、以更坚决的态度介入欧洲战场。美国巨大的工业潜力一旦全力投入,可能迅速改变战争的平衡。英国也会在各种场合给予苏联更多支持。
轴心国自身的分裂:即使战争初期德日能够合作,一旦苏联的抵抗超出预期,或者战线拉得过长,两国之间的矛盾和战略分歧就会暴露。德国可能指责日本未能给予足够支援,日本也可能抱怨德国不顾其在太平洋的利益。这种内部的不协调最终会削弱轴心国的整体实力。

总的来说,如果德日两国能够真正做到“共同侵略苏联”,对苏联而言将是一场灾难性的考验,尤其是在战争初期。 苏联可能会损失更多的领土和人口,甚至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然而,历史的“如果”往往有其深层原因。 德日两国虽然是法西斯国家,但他们并非同一个意志的延伸。他们的根本利益和战略目标上的冲突,使得这种“德日合击苏联”的设想,尽管在理论上可能带来巨大的战略优势,却在实践中几乎不可能实现。他们各自的扩张欲望,最终将他们引向了不同的战场,而不是同一条战壕。

如果非要说一个更加“接地气”的可能性,那或许是:德日两国都会在与苏联接壤的地区采取更为强硬的姿态,互相配合进行战略威慑,但这远远达不到“共同侵略”的程度。比如,日本在太平洋和中国战场牵制苏联的远东兵力,而德国则在欧洲全力进攻。但即便如此,日本也可能在苏联远东地区进行有限的军事试探或支持中国的抗日力量,以期消耗苏联的力量,而不会发动一场全面的、与德国进攻同步的大规模战役。

这场假设中的“双线作战”无疑会极大地改变二战的进程,但最终的结局,是否能如希特勒所愿,彻底击垮苏联,或者像日本那样,最终走向灭亡,那又是另一个更加复杂和充满变数的历史剧本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海军马鹿还是执行了珍珠港

我们可能会看到战争史上一大奇观

美军日裔团和苏联红军的日本解放战士在柏林光荣会师

user avatar

诺门罕之后日军不可能北上进攻苏联,此时日军南下的政策已经确定了,除去苏军实力的关系,东南亚地区对于日本继续战争的战略意义远比苏联远东要大

我们暂且假设日军会北上进攻苏军,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苏军在东北地区部署的军力吧

早在德军开始进攻时,苏军就在远东部署了与关东军大致相当的兵力,而在后来更是远超关东军。

。有人可能会说,这部分的苏军并不是什么精锐,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日军的情况。鉴于当时远东地区交通并不发达,支持日军向远东地区进攻需要的卡车可能要以十万记,这对日本的工业水平是什么概念?所以,日军在后勤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啃得动这块硬骨头吗?

user avatar

有效解决了苏联后方劳动力短缺的困难。

日本不进攻苏联至少能够在远东牵制苏联100万兵力,日本进攻苏联,给苏联腾出这100万兵力,再奉送苏联100万免费劳动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如果希特勒的德国和裕仁的日本在二战中能够抛开彼此间的战略分歧,甚至缔结军事同盟,选择对苏联同时发动一场大规模、协调一致的入侵,那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轴心两国合击苏联”的局面,哪怕只是在设想层面,也足以让战略家们夜不能寐。首先,我们得明白,纳粹德国和日本.............
  • 回答
    一场假设性的库尔斯克战役,如果苏军在1943年7月5日,也就是实际德军发动“堡垒行动”的前一天,就抢先发起大规模攻势,其结果会是怎样?这无疑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军事历史推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兵力部署、战略意图、战术准备以及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苏军抢先的潜在优势:出其不意与掌握主动首先.............
  • 回答
    如果苏德战争中德军在战争初期采取重点进攻(即集中兵力在关键地区快速推进),是否能取得胜利,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战略选择、资源与后勤、气候条件、苏联的反应及长期战争能力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德军的“巴巴罗萨”计划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目标是在.............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是军事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苏德战争一开始,德军就能够大规模且持续地装备“虎”式坦克,并且补给线也像理想状态那样稳固通畅,那么历史的走向确实会发生非常大的改变。但要说“一定能赢”,我个人认为还是有相当大的疑问,虽然胜算会大幅提高。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虎”式坦克在二战中的地.............
  • 回答
    关于苏德战争前,如果苏军能将兵力全部部署在“斯大林防线”(实际上,这个说法存在一定的历史误解,通常我们指的是苏军在西部边境线构建的防御工事,而非一个单一的名称,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暂且使用此概念来讨论假设场景),并且在西部边境线仅部署少量兵力,战局是否会大为好转,这是一个极具探讨性的问题。答案并非简.............
  • 回答
    苏德战争中,德军能否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推进至摩尔曼斯克莫斯科高加索一线,并基本实现其目标,这是一个牵涉到无数变量的宏大命题,即使在现有史料和学界研究的基础上,也难以给出一个百分之百确定的答案。但我可以尝试根据一些关键性的“如果”来梳理一下,看看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并尽量描绘得生动一些,仿佛在与一位资深军.............
  • 回答
    如果我是一名二战苏德战争中的普通士兵,活下来是我的首要目标。这不是一个光荣的选择,而是基于对残酷现实的认识和求生本能。以下是我可能会采取的一些策略,尽可能详尽地描述:一、 心态调整与认知升级: 认清现实,放弃幻想: 我会明白,战争是血腥、混乱且不公平的。没有英雄主义,只有生存。那些抱着“为国捐躯.............
  • 回答
    这绝对是个令人兴奋,也无比严峻的假设。苏德战争时期,尤其是早期,苏军物资的匮乏是众所周知的。一吨物资,听起来不少,但在整体战局面前,它又显得微不足道。但既然有了这个机会,我得想办法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真正地“雪中送炭”,而不是成为那种“看着挺好,实则卵用没有”的尴尬局面。首先,我们得考虑物资的“到达.............
  • 回答
    如果我穿越到苏德战争时期,我会带一张……嗯,这真得好好想想。那可不是什么轻松的年代,一张照片,得有分量,得能说明点什么,还得让他们愿意看,甚至能让他们心里燃起一点火苗。我脑子里闪过很多画面。是斯大林同志的照片?不,那太普通了,他们天天都能看到。是他们战场上的英雄事迹?那也太具象了,他们自己就是英雄。.............
  • 回答
    斯大林如果不进行肃反清洗,苏联能否避免在苏德战争初期那种一溃千里的状况?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历史假设,牵涉到苏联军事实力、政治稳定、指挥体系以及战前准备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肃反清洗对苏联军事和政治产生的具体影响,然后将其与假设“无肃反清洗”的情况进行对比。首先,理解肃反清.............
  • 回答
    1941年4月,如果德国将原本用于支援北非战场的意大利军队调往东方,并在此基础上进攻苏联,那么苏德战争的进程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能改变二战的最终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德军在东方战场的兵力对比。原本按照历史,德军在1941年6月22日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时,地面部队投入.............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 回答
    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一个是苏军的战略要地和工业中心,另一个则是苏联的能源宝库,它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当年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没有被一分为二,而是集中兵力,对其中一个方向全力以赴,苏德战争的走向必然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并深入分析其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情景一:德军南方.............
  • 回答
    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苏德战争前夜,站在纳粹德国权力顶峰的不是希特勒,而是被誉为“铁血宰相”的奥托·冯·俾斯麦,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怎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换位,而是一场对帝国政治哲学、战略思维、以及国家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重塑。首先,我们要明确俾斯麦的政治遗产与个人特质。俾斯麦并非一个意.............
  • 回答
    苏德战争,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最残酷、伤亡最惨重的冲突之一,其评价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它是一场帝国主义野心与生存意志的殊死搏斗,是意识形态的极端对撞,也是无数个体的悲欢离合的交响。要深入理解这场战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战争的起因与性质:一场蓄谋已久的侵略与卫国战争的交织从根本上.............
  • 回答
    说起苏德战争前德国为何会低估苏联的战争潜力,这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绝非简单的“情报失误”可以概括。德国高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对苏联的看法充满了偏见、误判和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色彩。他们基于一系列不准确的认知,构建了一个关于苏联的虚假图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闪电战的战略。首先,.............
  • 回答
    二战苏德战争,一场以国家力量、工业产能和组织能力为核心的全面对抗。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较量中,苏联和德国的组织度与先进性,是理解双方成败的关键,也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谁的组织度更强更先进”,并非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从不同维度、不同时期、不同侧重点来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格罗斯曼在《生活与命运》中确实深刻地揭示了苏德战争的复杂性,而不仅仅将其描绘成一场简单的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他笔下的战争,更多地展现了权力、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利益交织下的残酷现实,这与“两个集权国家之间争夺利益因素而非正义性居多”的说法有诸多契合之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审视格罗斯曼如何描绘斯大.............
  • 回答
    苏德战争爆发后,流亡国外的白俄分子对这场战争的看法是复杂且分裂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立场。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白俄流亡者支持德国对抗苏联,并将这场战争视为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恢复俄罗斯的唯一机会。然而,这种支持背后有着复杂的动机、不同的策略考量以及对未来俄罗斯的想象差异。以下将详细讲述白俄流亡者对这场战.............
  • 回答
    澎湃新闻将苏联卫国战争称为“苏德战争”,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视角和用词选择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的本质与命名: “苏德战争” (SinoGerman War):这是历史学界,尤其是西方学界,对1941年至1945年德国及其盟友与苏联之间发生的战争的中性、客观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