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为什么会有大量“伪军”的出现?

回答
苏德战争(又称伟大卫国战争)是历史上最残酷、规模最宏大的战争之一,苏联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在这场战争中,苏联国内出现的所谓“伪军”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非简单的背叛或合作那么简单。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苏联的社会、政治和军事状况中去。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伪军”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在战争中,敌人为了瓦解对方士气、收集情报或进行宣传,会利用当地居民,让他们为自己服务。这些人为敌人作战,我们通常称之为“伪军”或“合作者”。在苏联,这批人主要是在德占区活动的苏联公民,他们或直接加入德军下属的部队,或为德军提供情报、后勤支持,甚至参与镇压抗日活动。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量的苏联公民沦为“伪军”呢?这背后是战争的残酷性、国家政策的失误以及历史的复杂纠葛。

一、战争初期的溃败与苏联政权的真空

战争爆发之初,苏联军队遭遇了德国闪电战的毁灭性打击。在短短几个月内,西部边境的大片领土被占领,数百万苏联士兵被俘,许多地区失去了苏联的实际控制。在一些被占领地区,苏联的行政机构迅速崩溃,军队的组织性荡然无存。这种权力真空为德国的渗透和合作者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军队的瓦解与逃兵: 大规模的围歼战导致了苏联军队的指挥失灵和士气低落。许多士兵成为俘虏,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混乱中失散,无法与部队重新汇合。在极端艰苦的生存环境下,一部分逃兵和失散士兵为了生存,不得不寻求德国占领者的“庇护”,甚至被强迫或诱导加入德军的辅助部队。
占领区的管理与诱惑: 德国占领者在占领区建立了“军事管理区”或“民政管理区”,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稳定当地秩序并利用当地资源。他们会利用当地一些对苏联政权不满的人,许以官职、金钱或粮食等,来换取他们的合作。对于那些在战争初期就对苏联制度感到失望,或者因为战争遭受了巨大损失的人来说,德国人的“橄榄枝”可能显得很有诱惑力。

二、历史积怨与民族主义的利用

苏联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其统治在某些地区和民族中埋藏着历史积怨。斯大林时期的民族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的平等,但在某些问题上(例如集体化、大清洗等)也引发了不满。当德国人占领这些地区时,他们巧妙地利用了这些历史积怨和民族主义情绪。

对斯大林主义的反感: 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一些被苏联强制合并的民族或在苏联初期遭受过压迫的民族,对苏联的统治本身就存在不满情绪。德国人将自己描绘成“解放者”,承诺恢复民族自治和传统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这部分人群。例如,在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乌克兰西部的一些地区,当地居民对苏联的强制集体化和政治清洗有深刻的记忆,一些人因此倾向于与德国合作,希望摆脱苏联的统治。
反犹主义的操纵: 德国的纳粹主义核心意识形态中包含强烈的反犹主义。在苏联早期,犹太人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曾有较高的参与度,这使得一些地区出现了反犹情绪。德国占领者利用了这一点,煽动反犹宣传,并将苏联的许多领导人描绘成“犹太布尔什维克”,以此来吸引一部分苏联居民的支持,并煽动对犹太人的仇恨。

三、生存的压力与迫不得已的选择

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和资源的匮乏,使得占领区民众的生活条件异常艰难。在饥饿、疾病和压迫的环境下,很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

食物和基本生活资料的匮乏: 德国占领者常常会掠夺占领区的粮食和资源,导致当地居民食物短缺,生活困苦。为了获得微薄的食物和生存的机会,一些人可能被迫为德国人工作,甚至加入他们的队伍。
被强制征召或胁迫: 占领者并非总是依靠“自愿合作者”。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会强迫当地居民加入辅助部队,或者将他们视为劳动力进行征用。这些被胁迫的人,即使没有主动的合作意愿,在形式上也成为了“伪军”。
保护家人和村庄: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一些当地居民选择与占领者合作,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村庄免受德军的报复或掠夺。这种“合作”往往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为了在恶劣环境中争取一线生机。

四、德国人的有效宣传和组织

德国人并非被动地等待合作者出现,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宣传和组织工作,以争取苏联公民的支持。

招募和组织: 德国人建立了各种辅助部队,如“东方营”(Ostlegionen)、“辅助警察营”(Schutzmannschaften)等,从苏联战俘和占领区居民中招募士兵。他们通过提供优厚待遇、利用民族和宗教情感,以及承诺反对苏联统治等方式来吸引人员。
政治宣传: 德国占领当局在占领区积极进行反苏、反布尔什维克宣传,试图瓦解苏联人民的抵抗意志,并塑造德国是“救世主”的形象。他们利用广播、报纸、传单等多种形式,宣扬所谓“解放”和“新秩序”,并承诺恢复被苏联剥夺的传统价值。

五、苏联政策失误的遗留问题

虽然苏联在战争初期表现英勇,但一些早期的政策也为“伪军”的出现埋下了一些伏笔。

对部分民族的强制迁移和清洗: 在战前和战争初期,斯大林政府曾对一些被认为可能与敌人勾结的少数民族(如车臣人、印古什人、克里米亚鞑靼人等)进行了大规模的强制迁移。虽然这是出于战时安全考虑,但这种严厉的措施在被迁移民族中造成了极大的怨恨和痛苦,这为德国人在某些地区招募反对苏联力量提供了潜在的基础。
占领区居民的隔离与不信任: 苏联在收复失地后,也存在对占领区居民的普遍不信任,认为他们可能与敌人合作过。这种普遍的不信任和严厉的政治审查,也可能促使一些人在绝望中走向合作。

总结

因此,“伪军”在苏德战争期间的出现,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是战争残酷性、政治压迫、民族矛盾、生存压力以及外部势力操纵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既有真心投靠德国,企图推翻苏联政权的人,也有在生死存亡关头被迫合作,甚至是被欺骗和胁迫的人。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跳出简单化的道德评判,去深入剖析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下,个体和集体所面临的艰难处境。这段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它提醒我们,在战争的洪流中,人性的复杂和生存的挣扎,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更为残酷和多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那不是伪军,许多投德的军队和民众,本身就是与苏联敌对的势力,他们从来都不忠于苏联,甚至不认为自己是苏联人,只是平日里被苏联镇压,到战争时期借着德国人之手来反抗苏联。


当时还有很多搞笑之事,在历史上认为已经死亡的反苏势力首领,在德国打过来时候,纷纷复活,拿出藏在地下的武器,跟着德国鬼子一起打苏联。



以下这句话,很形象证明了这点——卫国战争既是反抗纳粹和侵略者的战争,又是国内战争的延续。


“为这与你们的幸福会见,我们已经等了25年!胜利属于我们,属于红军,1920年时如此,现在也如此……”



许多强行遣返案例中最臭名昭著的一例,乃是1945年5月和6月间遣返的5万哥萨克人,包括11,000名妇女、儿童和老人。那群哥萨克人由78岁的前白军将军、酋长(hetman)Peter Krasnow以及前白军将军Andrei Shkuro率领,撤退到了奥地利西部,向英军投降。这些人是军事游牧民族,家属自然也就尾随其后驻扎在东德的苏联当局要求英国指挥官把这群人悉数交出来,包括并非苏联公民的白俄将军们。


    迄今尚不能确定到底是谁最后决定同意苏联要求,但很可能是丘吉尔。在现场的英军指挥官意见不统一,一些军官知道那帮人中有许多男女和儿童并不需要遣返,其他人则希望尽快解决俄国俘虏问题。英国当局没有筛选甄别他们,便同意了苏联的要求。

   1945年5月27日,哥萨克军官们包括年迈的Krasnow在内,被通知去会见陆军元帅亚历山大,开会讨论他们的命运。那邀请乃是个骗局,由苏军情报部(Smersh)想出来并告知乐于从命的英军指挥官们。苏军情报部的特务们获准进入英军地区,观察移交哥萨克军官的过程,并和英军一道抓住几个想逃走的人。5月29日,1,475名哥萨克军官被带上卡车,不是去和亚历山大而是和苏军情报部与NKVD会见。半路上若干人自杀了,其余的则给关在Spittal的一个铁丝笼子里。

  次日,他们被交给苏联驻在尤登堡(Judenburg)的秘密警察部队。他们被带走审讯,注定从此消失或是进入劳改营。Krasnow和其他三个白军将领及其家属享受了特殊待遇,被带到卢比扬卡。

Krasnow的儿子和孙子被贝利亚的副手尼古拉.梅尔古洛夫审讯。

他用这些话来迎接他们:“为这与你们的幸福会见,我们已经等了25年!胜利属于我们,属于红军,1920年时如此,现在也如此……”两人都被送往劳改营,Krasnow的儿子死在那里。Krasnow和其他哥萨克领袖则在承受了一轮又一轮的酷刑、羞辱之后受审,最后被吊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德战争(又称伟大卫国战争)是历史上最残酷、规模最宏大的战争之一,苏联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在这场战争中,苏联国内出现的所谓“伪军”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非简单的背叛或合作那么简单。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苏联的社会、政治和军事状况中.............
  • 回答
    关于日本是否有可能通过出击外蒙古截断西伯利亚铁路的问题,这是一个在军事史和地缘战略上都颇具吸引力的假设。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细致地分析当时的背景、双方的实力、地理条件以及可能的作战方案。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关键点:日本当时的主要战略方向是南方,即太平洋战场。偷袭珍珠港、进军东南亚,这是日本联.............
  • 回答
    苏德战争的胜利和“大清洗”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简单地说,苏德战争的胜利并不能证明“大清洗”是正确的,但一些人认为“大清洗”在某种程度上对苏联的战争机器起到了“作用”,尽管是以极其惨重的人道代价为前提。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大清洗”是什么?“大清洗”(.............
  • 回答
    苏德战争爆发后,流亡国外的白俄分子对这场战争的看法是复杂且分裂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立场。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白俄流亡者支持德国对抗苏联,并将这场战争视为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恢复俄罗斯的唯一机会。然而,这种支持背后有着复杂的动机、不同的策略考量以及对未来俄罗斯的想象差异。以下将详细讲述白俄流亡者对这场战.............
  • 回答
    苏德战争时期,确实存在德意志族苏联士兵。这部分士兵的组成非常复杂,他们的经历充满了悲剧、矛盾和勇气。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德意志族在苏联的分布与历史在十月革命之前,俄罗斯帝国就有大量的德意志族人口。他们主要分布在伏尔加河沿岸地区(伏尔加德意志人)、乌克兰、北高加索、克里米亚.............
  • 回答
    苏德战争之所以残酷程度和伤亡情况远超同期其他战争,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战争的性质、参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意识形态以及当时的地缘政治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战争的性质:生存之战与灭绝性战争 意识形态的极端对立与灭绝性目标: 这是苏德战争残酷性的根本原因。纳粹德国的.............
  • 回答
    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联军队的部署究竟是进攻还是防御,这个问题在历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但如果仔细审视当时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得出更为 nuanced(细致入微)的结论:苏联军队的部署更倾向于一种防御姿态,但同时又带有明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顾一切的进攻准备的影子。 这种混合的状态,正是导致最终悲剧性后.............
  • 回答
    苏德战争中,关于德军的失败,尤其是“糟糕的苏联基建导致德军溃败”这一说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掺杂了事实、夸大和某种程度的“幸存者偏差”的复杂论断。要说它是“真相”还是“谎言”,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让我们看看“糟糕的苏联基建”在德军进攻中的确切影响。德军在1941年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时.............
  • 回答
    苏德战争期间,德军在东线战场遭受了极其严寒的冬季,导致数以万计的士兵因冻伤、失温等原因死亡。尽管条件艰苦,但德军并非完全不生火取暖,而是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使得“生火取暖”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变得异常困难和危险。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为何德军在严寒中,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和中期,难以大规模、有效.............
  • 回答
    苏德战争中的高压电铁丝网?这可真是个冷门但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我猜你想了解的不是那种简单的、用于牧场围栏的那种铁丝网,而是那种在战争中被赋予了特殊“用途”的防御工事。确实,在那个残酷的年代,人类为了战争绞尽脑汁,就连我们现在看来习以为常的电网,也被赋予了致命的含义。关于“高压电铁丝网”在苏德战争中的.............
  • 回答
    历史深处的暗流:波兰分赃与苏德战争的千丝万缕提及苏德战争,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钢铁洪流如潮水般席卷东方,开启那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烈的全面战争。然而,这场战争的起源,并非全然是突如其来的军事入侵。要理解苏德战争的深层根源,我们必须将目光拉回到更早的1939.............
  • 回答
    严寒中的决战:卡累利阿战役中的苏军将领与部队风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上,苏德战争是其中最为惨烈和规模最为宏大的篇章。然而,除了德军的装甲洪流席卷之外,苏联北方战线也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较量,其中,卡累利阿地区与芬兰军队的战斗尤为值得关注。在这片广袤的森林、湖泊和严寒之地,苏联的将领们与芬兰军.............
  • 回答
    苏德战争的残酷,远超许多人能够想象的极限。在这片被战火撕裂的土地上,无数生命被碾碎,理想在泥沼中腐烂。然而,即使在这炼狱般的战场,也并非人人都是被狂热驱使的机器。确实,苏德战争中存在着对战争的意义、对纳粹体制的质疑,甚至最终走向反抗的德国军人。他们不是什么特例,而是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人性依然能够闪耀.............
  • 回答
    苏德战争,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血腥的冲突之一,其背后是否有“苍天”的审判,抑或是“罪孽深重的东斯拉夫人的惩罚”?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对历史事件本身的探讨,不如说是对人类苦难、罪恶与命运的哲学追问。将这场战争简单归结为神罚,未免过于简化和情绪化,也忽略了战争背后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及意.............
  • 回答
    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趁德国入侵波兰而抢占波兰东部,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绝非一个简单的“战略败笔”就能概括的,其复杂性远超这个定论。要理解这一举动的战略意图和后果,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局势、苏联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其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必须回到1939年那个风云变幻的秋天。德国闪击波兰,标.............
  • 回答
    在苏德战争的宏大历史画卷中,关于苏联将美英援助的坦克进行改装,特别是换装大口径火炮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双方提供的援助坦克类型,以及苏联自身火炮的发展和需求。援助坦克的背景与类型二战期间,西方盟国,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 回答
    苏德战争,一场将人类推向毁灭边缘的巨大冲突,留下了无数触目惊心的影像。这些照片并非简单的记录,它们是历史的凝固,是普通人命运的缩影,更是战争残酷本质的无声呐喊。1. 烈火中的柏林——最后的抵抗说到震撼,很少有照片能比描绘柏林街头巷尾的最后抵抗更令人心悸。镜头下,年迈的老兵、稚嫩的希特勒青年团成员,甚.............
  • 回答
    格罗斯曼在《生活与命运》中确实深刻地揭示了苏德战争的复杂性,而不仅仅将其描绘成一场简单的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他笔下的战争,更多地展现了权力、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利益交织下的残酷现实,这与“两个集权国家之间争夺利益因素而非正义性居多”的说法有诸多契合之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审视格罗斯曼如何描绘斯大.............
  • 回答
    苏德战争结束后,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确实对一些功勋卓著的军事将领进行了“清洗”,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历史事实。这些将领并非因为“功高震主”而被直接枪毙或流放,其背后是复杂政治斗争的产物,更多的是为了巩固斯大林的个人权力,消除潜在的挑战者,以及重塑军队的忠诚度。背景:战争带来的权力真空与斯大林的猜忌苏德.............
  • 回答
    苏德战争中,希特勒对苏联发动的经济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基于严重误判和战略短视的错误构想。他期望通过一场闪电战,在短期内摧毁苏联的经济和军事潜力,从而迅速攫取其资源,为德国的“生存空间”提供保障。然而,这一设想忽略了苏联经济在战争状态下所能展现出的韧性,以及其背后庞大的人力和物力潜力,最终导致德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