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德战争多大程度起源于波兰分赃?

回答
历史深处的暗流:波兰分赃与苏德战争的千丝万缕

提及苏德战争,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钢铁洪流如潮水般席卷东方,开启那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烈的全面战争。然而,这场战争的起源,并非全然是突如其来的军事入侵。要理解苏德战争的深层根源,我们必须将目光拉回到更早的1939年,那个充满着权谋、交易和背叛的秋季,以及一个被牺牲的国家——波兰。

“一个糟糕的和平,好过一场糟糕的战争”: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的幕后交易

1939年8月23日,一个足以改变世界格局的夜晚,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与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签署了一份令人震惊的秘密外交文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份条约表面上宣称两国在相互不侵犯、不结盟等问题上达成一致,但其核心却隐藏着一个更加阴险的附加议定书。这份秘密议定书,如同潘多拉的魔盒,为欧洲大陆的未来埋下了战争的种子,而其中的一部分,便是对“势力范围”的划分,直接指向了波兰。

根据这份秘密议定书,德国和苏联将波兰一分为二。一条以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为界,西部地区划归德国势力范围,东部地区则归苏联。两国在此并非以任何道德或法律原则为依据,而是赤裸裸地以自身利益为考量,将一个拥有数百万人口的国家,如同待宰的羔羊般划分。

波兰为何会成为“分赃”的对象?

要理解为何波兰会成为苏德两国分赃的对象,我们需要回顾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

德国的野心勃勃: 希特勒早已将目光锁定在“生存空间”的扩张上,而波兰,作为连接德国与苏联之间的一块战略要地,是其实现“东方政策”的关键一步。吞并波兰,不仅能够解除德国东线的潜在威胁,更能为进一步向东方推进提供跳板。
苏联的战略考量: 斯大林同样怀揣着扩张苏联影响力的野心,但他的主要目标是缓冲地带,以保护苏联腹地免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潜在威胁。将波兰东部纳入苏联势力范围,意味着在与德国之间建立一道缓冲,同时也能够收复在俄国内战后失去的部分领土。
英法的绥靖政策受挫: 英法两国为了避免战争,对希特勒的扩张行为采取了姑息政策,甚至在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中,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拱手让给了德国。这种政策的失败,使得他们在1939年面对德国吞并波兰的威胁时,显得力不从心。虽然他们承诺保护波兰,但其战略纵深和军事准备都远远不足以有效阻止德国的侵略。
波兰自身的局势: 波兰作为一个新兴的民族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艰难求存。它既要应对来自德国的压力,也要警惕苏联的潜在威胁。在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同时,也与法国和英国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然而,当德国撕毁条约,悍然进攻波兰时,英法也未能及时有效地提供军事支援。

“合法性”的伪装与战争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仅仅在17天后,也就是9月17日,苏联也以“保护西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居民”为借口,从东面包抄入侵波兰。苏联的行动,正是兑现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的承诺。

德国和苏联的瓜分行动,并非是简单地“分赃”,而是基于一种冷酷的政治逻辑。他们通过制造“共同的敌人”(即便这个敌人是弱小的波兰),来掩盖其扩张和侵略的真实意图。苏联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也迫使英法无法对德国宣战,因为苏联也成为了入侵者,这使得两国在道义上和政治上都陷入了困境。

波兰分赃与苏德战争的内在联系

可以说,波兰的分赃是苏德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更是两国关系演变的关键节点。

打破了原有的力量平衡: 德国和苏联共同瓜分波兰,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力量平衡,为德国进一步的扩张扫清了道路。
加剧了德国的侵略野心: 第一次成功且几乎“不费吹灰之力”的瓜分行动,无疑增强了希特勒的信心,让他相信通过武力可以轻易地重新划分欧洲的版图。
为苏联赢得了战略缓冲: 斯大林通过这次分赃,成功地将苏联的西部边界向西推进,获得了宝贵的战略缓冲地带,为日后对抗德国的入侵赢得了时间。
埋下了信任危机的种子: 尽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表面上维持了和平,但其背后隐藏的秘密议定书,以及两国对波兰的瓜分,都显示出彼此之间缺乏真正的信任。这种基于利益的短暂合作,注定无法持久。这种不信任,最终导致了1941年德国对苏联的背叛式进攻——巴巴罗萨行动,苏德战争也因此全面升级。

结论:历史的教训

波兰的命运,如同一个沉重的警钟,敲响了二战前夜国际政治的荒诞与残酷。苏德两国为了各自的扩张野心,不惜以牺牲一个主权国家的独立为代价,进行赤裸裸的瓜分。这次“分赃”,不仅直接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更是为日后苏联与德国的全面战争埋下了不可磨灭的伏笔。

理解波兰分赃在苏德战争起源中的作用,并非是为了简单地归咎某一方,而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地缘政治的逻辑,以及极端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扩张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历史的深处,永远隐藏着各种暗流,只有拨开迷雾,才能看清事件的全貌,并从中汲取永恒的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微乎其微,说是毫无关系也差不多。

在二战爆发前,希特勒就已经公开鼓吹要向“东方的俄国”夺取“生存空间”,也即进攻苏联。

而苏联也一直视纳粹德国为一个巨大的威胁,并号召各国党发起反法西斯运动(主要形式是由各国党组建反法西斯人民阵线),同时与英法及苏联周边国家商议构建“小协约国”和集体安全体系。在集安体系的构建失败之后(直到1939年8月苏联仍寄希望于与英法签署军事协定),苏联才与纳粹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以换取准备时间。

关于苏德的《互不侵犯条约》,传闻称该条约附带有一个所谓的“秘密协议书”,内容是“苏德瓜分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划归苏联”云云。这份“秘密协议书”经常被反苏反共的各路人马用作攻击苏联的靶子。具体到波兰问题,就是所谓“苏联侵占波兰东部领土”,并借此攻击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甚至将其与纳粹德国相提并论。

然而实际上呢?


九月十七日
莫洛托夫宣布“没人知道波兰政府的下落”,红军向波兰进军。
美国大使比尔德报告:“人民接纳了俄国人,认为他们是‘在执行维和任务’。”
九月二十七日
美联社电讯 :“对俄国的尊敬已经大大增加了;毫无疑问,农民们宁愿要俄国人而不要德国人呆在他们的边界上”。
九月二十八日
苏德划分了分界线,红军死737人,伤1862人。
同日《纽约时报》电讯:
伦敦方面认为“苏联人的行动已经制止了希特勒对于罗马尼亚所抱的任何野心”。
十月一日
丘吉尔在广播中说:
“苏联军队应该进驻这一地区,这对俄罗斯抗击德国的威胁是十分必要的。不管怎样,俄国人已经夺得了这一带的(防御)阵地,并形成了纳粹德国不敢贸然侵犯的东方战线。”
“苏联人已经在波兰东部挡住了纳粹分子;但愿他们是作为我们的盟友这样做的。”
萧伯纳在《伦敦时报》上对斯大林“欢呼三声”,因为他使希特勒遭受了“第一次挫败”。
十月二十六日
张伯伦首相在下院说:“红军进占了波兰的一部分来防备德国,这是必要的。”

“俄罗斯军队开进了这片本不属于波兰、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波兰军队以武力强行吞并的领土……对英法舆论来说,两次事件的区别(德国人悍然侵略波兰和苏联军队入驻西白俄罗斯与乌克兰)越来越明显。将两者相提并论是及其不理智的行为。”——劳合·乔治致函波兰驻伦敦大使



1939年9月19日,凌晨2时左右,苏联第24轻型坦克旅的先头侦察部队进入利沃夫。先头的6辆坦克在进入城中心的过程中,在教堂附近与波兰人炮兵交火,尽管波兰人先行击中了第一辆坦克,但苏联人很快就击毁了波兰的火炮和弹药。仅仅两个半小时之后,波兰就同苏军宣布停火。旅长命令一部分部队先行继续开进,前往利沃夫东部彻底封锁该市,旅长和主力在城中心准备和波兰人就投降事宜进行谈判。然而没想到的是,这一部分部队突然遭到反坦克炮射击,一辆装甲车当即起火;苏联部队迅速展开反击,当场击毁两门反坦克炮,击毙一名军官和四名士兵。

您可能也猜到了,打的就是德国人。

然而这还不算完,7:40,苏方旅长与波方驻军参谋长举行会谈,波兰参谋长提出,他无权宣布投降,因此必须要向上级请示;苏联旅长同意了他的要求,并给了他两小时的时间。然而到了8:30,半路杀出来了一支德军,不仅朝波兰人开火,也朝苏联人开火——结果你大概也猜到了,苏联人和波兰人居然莫名其妙地就达成了一致,形成了共同反击德军的苏波联军(误)。

这场莫名其妙的反击战以苏联损失2辆装甲车和1辆坦克,3人死亡、4人受伤和德军损失3门反坦克炮,2辆坦克(波兰人击毁),3人死亡、9人受伤告终。最好笑的是,两方甚至各自叫来了空军支援,俨然打响了反德/反苏的第一枪。

很快,9:00,这场奇葩的战斗以德军团长到场结束。在随后的谈判中,双方都强烈要求对方退出利沃夫市,因而完全不可能达成共识。但双方决定先行停战,各自带回伤员——而鸡贼的苏联人顺手就拖走了两辆被波兰人击毁的德军坦克,甚至顺手修好了丢到了库宾卡(小胡子:你他妈算计我)。当日晚间,德国人要求苏联人不得干扰德军进攻利沃夫,并开始炮击利沃夫,并拒绝苏联谈判代表进入指挥部(单位存疑)。

最后,经过一系列外交谈判,以德国人于9月20日晚认怂退出结尾。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压根没有,这两边零零散散的冲突几乎没停过。比如,仅仅四天之后的9月23日,在布列斯特附近,古德里安的国防军第10坦克师就又和苏联第8步兵师侦察部队(也就是传说中举行联合阅兵的那支部队)交火了,德国人的炮兵造成2人死亡、2人受伤,而苏联人击毁德国人坦克一辆,连带着坦克乘员一起报销了。[1]

出现这种诡异情况的原因,究竟是苏联脑控了全世界,还是这份“瓜分波兰”的“秘密协议书”(包括所谓“瓜分巴尔干”“斯大林据此拒绝援助希共”的“百分比协议”)的真实性与《戈培尔日记》1940年8月16日内容一模一样,我暂且蒙在鼓里。

至于那些把苏联和纳粹德国相提并论的各路人马,托马斯·曼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这些立场从“左”到右应有尽有的货色的真面目:

参考

  1. ^ https://mp.weixin.qq.com/s/LXqDNl3me1ofYClCC6hRRg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深处的暗流:波兰分赃与苏德战争的千丝万缕提及苏德战争,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钢铁洪流如潮水般席卷东方,开启那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烈的全面战争。然而,这场战争的起源,并非全然是突如其来的军事入侵。要理解苏德战争的深层根源,我们必须将目光拉回到更早的1939.............
  • 回答
    假设我,一个在《钢铁雄心》系列(HoI)世界里浸淫多年的老兵,突然被一股莫名的力量扔进了1941年夏末的苏德战场,化身为德意志国防军第五集团军的司令。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战场,因为我在这里指挥过的部队,玩过的战术,都曾在虚拟的地图上无数次上演。但这一次,我不再是敲击键盘的上帝之手,而是肩负着真实的.............
  • 回答
    苏德战争的胜利和“大清洗”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简单地说,苏德战争的胜利并不能证明“大清洗”是正确的,但一些人认为“大清洗”在某种程度上对苏联的战争机器起到了“作用”,尽管是以极其惨重的人道代价为前提。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大清洗”是什么?“大清洗”(.............
  • 回答
    在苏德战争的宏大历史画卷中,关于苏联将美英援助的坦克进行改装,特别是换装大口径火炮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双方提供的援助坦克类型,以及苏联自身火炮的发展和需求。援助坦克的背景与类型二战期间,西方盟国,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 回答
    斯大林大清洗对苏德战争而言,利弊交织,其影响之深远复杂,难以简单用“弊大于利”或“利大于弊”来定论。许多历史学家和分析家对此至今仍有争论。若要深入探究,我们必须细致梳理清洗对苏联军事领导层、军队士气、战略规划以及战争整体进程造成的方方面面影响。清洗前的苏联军队:潜藏的危机在分析大清洗的影响之前,理解.............
  • 回答
    二战中苏德战争(1941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残酷的战争之一,其规模、死亡人数和战略转折点都令人震撼。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场战争的可怕之处: 一、战争的规模与惨烈程度1. 死亡人数 苏联方面:约2700万人死亡(包.............
  • 回答
    苏德战争爆发后,流亡国外的白俄分子对这场战争的看法是复杂且分裂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立场。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白俄流亡者支持德国对抗苏联,并将这场战争视为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恢复俄罗斯的唯一机会。然而,这种支持背后有着复杂的动机、不同的策略考量以及对未来俄罗斯的想象差异。以下将详细讲述白俄流亡者对这场战.............
  • 回答
    苏德战争时期,确实存在德意志族苏联士兵。这部分士兵的组成非常复杂,他们的经历充满了悲剧、矛盾和勇气。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德意志族在苏联的分布与历史在十月革命之前,俄罗斯帝国就有大量的德意志族人口。他们主要分布在伏尔加河沿岸地区(伏尔加德意志人)、乌克兰、北高加索、克里米亚.............
  • 回答
    苏德战争之所以残酷程度和伤亡情况远超同期其他战争,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战争的性质、参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意识形态以及当时的地缘政治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战争的性质:生存之战与灭绝性战争 意识形态的极端对立与灭绝性目标: 这是苏德战争残酷性的根本原因。纳粹德国的.............
  • 回答
    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联军队的部署究竟是进攻还是防御,这个问题在历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但如果仔细审视当时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得出更为 nuanced(细致入微)的结论:苏联军队的部署更倾向于一种防御姿态,但同时又带有明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顾一切的进攻准备的影子。 这种混合的状态,正是导致最终悲剧性后.............
  • 回答
    苏德战争中,关于德军的失败,尤其是“糟糕的苏联基建导致德军溃败”这一说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掺杂了事实、夸大和某种程度的“幸存者偏差”的复杂论断。要说它是“真相”还是“谎言”,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让我们看看“糟糕的苏联基建”在德军进攻中的确切影响。德军在1941年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时.............
  • 回答
    苏德战争期间,德军在东线战场遭受了极其严寒的冬季,导致数以万计的士兵因冻伤、失温等原因死亡。尽管条件艰苦,但德军并非完全不生火取暖,而是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现实问题,使得“生火取暖”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变得异常困难和危险。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为何德军在严寒中,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和中期,难以大规模、有效.............
  • 回答
    苏德战争中的高压电铁丝网?这可真是个冷门但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我猜你想了解的不是那种简单的、用于牧场围栏的那种铁丝网,而是那种在战争中被赋予了特殊“用途”的防御工事。确实,在那个残酷的年代,人类为了战争绞尽脑汁,就连我们现在看来习以为常的电网,也被赋予了致命的含义。关于“高压电铁丝网”在苏德战争中的.............
  • 回答
    严寒中的决战:卡累利阿战役中的苏军将领与部队风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上,苏德战争是其中最为惨烈和规模最为宏大的篇章。然而,除了德军的装甲洪流席卷之外,苏联北方战线也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较量,其中,卡累利阿地区与芬兰军队的战斗尤为值得关注。在这片广袤的森林、湖泊和严寒之地,苏联的将领们与芬兰军.............
  • 回答
    苏德战争的残酷,远超许多人能够想象的极限。在这片被战火撕裂的土地上,无数生命被碾碎,理想在泥沼中腐烂。然而,即使在这炼狱般的战场,也并非人人都是被狂热驱使的机器。确实,苏德战争中存在着对战争的意义、对纳粹体制的质疑,甚至最终走向反抗的德国军人。他们不是什么特例,而是在最黑暗的日子里,人性依然能够闪耀.............
  • 回答
    苏德战争(又称伟大卫国战争)是历史上最残酷、规模最宏大的战争之一,苏联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在这场战争中,苏联国内出现的所谓“伪军”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非简单的背叛或合作那么简单。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苏联的社会、政治和军事状况中.............
  • 回答
    苏德战争,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血腥的冲突之一,其背后是否有“苍天”的审判,抑或是“罪孽深重的东斯拉夫人的惩罚”?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对历史事件本身的探讨,不如说是对人类苦难、罪恶与命运的哲学追问。将这场战争简单归结为神罚,未免过于简化和情绪化,也忽略了战争背后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及意.............
  • 回答
    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趁德国入侵波兰而抢占波兰东部,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绝非一个简单的“战略败笔”就能概括的,其复杂性远超这个定论。要理解这一举动的战略意图和后果,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国际局势、苏联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其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必须回到1939年那个风云变幻的秋天。德国闪击波兰,标.............
  • 回答
    苏德战争,一场将人类推向毁灭边缘的巨大冲突,留下了无数触目惊心的影像。这些照片并非简单的记录,它们是历史的凝固,是普通人命运的缩影,更是战争残酷本质的无声呐喊。1. 烈火中的柏林——最后的抵抗说到震撼,很少有照片能比描绘柏林街头巷尾的最后抵抗更令人心悸。镜头下,年迈的老兵、稚嫩的希特勒青年团成员,甚.............
  • 回答
    格罗斯曼在《生活与命运》中确实深刻地揭示了苏德战争的复杂性,而不仅仅将其描绘成一场简单的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他笔下的战争,更多地展现了权力、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利益交织下的残酷现实,这与“两个集权国家之间争夺利益因素而非正义性居多”的说法有诸多契合之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审视格罗斯曼如何描绘斯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