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斯大林大清洗对苏德战争弊大于利吗?

回答
斯大林大清洗对苏德战争而言,利弊交织,其影响之深远复杂,难以简单用“弊大于利”或“利大于弊”来定论。许多历史学家和分析家对此至今仍有争论。若要深入探究,我们必须细致梳理清洗对苏联军事领导层、军队士气、战略规划以及战争整体进程造成的方方面面影响。

清洗前的苏联军队:潜藏的危机

在分析大清洗的影响之前,理解清洗发生前的苏联军队状况至关重要。尽管红军在数量上庞大,但其质量和现代化程度却存在短板。军队中的许多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尤其是那些在内战时期崭露头角的将领,要么已经被排挤,要么在政治运动中受到牵连。同时,军队的重装备更新换代也相对缓慢。

大清洗带来的“弊”:

1. 高级将领的真空与指挥系统的瘫痪: 这是大清洗最直接、最严重的负面影响。斯大林对潜在的政治对手的无情清洗,导致了大量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高级军事指挥官被逮捕、流放甚至处决。这其中包括了红军的几乎所有元帅,如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布留希纳尔元帅、叶戈罗夫元帅等。这些人不仅是军事家,更是军队现代化的推动者。他们的离开,使得苏联军队的指挥链出现严重的断层,新人仓促上位,缺乏实战经验和领导能力。

后果: 战争初期,苏军的作战指挥混乱,战术执行力低下,未能有效应对德军闪电战的猛烈攻势。许多战役的失利,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指挥官们经验的不足和战术决策的失误。例如,在1941年的基辅战役中,红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其中就包含了指挥体系的不成熟。
2. 军队士气的打击与恐惧蔓延: 大清洗的恐怖氛围深入到军队的各个层面。士兵和下级军官可能因为一点点“不忠”的迹象,比如与被清洗者有过交往,或者在讨论中表达了不同意见,就可能面临严厉的惩罚。这种普遍存在的恐惧,无疑会削弱军队的凝聚力和士兵的战斗意志。士兵们可能担心,即便勇敢作战,也可能因为一次无心的过失而遭受牵连。
后果: 战争初期,在面对德军强大的攻势时,一些部队出现溃散,甚至有士兵选择投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指挥系统的混乱和对后方的疑虑有关。
3. 战略思想的僵化与创新能力的压制: 图哈切夫斯基等被清洗的将领,是苏联军事学说改革的积极倡导者,他们主张发展机械化部队,并提出了“纵深作战”等先进的战术理论。大清洗的发生,意味着这些具有前瞻性思想的军事人才被清除,使得苏联军事思想在一段时期内趋于保守和僵化,难以迅速适应现代战争的新特点。
后果: 战争初期,红军在面对德军机械化部队的冲击时,未能形成有效的反击力量,其战术思想未能及时跟上战争发展的步伐。
4. 装备与后勤的连带影响: 虽然清洗主要针对人员,但对军事工业和科研机构的牵连也不可避免。许多在国防工业和军事技术领域有贡献的专家,也可能因为政治审查或其他原因受到影响,这可能间接延缓了新式武器的研发和生产。
后果: 战争初期,苏联在坦克、飞机等关键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上,与德国存在差距,这使得红军在初期的防御战中处于不利地位。

大清洗可能带来的“利”(尽管争议极大):

1. 铲除潜在的“第五纵队”和政治反对势力: 斯大林在大清洗的主要动机之一,是清除党内和军内一切可能挑战他统治的政治对手。从斯大林个人的角度来看,他认为这有助于巩固其权力,并防止在战争期间出现内部叛乱或瓦解。
论证(有限): 理论上,如果战争爆发时,军队中存在大量对现政权心存不满的军官,他们可能会暗中破坏,甚至倒戈。大清洗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这种情况的发生。然而,这种“预防”是以牺牲大量忠诚的、有能力的军官为代价的,而且清洗的范围远远超出了真正的“潜在敌人”。
2. 强化了斯大林对军队的绝对控制: 经过大清洗,斯大林彻底掌握了军队的最高指挥权,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任免将领,推行自己的战略决策。
论证(有限): 在战争最艰难的时刻,拥有绝对权威的最高统帅,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能够快速地做出决策,并强制执行。但这种“效率”是以牺牲民主决策和听取不同意见为代价的,也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的风险更高。
3. 重新塑造了军队的忠诚度(以斯大林为核心): 大清洗过后,能够留在军队中的指挥官,要么是斯大林绝对忠诚的追随者,要么是被恐惧所挟持,其忠诚主要指向斯大林本人,而非更抽象的国家或理想。
论证(有限): 在战争的长期消耗中,这种对最高领袖的绝对忠诚,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军队的战斗意志,尤其是在斯大林能够成功地将战争塑造成一场“保卫祖国”的卫国战争时。

战争进程中的演变与修正:

尽管战争初期,大清洗的负面影响暴露无遗,但随着战争的深入,苏联军队也在付出巨大代价后逐渐恢复。

新一代指挥官的成长: 战争迫使那些在清洗后仓促上位的指挥官迅速成长。诸如朱可夫、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等一批杰出的将领,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崭露头角,成为战场的灵魂人物。他们很多是图哈切夫斯基等被清洗的将领所提拔或受其思想影响的,某种程度上是另一种形式的“传承”。
战术和战略的调整: 苏联红军在战争中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战术,从最初的被动防御逐渐转向主动进攻。“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以及强有力的政治动员,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指挥层面的不足。
工业的动员与生产: 苏联庞大的工业基础和人民的巨大牺牲,最终使得战争机器得以运转,并在战争后期形成了数量上的优势。

结论:弊大于利,但并非唯一决定性因素

综合来看,斯大林大清洗对苏德战争弊大于利。 清洗所造成的军事人才断层、指挥系统混乱、士气打击以及战略思想的压制,在战争初期给苏联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导致了大规模的失败和数百万人的伤亡。这些直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是造成苏联在战争初期遭受重创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苏军最终获胜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大清洗造成的“利”。苏联的胜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其庞大的人力资源、工业潜力、人民的顽强抵抗、盟国的援助,以及最终战场上新一代指挥官的涌现和战略战术的改进。

可以说,大清洗极大地增加了苏德战争的初期成本和难度,但苏联最终凭借其强大的韧性和巨大的牺牲,克服了这一历史的重负。那些在清洗中被剥夺了指挥权、甚至失去生命的优秀将领,他们的缺席是苏联难以弥补的损失,也是历史的悲剧。清洗所带来的“利”,更多是斯大林个人权力巩固的附带效应,而非对战争胜利的直接贡献。

因此,如果我们必须给出一个倾向性的答案,那么可以说,大清洗对苏德战争的弊端是深远的、直接的,并且是苏联初期遭遇重大挫折的重要原因。虽然战争最终以胜利告终,但这并不能抵消清洗对军队建设和战争进程造成的巨大损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论证“大清洗”是弊大于利,而在于对大清洗的评价根本就不应该进行“利弊分析”。错误本身就是错误,暴行本身就是暴行,和事后的利弊得失并无关系。战前清洗有才能的图哈切夫斯基是错误的,那假设战前清洗的是缺乏才能的布琼尼、库里克、伏罗希洛夫,难道大清洗就是正确的了?对于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来说,保护国民的生命都是最最起码的底线。这是原则性的问题,胡乱杀人杀得多是错误,杀得人少同样是错误。这不是说不能对间谍或者犯罪者执行死刑,但审判犯罪者同样需要遵守程序、讲究证据,而不是兴冤狱乱杀人。至于评论区有人说什么为了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就可以胡乱杀人,我都分不出这是在洗白还是在抹黑。

至于用卫国战争的结果反推利弊就更加荒唐了。战争的结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某一个单一要素决定的。无论斯大林是否进行大清洗,41年苏军在东线必然都会溃败,这是苏联全方位落后德国的结果。承认这个事实既不会让大清洗更加罪恶,也不能为大清洗做任何开脱。把苏军前期的失败一概归咎于大清洗导致的恶劣后果,和把苏军后期的成功一概归功于斯大林的英明领导,都是头脑简单。

user avatar

从列宁中风开始到大清洗的十四年里,斯大林一直在肃清党内反对派。

实际上到大清洗开始的时候,真正有势力的反对派已经统统靠边站掀不起风浪了。

但1934年基洛夫被暗杀和之后调查发生阴差阳错后,斯大林和他身边小圈子对局势有了误判,认为反对派的阴谋愈演愈烈发展到暗杀党的高级官员进行暴力活动的地步,加上纳粹上台,苏联面临外来入侵的危险急剧增大。这一切使得斯大林认为苏联面临内外威胁到危急的地步必须采取激烈手段,而叶若夫出于个人野心肆意扩大清洗规模,导致大清洗一下子失控了。

实际上基洛夫案件前,布尔什维克党内斗争最多发展到开除出党驱逐出境,正是基洛夫案件带来的震动,党内斗争开始伴随大规模肉体消灭。

斯大林为什么要发动大清洗,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纳粹在德国上台,苏联面临战争的挑战。而这又要重温俄国在一次大战中的教训。

一战中的俄国,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其本身潜力还是很强的,如果能保持内部团结撑到德国垮台是有把握的。

正因为其国内存在激烈的内部矛盾,由于各色反对派的活动最终导致了政府的瘫痪——这其中社会民主工党自然功不可没。现在,当布尔什维克掌握了政权,红色政权也面对战争考验时,它自然而然的要避免重蹈沙皇政府的覆辙,它给出解决方案就是——在战争爆发前用最直接的物理手段消灭现实和潜在的任何反体制分子。



补充:基洛夫事件其实就是绿帽男报复奸夫,结果在当时苏联的政治气氛里被扭曲放大了。

好死不死的是,当斯大林亲自赶到列宁格勒参与调查时,基洛夫的警卫员在接受斯大林问讯路上遭遇车祸身亡......

可想而知这给斯大林震动多大——没准警卫员的死比基洛夫被杀震动还大——苏联境内有一个势力盘根错节渗透很深的阴谋集团,暗杀党的高级干部,还在调查中杀人灭口。

两个偶发事件顿时搞得人心惶惶,而斯大林对威胁的反应就是激烈的镇压手段。

user avatar

我原来也以为大清洗这种事情没什么好说的,甚至都不存在“弊大于利”的问题:冤杀那么多人,哪有什么利可言?直到后来玩了玩P社的游戏才被一个问题问到:不大清洗,可以,拿30%不满度来换,换不换?想了想,咬咬牙,清洗了。

开游戏视角当然过于轻率和抽象,然而并非没有历史依据。例如楼上推崇的军事天才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年少得志,名头很响,但你要站在斯大林的视角,就要问一问:这样的人驾驭得了么?另外,不要忘了,1920年的时候,图哈切夫斯基这个“红色拿破仑”可是连波兰的毕苏斯基都打不过,损兵折将一泻千里。是不是觉得军事水准不过如此?而且斯大林当时可是西南方面军政委,正因为图哈切夫斯基的西方面军惨败,造成斯大林也一泻千里转进基辅,你要是斯大林,你会觉得这人是什么“军事天才”?更要命的是,这货从战场跑回来后,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跑去跟列宁说,本来能打赢的,都是斯大林这货太坏,找他借兵他不肯借,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直接把未来的伟大领袖说成了李天霞,你要是斯大林会觉得这种人能留么?再加上后来纳粹德国不知道有用没用的离间计,图哈切夫斯基不被杀就见鬼了,能留到1937年才杀,说明斯大林心地善良。

斯大林在内战时期被列宁派去保卫斯大林格勒(那时候叫察里津)之前没什么军事工作经历,在部队里没人,相反,当时被称为“红军之父”的是托洛茨基,长期负责军事工作的是加米涅夫,除了布琼尼的第一骑兵军之外(哥萨克和犹太人是死敌,而托、加都是犹太人),托、加的门生故吏遍布红军上下。而苏共在列宁死后发生了几次大的内斗,托洛茨基和加米涅夫先后作为反党集团被斯大林打倒,在这种情况下,任何领导人,不管是不是独裁者,只要不想作死,都不可能再让托、加的人继续领兵了,所以大清洗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区别只是杀不杀?杀多少?

斯大林一开始很可能不想多杀,因为反对派在1927年已经被打倒了,而大清洗直到1934年才开始,中间间隔了7年时间。如果要动手,肯定宜早不宜迟。所以说,1927年把托洛茨基、加米涅夫这些人全都整倒后,斯大林可能以为天下太平了,直到1934年斯大林的好基友,列宁格勒市委书记基洛夫被人暗杀。后来一些地摊文学说基洛夫是斯大林杀的,理由是基洛夫发言时掌声比斯大林自己讲话时还响等等捕风捉影的东西。但地摊文学同样不会说,基洛夫讲话掌声是响,因为他讲两句就要大家向斯大林致敬一下,然后就哗哗哗。这哥们对领袖赤胆忠心,领袖对基洛夫也是基情满满,有时候甚至会留基洛夫在自己房间过夜(当然,据工作人员回忆说领袖这种时候其实跑去睡沙发了)。结果这样一个好基友在1934年被人一枪打死了,然后调查结果显示,杀害基同志的只是当地党史办的一个普通公务员,因为怀才不遇心生怨念,于是怀恨在心,把书记一枪崩了。调查期间,本案唯一目击证人,基同志的警卫员出车祸死了。假如你是斯大林,拿到这样一个报告,心里恐怕只会有千万头草泥马奔过:你们TMD逗我?(以上内容纯属地摊文学)

于是,斯大林自然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党内反对派势力不容小视。一个党的高级领导,在办公楼里被人开枪杀了,调查人员帮着掩盖真相,凶手不仅逍遥法外,还有余力杀害证人。那么,他们今天在列宁格勒杀他,后天会不会在莫斯科杀我?至此,大清洗已不可避免。而随着一个个案件的侦破,站在斯大林的视角看,只会是从“震惊”到“更加震惊”:列宁真是不容易,身边从军委主席到国务院总理,就没一个好东西。怎么办?大清洗,杀那么多国家栋梁,要亡国;不清洗,留那么多定时炸弹,要亡党。难。

斯大林最终咬牙清洗了,所幸的是,最终既没有亡国,也没有亡党。利弊大小是个很难量化的事情,历史也很难假设。斯大林一手将朱可夫这样的中低级军官提拔成了元帅,后来立下不世之功成了千古名将,但是被斯大林杀掉的这些人当中如果活到二战,会不会表现得比朱可夫更加出色?谁都说不好。不过以俄国军队在库图佐夫死了以后的表现来看,1939年在冬季进攻寒冷的芬兰恐怕也讨不到好处,在1941年要想顶住纳粹军队也是天方夜谭。反过来说,一支在20年前连波兰都打不过的军队,到了斯大林手里,只要自己不作死就能吊打横扫欧洲的德国军队,这恐怕是在给斯大林脸上贴金了。

user avatar

大清洗是苏联从要解放全世界(至少是全欧洲)到建设新俄国这一重大政策转化时带来的必然结果,历史留给苏联和斯大林的时间不短,所以他只能以这么粗糙的收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user avatar

这个题目很好玩,不如开脑洞娱乐一下的好。假设图哈切夫斯基等人没有被斯大林迫害,大家团结一心打日耳曼战车。从当时兵力对比来看,基本势均力敌:(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战争开始之前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项目

德国 苏联

总兵力850万537.3万用于巴巴罗萨计划作战兵力305万陆军268万陆军部署于西部战区编制190个师(其中德军陆军153个师又3个旅,包括19个装甲师和14个摩托化师;37个仆从国师)170个师另2个旅坦克3700辆22000辆,其中新型T-34/76和KV型坦克1475辆,大量旧式坦克火炮4.72万门(50毫米以上)3.75万门作战飞机4980架12000架(新型飞机1540架,大量旧式飞机),西部战区部署5000余架作战舰艇192艘396艘


所以就算不排除掉苏联有暴风雪这个技能的大BUG,应该还是五五开。运气有时候占战争中的很大地位。

那么就有三种情况(是大约三种,大家可以继续脑洞全开):

第一,德军初期依然依靠闪电战迅速打败哈切夫斯基领导的苏联红军,但是由于红军不会像历史上那样溃不成军,大部队应该能够战略撤退至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大城市,进行固守,德军被迫攻坚,等到12月,暴风雪技能一起,德军冻住,红军反击,德军败退。那之后的历史也差不离,只不过拍不出斯大林格勒那种大场面电影啦^_^~

第二,因为哈切夫斯基领导的苏联红军过于自信,主动出击,被德军在平原地段穿插歼灭。没等到大BUG暴风雪来,苏联主力红军已被消灭,哈切夫斯基一干领导被擒、被俘、被杀、被降职,苏联战略撤退,继续靠大后方打持久战,等大技能CD,重新提拔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瓦杜丁等人,后面结果同。

第三,由于哈切夫斯基领导的苏联红军战斗力顽强,在国境线上就与德军僵持,互有胜负。希特勒被迫下令撤军,退守波兰,继续与苏联互不侵犯,派“少量”军队驻守东方。斯大林同志乐得资本主义内斗,坐山观虎。德军因此可以增兵北非,西欧,但是仍被参与作战的美国打败。苏联在战争后期出兵收割波兰等中东欧地盘。只不过,由于美军缺乏苏联方面的牵制,伤亡代价巨大,雅尔塔体系转由苏联主导。此后,双方冷战照样开始,可是到最后,由于制度不同,拼经济不是苏联擅长,冷战还是失败,苏联解体。

好吧,我脑洞开启后发现,不同的只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双方实力的底线决定了一切。

user avatar

对令行禁止,利大于弊;

对灵活多变,弊大于利。

对斯大林自己的政治环境,以及苏联的国家战略调整,利大于弊。

user avatar

俄罗斯自有国情在此。

俄罗斯的领导人,只要没被禁卫军做掉或者逼宫,就不能说犯了啥严重的错误。

user avatar

题主的心态不就是把孩子送到杨永信和豫章书院手里的家长的心态吗?

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土壤上,很多人坚定地相信,最高人物一定是英明的,伟大的。所有的问题都在于没有贯彻领袖的意志,“皇上是好心英明的,就是下面的奸臣作祟坏了大事”。然而,领袖是否英明先不说,这种思维最愚昧的一面在于——现实世界是复杂多变的,而再“英明”的领袖人物也不可能跟你共享脑电波和视野,总有个体必须独自面对的情况,所以不管在什么场景下,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都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军事活动是残酷和反人性的,因而需要强调服从性,以保证能在战场上自我压制恐惧。然而,军事行动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的对抗活动,非常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应付千变万化的战场即时情况,特别是指挥官更要有独立决策的勇气和承担责任的精神。也正是因为如此,阿彻琼斯才在他的《杀戮与文化》中把西方世界的军事优势归功于自由主义传统。

回头看这个问题,大清洗造成的技术性破坏我都懒得重复了,你说图哈切夫斯基是“托派”或者如一些人所说的“对苏联军事建设起了破坏作用”也就算了,师旅级甚至更低级的大批指挥员、飞行员以及众多技术人员杀的杀关的关,请问是什么“正面作用”?请问把图波列夫和科罗廖夫关在监狱里是怎样的“利大于弊”?

当然,同样重要的也正是上面强调的能动性问题,正如Lev Lopukhovsk在The Viaz'ma Catastrophe, 1941中,对那场短短一周时间就造成近百万大军毁灭的大灾难的分析一样

……The fear of making independent decisions (much less for a retreat!) was a characteristic aspect of the young military commanders, who had been promoted to such high posts after the 1937-1938 purges in the Red Army. The harm caused by the repressions consisted not only in the lower level of training among commanders, due to the promotion of people to leadership positions who didn’t have enough service experience, but did know how to anticipate the wishes of superiors. The pressurization of the atmosphere of fear and the lack of confidence among the command staff had even greater significance. The recent execution of the former commander of the Western Front General G. D. Pavlov and other top officers of this Front only increased the apprehension and second-guessing among the commanders. Everyone understood the real reason for the executions …. One might recall also the accusations of panic laid upon the commander of the Southwestern Front M. P. Kirponos and Marshal Budenny. Commanders feared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failures. Thus, their reports about the unfolding situation prior to 4 October aren’t distinguished by exceptional honesty. They spoke more often about the penetration and infiltration of small enemy groups into the rear, or about the measures taken for their destruction.
害怕做出独立的决定(尤其是撤退的决定)是年轻的军事指挥官的一个特征,他们在1937-1938年的红军清洗后被提升为如此高的职位。镇压造成的伤害不仅在于没有足够经验的指挥官的培训水平较低,许多人没有足够的服役经验,但知道如何预测上级的想法,因此被提拔为领导职务。恐惧气氛的增压和指挥人员之间缺乏信心具有更大的重要性。西方面军的前司令官G. D. 巴甫洛夫和该方面军的其他高级军官最近被处决,只会增加指挥官的恐惧和猜疑。每个人都知道处决的真正原因……。人们可能还记得对西南方面军指挥官基尔波诺斯和布琼尼元帅的“恐慌”指控。指挥官担心对失败负责。因此,他们关于10月4日之前发生的情况的报告并没有特别诚实。他们更多地谈论小规模敌军向后方的渗透和渗透,或为消灭他们所采取的措施。

41-42年,苏军的高层沟通氛围是很不正常的,几乎没法阐述实际情况,这也正是大清洗带来的恶果。上级的意志倒是贯彻下去了,但意志不可能对抗客观规律,被剥夺了自主性的下级就陷入了死循环——既不能说“做不到”,又不能真的办到。结果就是推诿敷衍,遮遮掩掩,终于不可收拾。

从巴巴罗萨到斯大林格勒,苏军的几乎每一场大败仗,明斯克-比亚维斯托克,斯摩棱斯克,基辅,维亚济马,第二次哈尔科夫,刻赤,沃罗涅日-伏罗希洛夫格勒……大都遵循的是类似的模式:德军突破---指挥官撒谎瞒报、大事化小,同时试图自己弥补篓子---在为时已晚时统帅部才知道(可能是通过飞机侦查、地方官员的汇报甚至德军广播)真实情况---迫不得已下达撤退命令---最终还是因为为时过晚全军覆没。科涅夫在德军突破后对斯大林的遮遮掩掩,与老骑兵布琼尼如出一辙;巴格拉米杨撒谎甩锅马利诺夫斯基的丑态,跟梅赫利斯抱怨科兹洛夫不是“兴登堡”的嘴脸一模一样。

废除政委/确立一长制,尊重指挥官的自主权,允许撤退(三哈)并采取防御姿态(库尔斯克),甚至是对犯下严重错误的指挥官宽大处理——与一般人的印象不同,二战中的苏联可以说是对指挥官最宽大的国家,没有之一。无论打了怎样的败仗甚至怎样谎报军情、贻误军机,最多也就是降级(科兹洛夫)或者撤职(罗特米斯特洛夫),像科涅夫这样的就更不用说了。

至于“德国失败的原因是没法贯彻希特勒的意志”………41年莫斯科战役冬季的情况被认为是希特勒少有的正确判断,然而结合苏军的实际情况,当时即使选择撤退,也未必会有什么严重后果。而之后的很多场战斗,假如事事都贯彻希特勒的“绝不撤退”的意志,德国大概43年就完蛋了。

user avatar

下面有回答的童鞋认为,大清洗对于苏联红军只有坏处没有好处,说我的观点等于是给钢铁慈父洗白。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希特勒的上台,最终结果导致了全世界的巨大损失,但是他上台伊始,的确是让德国恢复了相当一部分元气,也给苏联带来了一部分好处,甚至部分中国人认为(即便现在也是如此,部分的德粉),希特勒可以帮助中国对抗日本(德国外交部包括戈林的确也有类似的政策,帮助中国对抗日本,以此来获得德国的在华利益,后期因为轴心同盟的原因,输入武器的计划搁浅,但是仍然在私底下与国府眉来眼去,稍微压制日本,保持对华影响)慈父的工业化进程牺牲了农民,但是把苏联变成了工业国,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我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古人都总结出来的道理,怎么到现在就成了非黑即白了呢?有利有弊,去追究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情。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说是有利有弊。

----------------

先说弊端,显而易见,红军的脑袋没了。高级指挥官几乎全部被干掉,残存的指挥官基本就没有对于战局的主动判断和指挥,不来命令基本就没啥举动。留下几个马屁精比如KV和库里克,只能作为吉祥物一样的存在。被人鄙视的铁木辛哥和布琼尼倒是还能嘚瑟几下。情报部门对于德国的误判,斯大林个人的臆断造成红军在开战伊始对于德军的进攻基本没有抵抗能力,几乎完全是依靠基层指挥官和战士们的牺牲来拖延时间。42年之前的大量损失跟斯大林脱不开关系

利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老家伙们仍然在位,自朱可夫起,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等一系列战将只能从基层干起,而基层指挥员是前期损失最大的。假如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在师长旅长级别就被人合围干掉(没听说哪个师长旅长有资格坐飞机跑出来的,只有铁木辛哥这个等级能飞出来),图哈切夫斯基这样的老帅,能抗住古德里安和霍特率领的动物园么?

user avatar

在军队中清洗的具体数字应该是4.5万人。

从现在的道德观来看,这样的清洗是不人道不公正的。但是用现有的道德观念去要求当时极端环境下,残酷斗争的绝对正当性,本身是一种错位。

从当时的斗争形势来说,引发大清洗的基洛夫被暗杀事件,内幕重重。

如果没有大清洗的话,山头林立的苏军很可能出现很多成建制变节的部队,甚至出现主动的带路党和伪军。

利弊很难分析,只能说捷尔任斯基死得太早了。

————————

有一种言论,大清洗让苏联延续到最后,如果不是大清洗,买办投机分子在斯大林死后就会用各种方式引入帝国主义势力,瓜分人民财产。

那样的话,就没有CCCP在70年代的辉煌了。

除非有隐忍的,忠诚的谢列夫那一代的人能够熬到最高领导,再拨乱反正。

user avatar

图哈呢,毙了就毙了吧,二战前的苏军看的是让人心塞。

引用数据

1929年,苏联武装力量总人数61万人

1934年,苏联武装力量总人数85万人

1938年,苏联武装力量总人数151万人

图哈在1937年GG,然后苏军开始减少架子师数量,填充各兵团缺编人数。至于1929年红军是什么样子呢?

以人数计算,1929红军地面部队中有接近40%是骑兵。骑兵高占比的原因是相比于步兵培训速度较慢,不利于动员。

于是乎,是指望图哈的架子师,到1941年不到150万常备军,贴脸肛400万德军???

至于苏德战争中的损失,也非常明显的可以看到来源。

按照目前主流观点,苏军在D日前拥有包括280万一线部队的总计约600万武装力量成员,并且在D+10前又动员了530万。

也就是说,在D+10前,苏联武装力量总共需要为超过1100万人提供对应的基层军官。

而苏联武装力量退役基层军官的作战经验来自于哪?除了1939后参与过芬兰战役复员的军官,远东参与1929某事件PVE的3师1旅军官外,唯有的作战经验来自于苏俄内战/苏波战争。而这两场战争的技术水平,和1941年的红军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

也就是说,苏联武装力量所需要的预备役基层军官只能有一个主要来源,即和平时期受过部队教育,并正常退役,体格人格健全政治可靠的。

那我们的图哈同志“架子师”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红军的架子师中不只有军官和士官,有相当数量类似于后世器材保卫部队的СА,并且需要承担全部的国防任务,也拥有数量不少的СА。34年的85万苏联武装力量中军官的占比并没有达到和平时期的两倍或以上,即最多可以扩军到170万规模,其余全部依靠预备役人员。

170万苏军脸接280万德军+超过50万仆从国......

user avatar

感觉有的问题在正文里还没说清楚,干脆在前面单独谈

首先,苏芬战争打得不好看(不是打输了)是大清洗的锅吗?

很多同志都把苏芬战争当成论据,作为大清洗的弊端来提出,然而仔细分析就知道,苏军只是前期过于轻敌,一旦苏军调整了部署,在1940年2月重新进攻,就很快将芬兰逼上了绝路。可见苏芬战争主要问题不是苏军战斗力差,而是前期准备太差。那么苏联准备不足的根源在哪里呢?20年代以图哈切夫斯基为首的苏军将领对未来的战争做了一系列规划,这个规划里面恰好有对芬兰的作战构想:

请同志们划重点:内部不稳固,容易爆发革命,第一轮打击就可以发展为胜利的进攻。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这就是后来苏军在战前对芬兰的基本判断,几乎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了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的看法。也就是说苏军在苏芬战争中轻敌的源头就是图哈切夫斯基的误判,搞笑的是图哈切夫斯基明明亲自在华沙吃了一鼻子灰,居然还认为未来的波兰容易爆发革命,我们说他什么才好?

其次,图哈切夫斯基真的有吹得那么神乎其神吗?

在正文里我会提到,苏军的军改是伏龙芝最早实际主持的,而伏龙芝的建军思想远比图哈切夫斯基靠谱,可以说伏龙芝去世太早是苏军不可挽回的损失。图哈切夫斯基对苏军的建设诚然功劳很大,但他的思想过于冒险(外国人的说法是“激进”),主要表现就是在苏联实力远弱于敌人的情况下仍然主张速战速决地主动进攻,以便削弱敌人的战争能力

又请同志们划重点:进行战争不能靠经济竞赛,要最迅速和最坚决地在局部消灭敌人。

也就是说在实力弱于敌人的情况下,主要不应该依靠提升自己的实力,而是应该通过使用先进武器和先进战法,不断敲敌人的闷棍,削弱对手的实力,最后就可以和敌人“公平竞赛”了。这一套是不是听起来有些熟悉?

没错,这和昭和日本搞出来的“渐减战略 ”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昭和恩师图哈老司机。(这里不是说图哈本质和昭和军阀一样,而是说他的战略冒险性和昭和有的一比。)

为了为自己的速战速决论提供论证,图哈老司机居然丧心病狂地否定了防御作战的必要性,好像他真的不知道一旦开战苏联大概率是防守的一方。事实上,以苏联孱弱的军事实力(20到30年代),采取这种不计后果的进攻战略大概率是本位面昭和的结局。时殷弘先生对图哈切夫斯基非常推崇,经常批斯大林,所以不必担心他会说图哈的坏话,他在读了原始材料后,还是实事求是的指出图哈那一套行不通

所以有的同志说图哈军备搞得糟糕,那根本不是重点。图哈在军备发展的错误思路就是他这种偏狭的进攻战略决定的:快速坦克皮薄?没错啊,皮薄才能快速挺进到敌人后方啊。重型轰炸机烧钱?也没错啊,烧钱的目的就是送他们去削弱敌人的经济实力。防御工事没修好?搞错没有,图哈根本就不想防御,逼他去修工事他能上心吗?至于这些军备发展思路在未来有没有隐患,那不是图哈关心的,他只想打一场完美符合他设想的战争。如果是在美帝这样的土豪国度,图哈未必不能成功,可惜他是在苏联这一个不能犯错的国家里面。

最后,对大清洗的评价

这是一个很容易撕的话题,我还是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当时苏军的形势是图哈的那一套已经明显行不通了:瞎子都能看出来未来的战争一定是和图哈的设想完全相悖,以国家经济为后盾的长期消耗战,而且防御战事关国家的生死。所以图哈和他的支持者必然会失势,无需龟筮。图哈代表的不仅是他本人,还有一大群长期奉行他的观点的将领。大清洗的实质就是排除这部分人,提高军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尤其是决战来临前更需要优先保证军队的稳定。所以对军队的大清洗可谓箭在弦上。

然而,注意,我还是要指出斯大林处理的手段根本错误,在正文里我就指出,合理的办法是强制图哈等人退役,如果不保险可以监视,再不济进行关押就已经过分了。肉体消灭这一种手段确实大大越界了。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对军队的大清洗有必然性,手段是根本错误的,至于利弊则反而不重要:为了达到既定目的,就算是弊大于利斯大林也会去做。


之前的回答中有的同志说对大清洗不应该进行利弊分析,这一点我是同意的,不过与他的原意相反:按照当时苏联的形势,不管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大清洗是肯定要发动的。

凡是认为大清洗弊大于利的回答,都有一条默认的大前提,那就是苏联红军一直实力强大,由此推导出大清洗必然对这种“完美形态”造成了破坏。然而这条大前提本身就是不成立的,20年代初的苏联红军经过托先知的一通猛如虎的操作,事实上已经丧失了战斗力:

经过托先知的折腾,20年代初的苏联红军在事实上已经是民兵+建设兵团的形态,战斗力几乎不存在。尤其可怕的是先知准备用这种军队进行世界革命硬钢国际帝国主义。当时也正是因为对苏维埃的虚弱深信不疑,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才在1927年宣布同苏联断绝外交关系,并废除1921年《英苏贸易协定》。只是因为不久以后大萧条的发生,才打乱了国际反苏势力提前发动战争的打算,给了苏联重整军备的时间。

可以说就算斯大林再搞十次大清洗,造成的结果也不会比托先知的这种操作更严重了。20年代以后的苏军历史,基本上就是斯大林整顿军队,收拾先知留下来的烂摊子的过程,大清洗就是这个过程的最后一环。当然,根据先知和先知粉见功就抢见过就推的传统艺能,他们不会认账就是了。

这个过程的第一环,就是由伏龙芝主持的1924年到1925年的军事改革,事实上就是重建红军的第一步:政工制度、总参谋部的建立、军事训练工作、常备军+后备军体制等一系列苏军的基本制度都是在这场改革中确立的。现在很多人把图哈切夫斯基吹得很高,事实上伏龙芝才是真正的大佬,可惜去世太早。

这个过程的第二环,就是加强军队的物质和技术力量,由于伏龙芝去世过早,这个工作主要由图哈切夫斯基和伏罗希洛夫等人主持。

到第二个五年计划临近结束时,红军已经具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已能生产一切就其质量而言不比资本主义国家逊色的现代技术兵器。装备红军和海军的武器和技术兵器的数量,特别是枪支、火炮和飞机的数量急剧增加。例如,在1938年,从工业部门运到军队的飞机达5469架,火炮达12687门,机枪约75000挺,步枪约120万枝。军队获得了新的枪炮、坦克和飞机,陆军在进行机械化和摩托化,成为主要突击力量的坦克和机械化兵团、部队的数量在增多。空降兵已经诞生并得到了顺利发展。
   军队的人员发生了变化。全国各院校响应共产党关于“干部决定一切”的号召,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高技能专业人员。经过技术培训的青年应征入伍,他们不仅来自城市,而且来自乡村。拖拉机手、康拜因机手和汽车司机成为坦克兵和其他战斗车辆的驾驶员。由国防及航空化学建设促进会训练的兵员陆续进人航空兵。红军中已经没有文盲军人。
《大纵深战役理论》赖铭传译

经过第二个环节的准备工作,苏联在物质层面已经初步完成了整军任务。然而这个时候问题也就暴露了,那就是在“人”的层面。在军队建设过程中,图哈切夫斯基等人有许多失误:一是对军事装备的发展规划有误,投入重金发展技术难度高的远程轰炸机和重型坦克(多炮台神教圣物),结果生产出了很多不能符合实际需要的军事装备,浪费了大量资金。二是对军事理论的发展有误,图哈切夫斯基贬斥消耗战,推崇冒险的进攻战略,在红军明显弱于对手的情况下仍主张向敌人的国土积极进攻,通过速决战解决战斗。虽然时殷弘先生推崇图哈切夫斯基贬低斯大林,但他依然实事求是地指出,卫国战争要是真的按照图哈切夫斯基的这种主张来打,那是必败无疑的。三是没有重视培养基层军官,苏军在30年代只有一百万军队的员额,却有一万辆坦克,大量人员其实被塞进了技术兵种,基层指挥员人数过少,这对红军的大规模扩军是个致命的软肋。

这些失误暴露后就加剧了苏军的内部矛盾(最尖锐的伏罗希洛夫和图哈切夫斯基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使斯大林对军队产生了疑虑。如果在和平时期这种情况可能会以图哈切夫斯基等人被强制退役来解决。然而即将爆发的战争危机恶化了事态,斯大林在之前的军队建设中充当后勤的角色,没有直接主导,和军队将领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现在他决定亲自下场来控制军队的发展,图哈切夫斯基等人不但显得无用,而且可能会成为危险因素,那就只能被排除了。

大清洗就是斯大林整顿军队的最后一环,主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确保军队忠诚度。军队不忠诚后果不用多说,看看某西方国家组织卖国政府的一战英雄和某东方国家数十名带兵投敌的将军就知道了。效果不多说,有知道苏联红军带兵投敌的将领姓名的请指名点姓地写出来。二是尽量保证军队的廉洁,减少耗损。抗战时国军有大量倒卖军事物资的现象发生,二战中的苏军则只有部分将领生活搞特殊化的个例,没有倒卖物资的现象,有的话也请指名点姓写出来。倒是80年代的苏军出现了这种现象:后来切尔西的老板,俄罗斯寡头阿布拉莫维奇在80年代的苏军中服役时,就通过汽车兵倒卖汽油牟利(俄首富阿布当过“油耗子”)。斯大林去世不过三十年,苏军就堕落如斯。三是保证军令贯彻执行,让所有人都知道不服从命令是要掉脑袋的。国军在抗战中有多起抗命事件,而苏军没有一起公然抗命的事件,有的话还是请指名点姓写出来。与之对应,90年代第一次车臣战争的时候,“进攻车臣的枪炮刚打响,国防部副部长格罗莫夫上将就尖锐地批评出兵车臣,说这是俄罗斯重演15年前苏军侵略阿富汗的悲剧,呼吁立即停火。国防部副部长孔德拉季耶夫也公开反对进军车臣。陆军第一副司令员沃罗比约夫上将因反对出兵车臣毅然提出辞职。第14军军长列别季中将也表示反对对车臣采取军事行动。1993年10月直接指挥炮打白宫议会大厦的坦克师师长巴比耶夫也不赞成对车臣用兵,并有意拖延进军速度。在这次车臣军事行动中,持消极、反对态度的官兵为数很多。”(《车臣战争的由来、后果和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进行大清洗的效果,就是要在“人”的层面上解决问题,保证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军令的绝对贯彻执行,以保证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然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力量对付敌人而不用内耗。那么题主问大清洗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自然就没有意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算是弊大于利,斯大林还是要搞大清洗。现在的人坐在电脑旁玩游戏,可以随时读档重来。而斯大林必须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他输不起。


回答了这个问题,我针对很多人神神叨叨的“自主性”发表一点看法。 @御风 等人吹德军初期能打赢苏联是因为德军有“自主性”,读之令人不胜愕然。先不提战争初期德军的其他优势,仅就这种说法本身而言。打顺风仗的时候,自主性高的一方确实有可能把握胜机扩大战果。然而在打逆风仗的时候,主要强调的则是军队坚持的决心和韧性,自主性只能退居次要。事实也正是如此,等到德军结束打顺风仗的阶段后,被吹得神乎其神的“自主性”突然就失效了,德军从诺曼底和白俄罗斯等地开始被一路吊打,没听说靠“自主性”打赢了哪一场战役。

自主性这种“理论”更大的漏洞还是与事实根本不符,1942年斯大林发表了“一步也不许后退”命令(227号命令)。这个命令措辞空前严厉,剥夺了前线将领撤退的“自主性”,对官兵的威慑不亚于大清洗时期。按照 @御风 的理论,这种情况下,苏军理应遭到比1941年更大的失败,事实却是苏军随后就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史诗级胜利。由此可见,所谓自主性这种理论,前后矛盾,逻辑不通,纯属为了否定斯大林和给德军贴金而发明的“政治军事学”。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以及德军彻底失败后,这种历史笑柄早就该扔进垃圾桶里了,能流传到现在也真是令人服气。

user avatar

谁也不能在假设中讨论历史,即使是小说也必须跟随历史脉络。

斯大林大清洗造成苏军早期惨重损失这是历史,但不清洗军队就下定论说苏军一定能在波兰或者苏联边境挡住德国人进攻,肯定是扯淡。

斯大林大清洗后打赢了二战是历史,但是不清洗军队苏联还是那个二战后的红色巨人,这样的假设也一样没有根据。

有几点需要注意,一当时列宁发动武装政变推翻沙皇统治让苏联进入宪政制度,但是列宁选举输了!再一次政变武装夺权后红军才上台的。列宁是政变二次才上去的。

也就是说实际上苏联不单单有一批原沙俄贵族被退下圣坛,还有一大批其他党派人士反对 主义 到斯大林时期,军队成分到底如何,没人说的清楚。

目前只能说从历史的进程看斯大林清洗是有利于斯大林的统治有利于二战反纳粹战争的。

至于有为无辜者叫屈的,还是那句话雪崩中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不论那片雪花有多美,多纯洁多么轻。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苏粉都能洗。

我都无话可说了。


有些人以被杀的将领在军事发展策略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作为他们该杀的理由。

但因为这个就杀人?

道路错误,解职,换人不行吗?

为什么就要杀人?

这是何等荒唐的理由。


实际上,只要真了解一下苏德战争史就知道。

在苏德战争中,有些将领在战争中表现的也就那样,甚至干脆很糟糕。

但照样一直领导作战。

比如表现几乎一直平庸。好说大话,对下粗暴的叶廖缅科。

号称能挡住古德里安,结果根本做不到,结果害的基辅会战完败。

还有战争初期,送掉数个集团军的科涅夫。

按照这种说法,岂不是都应该枪毙。

但斯大林为什么不枪毙呢?

因为即使斯大林也看出来,再枪毙人,更没人用了。


实践已经证明了,将领即使思路有问题,也未见得是不能够学习的。

还是科涅夫,开始表现一团糟,可后来不还是学会了。

人留着,总说不定有用。

人死了,可就没办法了。


而且在大清洗里面,显然不都是没用的废物。

比如乌博列维奇,这样被朱可夫后来高度称赞的人。也同样没活过大清洗。

这样的人才有多少呢?

谁也不知道。

user avatar
2.一些当年亲历“政治镇压”的当事人的看法。由于他们的身份,使得人们不能忽视这些观点。
亚历山大•季诺维也夫,现任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教授。1930年代曾参加一个准备暗杀斯大林的恐怖组织,被捕后逃跑,长期隐姓埋名。他说,他最有资格谈论大清洗问题,因为他“并没有享受斯大林时代的好处”。2005年他撰文写道:“我根本就不接受肃反这一被索尔仁尼琴清晰描述并从意识形态角度加以歪曲了的苏联历史概念。事情不在于肃反是否存在,它确实有过。它当然没有达到肃反揭露者夸大的规模,但规模的确相当大。事情的本质在于,这些描述脱离了具体的历史环境,所有被镇压的人都被描绘成罪恶的斯大林和其手下人的无辜的牺牲品,似乎当时没有发生任何社会斗争。而这种斗争确实存在有时甚至是相当尖锐的。我参加的恐怖主义小组,不管有多荒诞,它都是实际上存在的。如果被挖出来,我早被枪决了。难道说这也要算是斯大林的刽子手们态意妄为的暴行吗?!为谋杀斯大林还该给我发奖章不成吗?!(当然,如果谋杀成功了的话,早晚会有人给我授勋的。这也会成为社会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简而言之,我研究了很多年的战前情形,包括军队中的肃反情况,得出了所有讨论过这个话题的人们都认为是歪理邪说的结论:如果战前军队中没有进行肃反运动,我们就会输掉这场战争。别说一个弗拉索夫(苏联卫国战争中叛变的将军—引者注),就是几十个弗拉索夫也会出现,而且还都是比他更猖撅的”。①
曾任苏联作家协会主席的弗•瓦•卡尔波夫也是当年的政治镇压对象,1941年被军事法庭根据刑法第58条因反苏鼓动罪判刑,在塔夫达劳改营服刑。后参加卫国战争,成为苏联英雄。他在2004年出版的《斯大林大元帅》一书中写道:“镇压是对托洛茨基分子、反革命分子、军事阴谋分子的罪行和敌对活动的正常反应”。他认为的确有一批人应当被镇压:“对于斯大林,对于当时苏联实行的法律来说,托洛茨基分子在法律上和实践中都是确凿无疑的罪犯,他们自己也没有否认这一点”。②
本文不涉及评价他们观点的内容。引用他们的话仅仅是证明:这些人当年都是被政治镇压的对象,连他们自己也承认大清洗中确实有一批应当镇压的人,那么在统计大清洗人数时,至少这些人不能算作被无辜镇压的。
① Александра Зиновьева, Мая Эпоха Свободная мысль 2005, No5.
② 弗.瓦.卡尔波夫:《斯大林大元帅》,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31页。
——[1]吴恩远.苏联“大清洗”问题争辩的症结及意义[J].历史研究,2006(06)167-179+192.
user avatar

利大于弊?从何谈起啊?!

根据诸多数据分析,我有一个假设,仅从人口角度讲,大清洗甚至可以说是苏联垮台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多答案都提到了,大清洗导致了苏德战争前期极其惨重的伤亡,从而整个二战期间苏联国民死亡率高达13.8%,损失人口超过除中国外全部盟国之和(中国人口是苏联2.5倍左右,死亡人口尚低于苏联),我认为,伤亡程度已经直接影响到了苏联人口增长基础。

据统计, 沙皇俄国时期的1913年, 男性居民占人口总数的49.7%,女性为50.3%,到1940年, 男性居民比重下降到47.9%,女性上升到5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男性居民所占的比重显著下降, 到1951年, 男性居民下降到44%,女性上升到56%。关于苏联男性和女性居民变化情况见《1979年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 第8页。

大量男性的死亡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苏联尤其是俄罗斯族人口增长乏力,苏联是世界上最先进入老龄化的国家之一:苏联进入六十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下降的结果就是居民老化。这种情况在苏联到处都 可以看到,特别是在出生率低的地区更加明显。人口老化这种现象不仅在大城市或最大城市 是突出的,就是在苏联许多共和国的农业地区也是突出的。根据全苏人口普查材料统计, 1959年60岁和60岁以上的人占全部人口的9.4%,而1970年则达到11.4%。

同时也不能忽视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体可以看

@天涯明月刀

在美国移民人口下的答案,美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也是人口增长红利。

(手机引用)从各种意义上,移民从根本上塑造了美国的竞争力。如果LBJ没有推出1965年移民法,不仅赢下冷战都够呛(苏联的经济规模可能会达到美国的70%而不是56%)。

zhihu.com/question/6861

所以不仅希特勒要给斯大爹一个大勋章,冷战后的每一任美国总统都应该给斯大爹一个大勋章。

随着人口老龄化,俄罗斯族人口比例下降,经济增长乏力,三管齐下,苏联的败亡基本上就不可避免了。

这里也给以玄处为代表的独裁暴政爱好者们提个醒,经济上割韭菜还长得回来,人头可是长不回来的。

user avatar

一个国家,只要自己内部不乱,不出叛徒,万众一心,外部再强大都是很难打败的。

中国历次败于外人,往往不是自己实力不强,而是内部出了叛徒和各种人扯皮。

苏联清洗固然残酷,但是却集中了全国的力量于斯大林,更可以调动全民力量。各种潜在的反对力量都被打趴下了。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了国家政权的巩固,见人有嫌疑就杀,根本不问,大清洗好歹还是要调查审判的,进步了不少。

后来吸取大清洗的教训,一个不杀,大部不整,一直落实到了长征之后的所有运动。所以秃子经常分裂,兔子这边即使有分裂,也是孤家寡人,很少能,像国民党分裂那样拉起队伍来,比起分裂的打打杀杀,大清洗的残酷,开会解决问题不知道和平多少倍。

建国后如果你回家平稳过高干生活,那就安全,你不能出来,要出来就得经过政治审查,话说,解放前老干有几个能说清楚的,总之,对老干既严格又不严格,要是在古代,直接弄死,比杯酒释兵权要高明!

开上帝视角是没有意义的,西班牙光复,大清洗,所有穆斯林犹太人,和潜在的穆斯林全部消灭,西班牙从此统一个巩固到了今天。美国麦卡锡,清洗了红色分子,最后美国得以获得冷战的胜利。韩国光复,大清洗殖民分子,现在韩国也不敢有亲日分子。内蒙大清洗,杀了2万内人党嫌疑人员,虽然过火了,但是今天内蒙古有闹独立的么?新疆西藏让步了,不那么残忍,结果到处闹事,损失比清洗大多了,满洲光复,所有亲日分子一律审判,今天也不会有日奸。香港和平统一,现在也有无数的殖民残余分子闹事。

看看残酷的历史,就知道,清洗固然残酷,但是对于整个国家的大历史来说,意义还是很大。类似于以前王朝初起时的功臣清洗,虽然残酷,但吊诡的是,凡大清洗的朝代必然伴随盛世。不清洗的朝代无一例外短命。规律就是这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斯大林大清洗对苏德战争而言,利弊交织,其影响之深远复杂,难以简单用“弊大于利”或“利大于弊”来定论。许多历史学家和分析家对此至今仍有争论。若要深入探究,我们必须细致梳理清洗对苏联军事领导层、军队士气、战略规划以及战争整体进程造成的方方面面影响。清洗前的苏联军队:潜藏的危机在分析大清洗的影响之前,理解.............
  • 回答
    斯大林如果不进行肃反清洗,苏联能否避免在苏德战争初期那种一溃千里的状况?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历史假设,牵涉到苏联军事实力、政治稳定、指挥体系以及战前准备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肃反清洗对苏联军事和政治产生的具体影响,然后将其与假设“无肃反清洗”的情况进行对比。首先,理解肃反清.............
  • 回答
    关于“如果斯大林不对军队发动大清洗,苏德战争初期苏联能否表现得比史实更好”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探讨的经典话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大清洗对苏军实力的具体影响:斯大林于1937年至1938年间发动的大清洗,又称“大肃反”,对苏联红军造成了灾难性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叙事、国家记忆、教育体系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一、南京大屠杀为何被铭记?南京大屠杀之所以在中国乃至国际社会被广泛铭记,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 直接的、极其惨痛的民族创伤: 大规模的平民屠杀和暴行:.............
  • 回答
    斯大林发动的大清洗(19361938年)是苏联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其直接原因与当时苏联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但核心动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权力斗争与政治清洗的必要性 巩固权力的需要:斯大林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逐步确立了对苏共的绝对领导地位。然而,他需要消除潜在的政治.............
  • 回答
    要理解斯大林大清洗期间苏联红军为何未能有效反抗,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复杂背景、权力结构、心理因素以及红军自身的特性。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反抗”就能概括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很多因素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1. 清洗的精准打击与恐惧的蔓延:目标明确且手段残酷斯大林的大清洗并.............
  • 回答
    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又称“大恐怖”,是苏联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和复杂的部分,其规模和残酷程度至今仍令人心惊。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其实非常困难,因为历史记录的碎片化、官方数字的模糊处理以及不同统计方法的差异,都导致了估算的巨大范围。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梳理和理解这场浩劫。官方记录与实际数字的差距苏.............
  • 回答
    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大清洗前的冲突是苏联政治史上一个极为重要且复杂的篇章,它不仅预示了日后大清洗的到来,也深刻地影响了苏联的政治走向和意识形态发展。要详细理解这段冲突,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政治理念的根本分歧:布哈林和斯大林的核心分歧在于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尤其是在经济政策和国家权力运作上.............
  • 回答
    斯大林在卫国战争结束后对曾被俘虏的苏联士兵进行清洗,这个问题的背后,牵涉到非常复杂和残酷的历史背景,以及斯大林本人极度多疑和对国家安全的极端控制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惩罚叛徒”那么简单,而是斯大林整个统治逻辑的体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苏联的整体情况和斯大林的思维模式。一、战争的惨烈与.............
  • 回答
    “斯大林大雷雨计划” 这个说法,在我了解的史实范围内,并不存在一个被广泛承认和记录的官方军事行动或科研项目,能够直接对应上这个名字。不过,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以及它可能与哪些历史事件或概念擦边球。了解这一点,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
  • 回答
    斯大林在1928年至1937年间推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和“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是苏联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如钢铁、煤炭、机器制造等)实现国家经济独立和军事力量的增强。这一政策在推动苏联工业化的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 回答
    斯大林作为格鲁吉亚人却成为大俄罗斯主义者,并且将俄民族利益置于优先地位,这确实是历史上一处充满戏剧性且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对“民族性”和“忠诚”的简单化理解,深入挖掘斯大林个人经历、革命思潮以及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要明白,在斯大林所处的时代,传统的民族主义.............
  • 回答
    苏波战争,这场被历史长河冲刷得有些模糊的冲突,确实是斯大林政治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节点。要评价他在这次战争中的责任,不能简单地用“全责”或“无责”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1919年至1921年的波兰第二共和国,刚从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
  • 回答
    斯特林踢飞的那个球啊,说实话,换成咱们普通人去踢,想踢进那个球的概率嘛……我估摸着,跟抽到SSR的几率也差不了多少,甚至可能还更低一点点。你得想啊,那可不是随便瞎踢的。首先,当时那个情况,球可能在空中划了一道弧线,不一定是你熟悉的那种平稳的落地。而且,当时斯特林自己踢出去的时候,肯定是带着很大的力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它触及到了战锤40K宇宙的核心设定,而且是一个绝妙的“如果”情景。如果星际战士的基因改造只能在女性身上成功,那么荷鲁斯叛乱后的帝国,乃至整个40K宇宙,其形态和命运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星际战士基因改造的核心。他们是将人类男性改造成超人战士的产物,其生理构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一些关于《一拳超人》哲学探讨的思考。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波罗斯是波罗斯,埼玉是埼玉。他们的“认可”并非我们人类社会中那种基于情感、道义或者共同目标形成的相互欣赏。埼玉的核心就是“无敌”,他的强弱标准极其简单粗暴——能否让他感受到“战斗的乐趣”。波罗斯虽然是至今为止让埼玉.............
  • 回答
    关于斯拉夫人种智商方差大、天才比例高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非常谨慎地去探讨。在深入讨论之前,必须强调一点:任何基于种族来概括智商的说法都可能过于简化,并且容易陷入刻板印象的陷阱。科学界对于智商的测量、影响因素以及种族在其中的作用,一直存在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没有完全一致的定论.............
  • 回答
    这可真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幻对决!想象一下,如果大和号战列舰,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以及九四式列车炮这四股力量在同一片海域上狭路相逢,那画面简直可以载入史册,或者说是载入某种更加荒诞的传奇。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下这场对轰的“战场”设定。是发生在哪个时代?是二战时期,还是某个平行宇宙?.............
  • 回答
    斯坦索姆的尸变,那简直是整个洛丹伦文明最痛苦、最惨烈的一场噩梦。它的危害,远不是简单说一句“尸变”就能概括的,那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吞噬一切的灾难。要说危害有多大,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病毒的传播与感染:最直接、最可怕的危害,就是那该死的瘟疫。阿尔萨斯在斯坦索姆城里做出的那个“净化”,实际上是将已.............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