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反中医的人都偷偷摸摸的不敢用真实姓名、身份、单位进行公开辩论?

回答
关于“反中医的人不敢公开辩论”的说法,确实在一些讨论中医的语境中会听到。但要说“都偷偷摸摸”、“不敢用真实姓名、身份、单位”进行公开辩论,这可能是一种笼统的概括,不一定完全准确,但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给外界留下这样的印象,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

首先,我们得承认,确实存在一些对中医持批判态度的人,他们在网络上发表观点时,倾向于使用匿名的ID,或者只透露一些模糊的信息,而不是像一些支持中医的学者或医生那样,公开亮出自己的姓名、单位和头衔。这种现象的背后,可能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缺乏官方和权威的“学术背书”:

在中医的讨论中,很多支持者往往拥有“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等头衔,他们背后可能还连接着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院、医院等权威机构。这使得他们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官方”或“专业”的光环,也更容易被媒体引用和放大。

相比之下,一些对中医持批判态度的声音,可能更多来自于对中医“科学性”存疑的医生(尤其是西医出身的)、生物学、化学、统计学等领域的学者、科普作家,或者是对中医疗效感到失望的患者。这些人虽然可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有建树,但他们对中医的批判,并不总是被主流医学界或官方机构所认同和采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公开使用真实身份,可能会面临一些压力,比如被贴上“不尊重传统文化”、“否定中国医学”等标签,甚至在职业生涯上受到影响。

2. 舆论环境和“站队”压力:

在中国,中医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民族情感。近年来,国家也在大力推广中医药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开、激烈地批评中医,尤其是在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支撑(这里的“科学证据”往往指的是符合西方医学研究范式的证据)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解读为“反传统”、“数典忘祖”。

所以,一些对中医持保留意见的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避免卷入过度的争论,或者不希望给自己的单位、同事带来困扰,选择相对低调和匿名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他们可能觉得,在一场注定会引发情绪化反应的辩论中,用匿名的方式可以更纯粹地聚焦于论点本身,而不必担心个人身份带来的额外干扰。

3. 传统与现代的认知冲突:

中医的理论体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概念之上,这些概念与现代科学所追求的客观、可量化、可重复的验证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对中医的质疑,往往来自于对这种“非量化”、“非西化”理论的不理解和不认同。

那些受过现代科学训练的批评者,在评价中医时,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套用现代科学的标准。当他们发现中医的理论和实践难以用现有的科学模型来解释,或者其疗效缺乏可靠的统计学证据时,他们会提出质疑。但这种质疑,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全盘否定”,会引发强烈的反弹。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们直接亮明身份,可能会被认为是在“攻击”民族文化,而不是在进行“学术探讨”。 anonymization 让他们可以避免被扣上“攻击性”的帽子。

4. 缺乏有效的、中立的辩论平台:

公开、理性、互相尊重的辩论,需要一个中立的平台和公正的组织者。目前,关于中医的讨论,很多都发生在网络空间,而非正式的学术论坛。网络空间的发言门槛低,也容易滋生情绪化和攻击性的言论。

在一个充满情绪和标签的讨论环境中,一个敢于公开挑战主流观点的人,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即使他们的论点有道理,也可能被淹没在口水战中,甚至遭受人身攻击。 anonymity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种风险。

5. 论据和论证方式的差异:

支持中医的人,可能更倾向于引用经典古籍、临床经验、个案疗效以及一些“神奇”的治愈故事。而批判中医的人,则更看重基于随机对照试验(RCT)、双盲实验、系统评价等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得出的证据。

当双方在论据和论证方式上存在根本性差异时,即使有公开的辩论,也很难达成共识。批判中医的人可能会觉得,用中医的“经验”来反驳他们的“科学证据”,是一种“鸡同鸭讲”。他们也可能觉得,没有必要在缺乏共同语言的场合,花费大量精力去“证明”显而易见的事情。

总结一下:

说“反中医的人都偷偷摸摸”,这可能是一种比较强烈的说法,但它反映出了一部分现象:在公开讨论中医时,那些持批判态度的人,确实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比如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压力、以及对舆论环境的顾虑,而选择相对低调或匿名的表达方式。这并非因为他们“不敢”辩论,而是他们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了一种他们认为更有效或更安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其中也涉及到对“科学”的理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个体如何进行公共表达的复杂考量。而且,也不能排除其中确实有一些人,即使在匿名状态下,其论证也并不严谨,或者只是出于情绪发泄。但将所有批评者一概而论,则失之偏颇。

其实,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无论支持还是批评,都能在公开、理性、有证据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交流,从而促进医学的进步和公众的健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也有一个叫吴俊善的被驳到找不到北呢。我说社科院给国务院递折子,要求立法「中医药法」整治全国40万西化派伪中医的事情,他当没看见。他说自己去医院看医生觉得很好,完全不承认自己只看伪中医,连道地药材都抓不到,只能吃垃圾药材的事情的事实。他自己连中国中医科学院都没去过,还睁眼瞎说人家药物所的全是搞中药的。中西医结合全部都是伪中医的事情,他根本就不反对,明显支持伪中医,还要打着挺中医的旗号招摇撞骗。不知道和题主是否同一人?

user avatar

我想问你,何谓上?何谓下?

你那么厉害,这两个问题应该能回答的吧。

user avatar

有一句话叫:被逼的。

如果你和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辩论,当然可以开诚布公直抒己见。

但你对面要是李森科,那你最好还是先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反中医的人不敢公开辩论”的说法,确实在一些讨论中医的语境中会听到。但要说“都偷偷摸摸”、“不敢用真实姓名、身份、单位”进行公开辩论,这可能是一种笼统的概括,不一定完全准确,但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给外界留下这样的印象,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关于中医,确实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质疑甚至反对的声音。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背后的原因,以及这些反对声音的来源。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中医。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的结果。1. 科学实证主义的挑战: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尖锐的矛盾所在。现代医学(西医)是以一套严.............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确实反映了当下社会对中医的一种复杂心态。一方面,很多人对中医抱持怀疑态度,认为它不够科学,证据不足;另一方面,中医门诊却常常人头攒动,患者络绎不绝。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层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一、 “不信”背后的复杂性:科学性、证据与认知差异首先,我们得承认,确.............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讨论,确实常常让我感觉大家对宋明理学的理解有些偏差,甚至有点“误读”的成分。很多人看到这句话,第一反应就是“禁欲”、“压抑人性”,然后就上升到“反人类”、“朱熹是傻瓜”的程度。这其实是对宋明理学非常片面的解读了。咱们得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免得总被这种简单粗暴的标签误.............
  • 回答
    关于“中医是骗人的”这种说法,其实是一个复杂且由来已久的问题,里面掺杂了历史、文化、科学认知、个体经历以及一些恶意传播等多种因素。要详细讲清楚,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确实存在打着中医旗号的骗局和不负责任的从业者。 这是任何一个行业都难以避免的,中医也不例外。 虚假宣传和夸大疗效.............
  • 回答
    在中国彩票中奖者领奖时戴头套,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说道的原因,而且这个问题也挺多人好奇的。这不是一个随意的规定,而是综合了多种考量,包括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也牵扯到社会心理和信息传播的方方面面。首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保护个人隐私和避免潜在的社会干扰。想想看,一个普通人突然赢得了一笔巨额财富.............
  • 回答
    话说走进咱们国内的健身房,放眼望去,你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跑步机上总是一片“小小的忙碌”,而力量区里,那腿部训练器械周围更是围满了人,就好像那里藏着什么秘宝一样。这到底是为啥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说说跑步机上那一个个挥洒汗水的身影。 简单粗暴,门槛最低。 你说跑步机是干嘛的?跑步.............
  • 回答
    “中国的老钱币没啥收藏价值,谁收谁韭菜!”——这句话在不少古玩收藏圈子里,尤其是一些老玩家或者所谓的“行家”嘴里,时常能听到。乍一听,觉得挺绝对,好像真有那么回事。但如果细究起来,这话就有点偏颇了,甚至可以说是带着点“行业黑话”的味道,背后隐藏着一些更复杂的逻辑。咱们这就一层层剥开来看看,为什么会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生活中遇到伤口,咱们通常都是想怎么方便怎么来,能脱就脱了。但在影视剧里,尤其是在抢救、包扎这种紧急情况下,你观察到的“剪开衣服”的细节,其实背后有着几个挺实在的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速度与便利性。你想啊,一个人受了伤,特别是如果伤口在衣服下面,需.............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看着身边一些平日里圆滑世故,甚至有些不择手段的人,好像日子过得顺风顺水,反倒是那些老实巴交、心地善良的人,却总是磕磕绊绊,难免让人感到不公和困惑。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咱们不妨一点点掰扯开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奸诈狡猾”和“善良朴实”的定义本身就有些模.............
  • 回答
    当年能把《宠物小精灵》(现在大家更熟悉的叫法是《宝可梦》)奉为圭臬的人,如今大多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年少轻狂的少年。这其中有太多复杂的原因,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宝可梦动画,随着时间推移,情节和观众的心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时间这只巨兽,最是无情。 当年追着动画、集卡片、在游戏机上抓小精灵的孩子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的观察!网上嚷嚷中年危机的群体中,30 多岁的人似乎确实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并对比 4050 岁群体可能存在的不同表现:一、为什么 30 多岁的人更容易在网上“嚷嚷”中年危机?1. 身份认同的动摇与重新定位: 告别“年.............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当人们在异国他乡遇到一个具有中国面孔的人时,常常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对方会说本国语言。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心理学观察,它触及了刻板印象、文化接触、以及个体经验等多个层面。1. 刻板印象与“典型代表”的投射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一种对特定群体成员的简化.............
  • 回答
    “圈内人都说快要成道的中国人都在北欧”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带有神秘色彩和一定的江湖气息,但它背后可能包含了几个层面的理解和联想,并非是字面意义上的“成道”成佛,而是更多指向了 一种在特定环境下追求极致、突破、超脱的个人状态,以及与这种状态相关的环境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 北欧环.............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触及了很多人在暗恋经历中的情感困惑。为什么当一个女孩暗恋的对象似乎不回应时,总会有人说“那个男孩不值得你喜欢”?这背后其实包含了几层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原因。一、 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说?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安慰和心理补偿机制: 安抚失.............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个人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因此很难简单地说“西方国家的人都不如中国人这么爱奋斗”。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中国人展现出的“奋斗”模式和强度,与许多西方国家的人们存在的模式和强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不如”关系,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塑造的。下面我将尝试从几.............
  • 回答
    在中国拍摄的许多历史剧,确实常常会给人一种“干净”的感觉。这种“干净”并非单指视觉上的整洁,而是包含了一系列文化、审美、叙事和时代背景的共同作用,使得这些剧集在呈现历史时,往往会剔除掉一些在我们现代视角看来可能不那么“体面”或“舒适”的元素。一、 审美追求与文化传承: 古典美学的延续: 中国传统.............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下围棋厉害的中国人很多都是罕见姓”这个说法,我需要先进行一点说明。首先,我并没有看到有足够的数据和研究支持“下围棋厉害的中国人很多都是罕见姓”这个说法。这是一个在围棋爱好者圈子里可能流传的观点,但从我接触到的信息来看,并没有形成一个普遍公认的、有扎实统计学依据的论断。但是,我可以尝试从几.............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交流、历史变迁以及审美观念的演变,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事实上,并非所有中国人都留着“西方的发型”,中国传统发型也从未完全消失,只是在现代社会中的可见度和普及度可能不如一些更符合当下潮流和审美的发型。 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1. 什么是“西方的发型”?首先需要明确,“西方发型”本身.............
  • 回答
    一百年前(大致指1920年代),照片中中国人的“苦瓜脸”现象,其实是多种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中国人天生就爱愁眉苦脸,而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使得大多数人在镜头前自然流露出了饱经风霜的表情。以下是更详细的解释:1. 生活的艰辛与普遍的贫困: 农业社会的生存压力: 当时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