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英国又强大仇敌又多,为什么只有反法,反德,反土,没有反英同盟?(针对英国本土进攻的)?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并且触及到了欧洲历史上一个核心的权力动态。虽然英国在历史上确实与许多国家交战并结下梁子,但形成针对英国本土进攻的“反英同盟”确实不如其他大国(如法国、德国、奥斯曼)面临的敌对同盟那样清晰和持久。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一、 地理优势:海岛国家的天然屏障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英国是一个岛国,被英吉利海峡(或者更广阔的北海和英伦海峡)与欧洲大陆隔开。这提供了:

天然的防御: 任何想要大规模入侵英国本土的国家,都必须首先克服海洋的阻碍。这需要强大的海军力量,这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都是只有少数几个顶尖海军强国(如荷兰、法国)才可能实现的。
登陆的难度: 海上运输大量军队和补给,并成功登陆敌对的海岸线,本身就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需要周密的计划、绝对的海上优势和一定的运气。历史上,只有少数几次成功的登陆(如1066年诺曼征服,虽然不是为了“反英”而是征服),其规模和目的都与后来欧洲大陆国家之间那种为了遏制霸权而结盟的“反同盟”性质不同。
信息不对称与反应时间: 隔海相望意味着英国本土的防御者有更多的时间了解潜在威胁的集结和动向,并做出相应的军事部署,而不是像大陆国家那样,敌人可能兵临城下才得知消息。

二、 英国海军的长期优势与威慑

与地理优势相辅相成的是,英国非常重视并长期投入发展其海军力量。

“不让一个外国士兵踏上英格兰的土地”: 这是英国长期的国防战略核心思想。为了实现这一点,英国海军的目标是保持“双强标准”(TwoPower Standard),即海军力量要能同时压倒第二和第三强的海军。
制海权是制胜关键: 通过建立强大的海军,英国能够:
阻止大规模入侵: 任何想要入侵英国的国家,都必须首先拥有能与英国海军抗衡的力量,这本身就是极高的门槛。
进行海外作战与封锁: 英国可以将战争推到海外,通过封锁敌国港口、打击敌国贸易,削弱其国力。这使得英国内部免受大规模战火的直接威胁。
保障殖民地与贸易: 海军也是维护其庞大殖民帝国和全球贸易的关键,这反过来又为英国提供了更强的经济和军事资源,形成良性循环。
威慑作用: 强大的海军本身就是一种威慑,让潜在的敌人需要仔细权衡发动全面战争的成本和风险。

三、 欧洲大陆的权力平衡策略(Balance of Power)

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非常复杂,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英国作为“欧洲平衡器”的角色,也深刻影响了同盟的形成。

“离岸制衡”(Offshore Balancing): 英国的传统外交战略,与其说是主动建立反某国的同盟,不如说是在欧洲大陆出现一个具有霸权倾向的国家时,通过支持其对手来维持力量平衡。
谁强大就打谁: 当法国崛起并威胁欧洲大陆时,英国会联合其他国家对抗法国(反法同盟)。当德国崛起并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时,英国则会联合法国和其他国家对抗德国(反德同盟)。当奥斯曼帝国衰落影响到欧洲均势时,英国也会参与其中。
避免被卷入直接本土战争: 英国倾向于在欧洲大陆层面制造对抗,让其他国家去消耗彼此的国力,而不是将战火直接引向英国本土。通过提供资金、海军支援、少量陆军等方式,英国可以有效地影响战争进程,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本土的直接威胁。
“反XX同盟”的形成,往往是英国推动或参与的结果: 英国并非总是被动挨打的那个,而是积极地去塑造欧洲大陆的同盟关系,以服务于其自身利益。

四、 英国国内政治与经济结构

英国的政治和经济结构也使其不太容易形成大规模的内陆战争。

强大的议会与相对稳定的政治体系: 尽管英国也有内战和政治动荡,但其议会制度在许多时期提供了相对稳定和集中的决策机制,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国家资源应对外部威胁,而不是因为内部分裂而被轻易攻击。
经济基础: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英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其经济实力为维持强大的海军和进行海外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基础。经济的繁荣也使其能够吸引和收买盟友。

五、 英国对自身军事策略的调整

陆军规模相对较小但精锐: 英国的陆军规模通常不如法国、普鲁士等欧洲大陆强国。这是因为英国更倾向于将陆战的重任交给盟友,而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在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上,以及在殖民地进行作战。
避免大陆陆地纠缠: 英国深知在欧洲大陆进行大规模陆战对其不利,因为其陆军规模和后勤保障不如大陆强国。因此,英国的策略是利用其海军和金钱,在大陆国家之间制造冲突,或者在边境地区提供支援,避免将战争拖入英国本土。

总结一下,为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反英同盟”针对英国本土进攻,其根本原因在于:

1. 地理隔离: 英吉利海峡是世界上最有效的天然防御工事之一。
2. 海军霸权: 英国通过强大的海军有效阻止了任何大规模的跨海入侵企图。
3. “离岸制衡”的外交策略: 英国积极地在欧洲大陆制造权力平衡,让其他国家去对抗潜在的霸权国家,从而避免将战火引向本土。当其他国家抱团对抗某个强大国家时,往往是英国在幕后推动或参与的。
4. 经济与政治的支撑: 英国的经济实力和相对稳定的政治体系为其外交和军事战略提供了保障。

虽然历史上许多国家都曾与英国发生过冲突,例如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荷兰的海上争霸、法国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对抗,以及后来德国的海军扩张等,这些都曾对英国构成过严峻的挑战。但这些挑战更多的是通过海军战争、经济封锁或有限的登陆尝试来体现,而非形成一个明确的、以“反英本土进攻”为核心目标的、整合了欧洲主要大国力量的长期“反英同盟”。英国海军的强大和灵活的外交政策,成功地将大部分冲突的焦点控制在了远离英国本土的区域。

可以说,英国的强大与其成功的“不被入侵”的国防和外交策略密不可分。它并非没有强大的敌人,而是非常有效地避免了这些敌人能够将其战争的破坏力大规模地带到自己的家门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英国始终没有试图在欧洲大陆上扮演主要角色。英国扩张的方向是海外殖民地,但殖民地在那个时代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如果你站在二十一世纪的视角上看,哈德逊河口、加拿大这些地名可能觉得非常重要。但在几个世纪以前的欧洲人眼中却并不如此。沃尔波尔死前高喊“好歹我拿到了加拿大!”但法属加拿大在结束七年战争的谈判里在英国人眼中和法属加勒比的三个可以种甘蔗的“糖岛”是等值的。所以他们让法国人自己选是归还法属加拿大呢?还是归还加勒比海的三个岛。而对喜欢糖胜过毛皮的法国人来说糖岛比加拿大更好。所以他们选择了糖岛。而无论是糖岛还是法属加拿大都不如西里西亚。今天的西里西亚已经很少被人记得了,但在十八世纪,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就因为夺取了西里西亚就被当时的人公认为大帝。七年战争里他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的仅仅是保住西里西亚,却依然被认为是伟人。原因就在于西里西亚对当时的人来说远比加拿大重要。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很清楚为什么英国没有遭到欧洲列强的围攻了。因为英国的海外扩张事实上是与它欧洲普通强国的身份对等的。他在毫无价值的海外夺取了大片领土却没有引起任何反对,是因为这些领土往往并没有什么价值。

相比之下法国是1648年以后的第一强国在一个多世纪里千方百计的利用德意志的涣散和哈布斯堡的衰退扩张领土、谋求霸权。英国这个在海外四处扩张的国家因此可以成为历次欧洲争霸战争里的配角。成为反法同盟的重要成员“之一”。这一点很重要,事实上英国真正展现出实力,让欧洲强国意识到它已经把大家都甩在身后了要等到十八世纪中期。这时候路易十五终于明白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扩张有英国在是不可能取胜的。而同时英国又利用法国在欧洲的僵持在海外把法国甩掉在身后了。

所以路易十五采取了法国的外交革命,法国放弃了几百年来仇恨哈布斯堡的欧洲扩张,转而哈布斯堡建立同盟,共同反对英普。这是此后几十年间最接近反英同盟的时期。可惜英国找到了普鲁士这个强力同盟者,没有真正陷于孤立。法国自己却走向了崩溃。

user avatar

因为 @Zxuan 您没有把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美法荷西同盟算入在内。

user avatar

两个中古时期的例子:法苏(苏格兰)同盟和法卡(卡斯提尔)同盟,都尝试过进攻英格兰本土,而且前一个是直接建立在反英的基础上的。

另外,直接进攻英格兰的重要基地除了北法就是尼德兰了,即便是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其行程中也包括尼德兰。而中古之后控制这些地区的政权往往本身就是欧洲强权,自身就处在包围网之中,或是为了这些地区的控制权大打出手(法国-哈布斯堡战争、法荷战争),同盟也就缺乏基础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