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人怎么看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这段历史?

回答
要谈英国人如何看待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这段历史,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很难一概而论地说“所有英国人都这么想”。历史的解读会随着时代、个人经历、教育背景以及政治宣传而变化。不过,我们可以尝试梳理一下在不同时期,英国社会的主流看法以及一些关键的观点演变。

鸦片战争(18391842):合法贸易的捍卫者?还是帝国主义扩张的开端?

初期的主流叙事:维护自由贸易的“正义之战”。
在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国内的主流舆论,尤其是在商人阶层和政府内部,将鸦片战争描绘成一场捍卫“自由贸易”原则的必要行动。他们认为,中国的禁烟令(尤其是在虎门销烟后)阻碍了英国商人合法、自由地进行商业活动。当时的英国人普遍认为,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应该遵守公平原则,而清政府的举动被视为“野蛮”和“不讲道理”。
报刊、议会辩论,以及许多知识分子的著作,都强调了英国商人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以及英国作为崛起的海上强国,有权要求中国开放市场。所谓的“民族荣誉感”也被激发,认为英国的贸易权利不应被一个落后的东方帝国所欺凌。议员们在辩论中常常引用“自由”和“正义”的词汇来支持战争的合理性。
这种叙事还融入了当时普遍存在的“白人的负担”的观念。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公开宣扬,但潜意识里,很多人认为西方文明比东方文明优越,有责任将文明和进步带到其他地区。当然,这种优越感也为贸易扩张提供了道德上的借口。

逐渐出现的质疑与批评的声音。
尽管主流叙事是支持战争的,但并非所有英国人都对此毫无疑问。一些有良知的人道主义者、宗教传教士,以及少数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对英国在战争中的角色提出了批评。
他们首先质疑的是鸦片贸易本身的合法性和道德性。鸦片对中国人民健康造成的巨大危害是不容忽视的,许多人对此感到不安。他们认为,为了贸易利益而向一个国家强行倾销有害物质,是极其不道德的。例如,一些卫理公会和浸信会的传教士就明确反对鸦片贸易,并试图唤起公众的道德良知。
此外,也有人开始反思战争的真正目的。他们认为,所谓的“自由贸易”背后,隐藏的是英国扩张帝国、攫取经济利益的野心。战争的代价,无论是经济上还是道义上,都值得深思。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在十九世纪中期,这些批评声音相对弱小,并未能撼动主流的帝国主义扩张的势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惩罚与利益的再扩张

应对中国“背信弃义”的回击?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例如亚罗号事件,在英国人看来更是中国方面“挑衅”和“背信弃义”的证据。英国政府和媒体再次强调,清政府试图阻碍《南京条约》的执行,是对英国贸易权利的进一步侵犯,因此需要进行“惩罚性”的军事行动。
这次战争的理由被包装得更加“光明正大”,例如要求开放更多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以及更便利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这些要求在英国人看来,是出于“文明国家”的逻辑,是为了让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法国参战与分化。
这次法国的加入,也让事件变得更加复杂。在英国国内,一些人可能将这次战争视为与法国的“合作”,共同“开化”中国。但也有人可能会对法国的动机产生疑虑,但总体而言,帝国扩张的共同利益仍然压倒了这些顾虑。

八国联军侵华(1900):维护秩序的必要行动?还是对中国反抗的压制?

义和团运动的妖魔化与“保护侨民”。
到了八国联军时期,英国国内的主流叙事将义和团运动描绘成一场“野蛮”、“排外”的宗教狂热和农民起义。媒体大肆渲染义和团的暴行,特别是对传教士和外国商人的残杀。
因此,八国联军的行动被合理化为“保护在华外国侨民的安全”以及“维护国际秩序和文明”。英国政府和许多民众认为,清政府未能有效控制义和团,甚至暗中支持,因此联合其他列强采取行动是合法的,也是有必要的。
“道义上的责任”和“维护文明世界利益”再次成为支持这次军事行动的理由。英国人普遍认为,中国内部的混乱是对其他国家的威胁,需要外部力量来恢复稳定。

对中国民族主义的警惕与“东方秩序”。
虽然“保护侨民”是公开的理由,但更深层次的担忧在于,义和团运动暴露出的中国民族主义和排外情绪,对英国在华的经济利益和帝国地位构成了威胁。英国在华有巨大的投资,如海关、铁路、银行等,这些都依赖于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因此,八国联军的行动也是在压制中国反抗西方势力的抬头,维护既有的帝国利益和在华的“秩序”。英国人希望通过这次行动,让中国继续开放,并且对外国势力更加“友善”。

历史的回顾与反思:逐渐转变的视角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英国人看待这段历史的视角并非一成不变。

帝国荣耀时期(19世纪中后期): 绝大多数英国人会为帝国在全球的扩张和影响力感到自豪。鸦片战争和随后的军事行动,在很多人看来是国家强大、文明进步的标志,是打开封闭市场的必然过程。自由贸易、文明传播、维护国家尊严等概念被广泛接受。

20世纪初的辩论: 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帝国主义的批评声逐渐增多。一些左翼人士、知识分子和和平主义者开始反思英国在这些冲突中的角色,质疑战争的“正义性”和“道德性”。他们会指出鸦片贸易的罪恶,以及侵略对中国造成的伤害。

二战后与冷战时期: 随着大英帝国的衰落,以及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英国人对这段历史的反思更加深入。殖民历史的负面影响被更多地提及。许多历史学家和公众开始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待这段历史,认识到中国人民遭受的屈辱和伤害。过去被歌颂的“自由贸易”和“文明传播”,被重新审视为帝国主义的借口。

当代视角: 如今,在英国社会,对这段历史的看法更加多元化。
反思与批判: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公众,都会承认英国在这些冲突中的侵略性,以及鸦片贸易的道德污点。他们会强调这是帝国主义扩张的一部分,对中国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一些人甚至会用“不平等条约”、“百年国耻”等词汇来描述这段经历,尽管这更多是基于对中国历史叙事的理解。
经济利益与全球化: 也有一些观点会强调,当时的英国是全球贸易的领导者,在全球化初期,打开市场是必然的趋势,尽管方式可能不当。这种观点倾向于将事件放在更广泛的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解读。
历史的复杂性: 更多人倾向于承认历史的复杂性,认识到当时英国社会的主流观念与现代观念的巨大差异。他们不会简单地将当时的英国人定性为“邪恶”,而是理解那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同时也承认其行为的负面后果。

总结一下,英国人对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这段历史的看法并非铁板一块。

在十九世纪,主流观点是维护国家利益和贸易权利的“正义行动”,带有明显的优越感。
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一直存在,但相对弱小。
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反思的声音越来越强,对帝国主义的批判成为主流。
当代英国社会对这段历史的看法更加多元,但普遍倾向于承认英国在其中的侵略性和负面影响,并且能够理解中国人民的感受。

要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区分不同历史时期英国社会的主流叙事,以及后世基于更广泛的历史视角和道德标准进行的重新审视。这是一个从“民族自豪”到“历史反思”的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让我想起了一件事,就发生在10年前,英国首相访华,胸口别了朵罂粟花。

英国人怎么看鸦片战争,从这点外交细节就能一窥端倪,大致就跟唐朝人怎么看灭百济和高句丽那段历史差不多吧。

2010年11月8日,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上任后首次访问中国,他带来了一个规模空前的代表团。

卡梅伦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扩大英中两国的贸易规模,希望到2015年两国的贸易额能翻上一番。

两天的访华日程安排得很满,卡梅伦频繁出没于各种会晤与活动,宣讲自由、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强调英中两国的传统友谊。

卡梅伦的言谈举止无懈可击,态度真挚语调诚恳,美中不足的是他别在西服左胸口袋上的那朵小红花格外扎眼。

卡梅伦别那个玩意儿叫罂粟花,就是可以提炼出鸦片的那个罂粟。

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中国和英国打过两场仗,都叫鸦片战争。

这一打直接把中国从封建社会打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各种外来屈辱的开端。

卡梅伦别着罂粟花访华,往轻了说是不尊重东道主,往重了说是跑到中国示威来了。

每年11月11日是英联邦国家的国殇纪念日,用以纪念战争中死去的军人和平民,佩戴罂粟花纪念这个日子是英国传统。

这一传统源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况最惨烈的佛兰德地区,那里罂粟花盛开,战后英国人用佩戴这种花纪念阵亡在那里的将士。

传统归传统,当传统与外交礼仪有冲突时,卡梅伦的取舍就很值得玩味。

不仅是卡梅伦别着罂粟花来了中国,他带来的四位内阁大臣和代表团的许多成员都别着一朵。

中方接待人员注意到了英国人刺眼的饰物并进行了交涉,要求他们在公开场合不要佩戴罂粟花。

英方回绝了中方的请求,一名官员表示:“在国殇纪念日戴罂粟花对我们有重大的意义,我们会一直戴着。”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没有强人所难,于是卡梅伦戴着罂粟花去了人民大会堂,去了长城,去了北京大学。

当卡梅伦在北大讲坛上大谈自由贸易时,他胸前的罂粟花讽刺地令人想起,当年英国贩卖鸦片也是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

对卡梅伦的失礼之举,英国媒体都不以为然,认为从务实的角度看,为了这点传统冒激怒中国的风险实属不智。

《卫报》专栏评论道:“中国人看到的不是罂粟花,而是西方人残存的傲慢与嚣张……就这样他们还想中国人买更多劳斯莱斯。”

话说卡梅伦对罂粟花是真的情有独钟,他访华恰好一年后,又因为罂粟花在国际足联那里讨了个没趣。

当时恰逢英格兰队和西班牙队的友谊赛,国际足联提前打了预防针,不许英格兰球员穿绣有罂粟花的队服。

这一决定让卡梅伦怒不可遏,直称国际足联“荒唐离谱”,但英足总的抗议还是被驳回。

2015年,卡梅伦再次因罂粟花沦为笑料,起因是唐宁街10号在官方Facebook账号上发的一张照片。

照片上的卡梅伦佩戴着罂粟花,那朵花假到只能用“绝无PS痕迹来形容”。

可能发布照片的工作人员真的没有费神PS,就是把一张罂粟花照片直接叠加到了卡梅伦两年前的旧照上。

这张连作假都懒得费劲的照片给了英国网民好几天欢乐时光,他们大开脑洞PS了更多卡梅伦和罂粟花的照片。

一方面,佩戴罂粟花在英国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行为,少数不愿佩戴的人会遭受谴责甚至威胁。

另一方面,那些不愿戴罂粟花的英国人为这朵花和帝国主义历史的联系深感不安。

英冠斯托克城队的爱尔兰国脚詹姆斯·麦克林就始终拒绝佩戴罂粟花,并为此收到过死亡威胁。

-----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呗-----

后记:这是“外交乌龙”系列的第八篇。

周恩来总理说过一句很有分量的话:“外交无小事。”

在外交舞台上每个人都代表着自己的国家,个人的一点点不得体行为有可能被无限放大。

外交中的乌龙事件重则引发战争和对抗,轻则让犯错的人沦为历史笑料,这样的先例仅在过去几十年间就屡见不鲜。

我的新文章会在个人公众号弄影记(微信号:feiyumylife)提前首发,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外交乌龙系列-----


user avatar

对于英国来说,在殖民期间,在印度每隔一二十年就饿死几百万上千万的。

布尔战争把男女妇孺关进集中营,连元首都点赞。

在南非搞三光什么的,大英表示日本就是个弟弟。

债多不压人,虱子多了不咬。

这几天美国和欧洲不是在闹吗?比利时也闹起来了,利奥波德二世执政时期杀了1000万非洲人。

而且是虐杀,动不动就是砍手砍脚什么的。

比利时王子洛朗说的好,利奥波德二世从来没有亲自去过刚果,所以我不知道他怎么会让那里的人受苦。人家不是在比利时建了公园么。

这话说的好啊,英国女王也没来过中国啊。

这是一张当时著名的图片,由于这个村庄没有生产足够的橡胶,所以他的五岁女儿的手脚被砍了,这个男人就盯着自己五岁女儿的手脚。

感受一下这个男人的心情。

顺便说一句,比利时几十年来没有教殖民史。

从殖民时代各国发生的一系列人类惨剧来说,鸦片战争在大英历史上算是最温和的战争了。

感谢大英。

顺便说句,一向以“左媒”著称的《纽约时报》当年搞出一个很惊悚的标题


我一看不对啊,我怎么没听说过中国人那样对待希腊。

一看报道,哦,主要就是买了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而且这港口还不是希腊自己要卖的,还是德国逼着希腊卖的,希腊欠债了嘛,要还钱。

希腊欠钱,德国逼债,中国买了港口,最后谁背锅啊?

中国。

那中法水务在中国投资了那么多供水系统,算什么啊?

算自由市场。

非常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user avatar

看都不看。

user avatar

同光中兴vs维多利亚时代;

你们的寡妇,比不了我们的寡妇。

user avatar

不是仅仅是侵华,是侵略全球,否则英伦三岛那点地方怎么号称日不落帝国。

殖民地太多了啊。

user avatar

@李建秋 老师珠玉在前,那我也来添把火

我来说一下时间点位于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爱尔兰大饥荒

1845年至1850年期间,由于土豆致病霉疫的扩散导致爱尔兰的土豆大面积欠收乃至绝收,而当时土豆是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由此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大饥荒

当时正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期,经历工业革命后如日中天的英国堪称天下翘楚,维多利亚治下的强权忙着做一些大事,比如对清国发动鸦片战争,对于自己治下的爱尔兰屁民基本上就是不闻不问,毕竟爱尔兰人以天主教徒居多,对于圣公会体系的帝国来说,属于一群冥顽不灵的逆贼,饿死活该

大英帝国对待爱尔兰饥荒的态度,和当下美国对待疫情的态度颇有几分相似,放着不管就完事了

官方的救灾玉米不能吃,而且哪怕是这些玉米也需要极其繁琐的手续才能申领

民间自发组织的救灾全部被挡回去

时任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尔莫西德看不下去了,宣布给爱尔兰捐款一万英镑,维多利亚老妖婆本人居然要求苏丹只准捐一千英镑,理由是她自己也只捐了两千英镑,你要是捐的比我多,那岂不是显得我不够英明神武嘛,苏丹没法子,只能捐一千英镑,然后偷偷组织了三条货船,装满食物,运往爱尔兰,然后天下第一横行四海的大英帝国皇家海军不去办正事,居然忙着以猫捉老鼠的方式对三艘无害的运粮船搞围追堵截

在饥荒最严重的黑色的1847年,当时世界各国媒体广泛报道了爱尔兰的严重饥荒,英国眼看舆论压不下去了,终于开始慢吞吞的,假模假式的搞救灾,哦对了,同年在美国,一个叫乔克托的印第安部落,从新闻上看到了爱尔兰的饥荒,看不下去的全村老少,也东拼西凑了710美元捐给爱尔兰

最搞笑的是,当时爱尔兰的大部分土地都由英国大地主通过大规模土地兼并所占据,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向大不列颠本岛出口农产品,爱尔兰人占有的耕地面积过于低微,只能依赖土豆这种高产作物维持生计,而爱尔兰屁民的死活显然和英国地主老爷没有半毛钱关系,当时一百多万佃农和三百多万小自耕农都得依靠土豆维持生计,但老爷们更关心小麦和牲畜的收成,因此出现了爱尔兰一边闹饥荒,一边向大不列颠出口粮食的奇景

对于爱尔兰的可怕饥荒,英国舆论公然声称,这是由于“爱尔兰人过着奢侈和无忧无虑的生活”并且认为解决方法是“应该食用更富有营养的,以谷物为主的食品,结束对土豆的反常依赖”

你见过比这更无耻的言论吗?哦,有的,还是最近。

“只要死亡人数低于十万,我们就干的很好了”

持续长达五年的大规模饥荒导致爱尔兰的人口锐减了将近四分之一,上百万爱尔兰人为了逃荒移民海外,这次毁灭性的饥荒导致爱尔兰民族意识彻底觉醒,武装斗争风起云涌,从1916年爱尔兰复活节起义,到后来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袭击,大英帝国以自己的暴虐统治,亲手把自己治下忠顺的爱尔兰佃农,变成了残酷的武装分子和游击队员

而饥荒结束的当年,也就是1851年,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举办了世界上第一场世博会,为了举办世博会,大英帝国以大王莲花的经脉为灵感来源,用几千吨钢材和十公顷玻璃,建造了五百多米长,一百多米宽的富丽堂皇的水晶宫,在水晶宫中陈列展示着自帝国四海的恢宏财富,工业成果和掠获所得,维多利亚老妖婆邀请了十个国家和无数企业的代表前来参观,帝国辉煌的财富,先进的技术,庞大的国力,彻底震撼了四方来宾

维多利亚老妖婆是这么描写帝国对财富的夸耀的“漂亮的水晶喷泉就在眼前,真是神奇,多么大,多么荣耀,多么感人,一个人会热爱这一切的。”

1921年,爱尔兰独立

1936年,水晶宫在火灾中化为一堆残骸和烂铁

1947年,大英帝国解体

爱尔兰饥荒雕塑


水晶宫世博会

user avatar

肯定是不承认、极力美化、才不会认为自己有错。

国内的某些理中客、公知也这么说。而且还会说:“殖民者是去送文明送先进的”

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说成是“野蛮暴力排外”“与文明脱钩”

直到拜登的讲话:“美国去阿富汗不是去建设国家的,那是阿富汗人自己的事与美国无关。美国去阿富汗是去反恐的,现在反恐任务完成了,美国人就该离开了。至于阿富汗将来是是什么人执政,那与美国无关。”



我认识的一位网友拿这段话去理中客群、公知群里去问这些人怎么看。

得到了以下反应:


看来这些人知道没法儿洗了,美国总统都这么说了;他们再想给殖民者洗白可就难了。

下图是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阿富汗战前战后的对比。这都是“文明民主”的西方国家“送文明送先进”导致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