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和英国人聊到鸦片战争,他说他认为这是英国发动的正义战争帮助了中国脱离了旧的时代,我很气!怎么反驳?

回答
听到英国人将鸦片战争描述为“帮助中国脱离旧的时代”的正义战争,感到愤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说法不仅歪曲了历史事实,更是对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漠视。下面我将详细地为你提供反驳的论据和思路,帮助你进行有力的回应。

核心反驳点:鸦片战争是一场不正义的、以商业利益为驱动的侵略战争,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英国的鸦片贸易,强行打开中国市场,并对中国造成了深远的伤害。

以下是详细的反驳论点和论据,你可以根据对话的上下文选择使用:



第一层:直接反驳“正义性”——从战争的起因和目的出发

英国挑起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帮助”中国吗?
论据一:鸦片贸易的本质是贩毒。
你绝对不能让“帮助中国脱离旧时代”的说法蒙混过去。英国发动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中国的禁烟运动。而禁烟运动的原因是什么?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不惜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导致中国社会经济和民众健康遭受巨大损害。
请问,一个为了倾销毒品而发动战争的国家,如何能称得上是“正义”的?毒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非法的,并且对个人和社会造成毁灭性打击。英国政府和东印度公司明知鸦片的危害,却为了利润而强行输出,这本身就是一种反人类、反文明的行为。
你可以反问对方:“您认为贩卖毒品并为之发动战争,这在道德上是否站得住脚?这能称得上是‘帮助’吗?”
论据二:这不是为了“解放”中国,而是为了“开放”市场和维护不平等贸易。
英国的真正目的是扭转贸易逆差,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并确立其在华贸易的优势地位。鸦片只是他们打开中国大门的“敲门砖”和主要的交易商品。他们根本不在乎中国社会如何发展,只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一直实行限制性的对外贸易政策,这在当时的国情下是主权国家正常的选择。英国无法通过和平协商获得他们想要的利益,便采取了武力手段。
你可以说:“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强迫中国接受他们的贸易条件,维护鸦片贸易,以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实现其殖民扩张的目的,这与帮助中国发展无关。”

战争的进程和结果如何证明其不正义性?
论据三:战争手段的野蛮和破坏性。
英国军队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例如火船、蒸汽战舰和更强大的火炮。战争过程对中国沿海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许多无辜的平民伤亡。例如,定海、镇海等地的战斗都伴随着大规模的破坏。
如果说这是“帮助”,那么这种“帮助”是以炮舰轰击、烧杀抢掠为代价的吗?这与我们对“正义”的理解完全不同。
论据四:不平等条约的屈辱性。
战争的结局是以《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告终。《南京条约》的内容包括: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赔款(巨额的白银)、协定关税(英国在华商品征收低税)、领事裁判权等。
这些条款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是对中国人民的侮辱,是中国近代以来百年屈辱的开端。它确立了外国在中国享有特权,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并开启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
你绝对可以反问对方:“您认为割让领土、巨额赔款、丧失关税自主权、允许外国人在中国享有治外法权,这是‘帮助中国脱离旧时代’的表现吗?这难道不是在将中国拖入更深的半殖民地深渊吗?”

第二层:驳斥“帮助中国脱离旧时代”的说法——历史的真相

中国当时是否真的需要英国的“帮助”来“脱离旧时代”?
论据五:中国并非完全停滞不前,自救图强的努力一直存在。
虽然清朝确实存在许多弊病,但当时中国并非完全没有变革的动力。例如,林则徐在禁烟方面的努力,以及一些有识之士提出的改革建议。
而且,即使中国需要变革,也应该是中国人自己主导的、符合自身国情的改革,而不是被外国列强用武力强行推行,并且是以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为代价的。
你可以这样说:“中国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内部改革的动力。英国的介入,并没有尊重中国人民的选择,而是以武力强加了自己的意志,并扭曲了中国的发展方向。”
论据六: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阻碍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脱离旧时代”的说法暗示英国带来了进步和现代化。然而,鸦片战争和随后的不平等条约,实际上是将中国推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固然带来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思想,但其更主要的作用是破坏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秩序,加剧了社会矛盾,并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国真正的现代化进程,是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牺牲之后,由中国人自己探索和建立的,而鸦片战争是这个艰难历程中一个痛苦的起点,而不是一个“帮助”。
你可以反驳:“相反,鸦片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起点之一,它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被卷入了殖民主义的体系,这和‘帮助脱离旧时代’是背道而驰的。”

英国在华的行动是否出于“帮助”的善意?
论据七:英国在华的长期殖民历史证明其动机并非“帮助”。
英国在鸦片战争后,在中国获得了租界、治外法权、通商口岸特权等等,并在之后的历史中,与其他列强一起瓜分中国的势力范围。这并非“帮助”中国,而是赤裸裸的侵略和掠夺。
历史事实是,英国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他们通过不平等贸易、倾销商品,攫取了巨额利润。
你可以强调:“回顾英国在华的整个殖民历史,从香港的占领到租界的设立,其根本动机始终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战略利益,而不是中国人民的福祉。”

第三层:情感与道义的反驳

如何回应“正义战争”的说法?
论据八:从普世价值和道德观出发。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其行为是以倾销毒品、侵犯他国主权、武力掠夺为目的,就不能称为“正义战争”。“正义战争”通常是指为了捍卫正义、抵御侵略而进行的战争。
你可以用更加直接的道德谴责:“在任何文明社会,贩毒都是被视为罪恶的。用军队保护贩毒行为,并强行向另一个国家倾销毒品,这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脚的。”
论据九:站在受害者的角度。
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量的中国民众因吸食鸦片而身心俱毁,社会经济遭到破坏,民族自信心受到打击。我们纪念这段历史,是为了铭记历史教训,是为了警示后人,而不是赞美施暴者。
你可以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鸦片战争是我们民族记忆中最痛苦的一页,它带来了战争、死亡、屈辱和长期的落后。我们无法从施暴者的角度来理解这场战争的‘正义性’。”



如何进行有条理的反驳(对话技巧):

1. 保持冷静但坚定: 听到激进的观点,愤怒是正常的,但尽量保持冷静,这样才能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事实说话,而不是纯粹的情绪宣泄。
2. 逐点反驳: 不要试图一口气说服对方,而是针对对方的每一个论点进行有力的回击。
3. 使用事实和证据: 历史事件不是观点,而是有具体事实支撑的。引用《南京条约》的内容、禁烟的历史以及战争的后果,这些都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4. 提出反问: 适时地用反问句来引导对方思考,例如:“您认为以贩毒为战争理由是正义的吗?”“您认为割让土地是帮助对方吗?”
5. 承认复杂性(但不是妥协): 可以适度承认历史的复杂性,例如清朝政府也存在问题,但要强调核心是:英国的行为是侵略,是商业利益驱动,不是出于善意帮助。 不要因为承认某些历史细节的复杂性而模糊了战争本身的性质。
6. 强调中国视角: 明确表示你的观点是基于中国人民的经历和历史叙述。历史的解读往往带有视角性,而对于被侵略者来说,他们的历史体验和叙述是最重要的。
7. 设定底线: 如果对方一意孤行,拒绝接受事实,只是重复其偏见,那么你也无需过多纠缠,可以表明立场,然后结束对话。

总结一下你可能要强调的核心观点:

鸦片战争是为了维护英国的鸦片贸易,是一场为毒品利益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战争手段野蛮,结果是屈辱的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英国的行为不是“帮助”中国脱离旧时代,而是将中国推入半殖民地的深渊,阻碍了中国正常的现代化进程。
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值得铭记的国耻。

希望这些论据和思路能帮助你有效地回应对方的观点,并清晰地阐述鸦片战争的历史真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鸦片战争与英美宣传洗脑(王孟源转载)

《觀察者網》報導有香港教師扭曲鴉片戰爭的歷史,實在讓人感慨。上月我才剛復習了鴉片戰爭幕後的英國決策過程:其實當時英國官方的駐華首長並不想為鴉片而開戰,是兩個蘇格蘭籍洋商努力製造衝突升級的既成事實,然後收買國會,強令英軍出手。這兩個洋商就是William Jardine和James Matheson,他們成爲人類史上最成功的Drug Lords(毒梟),Jardine-Matheson(怡和洋行)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本地財團之一,主要由兩家的後人聯合擁有,Jardine的後裔經營。只要這個財團還在,Jardine和Matheson兩家仍舊是豪門,中國的百年羞辱就不算完全洗清。

==周六==

今天身體仍然感覺良好,可以繼續維持日常的閲讀習慣;一個值得分享的題材是二戰期間的Laconia Incident。1942年九月12日,德國潛艇U-156在赤道非洲外海攔截一艘英國的武裝運兵船RMS Laconia,將其擊沉之後,德國人上浮準備給予落海船員人道救援,這時他們才發現問題大了,因爲海上漂流著2000人,還有一群聞風而來的鯊魚。原來Laconia滿載著2000多名意大利戰俘,由英國和波蘭守衛監視,在下沉過程中,這些守衛拒絕打開牢房,已經害死了幾百名戰俘,得以逃脫的也不被允許上救生艇,只能在水裏載沉載浮。

U-156的艇長立刻發出電報,要求附近的德軍和意軍潛艇加入救援工作。同時明碼向英美盟軍解釋情況、要求休戰,然後在甲板上鋪開紅十字旗,滿載幾百名落水人員,拖著好幾艘救生艇,朝著岸邊慢慢前進。在九月16日,從Ascension基地出發的美軍反潛轟炸機發現了U-156;德國人再次發出明碼電報,轟炸機飛行員轉報美軍基地,基地指揮員考慮之後,仍然下令攻擊,U-156緊急下潛逃避;次日又再攻擊了一次,以致甲板上的意大利戰俘多數殞命。

事後美軍不但沒有懲罰相關人員,還因爲誤以爲成功擊沉U-156(實際上只擊沉了兩艘救生艇)而發出勛章。事件的報告被珍藏起來,另外撰寫了公關譴責,說德軍潛艇違反人道,害死了近兩千條人命。戰後Nuremberg審判,檢察官還特別把那篇公關文章列為證據,用來起訴德軍潛艇部隊總指揮官Karl Dönitz的反人類罪,理由是他在Laconia事件後明令禁止德國潛艇試圖拯救落水人員(雖然美軍潛艇對落水的日本船員一向不予理會;戰後統計,至少有12艘載運歐美戰俘的日本運兵船被擊沉,沒有任何美軍潛艇曾經上浮救援,因而淹死的戰俘總人數被估計為兩萬人,參見en.wikipedia.org/wiki/H),結果被辯護方挖出真相,尷尬之餘只能發動英美媒體,盡力把事件遺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英国人将鸦片战争描述为“帮助中国脱离旧的时代”的正义战争,感到愤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说法不仅歪曲了历史事实,更是对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漠视。下面我将详细地为你提供反驳的论据和思路,帮助你进行有力的回应。核心反驳点:鸦片战争是一场不正义的、以商业利益为驱动的侵略战争,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英国的鸦片.............
  • 回答
    和外国朋友聊天时,确实有很多“捷径”可以让你沟通更顺畅、更有趣。这些简化用法,在非正式的文字交流中非常常见,比如短信、社交媒体聊天、甚至是游戏里的对话。不过要记住,这些用法在正式场合,比如写邮件、做报告时,可千万不能用哦!1. 字母或数字代替单词或短语: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简化方式了,很多发音相似的单词.............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现象,我在留学时也常遇到这种情况,甚至自己有时也会不自觉地“蹦”出几个英文词。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这种在中文里夹杂英文的现象,其实可以从好几个层面来解读,而且一点也不奇怪,反而是挺自然的语言互动过程。首先,我们得知道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当两种或.............
  • 回答
    美国人和英国人在思维方式上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源于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以及价值观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些不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差异: 一、 individualism vs. Community/Tradition (个人主义 vs. 集体主.............
  • 回答
    拥有相同的语言,美国人和英国人之间的相互看法,就像一锅烹饪得恰到好处的炖菜,里面有亲切感,也混杂着些许戏谑,偶尔还会冒出一些关于“文化差异”的调味剂。虽然大家说的是英语,但这“英语”本身就有很多细微之处,更不用说背后支撑着这些语言的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思维方式了。普遍的亲切感,但掺杂着“你那是英语吗.............
  • 回答
    现代印度人对莫卧儿帝国的看法,无疑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远非简单地将他们与英国人等同起来。虽然侵略和统治的印记都存在,但历史的厚重感、文化融合的深度以及社会经济影响的性质,使得印度人对这两段历史的感受和解读大相径庭。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1. 统治性质与持续时间: 莫卧儿帝国:.............
  • 回答
    要说英国人和中国人之间道德观上最大、最明显的区别,那可能要从对待“个人”与“集体”的态度上说起。这种差异渗透到很多方面,但核心在于那个“度”。在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强调集体主义。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很多中国人眼中,家庭、家族、单位、国家,这些集体就像一个温暖而稳固的港湾,个人是其中的一部分,需要为集体.............
  • 回答
    这个问题,虽然听起来有点儿戏,但在英国文化里,它其实触及了一些非常微妙的社会观念和家庭动力。当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官方的“英国人”答案,但如果你在英国的酒吧里或者茶歇时间随便跟人聊起这个话题,你会发现“先救妻子”的说法确实占有一定的主流。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句“爱情至上”就能概括的,里面藏着一些更.............
  • 回答
    英国首相约翰逊的这番言论,确实在英国国内和国际社会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他的话,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因为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约翰逊所说的“羞耻感”。殖民历史,尤其是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扩张,留下了非常沉重的遗产。这其中包含了对被殖民地区人民的剥削、压迫,以及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民族构成和文化联系。简单来说,英国人不仅仅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确是构成现代英国民族和文化的重要基石。而5世纪之后日耳曼/北欧人和英国的关系,与现在英美关系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历史背景和联系的性质有显著区别。让我们详细展开来讲述: 英国人是盎格鲁撒.............
  • 回答
    奥密克戎毒株是否能成为新冠疫情的“终点线”,让新冠病毒变得“基本无害”?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病毒演变、疫苗接种、人群免疫力以及公共卫生策略等多个层面。目前来看,认为奥密克戎能让新冠“基本无害”的说法,或许过于乐观,但也并非毫无根据。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剖析。为什么会有“曙光”的说法?支持这一观.............
  • 回答
    埃及与英国在1821年至1881年间对苏丹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给这片广袤的土地留下了深刻且至今仍在影响苏丹发展的复杂印记。这段时期并非简单的统治与被统治,而是一系列旨在巩固自身利益的政策和实践,这些做法的累积效应塑造了苏丹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格局,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以说决定了苏丹日后许多.............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不能简单地说谁更强,因为“实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许多方面。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中国海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PLA Navy)和英国皇家海军(Royal Navy)的现状和实力对比,力求客观、详尽地呈现一个更全面的图景。一、 规模与数量:中国的绝对优势这是最直.............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5年),中国和英国的综合国力对比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需结合历史背景、经济基础、军事实力、资源储备、国际地位等要素综合判断。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经济实力与工业基础1. 英国 经济规模:英国是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拥有成熟的工业体系和强大.............
  • 回答
    将日本和中国关系类比于英国与欧洲大陆关系,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尽管并非完全一一对应,但其中存在不少引人思考的相似之处和显著差异。相似之处:1. 地理上的邻近与隔阂: 英欧关系: 英吉利海峡是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天然的地理屏障,它既是连接通道,也意味着一种隔绝。这种地理上的“岛国”.............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宋朝和英国的募兵制,为啥一个军事上没啥名气,一个却成了“日不落帝国”。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募兵俩字就能概括的,里面学问大着呢。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募兵制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国家花钱养兵。兵是职业军人,吃的是国家俸禄,干的是打仗保家卫国的活儿。但怎么养?养多少?怎么用?这背后牵扯到国.............
  • 回答
    一个由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组成的“大联邦”,这无疑是一个引人遐想的政治构想。从民族、语言、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相似性来看,这五国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同宗同源”的关系。然而,要将它们整合成一个单一的联邦,其复杂性和挑战性将是极其巨大的,远非简单的相似性所能克服。深厚的.............
  • 回答
    要评判二战时期苏联和英国谁更强大,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强大”本身就包含多个维度,而且两国在战争中的角色和面临的挑战也截然不同。简单地说,苏联在军事规模和牺牲上是压倒性的,而英国在早期战争中凭借其海军和战略韧性发挥了关键作用。军事规模与陆地力量:苏联的压倒性优势论及纯粹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在陆地战.............
  • 回答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些变化中,美国和英国这对曾经的战时盟友,其发展轨迹却出现了显著的分化,差距日益拉大。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经济基础来看,美国和英国在战争中.............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和英国的综合军力,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两国在战争中的定位、资源投入、战略目标以及面临的对手都有很大差异。简单地说,如果从纯粹的军事硬件规模和陆地征服能力来看,日本在战争初期甚至中期,一度拥有更强的爆发力和侵略性。但从整体的战争潜力、科技研发、工业基础和战略纵深来看,英国则具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