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和中国关系能否和英国与欧洲大陆类比?

回答
将日本和中国关系类比于英国与欧洲大陆关系,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尽管并非完全一一对应,但其中存在不少引人思考的相似之处和显著差异。

相似之处:

1. 地理上的邻近与隔阂:
英欧关系: 英吉利海峡是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天然的地理屏障,它既是连接通道,也意味着一种隔绝。这种地理上的“岛国”属性,塑造了英国在历史上相对独立的外交和文化发展路径。
日中关系: 日本是岛国,与中国隔海相望,同样存在地理上的隔阂(日本海/东海)。这种隔阂使得两国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在历史上不如陆地国家之间直接和频繁,但也为日本发展自身独特文明提供了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一种“他者”的认知。

2. 文化与历史的深厚渊源与差异:
英欧关系: 英国深受欧洲大陆文化的影响,如罗马文明、基督教、日耳曼部落文化等。但同时,英国也发展出了独特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议会民主制度以及独特的语言(英语)。这种“既同又异”的文化关系是其复杂性的根源。
日中关系: 日本在古代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如汉字、佛教、儒家思想、政治制度等,这些构成了日本文化的重要基石。然而,日本在吸收和融合过程中,也产生了极具特色的本土化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武士道精神、神道教等。这种深受影响但又独立发展的文化特征,与英国吸收欧洲大陆文化后形成的独特性有相似之处。

3. 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与竞争:
英欧关系: 英国作为欧洲大陆的重要经济伙伴,与欧盟国家在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同时,英国也与其他欧洲国家存在经济竞争,特别是在一些关键产业和服务领域。英国退出欧盟(Brexit)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经济主权和国家利益的考量。
日中关系: 日本和中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目的地。两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很高,尤其是在制造业供应链上。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产业升级,两国在技术、市场份额等方面也存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后,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使得日本在经济上既需要与中国合作,又对过度依赖有所顾虑。

4. 政治与安全上的战略博弈与合作:
英欧关系: 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中扮演着独特角色。它既参与欧洲的集体安全机制(如二战后对欧洲和平稳定做出的贡献),也常常采取独立的战略选择。其加入或退出欧盟的决定,也与欧洲大陆的政治一体化进程以及英国自身的国家战略息息相关。它有时是欧洲大陆力量平衡的重要一环,有时也因其独立性而与其他国家产生摩擦。
日中关系: 在东亚地缘政治中,日本和中国是两个主要大国。两国在历史遗留问题(如侵华战争)、领土争端(如钓鱼岛/尖阁诸岛)等方面存在深刻矛盾和战略互疑。同时,两国在维护地区稳定、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朝核问题)方面也存在合作的需要和潜力。日本的安保政策与美国同盟紧密联系,这也构成了其对华战略的重要考量,使其在地区安全事务中扮演的角色与英国在欧洲的角色有某种程度的呼应——都是区域内的重要玩家,但其战略选择受到外部因素(如美国)的深刻影响。

5. 历史恩怨与现实挑战交织:
英欧关系: 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战争,如英法百年战争等。这些历史记忆虽然不如日中之间的历史恩怨那样直接和血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两国国民情感和政治决策。英国脱欧也包含了对欧洲大陆历史一体化模式的某种疏离。
日中关系: 这是两者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也是最尖锐的相似点。日本侵华战争留下的历史伤痕是中国对日关系中挥之不去的重要因素,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对日政策和国民情绪。同样,欧洲大陆国家对德国在二战中的角色也存在深刻的历史记忆,尽管在欧盟框架下,这种记忆被一定程度上“驯化”和转化为合作动力。日中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使其在战略互疑的基础上更加复杂化,使得单纯的经济或地缘政治利益分析难以完全解释两国关系的走向。

显著差异:

1. 历史恩怨的性质与深度:
英欧关系: 历史上的战争和冲突更多是国家间的权力争夺和领土扩张,虽然也有残酷,但没有存在像日本侵华战争那样的大规模系统性的、对一个民族造成毁灭性打击的侵略和战争罪行记录。 欧洲国家在二战后通过欧盟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和解与合作,历史的和解机制更为有效。
日中关系: 日本在20世纪对中国的侵略,尤其是南京大屠杀等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种系统性的、惨无人道的侵略历史,使得中国民众对日本的戒备和不信任感更为强烈,历史的和解之路也更为崎岖。 日本国内对历史的认知也存在争议,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

2. 国家整合的模式:
英欧关系: 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是在相互主权的基础上进行关系调整。英国加入和退出欧盟,是基于国家主权的选择,其国家身份和民族认同相对稳定且独立。
日中关系: 两国是独立的国家实体,不存在类似欧盟的区域一体化进程来“框定”两国关系。两国关系更多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在竞争与合作中动态演变。

3. 战略联盟的性质:
英欧关系: 英国在欧洲的战略选择很大程度上与其与美国的盟友关系相关,但其与欧洲大陆国家的互动并不必然受制于同一方的盟主地位。
日中关系: 日本的战略定位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密不可分,这种同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对华的战略判断和策略选择。这使得日中关系不仅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更是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体现。

4. 文化同化与差异的程度:
英欧关系: 虽然英国文化深受欧洲大陆影响,但其“岛国性格”和独立发展路径使其与欧洲大陆保持了显著的文化区隔,尤其是在语言、政治制度和国民心态上。
日中关系: 日本文化虽然吸收了大量中国元素,但其已经发展出高度的本土化和独特性,形成了一个与中国文化差异明显但又彼此理解的文化圈。 这种“相似”是历史上的“借用”和“变异”,而非当下现实的文化融合。

总结:

将日本与中国关系类比于英国与欧洲大陆关系,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共性:地理隔阂带来的疏离感与文化交流的“双刃剑”效应;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与竞争;以及政治和安全上的战略博弈。

然而,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历史遗留问题的性质和深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国民情感和信任基础。 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恩怨,比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之间历史上的冲突,更深刻地影响了日本与中国关系的基调。尽管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也有历史纠葛,但欧盟的建立提供了一个相对成功的和解与合作框架,而日中之间缺乏类似的机制来有效化解历史包袱。

因此,虽然类比有启发性,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两国关系中由历史原因带来的、比英欧关系更为棘手的现实挑战。日本与中国关系更像是一种既有深厚历史渊源,又有尖锐现实矛盾的复杂互动,其中既包含着经济上的“共生”,也交织着政治和安全上的“制衡”,而历史恩怨则是这幅图景中最难以忽视的背景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基本不能。

两大原因:

1)欧洲大陆不统一。

2)中日关系与英欧关系所处的国际关系格局不同。

基于这两大原因,法德犯过的错误中国基本没犯过,法德的成功经验中国早在两千年前就做到了,所以看不出有什么好学的。

英国对欧陆关系肯定要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因为地缘政治是国际关系里面一条永远都会发挥作用的变量。简单说,这个基本变量就是,英国能够利用自己离大陆远,所以不会马上受到陆上进攻威胁的优点,挑唆大陆国家互相争斗,从而维护自己的相对优势。

但是在这个基本变量之上,17、18、19、20世纪英国与欧陆的关系还是呈现出不同态势的。

17世纪现代国际关系体系开始成型,英国除了参与欧陆政治,还要处理本国的事务——内战和光荣革命等一摊子烂事儿。这一时期欧陆的主要玩家是法国:通过三十年战争打击西班牙,分裂德国等等。

18世纪是所谓的英法“第二次百年战争”。从1688年荷兰执政威廉三世这个坚定的反法政治家踏入英国以来,在这个世纪所有重大历史事件背后都有英法之争的影子。例如:

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英国尽全力支持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同时打击法国海外殖民地。战争后果是普鲁士一跃而起为重要强国,英国成为殖民大帝国。

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由于七年战争的仇恨,法国人以无(xie)私(fen)的国际主义精神支援美国人独立。正是由于法国海军在切萨皮克湾的作战,美国人才不用顾忌英国人的海军,取得约克镇大捷。

同一时期,为了弥补在北美的损失,英国发动对荷兰的战争,打击法国盟友。

而且,法国在北美投入的军力及其引发的财政困难,又成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索。

19世纪则是英国全面转型成为世界级大殖民帝国的时间段。这段时间里英国眼光早就放眼全世界了。它在欧洲的主要政策就是维护均势秩序,其实也就是:你们都给我消停点儿,别挡着我发财。参见我在这个问题下的回答:

19世纪德国崛起的那些年,英国在干什么? - 小屋住不下的回答

20世纪前半段是英国殖民地体系崩溃,本国工业生产能力被德国后来迎头赶上,从而无法独力对抗德国,必须依赖美苏两大力量来压制德国的历史;后半段是法德在经济一体化后为欧盟搭建平台,这也就是法德在英国策略面前唯一称得上是比较成功的回应了。但中国都统一两千年了,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借鉴的。

现在就可以解释原因1)了:

回顾17-19世纪英国在欧陆的纵横捭阖,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它始终能找到一个较弱的玩家来平衡大陆上那个最强的玩家,以此来控制所有玩家的力量对比不会太失衡。

而日本于中国,只有民国成立之初到二战之间大概30多年的时间里,它才有这个机会。

中国绝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统一,并且在周边陆地邻国建立其比较稳固的“朝贡-庇护”制度,这让岛国日本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间里都难以下手。

日本的上一次尝试还要追溯到400年前的壬辰倭乱,此役让日本认识到大明并不是一个它可以正面挑战的庞大对手,也因此间接导致了日本接下来300年的闭关锁国。

明治维新后,面对孱弱的大清,日本人才找到可趁之机。他们先支持孙中山,再逼迫袁世凯,还去找张作霖和张学良,但这些小打小闹对骨子里就有大一统基因的中国本土而言,没有起到根本的颠覆作用。

所以“离岸平衡手”策略对英国而言就能够很好地操控欧洲政局,而对日本而言,除非它能先把中国变成一个分崩离析的国度,否则这一战略用处不大。

至于原因2),英国在战后与欧陆走得相对近了一些,因为战后国际格局是美苏主导的。英国和欧陆在经济和反共方面都必须仰仗美国,所以肯定要融合。但是日本和中国可是敌对阵营,所以走向也必然与英国-欧陆不一致。

最后夹点私货。

说白了,对东亚这片大陆而言,有经济体量和军事实力像英国对欧陆那样玩离岸均衡策略的,只有美国,日本不够格。

美国不用我们教,人家一直在玩。不然人家重返东亚干什么?“再平衡”这个翻译根本就是书呆子翻译,正确翻译就是“再均势”,重现英国18-19世纪对欧洲的均势balance策略。

面对美国这种玩法,中国也没有太好的反制措施。

不过balance也不是不可破的。因为balance只是术,而国家的真正强大之道,归根结底是扩充自己的资源库。

张仪的“连横”策略确实让秦国在与六国的政治博弈中赢得了很多利益,但如果没有司马错灭蜀为秦国赢得这么庞大的战略后方,秦国国力也就不可能在绝对意义上很快强于六国,而后一点才是秦统一天下的根本保障。

英国的balance战略也很有效,但是大英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取得了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一个印度抵得上半个欧洲了,它不强大才怪。

今天中国的资源库在什么地方?

个人认为,依旧是科技和工业。什么政治制度之类的,本质上不过是让现代工业体系界面变得更友好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