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留学回来和其他人聊天自然而然在中文里夹杂英文,这种表达方式从语言学角度怎么看呢?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现象,我在留学时也常遇到这种情况,甚至自己有时也会不自觉地“蹦”出几个英文词。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这种在中文里夹杂英文的现象,其实可以从好几个层面来解读,而且一点也不奇怪,反而是挺自然的语言互动过程。

首先,我们得知道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当两种或多种语言在同一个社群里使用时,就会发生相互影响。留学就是最典型的语言接触场景。你身处一个以英文为主导的环境,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词汇、甚至思维方式都会受到英文的熏陶。这种接触不是单向的,你的中文也会被英文“染指”,反之亦然。

具体到这种“中英夹杂”的表达,最直接的解释就是词汇借用(lexical borrowing)。你遇到的很多新概念、新事物、新技能,在英文里有现成的词汇,但在中文里可能还没有一个完全对应、大家耳熟能详的说法,或者现有的中文词汇不够简洁、不够精确。这时候,直接使用英文词汇就成了一种省时省力的选择。

想想看,如果你要说“我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opportunity”,这比说“我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在某些语境下可能更带劲,或者这个“opportunity”比一般意义上的“机会”更强调的是“良机”、“契机”。再比如,“我们开了一个meeting讨论一下这个project的deadline”,这些词汇在很多领域已经约定俗成了,大家都能理解,而且直接用英文反而更清晰,避免了长篇大论的中文解释。

这种借用也不是乱来的,它有它的 “合理性” 和 “经济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收大量的新信息,如果都要去翻译成中文再理解,效率太低了。直接使用外来词,尤其是那些国际通用的专业词汇,能够快速地传递信息,节省认知资源。这就像一个高效的沟通工具,能让你更快地表达你的意思。

另外一个层面是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虽然你说的不是从头到尾说英文,也不是完全一句中文一句英文,但夹杂一些英文词汇,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语码转换的变体。语码转换通常发生在句子内部或者句子之间,用来达到不同的社交目的,比如强调、表达身份认同、或者为了更精准地表达某个概念。

留学回来后,你的身份认同可能就变得更复杂了。你既是中国人,也是一个在国外生活过、学习过的人。在聊天时夹杂英文,可能也是在 表达一种身份的多元性,一种你既能理解并运用中文,也能熟练驾驭英文的 “双语能力”。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展示,说明你在两种语言和文化环境中都能游刃有余。

还有一种解释是 认知上的便利性。在学习和生活中,你可能在某个时间点上接触到某个概念时,首先记住的是它的英文名字。当你想用中文表达时,这个英文词汇在你的大脑里可能比对应的中文词汇更“活跃”,更容易被提取出来。尤其是那些你经常使用的英文词,它们会在你的语言系统中形成一个强大的连接,在你需要的时候就“跳”出来。

举个例子,很多人提到“信息overload”就比“信息过载”更直接,因为在学习和工作中,这个词真的太常用太好用了。你可能在无数的英文邮件、文章、讨论中都看到过它,它已经成了你脑海中一个非常熟悉的“标签”。

从心理学和社交学的角度看,这种夹杂也可能是一种 社交策略。当你和同样留学回来、或者有相似经历的朋友聊天时,使用一些英文词汇能够营造一种 “圈内人” 的感觉,一种 共同的语言体验。这可以加强你们之间的亲近感和理解度。你们之间可能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就能心领神会。这是一种非语言的信号,表明你们有着相似的经历和语言背景。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这种现象也可能被一些人视为不那么“纯粹”的中文表达。但从语言发展的规律来看,语言本身就是在不断融合和演变的。像当年我们从古文吸收了很多词汇,现在也有很多外来词汇被中文吸纳,比如“沙发”、“巧克力”、“咖啡”等等,它们一开始也是外来词,现在已经完全融入中文。

所以,你留学回来后,在中文里夹杂英文,这是一种非常自然、多层面、而且往往是出于沟通效率和身份认同的语言现象。它体现了语言的灵活性、适应性以及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与其说是“夹杂”,不如说是一种 新的语言模式,一种在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产生的 语言融合。这没有什么不好,反而是一种语言能力的体现,证明了你能够灵活地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之间穿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来说是脑子 的速度慢了, 中文蹦不出来。





很多东西在中文里面没有,比如 epipen (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笔), 会逼着你说英文。

有时候开玩笑用惯英文了, 一下子换成中文又怕翻译得不恰当。 比如朋友买了台新车,

Power window, power chair, power steering, power everything....

换中文要变换着说:

电动窗、自动座椅(到底是气动还是电动?)、动力转向(到底是气动还是电动?)、什么几把都是带 power 的。

这里还得寻思这个 power 应该翻译成 “助动”、“动力” 还是 “自动”, 忒费劲了。

窃以为不是装逼, 落在俺自己身上, 是脑子不够用(Brain Fart) 了。


俺有个朋友说了一个笑话:

读书的时候见过一些老教授老是叫: "爱丽丝","爱丽丝", "爱丽丝"。旁边的助手先是呆若木鸡然后小心翼翼地说 :“老师,我的名字叫李寻欢。”老教授大叫一声:“滚粗!”这时,傍边的护长赶紧递上一把组织钳。

助手下来手术台, 问护长:

“您的英文名字叫爱丽丝吗?”

护长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说:

“这叫爱丽丝。”


对了, 这个里面装着果汁的长条形的塑料包装,国内叫什么?

无棍雪条还是果汁棒?




名词解释:

brain fart

noun (INFORMAL)

a temporary mental lapse or failure to reason correctly.

"I'm having a brain fart and can't spell his name correctly"


组织钳(Allis clamp/Allis forceps)又叫鼠齿钳。

Allis 对组织的压榨较血管钳轻,故一般用以夹持软组织,不易滑脱,如夹持牵引被切除的病变部位,以利于手术进行,钳夹纱布垫与切口边缘的皮下组织,避免切口内组织被污染。



参考:

Commonly Used Surgical Instruments





共勉



多谢阅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