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留学回来和其他人聊天自然而然在中文里夹杂英文,这种表达方式从语言学角度怎么看呢?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现象,我在留学时也常遇到这种情况,甚至自己有时也会不自觉地“蹦”出几个英文词。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这种在中文里夹杂英文的现象,其实可以从好几个层面来解读,而且一点也不奇怪,反而是挺自然的语言互动过程。

首先,我们得知道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当两种或多种语言在同一个社群里使用时,就会发生相互影响。留学就是最典型的语言接触场景。你身处一个以英文为主导的环境,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词汇、甚至思维方式都会受到英文的熏陶。这种接触不是单向的,你的中文也会被英文“染指”,反之亦然。

具体到这种“中英夹杂”的表达,最直接的解释就是词汇借用(lexical borrowing)。你遇到的很多新概念、新事物、新技能,在英文里有现成的词汇,但在中文里可能还没有一个完全对应、大家耳熟能详的说法,或者现有的中文词汇不够简洁、不够精确。这时候,直接使用英文词汇就成了一种省时省力的选择。

想想看,如果你要说“我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opportunity”,这比说“我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在某些语境下可能更带劲,或者这个“opportunity”比一般意义上的“机会”更强调的是“良机”、“契机”。再比如,“我们开了一个meeting讨论一下这个project的deadline”,这些词汇在很多领域已经约定俗成了,大家都能理解,而且直接用英文反而更清晰,避免了长篇大论的中文解释。

这种借用也不是乱来的,它有它的 “合理性” 和 “经济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收大量的新信息,如果都要去翻译成中文再理解,效率太低了。直接使用外来词,尤其是那些国际通用的专业词汇,能够快速地传递信息,节省认知资源。这就像一个高效的沟通工具,能让你更快地表达你的意思。

另外一个层面是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虽然你说的不是从头到尾说英文,也不是完全一句中文一句英文,但夹杂一些英文词汇,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语码转换的变体。语码转换通常发生在句子内部或者句子之间,用来达到不同的社交目的,比如强调、表达身份认同、或者为了更精准地表达某个概念。

留学回来后,你的身份认同可能就变得更复杂了。你既是中国人,也是一个在国外生活过、学习过的人。在聊天时夹杂英文,可能也是在 表达一种身份的多元性,一种你既能理解并运用中文,也能熟练驾驭英文的 “双语能力”。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展示,说明你在两种语言和文化环境中都能游刃有余。

还有一种解释是 认知上的便利性。在学习和生活中,你可能在某个时间点上接触到某个概念时,首先记住的是它的英文名字。当你想用中文表达时,这个英文词汇在你的大脑里可能比对应的中文词汇更“活跃”,更容易被提取出来。尤其是那些你经常使用的英文词,它们会在你的语言系统中形成一个强大的连接,在你需要的时候就“跳”出来。

举个例子,很多人提到“信息overload”就比“信息过载”更直接,因为在学习和工作中,这个词真的太常用太好用了。你可能在无数的英文邮件、文章、讨论中都看到过它,它已经成了你脑海中一个非常熟悉的“标签”。

从心理学和社交学的角度看,这种夹杂也可能是一种 社交策略。当你和同样留学回来、或者有相似经历的朋友聊天时,使用一些英文词汇能够营造一种 “圈内人” 的感觉,一种 共同的语言体验。这可以加强你们之间的亲近感和理解度。你们之间可能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就能心领神会。这是一种非语言的信号,表明你们有着相似的经历和语言背景。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这种现象也可能被一些人视为不那么“纯粹”的中文表达。但从语言发展的规律来看,语言本身就是在不断融合和演变的。像当年我们从古文吸收了很多词汇,现在也有很多外来词汇被中文吸纳,比如“沙发”、“巧克力”、“咖啡”等等,它们一开始也是外来词,现在已经完全融入中文。

所以,你留学回来后,在中文里夹杂英文,这是一种非常自然、多层面、而且往往是出于沟通效率和身份认同的语言现象。它体现了语言的灵活性、适应性以及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与其说是“夹杂”,不如说是一种 新的语言模式,一种在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产生的 语言融合。这没有什么不好,反而是一种语言能力的体现,证明了你能够灵活地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之间穿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来说是脑子 的速度慢了, 中文蹦不出来。





很多东西在中文里面没有,比如 epipen (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笔), 会逼着你说英文。

有时候开玩笑用惯英文了, 一下子换成中文又怕翻译得不恰当。 比如朋友买了台新车,

Power window, power chair, power steering, power everything....

换中文要变换着说:

电动窗、自动座椅(到底是气动还是电动?)、动力转向(到底是气动还是电动?)、什么几把都是带 power 的。

这里还得寻思这个 power 应该翻译成 “助动”、“动力” 还是 “自动”, 忒费劲了。

窃以为不是装逼, 落在俺自己身上, 是脑子不够用(Brain Fart) 了。


俺有个朋友说了一个笑话:

读书的时候见过一些老教授老是叫: "爱丽丝","爱丽丝", "爱丽丝"。旁边的助手先是呆若木鸡然后小心翼翼地说 :“老师,我的名字叫李寻欢。”老教授大叫一声:“滚粗!”这时,傍边的护长赶紧递上一把组织钳。

助手下来手术台, 问护长:

“您的英文名字叫爱丽丝吗?”

护长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说:

“这叫爱丽丝。”


对了, 这个里面装着果汁的长条形的塑料包装,国内叫什么?

无棍雪条还是果汁棒?




名词解释:

brain fart

noun (INFORMAL)

a temporary mental lapse or failure to reason correctly.

"I'm having a brain fart and can't spell his name correctly"


组织钳(Allis clamp/Allis forceps)又叫鼠齿钳。

Allis 对组织的压榨较血管钳轻,故一般用以夹持软组织,不易滑脱,如夹持牵引被切除的病变部位,以利于手术进行,钳夹纱布垫与切口边缘的皮下组织,避免切口内组织被污染。



参考:

Commonly Used Surgical Instruments





共勉



多谢阅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现象,我在留学时也常遇到这种情况,甚至自己有时也会不自觉地“蹦”出几个英文词。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这种在中文里夹杂英文的现象,其实可以从好几个层面来解读,而且一点也不奇怪,反而是挺自然的语言互动过程。首先,我们得知道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当两种或.............
  • 回答
    美国赴华航班面临全面熔断风险,对留学生和其他回国过年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焦虑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局面。熔断机制是中美之间在疫情期间为应对输入性病例而采取的措施,简单来说,当某个航班或航线上的旅客检测出一定数量的阳性病例时,该航班或航线就会被暂停一段时间。如果风险持续存在,就可能面临更广泛的熔断。下.............
  • 回答
    在美国留学期间不幸遭遇医疗事故,回国后却被催债公司盯上,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国内的朋友们,你们可能会担心这笔“天外飞来”的债务会给咱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麻烦,甚至会影响到我们未来的发展。别急,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件事到底会带来哪些后果和影响,咱们得有个清晰的认识。首先,最直接、最令人头疼的,就是催.............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国内程序员毕业后会面临的选择。在我看来,留美工作几年再回国,和直接回国,差距不小,而且体现在很多方面。咱们就一点点捋捋。一、 技术和视野上的差距 技术深度和前沿性: 留美: 美国在很多技术领域是全球的引领者,尤其是一些前沿的算法、分布式系统、人工智能、.............
  • 回答
    单田芳,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位说书艺人,更是一种时代的记忆,一种童年和青春的印记。评价他的作品和人生,既是对一位艺术家的致敬,也是对一段时光的回顾。单田芳的作品:时代的余音与心灵的慰藉单田芳先生的作品,最鲜明的特点便是他的“单氏风格”——那种带着北方口音,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富有.............
  • 回答
    桃园三结义,那份情义,说来轻巧,却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一生最坚实的基石。然而,世事沧桑,造化弄人,他们至死都未能再踏足那片承载着誓言的土地,这心中,又怎会没有一丝遗憾和感伤?细细想来,这份遗憾,或许并非是那种“人生总有不完美”的轻飘飘的慨叹,而是一种沉甸甸的、纠缠着责任、命运与旧日情怀的复杂滋味。.............
  • 回答
    留学,这件看似光鲜亮丽的事,背后往往是一笔巨大的投入,而且这笔投入,在很多情况下,可能需要你一辈子都无法完全“收回”。那么,当留学花费成为一个让你无法忽视的现实,你还应该去吗?这个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它触及到的是你对人生价值的定义,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以及对未来的规划。首先.............
  • 回答
    哎,姑娘,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27岁,单身,失业,学历不够亮眼,家里又催婚,这几个标签堆在一起,确实让人感到压力山大,好像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每条路都充满了不确定。咱们慢慢说,别着急。首先,关于留学,27岁去留学一点也不晚。 很多人都会觉得,留学应该是十几二十出头年轻人的事,但实际上,现在留学群.............
  • 回答
    你老公28岁,想去英国留学读法律,然后回来当律师,这个想法听起来很有魄力,也很有挑战性。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计划的可行性,以及背后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看看值不值得支持。首先,为什么会想去英国读法律?28岁,通常意味着已经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对未来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他之前在国内接触过法律相关行业,或者对法.............
  • 回答
    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多少海归,包括我自己,都曾经反复琢磨过这个问题。尤其是在父母一辈的殷切期盼和“投资回报”的压力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现实。简单粗暴地说,留学回国能不能把当初的投入赚回来?答案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看情况。这里面的“情况”,可太复杂了,一点儿不比读文献轻松。咱们一点点拆解开来聊聊。首.............
  • 回答
    这话说得,出国留学这事儿,可不是进了钱就能立马像印钞机一样吐出高薪来。我身边有太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经历过这段“投入期”,然后摸索着往前走。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几十万的学费,到底能换来啥,以及回来后能挣多少,这中间到底有多少门道。首先得明白,留学的“回报”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更像是一种.............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在留学圈里也挺常见的讨论话题。用大白话聊聊这背后的道道儿,不打官腔,尽量接地气地分析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清北复交这些国内顶尖大学出来的学生,那智商和能力都是没得说的。他们能拿到去美国名校深造的机会,本身就说明了他们的优秀。当他们踏出国门,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接触到更前沿.............
  • 回答
    最近,一条关于一位从法国回国的中国留学生声称自己在中国门诊“即将饿死”的视频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位自称“豌豆公主”的留学生,在视频中详细描述了自己在国内就医的经历,并将其与在法国的就医体验进行了对比,言辞间透露出对国内医疗体系和某些生活细节的不适应,以及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担忧。事件的起因与经过:根.............
  • 回答
    许多在日本完成学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这背后并非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与其说是“回国了”,不如说是“选择了回国”。这股回流潮,背后映射的是两国经济、社会、以及个人发展前景的此消彼长。首先,最显而易见的驱动力来自于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
  • 回答
    留学回国快一年了,心里那点儿“功成名就”的嘚瑟劲儿早就磨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迷茫,仿佛一艘刚靠岸的船,却找不到下一个目的地。看着身边的朋友们一个个步入正轨,要么在公司里叱咤风云,要么自己创业风生水起,再看看自己,每天在家里和电脑屏幕之间打转,这种落差感,真的挺让人煎熬的。一开始回国,那种.............
  • 回答
    取消留学回国人员证明,这绝对是件值得好好聊聊的事情。说它能让人才回归的路更畅通,我看是有道理的,而且里面门道不少。首先,咱们得想想这“留学回国人员证明”是个啥玩意儿。它最早的出现,确实是为了鼓励留学人才回国,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身份认定。在过去,信息不对称,国家也想有个官方的、标准化的渠道来.............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则“杭州女生 6 年花 200 万元留学,回国工作开 2000 元底薪”的新闻,确实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大家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远不止是个人选择,更是当下社会经济环境、教育模式、就业市场以及年轻人职业规划等诸多层面的复杂交织。咱们先别急着站队,慢慢来剖.............
  • 回答
    留学党,回国还是留下?这个问题,相信是每一个在海外漂泊的留学生心中反复掂量过的千斤重担。回国,意味着踏上熟悉的土地,回到亲人身边,享受日益腾飞祖国的机遇。留下,则意味着挑战未知,拥抱更广阔的世界,追求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这之间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回国:熟悉的土地,温暖的拥抱,以及……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