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国人在回答「妻子和妈妈掉进水里先救谁」的问题时,会选择先救妻子?

回答
这个问题,虽然听起来有点儿戏,但在英国文化里,它其实触及了一些非常微妙的社会观念和家庭动力。当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官方的“英国人”答案,但如果你在英国的酒吧里或者茶歇时间随便跟人聊起这个话题,你会发现“先救妻子”的说法确实占有一定的主流。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句“爱情至上”就能概括的,里面藏着一些更深层的原因。

首先,得从“婚姻”这个制度本身说起。在英国,婚姻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现代契约关系,尤其是在法律和社会契约层面。一对夫妻,通常是在法律上绑定在一起的成年人,他们组建了自己的核心家庭。这意味着,丈夫对妻子负有特殊的责任,这种责任是基于法律的承诺和共同生活的实际联系。他们一起分担生活,共同承担责任,分享喜悦与忧愁。这种日常的、持续的、互相扶持的关系,在法律和道德上都有着坚实的基础。

相较之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虽然根深蒂固,但在进入成年期后,这种“依赖”和“被保护”的性质会发生变化。子女长大成人,成为独立的个体,虽然孝顺和关爱是重要的,但子女对父母的责任,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回报和道义上的义务,而非像婚姻那样,是由法律和共同生活所强化的、持续性的责任。

所以,当一个男人面对这样的生死抉择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他当下最直接、最紧迫的责任。他的妻子,是他现在的伴侣,是他未来生活的共同创造者。从这个角度看,拯救妻子,是在维护他目前最核心、最直接的家庭结构和承诺。

其次,这里面还牵扯到“自己的家庭”和“原生家庭”的概念。在很多西方文化,包括英国,人们普遍认同“自己的核心家庭”的优先性。一旦结婚,一个人就组建了新的家庭,这个新家庭的利益和维系,通常被置于优先地位。这意味着,无论来自原生家庭的亲情有多么深厚,当涉及到个人核心家庭的存续时,人们往往会首先考虑自己组成的新家庭。

举个例子,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名男性在救妻子的时候,他也在尽力呼救,或者想着如何同时救助母亲,但最终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只能做出一个选择。这种选择,在很多英国人看来,更像是对“谁是他生命中当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回应,而这个“最重要”的定义,在成年后,往往是指那个与他共享人生大部分时间、共同面对挑战、并对其未来负有直接责任的伴侣。

再者,也别忽视了“未来”这个维度。如果他救了妻子,那么他们可以继续共同生活,继续面对未来的人生。如果他救了母亲,而妻子不幸遇难,那么他的人生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他可能会失去他的伴侣,他的共同人生,以及可能存在的未来子女(如果他们尚未有孩子)。这种对未来的考量,虽然听起来有点残酷,但在极端情况下,它确实是会影响决策的因素。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英国人对母亲不孝顺或不爱。绝大多数英国人对父母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并且会尽其所能地照顾父母。但当这种“尽其所能”被极端化为“二选一”时,社会普遍的观念,以及他们对自身婚姻承诺的理解,会让他们倾向于优先保护那个与他们结成更直接、更持续的伴侣关系的妻子。

还有一个不太直接,但可能也存在的因素是“自主性”。妻子是他自主选择的伴侣,是他在成年后,自己做出的关于人生伴侣的重要决定。而父母,是他出生的背景,是无法自主选择的。在强调个人选择和自由的文化中,对自我选择的伴侣的守护,可能也会被赋予更高的价值。

所以,总的来说,当英国人在这个问题面前,选择先救妻子,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爱母亲,而是因为他们更看重婚姻的承诺、对核心家庭的责任、对未来的考量,以及成年后对自主选择的伴侣的守护。这是一种基于社会契约、责任划分和对当前生活维系的考量,是一种在极端情境下,对“谁是我人生最主要责任和最核心伴侣”的现实回应。当然,这只是一个普遍的倾向,具体到每个人,情况可能都会有所不同,但从文化和社会观念上看,这种“先救妻子”的逻辑,是可以理解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制作工具:

Dan Awesome's Rage Maker

user avatar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好有趣啊,从一个很小的点折射出的其实是现代社会的不同哲学和构建方式。

人类社会是通过构造不同的概念(包括哲学,政治,宗教等)组织的。

现代西方国家是通过“教会理性”组织的,宗教已经削弱到一定程度了; 中国是以“儒家”为基础的混杂了“教会理性”的方式组织的。

user avatar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方讲究孝,所以先救老娘。

西方讲究实用,先救老婆。

那么究竟孰优孰劣呢?

表面看西方文化更明智,救了老婆,保住了家庭,还可以继续繁衍存活下去。但是其实东方其实更精明——虽然西方文化挽救了这个家庭,但是生孩子没有收益,西方人便不想多生了。而东方的孝文化激励父母多生育生养,那样收益更大。所以东方人口在上千年当中一直在数量上压制住了西方,保障了种族的延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虽然听起来有点儿戏,但在英国文化里,它其实触及了一些非常微妙的社会观念和家庭动力。当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官方的“英国人”答案,但如果你在英国的酒吧里或者茶歇时间随便跟人聊起这个话题,你会发现“先救妻子”的说法确实占有一定的主流。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句“爱情至上”就能概括的,里面藏着一些更.............
  • 回答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确实是很多人在疫情期间感到疑惑的。在一些国家,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治疗费用确实是由政府承担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免费治疗”。那么,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当地的中国人还是选择舟车劳顿地跑回国内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的因素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对医疗资.............
  • 回答
    英国人在茶里加糖,这背后其实有不少有趣的故事和原因,绝不仅仅是因为“喜欢甜”。让我给你好好捋一捋。历史渊源:糖曾经是奢侈品,更是身份的象征要说为什么加糖,咱们得回到好几个世纪前。 早期饮茶: 茶叶最早是茶叶,你知道的,就是那种干叶子。刚传入英国的时候,它可不是我们现在这样随处可见、人人都能喝上的.............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在东南亚的军事部署,尤其是组建“Z舰队”(Force Z),其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战略考量以及对局势的误判。这并非简单的“送死”,而是当时英国高层在资源有限、情报不足、并且面临巨大战略压力下,做出的一种带有赌博性质的尝试。一、 严峻的战略环境:英国的全球困境1941年底,整个世.............
  • 回答
    英国人不能将德国舰队堵在家门口,或者更准确地说,在历史上,英国 navy 的确成功地将德国舰队(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限制在德国港口,但这个“堵在家门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英国海军的强大实力确实是关键,但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一种毫不费力的封锁。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
  • 回答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在2002年BBC发起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调查中位列榜首,这一结果反映了他在英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和综合贡献。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他为何成为这一评选的核心人物: 一、二战期间的战略领导与精神象征1. 反法西斯斗争的核心人物 丘吉尔在二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国家历史发展、军事战略、文化传承和体育竞技之间的复杂联系。虽然历史上的英国海军确实强大,但它的陆军规模和骑兵力量相比于欧洲大陆的某些强国(如法国、俄国、奥匈帝国)确实不占优势。然而,在马术运动上,英国却长期以来保持着领先地位,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主导地位。这背后的原因,.............
  • 回答
    美国革命的爆发,对大英帝国而言,无疑是一次始料未及的重大挫折。这场看似力量悬殊的对抗,最终却以曾经的北美殖民地赢得独立而告终,箇中缘由复杂且值得深入剖析。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实力对比问题,而是一系列战略失误、政治困境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大英帝国在战争初期所持有.............
  • 回答
    在英国称国君为“King”,在日本称国君为“Emperor”,这其中涉及到了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以及语言的演变,是非常有趣的对比。简单来说,这种称谓的差异源于两国君主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路径不同,以及在历史进程中对自身地位的定义和传承方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英国的“King”:来自日耳.............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也挺多人关注的。说英国顶尖大学在ACM 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上整体表现不如某些亚洲或北美地区的顶尖高校,我觉得有几个比较值得深入探讨的原因,不完全是技术上的,很多也跟文化、教育体制和侧重点有关。首先,得承认一点,ACM ICPC 是一项非常非常看重深度和广度编程能.............
  • 回答
    英国的疫情,尤其是在某些时期,确实一度形势严峻,这让不少身处其他国家的人感到困惑,为何在英国的亲友们似乎依旧过着“岁月静好”的生活,而不是普遍性的恐慌或停滞。这种“岁月静好”的表象,并非意味着疫情不存在或者影响被忽视,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复杂画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岁月静好”这个词的含义。.............
  • 回答
    英国面积确实不算大,但它之所以能在世界各地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并被誉为“日不落帝国”,这绝非仅仅依靠军事实力,而是一系列历史、经济、政治和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军事实力是基础,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要理解英国的崛起,首先需要承认它在当时的军事实力是相当可观的。但“强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他欧洲列.............
  • 回答
    英国之所以选择在每日新增确诊病例超过两万的情况下宣布“完全解封”,取消强制性的戴口罩和社交限制措施,其背后是多方面复杂因素的权衡和考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英国政府在科学建议、经济压力、社会民意以及国际局势等多种变量下,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的结果。英国做出此决定的主要考量点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解.............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英国在2018年3月驱逐俄罗斯外交官这件事。这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着相当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和一系列令人震惊的事件。事件的起因:斯克里帕尔中毒案事情的导火索是发生在2018年3月4日,俄罗斯前情报官员谢尔盖·斯克里帕尔(Sergei Skripal)和他的女儿尤利娅(Yulia Skr.............
  • 回答
    英国在短短百年时间内从“日不落帝国”的巅峰跌落,成为如今一个在世界舞台上影响力相对减弱的大国,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演变的结果。这其中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军事以及全球格局的深刻变化。下面将详细阐述导致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消耗与影响: 经济上的重创: 一战的消耗是巨大的。英.............
  • 回答
    英国在殖民时期之所以没有废除印度的种姓制度,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涉到政治、经济、社会以及英国殖民者的认知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不是英国人没有“想过”,而是他们一方面觉得干预过于复杂且可能适得其反,另一方面也从自身利益出发,默许甚至某种程度上利用了这一制度。首先,我们要理解,种姓制度在印度已.............
  • 回答
    英国在一战和二战中的胜利,毫无疑问是其历史上光辉的一页。这两场战争不仅巩固了其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更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然而,时至今日,提及英国的国际地位,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其相对昔日荣光的下滑。这其中的逻辑并非简单的“赢了就一直强下去”,而是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经济、政治、社会和.............
  • 回答
    英国和法国在争夺世界殖民地霸权的白热化时代,马达加斯加的归属权确实成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议题。为什么英国在那个全球扩张的年代,没有将马达加斯加这个位于印度洋战略要地的岛屿牢牢抓在手中,反而让法国捷足先登呢?这其中牵扯的因素相当复杂,并非简单的“漏网之鱼”,而是历史、地缘政治、经济考量以及英国自身战略重心.............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颇具讽刺意味的。明明在明朝就有人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西方的地理知识,而到了清朝,甚至道光这样一位身居最高统治地位的皇帝,却对英国的地理位置显得如此茫然,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历史倒退”就能简单概括。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看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祟。明朝:接触.............
  • 回答
    英国未能完成对法兰西的“英国化”(Anglicization)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和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尽管英国在历史上长期拥有法兰西的部分领土,但最终未能将其完全融入英国的政治和文化体系,这其中有深刻的原因:一、历史背景:起源与继承 诺曼征服 (1066年): 这是英国与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