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担心“没有用。
防疫个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如果之后就能开party,那大家都能理解。日后还能说”我也为抗疫尽了一份力“,皆大欢喜。
但英国呢?lockdown了一轮,解封,再lockdown,再lockdown,天天lockdown,结果病毒非但没有减少,还变异成加强版的了。
9个月了啊,还看不到尽头。说好的圣诞party,结果成了医院party,殡仪馆party,骨灰盒party。”担心“有什么用?
把自己关屋里不出门,坚持9个月,人也要崩溃了。”担心“有什么用?
不能”担心“,那就只能当疫情不存在,岁月静好呗。反正年轻人死亡率只有三千分之一,比”翼装飞行“还低,那怕什么?
静,确实是“静”了很多的。至于好不好,冷暖自知,没准人家的阈值低啊?
如果对比一下二、三月份的微信朋友圈,“静”是明显能看出来的。
那时咱们抗疫,海外华人们也是没少“操心”的。当然有部分是问长问短的,有正常讨论的。但异常活跃的也不在少数,典型就是那一帮,你懂的。
现在,基本还是“静”了很多。再吹欧洲美国也不好吹啊,心虚写在脸上。连代购的都消停很多。
这就是“静”。
至于“好”嘛,也不用为高华们操心。
能当高华的,心里素质都好,耐得住寂寞。平常社区、公司的活动其实也不多,主要是自己玩,散散步,遛狗的不多,周末参加宗教聚会,当然有一半也不参加,因为聚会主要是为了推广房产、保险、贷款、理财、房子维护之类的业务。
所以,大部分高华的生活其实是很与社会脱节的,所谓原子化的个人。自己过自己。
疫情就疫情呗。在家办公或领救济金或国内输血呗。买东西去华人超市,防护相对好点。或者华人组织的团购,送货上门,也相对安全。
像英国这种,空地还是大,散步自己注意点,也还行。
所以说,有吃有喝,和平常一样的寂寞。
不用为他们担心。
至于那些染病和因此死了的,和高华也没关系啊。
都是好事儿!
1. 在疫情中积极生活不等于岁月静好。
2. 没有断水断粮、垂死病中在朋友圈和知乎崩溃发求救信拍视频哭着求祖国包机救我,或者没有一边躺在机场过夜一边忏悔出国也不等于岁月静好。
坐标剑桥,今天陪家人到医院做个常规检查。对,还是一家有收治新冠的医院。因为疫情规定不能跟进去,现在在医院门口站着等无聊刷知乎。刷到这题“反省”了一下:
1. 国内有朋友来问我都说过去一年都这样了,变异也没办法,继续做好防护就行。
2. 我也没有机会去目睹和接触比较混乱的场面,比如大卡车排队,这些我也得看新闻才知道。我为数不多的的几次出门机会都没遇到社会失序的场面,除了大多数人戴着口罩没东西可拍下来证明岁月多么不静好。
3. 我现在站在医院门口还看到有极个别不戴口罩的“勇士”心里也骂娘,也得做好万一中招怎么办的心理准备,这肯定和岁月静好差得远了。
—————————
更新:我回家来又看了看自己几个月来朋友圈,还真没什么负面的东西,这几个月最负面的朋友圈是吐槽博士狗做实验太累。其实那时候学校(爱丁堡大学)宿舍楼爆发,已经有300例确诊,但和我没什么关系,还是正常去实验室赶实验,实验楼春季封锁以后就实施了严格的安全距离规则和防疫措施。
这说明如果你有在英国的朋友,没有发和疫情有关的内容,那是好事儿,说明在疫情中可以照顾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受影响。如果你盼着看你朋友在朋友圈发悲惨生活以符合某种期待,我觉得是你朋友交友不慎。
没有岁月静好吧,无论是国人和英国土著都是无比焦虑好吗。。。
会产生岁月静好的错觉我认为可能是因为:
总结起来就是没有岁月静好,不要看表象看个例,普遍的情况反而是:
当然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已经放弃治疗了。我身边年轻的朋友基本上对自己身体都比较有信心,不怕得上反正也是防不胜防。但是老年人还是怕的,他们一般防护做的比较好。
这时候,请治疗成功的英国社会学者何越说两句。
今年三月份的时候,她是这么说的
经过8个月的治疗之后,她的病情有了好转。
像何越这种人都不嘴硬了,只能说明一件事。
表面上英国人岁月静好,实际上慌得一批。
因为知乎上的西欧和北美党基本只有一种人:站在父母的海量资源上的做题家(非人参公鸡,我要还没回国的话我也是其中之一)。
要不然是父母供着的学生,要不然是可以无限期在家工作的大厂初级工,不需要送外卖开出租挣学费生活费,工作也不要求他们去现场接触人。
要不然没有娃,要不然有一个父母或者住家阿姨帮忙带着的娃。
父母一般不到70岁,要么在国内,要么在国外足不出户地帮他们带娃。由于社会关系极其有限,所以也接触不到其他高龄或者有基础疾病的亲戚朋友。
买菜大超市,吃饭米其林,除了点外卖有点儿不方便不高大上了之外,小店铺的百业萧条也和他们没有关系,毕竟谁都没有开洗衣店理发店小饭馆的穷亲戚。
自己年轻健康,不需要常去医院,也没有会被新冠挤兑了的慢性病治疗。
自身条件这么好,没有当地“平民”社交圈,住在父母用金钱搭起的精致玻璃罩子里,别说在西欧北美,就算在印度非洲也能过挺好啊。
我朋友圈里有三位数的美国的小伙伴,90%也是这么岁月静好着的,登山滑雪,宅家做饭,大厂还给他们寄红酒一起在zoom上云品酒。
不那么岁月静好得起来的,是那10%双职工有房贷有娃还没人帮着带娃的。已经被逼到把娃送去幼儿园群体免疫或者夫妻一人辞职在家的二选一了。
然而这相比于当地的大多数老百姓,这种困难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没关系,不去看就不存在啊。
美国都能岁月静好,何况是英国。
就看高华们到了今天对美国疫情的态度还不能理解吗?
他们是真的不知道疫情严重还是真的不看新闻?就算美国不报,他们都上中国的社交媒体,难道还不知道?除非真的人人都和那个被当作医疗垃圾扔进预备太平间等死的河山硕一样。
但是可能都那么愚蠢吗?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
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心里难以接受曾经心目中的无上神国变成了今天的北美病夫或者欧洲病夫的样子。
他们根本没有什么退路,不说说岁月静好又能怎么样?
就像全世界都知道白人们,尤其是美欧的白人们最擅长种族歧视,而美国是集大成者,但是高华们就是拼命否认一样。
他们不是不知道,他们只是不能承认罢了,因为承认了第一次,那就有第二次,这样下去,逐渐的梦想中虚幻的空中楼阁就会坍塌。
梦想一旦坍塌,他们赖以生活的动力就没了,他们心里那种优越感就不复存在了,虽然这种优越感只有他们自己感觉的到且看起来非常可笑。
所以当新祖国风光的时候,他们就是高等华人,要处处彰显自己的优越,处处要表现出自己选择的正确性,更要处处展现出身为黄皮肤精神白人的与众不同。
可一旦新祖国遭难的时候,他们第一时间想的并不是报效新祖国,更不是拯救新祖国,而是立马变的像刺猬一样。
谁说他们的新祖国谁就是他们的敌人,哪怕一句关心在他们的眼里都变成了嘲弄。
因此,他们拼命的去粉饰,拼命的去逃避,甚至巴不得中国快点死,好堵住他们眼里那些可恶的人的嘴,打烂那些人的脸。
所以才会出现精神美国人嘲笑真正美国人,还要发视频秀超市物资的这种可笑行为。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在英国的高华们同样的道理。
其实说实话,我们大多数人没时间操心西方国家四五六等黄皮肤公民过的如何。
即使有时候会问一下,大多是出于礼貌和关心罢了。
我们又不嫉妒你们这些华人,何必总是对我们充满恶意?
只希望我们国家的留学生们注意安全,注意防护吧,毕竟他们政府都不拿自己的老百姓当人看,何况外国人呢。
2019年,中国煤炭行业从业人员347.3万人,死亡人数316人,死亡率万分之零点九
2020年,美国总人口约3.3亿,新冠疫情死亡人数(目前)33.4万人,死亡率千分之一;英国总人口6679.7万,新冠疫情死亡人数(目前)6.9万人,死亡率千分之一
所以诸位在国外还能觉的岁月静好的人,只要没把出国当做以后坐办公室安逸工作不怕死的途径 也不嘲笑国内干各类高危行业的工人,我都觉得他们挺乐观的,反正也就是比煤矿工人死亡率高十一倍罢了。
其实我挺关心国外疫情的。
人家缺什么,我就想卖什么。
手里的英国客户很少,都是很多年前做照明时候留下来的。上半年倒腾了一点紫外消毒灯。
看到英国4级封城了,突发奇想,要不倒腾点室内无土养殖?让他们自己在家种种菜?
昨晚找到一个英国的……一个充满低级趣味的客户,那时候深圳的机场还在福永,他挺喜欢往福永隔壁跑的。
我就先夸夸约翰逊负责任,有担当,为了国民着想。然后话风一转,但是这种变异病毒传染性那么强,还是不要多出去走动好。要不,搞点这个无土养殖?
(其实我内心更想说的是,实在不行重点向日葵或者阳光菇?冬日里还可以收集阳光暖洋洋的)
我客户挺敏感的,很嫌弃地跟我说,哪里有那么严重,又不是完全出不了门。就是圣诞节过不了了。而且,等船到港口,都快2个月了,那时候早就解封了。
我吓一跳,唉呀妈呀这玻璃心的,连忙跟他说这不是因为无协议脱欧嘛,泰晤士报都呼吁大家多囤积点蔬菜。
真的跟哄小孩子一样,他跟我叨叨一堆英国被欧洲抛弃巴拉巴拉巴拉。
但是呢,从交谈中,发现他还是很乐观的。至少是非常相信疫苗能够治愈他的国家。
跑题了。
跟他聊了一些,发现英国人对于疫情还是比较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关心最近的水果蔬菜和圣诞节等,远比关心自身是否会感染多的多。
英超联赛也没有停摆,昨晚的联赛杯照打不误。(我跟他都是枪手球迷,一起diss了一顿阿森纳)
用我客户的话来说,就是一场大感冒,他好几个朋友在家隔离了一段时间,都痊愈了。死亡率没那么恐怖。
我那时就默默地想啊,按他们这个心态,要么疫苗完全阻隔疫苗的传播。要么,这病毒还得变异。
这对于全球的影响?
加速新冠病毒常态化吧。
按照钟老的说法,新冠病毒最终很可能会和人类长期共存,变得没有那么致命。
目前还没有新闻报道我们的入境防疫口检测到这种变异病毒。但是如此高的传播效率,抵达中国恐怕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还是得严防死守啊。
好就好在19号联防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第一批接种时间,一线防疫人员也是优先人群。这至少是保证了这些白衣战士们的安全。
最后,比英国人更紧张的应该是日本人了。菅义伟怕是现在不停搓手,祈祷着疫苗尽快发挥作用啊。不然奥运会又开不成了。
我从去年国内疫情开始的时候就在英国,现在也还在,可以说经历了两次疫情,国内的我跟着揪心过一次,英国的我自己亲身又经历了一次。
岁月静好吗?那只是你看到的朋友圈或者在相关群的样子。
我在4,5,6月份的时候也很害怕,毕竟那时候确实每天死几百人,但是我能怎么办,把这种不好的消息,我的负面情绪放到网上?
第一我不想别人为我担心,远水救不了近渴,只能徒增别人烦恼罢了。
第二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大多数在英国的都是成年人,成年人的自尊就体现在为自己的选择买单,除了自己,别人没法靠也没必要靠。
第三中国人或者说华人群体,从整体上看感染的人数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这当然取决我们的积极态度,而落在留学生身上的例子就更少了,因为我们更加注重保护自己。
第四积极永远得是生活中的主旋律,即使在战争年间,人们也会想办法咧开一个笑容,如果生活中的积极都不在了,还是一个完整的人吗?
又不能出门,又不能做别的,干饭就完事了。
饭虽然有点粗糙,但是味道还行,干饭不积极,头脑有问题。
或者学英语:如何正确的从零开始学英语?
或者学python:如何系统地自学 Python?
或者自学CS: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S)专业学生该如何系统地自学?
可能他们能意识到这个病毒死亡率可能是0.2%,而国内有些人觉得是200%吧,也不知道是两国宣传水平导致还是教育水平导致。
我在英国快2个月了,试着回答一波
先说结论,时间太久了,温水煮青蛙了
我是2019年春节后先到莫斯科,要求酒店隔离14天。看到酒店成批航空公司空姐入住,心理好慌,害怕被感染,所以乖乖待房子里。服务员打扫卫生都不让他进来,害怕
之后回酒店,继续远程办公。几乎不外出,期间两个星期出去采购一次,剩余时间就宅家里。一个月,两个月,看窗外云卷云舒。
慢慢的心理很压抑,经常不自觉脾气大。等到情况好转一些后,下午去公园空旷地跑步健身应该没问题吧。带着口罩去跑步。
户外运动是真香啊,有朋友聊天是真好啊。
后面疫情有反复,又开始家里蹲。
日子还要继续,今天你出去采购,明天我出去看病,后天他出去晒个太阳。应该没事吧?大家心理开始骗自己了。
这种隔离管控有啥用呢,导致疫情持续陪伴左右,但人还是要生活的。
10月份来到伦敦,继续开始copy以前的生活。
你说大家为啥岁月安好的样子,因为没有办法啊,反反复复,不是1个月两个月,他是半年一年的疫情
二更:
也有在谢菲的知友提到自己生活依旧colorful,新闻完全是妖魔化了真实情况
但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痛点都不一样,对于疫情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所在的地方也不同,有的村有的靠近伦敦,自然有人觉得恐慌害怕,有人觉得没大事,只是整体来说情况看似不太乐观
不夸大疫情 也不过分轻视它 就行
在uk的朋友,过得开心舒心就好
没去uk的朋友也不用太失落,在国内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也许可以提前找到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
这么魔幻的一年,作为天选之子,不怪命运,好好把握当下,说不定未来的我们,回头看的时候,这段经历刚好成就了我们
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巧妙呢
原回答:
20fall英硕
本来是10.15的机票,结果家人看情况不对,强行把我的机票退了,让我乖乖呆着国内上网课,等打完新冠疫苗再说
有幸约到了义乌的科兴疫苗,12.9打完第二针,打算去延期签证,明年1或者2月前往大英,结果这两天英国成了顶流
朋友圈里已经前往英国的同学,这几天的确营造出了一种宁静祥和 岁月静好的样子,有的甚至还在旅行
心理很容易理解:
1.不让父母同学担心
2.现实已经不尽如人意了,何必在朋友圈里继续直播霍乱的现状呢
身边也依旧不少执意要在明年1月前往UK的同学,很多人也不理解,认为他们是在拿生命开玩笑
其实留学党一路走来很不容易,从一开始下定决心走留学这条路,到签中介 考雅思 定校选专业 改文书 找老师签推荐信 投递 等待 拒信拒信拒信拒信 录取 订宿舍 办签证 机票......
中间的辛酸 焦灼 绝望,还有一次次大笔支出时的肉疼,为的就是顺利来到英国来到学校,体验一年异国他乡的学习生活
像很多人嘲讽的那样,就算去了也依旧是网课,没有多大意义,但对于我们而言,去英国是不是依旧上网课不是意义,去 本身就是意义,就是对过去自己申请季那段时间付出的一种慰藉
我几乎从没问过已经去到英国的朋友 英国的现状到底怎样,担心会伤到他们 会破坏他们营造出的祥和感,同为留学党,我非常理解
所以
如果你朋友圈里也有今年的留英朋友,他们发朋友圈的时候,记得不要怀疑不要揣测不要过分关心,安安静静点个赞,评论一句风景好看或者人好看
就足够了
他们一定收到了你的关心,也一定会好好注意防护
一更:
看到有知友问及义乌新冠疫苗的预约:
关注 义乌侨联 微信公众号,里面会有预约渠道
作为一个工作地离确诊病例仅仅两个站,居住地离确诊病例隔离医院仅仅一个站的成都人。
我理解他们的感受。也感谢朋友的劝告。
但我只有一条路:戴好口罩,继续上班。
因为我穷。不得不如此。否则生活无法继续。否则债务将压垮脆弱的平衡。
我觉得深层次的原因是,英国政府的合法性不依赖于其执政的成功。
因为英国政府的首脑是直选产生,选民就像买期货一样,投票给自己最不讨厌的一个政客,相当于直接赌这个政客给出的承诺。选民的信心一部分来自于这个政客/政党之前的执政结果,但很大程度也取决于反对党是否能够成功忽悠大家让大家觉得自己能做得更好。所以虽然卡梅伦率领的保守党脱欧公投搞砸,包利斯在之后的大选里人们还是选了保守党:因为大家觉得科宾为首的工党是个更差的选择。同样特朗普当年也是成功地让大家觉得希拉里邪恶且卖国,才顺利获得那么多选票。
在选举结束后,如果自己支持的政客只要不是干得太差,他的过错都能被大多数当初投票给自己的人原谅。因为那些人内心上会希望维护自己当初的投票决定,从而倾向于怪罪各种外部因素,而不是责难自己投票选出的无能政府。所以英国政府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更偏向“有功”而不是“无过”。因为立功了可以获得之前不支持自己的人的选票,而犯错了,只要不是太严重,只要能找到借口,都还是能获得大部分既有支持者的谅解。
英国抗疫虽然非常失败,但并没有因此出现大规模的社会问题:生活物资供给虽然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仍然维持不错的水准,失业者也因为政府拼命印钱而获得救济,社会秩序也没有崩溃。所以相当一部分人会为了维护自己当年投的那一票,以一种愿赌服输的心态继续他们的日常生活。
因为感觉岁月静好的人在网上发着帖子打发时间,可能还在领着津贴。
感觉生活不易的,可没时间没精力没能力来发帖。
但凡英国由上至下有点廉耻之心和基本卫生常识,也不至于闹到要伦敦封城。
我好奇的是,难道发表观点的人都不担心后续影响么?
到时候要是又有人以疫情严重为由,求救要“包机回国”,这跟“岁月静好”岂不是自相矛盾?
既然岁月静好,为什么急着回?
如果有那么多人急着逃回来,那还能不能称之为岁月静好?
我是信“岁月静好,别来打扰我们”还是“水深火热,快来救救我们”?
能不能给个准信?
说话要慎重!舌头根子底下是真能压死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