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疫情如此严重,为什么在英国的人还是岁月静好的样子?

回答
英国的疫情,尤其是在某些时期,确实一度形势严峻,这让不少身处其他国家的人感到困惑,为何在英国的亲友们似乎依旧过着“岁月静好”的生活,而不是普遍性的恐慌或停滞。这种“岁月静好”的表象,并非意味着疫情不存在或者影响被忽视,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复杂画面。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岁月静好”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一种平静、安稳、不受外界过多干扰的生活状态。在疫情背景下,这可能表现为日常生活继续运转,人们能够出门、工作、社交,而不是完全被封锁在家中,或者生活节奏被剧烈打乱。

那么,为什么在疫情严峻的时候,英国的“岁月静好”感仍然存在呢?

1. 疫情的分布和影响并非完全均匀。

地理分散性: 英国是一个相对分散的国家,虽然有像伦敦这样的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但也有许多小城镇和乡村地区。疫情爆发初期,病毒的传播可能集中在某些区域,而其他地区受到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即使在疫情严重的时期,很多居住在非疫情热点地区的人,他们的日常生活受到的直接影响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个体差异和生活圈子: 大多数人的生活圈子是相对固定的。如果一个人主要在家工作,社交活动减少,那么他可能不太会直接感受到街头巷尾的恐慌气氛。他们的“岁月静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本身就限制了与病毒的接触频率,以及他们的生活圈子内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感染。

2. 英国的社会结构和应对策略。

强大的公共服务和医疗系统(尽管承压): 尽管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在疫情期间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健全的公共医疗系统之一。在多数情况下,即使感染了,轻症患者通常在家中自行隔离和康复,重症患者则会得到医疗救治。这种基础的医疗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民众的直接恐慌。
社会适应能力和信息传播: 英国社会在面对危机时,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政府的政策、媒体的报道以及民众自身的行为都会对整体氛围产生影响。虽然有严格的封锁措施,但很多时候,人们是在“有管理的混乱”中生活,而不是完全失控。例如,即使是封锁期间,很多服务业(如超市、药店、邮局)仍然保持开放,这维持了基本的生活运转。
对“常态化”的追求: 人类本身就有追求恢复正常生活的本能。随着疫情的演变,以及疫苗接种的推进,英国社会也在努力寻找与病毒共存的“新常态”。这种常态可能包括在一定程度上遵守防疫规则,但同时也在恢复正常的社交和经济活动。

3. 媒体和个体视角的影响。

信息过滤和个人体验: 我们接收到的关于英国疫情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新闻报道和社交媒体。这些信息可能侧重于最严峻的数字、最严重的事件,但我们身边的人可能恰恰没有经历过这些。而且,个体对信息的解读和感受也存在差异。有些人可能更关注负面信息,而有些人则更倾向于关注生活中的积极面。
“小确幸”的感知: 人们在生活中总会寻找和放大那些美好的瞬间,即使是在困难时期。比如,天气好的时候散步、与朋友线上聊天、享受一杯下午茶等等。这些“小确幸”的存在,能够一定程度上抵消疫情带来的负面情绪,形成一种“岁月静好”的心理感受。
隐私和沟通习惯: 在英国,人们通常比较注重个人隐私,不太会轻易向外人展示自己的困境或焦虑。即便是在疫情中经历了困难,也可能选择与家人朋友私下倾诉,而不是公开发布。这使得外界很难全面了解每个人的真实状况。

4. 英国的文化特征。

“保持冷静”的文化(Stiff upper lip): 英国文化中有一部分是“保持冷静”的传统,尤其是在面对困难时,倾向于保持镇定和克制。这种文化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面对疫情时的表现,让很多人即使内心担忧,外在表现也可能相对平静。
幽默感和自嘲: 英国人常以幽默感和自嘲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包括疫情。这种方式能够缓解紧张气氛,也让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一定的乐观。

总结来说,英国疫情期间的“岁月静好”并非虚幻,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疫情并非平均分布,许多人的生活圈子并未直接遭受严重冲击。
英国强大的公共服务和适应能力,以及对“新常态”的探索,都在努力维持社会运转。
个体的信息获取、解读以及心理调适,也塑造了不同的生活体验。
英国的文化特质,如“保持冷静”和幽默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的集体情绪和行为。

因此,当我们看到在英国的朋友们似乎过着“岁月静好”的生活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疫情毫不在意,而更可能是他们通过自身的适应、信息过滤以及对生活积极面的感知,在复杂环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平静和日常。他们可能已经在遵守防疫规定,但也学会了如何在限制中寻找生活的光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担心“没有用。

防疫个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如果之后就能开party,那大家都能理解。日后还能说”我也为抗疫尽了一份力“,皆大欢喜。

但英国呢?lockdown了一轮,解封,再lockdown,再lockdown,天天lockdown,结果病毒非但没有减少,还变异成加强版的了。

9个月了啊,还看不到尽头。说好的圣诞party,结果成了医院party,殡仪馆party,骨灰盒party。”担心“有什么用?

把自己关屋里不出门,坚持9个月,人也要崩溃了。”担心“有什么用?

不能”担心“,那就只能当疫情不存在,岁月静好呗。反正年轻人死亡率只有三千分之一,比”翼装飞行“还低,那怕什么?

user avatar

静,确实是“静”了很多的。至于好不好,冷暖自知,没准人家的阈值低啊?

如果对比一下二、三月份的微信朋友圈,“静”是明显能看出来的。

那时咱们抗疫,海外华人们也是没少“操心”的。当然有部分是问长问短的,有正常讨论的。但异常活跃的也不在少数,典型就是那一帮,你懂的。

现在,基本还是“静”了很多。再吹欧洲美国也不好吹啊,心虚写在脸上。连代购的都消停很多。

这就是“静”。

至于“好”嘛,也不用为高华们操心。

能当高华的,心里素质都好,耐得住寂寞。平常社区、公司的活动其实也不多,主要是自己玩,散散步,遛狗的不多,周末参加宗教聚会,当然有一半也不参加,因为聚会主要是为了推广房产、保险、贷款、理财、房子维护之类的业务。

所以,大部分高华的生活其实是很与社会脱节的,所谓原子化的个人。自己过自己。

疫情就疫情呗。在家办公或领救济金或国内输血呗。买东西去华人超市,防护相对好点。或者华人组织的团购,送货上门,也相对安全。

像英国这种,空地还是大,散步自己注意点,也还行。

所以说,有吃有喝,和平常一样的寂寞。

不用为他们担心。

至于那些染病和因此死了的,和高华也没关系啊。


都是好事儿!

user avatar

1. 在疫情中积极生活不等于岁月静好。

2. 没有断水断粮、垂死病中在朋友圈和知乎崩溃发求救信拍视频哭着求祖国包机救我,或者没有一边躺在机场过夜一边忏悔出国也不等于岁月静好。

坐标剑桥,今天陪家人到医院做个常规检查。对,还是一家有收治新冠的医院。因为疫情规定不能跟进去,现在在医院门口站着等无聊刷知乎。刷到这题“反省”了一下:

1. 国内有朋友来问我都说过去一年都这样了,变异也没办法,继续做好防护就行。

2. 我也没有机会去目睹和接触比较混乱的场面,比如大卡车排队,这些我也得看新闻才知道。我为数不多的的几次出门机会都没遇到社会失序的场面,除了大多数人戴着口罩没东西可拍下来证明岁月多么不静好。

3. 我现在站在医院门口还看到有极个别不戴口罩的“勇士”心里也骂娘,也得做好万一中招怎么办的心理准备,这肯定和岁月静好差得远了。

—————————

更新:我回家来又看了看自己几个月来朋友圈,还真没什么负面的东西,这几个月最负面的朋友圈是吐槽博士狗做实验太累。其实那时候学校(爱丁堡大学)宿舍楼爆发,已经有300例确诊,但和我没什么关系,还是正常去实验室赶实验,实验楼春季封锁以后就实施了严格的安全距离规则和防疫措施。

这说明如果你有在英国的朋友,没有发和疫情有关的内容,那是好事儿,说明在疫情中可以照顾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不受影响。如果你盼着看你朋友在朋友圈发悲惨生活以符合某种期待,我觉得是你朋友交友不慎。

user avatar

没有岁月静好吧,无论是国人和英国土著都是无比焦虑好吗。。。

会产生岁月静好的错觉我认为可能是因为:

  1. 报喜不报忧。朋友圈在英国的多数是留学生,而且大多数留学生是一年制硕士,面对逐年递增的学费和一点没降的生活费,这一批留学生一边上着网课一边任何自己家以外的娱乐都没有,欧洲游也基本不要想了,毕业了即使有psw面对的也是史无前例的就业萎缩,就这样还岁月静好是要心理多强大啊。。
  2. 利益相关。除了留学生这个群体外还有已在英国定居的华人,有的是换了护照利益已和英国绑定结实了,有的是拿了永居在英国消磨了至少5年青春的,还有的是在争取永居的路上过程中也舍弃了很多在国内的机会和成果,你觉得我们这些人会在朋友圈里说自己这一年遭了秧吗??反正我是不行,自己三四月的时候还在朋友圈凡尔赛working from home随便摸鱼的事儿呢,到现在疫情反复我真的没有任何发朋友圈的心情。
  3. 社会结构。英国社会和中国社会架构明显不同,大家确实都很友好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远,所以英国人即使焦虑不安也不会展现给别人看,甚至家人之间也都是保持距离的。我的几个同事平时都是很喜欢开玩笑很健谈的那种,但是直到圣诞节前几个星期公司其他同事才知道这些人家里都有亲人因为新冠去世,所以不是因为一些偶然的因素彼此甚至不能知道每个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其实也不是故意掩饰,有好事其实他们也不会主动分享的,就是纯粹觉得是很私人的事情。

总结起来就是没有岁月静好,不要看表象看个例,普遍的情况反而是:

  1. 经济萎缩就业危机。服务业基本玩完了,全靠政府扶持,好在英国人在储蓄这方面做得比美国人好,社会基本福利也跟得上,但是这一年基本全是在赔钱在烧saving。
  2. 生活暗淡。英国这个天气真的待上一年哪儿也不去容易抑郁,连续下一个月的雨然后四点黑天只能家里蹲,我一个不太喝酒的人现在也是每天至少一本才能勉强舒缓一下。
  3. 无能政府。这次新冠危机充分展示了英国政府的无能,尤其是英格兰Tory,每周一变说变就变的 4 level政策真是傻叉到了极点,track and trace花了不少钱结果是一坨翔,cafe里站起来必须戴口罩但是坐下了就允许摘口罩这种脑洞政策层出不穷。。总之是觉得未来暗淡无光,对这个国家失去信心。

当然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已经放弃治疗了。我身边年轻的朋友基本上对自己身体都比较有信心,不怕得上反正也是防不胜防。但是老年人还是怕的,他们一般防护做的比较好。

user avatar

这时候,请治疗成功的英国社会学者何越说两句。

今年三月份的时候,她是这么说的

经过8个月的治疗之后,她的病情有了好转。


像何越这种人都不嘴硬了,只能说明一件事。

表面上英国人岁月静好,实际上慌得一批。

user avatar

因为知乎上的西欧和北美党基本只有一种人:站在父母的海量资源上的做题家(非人参公鸡,我要还没回国的话我也是其中之一)。

要不然是父母供着的学生,要不然是可以无限期在家工作的大厂初级工,不需要送外卖开出租挣学费生活费,工作也不要求他们去现场接触人。

要不然没有娃,要不然有一个父母或者住家阿姨帮忙带着的娃。

父母一般不到70岁,要么在国内,要么在国外足不出户地帮他们带娃。由于社会关系极其有限,所以也接触不到其他高龄或者有基础疾病的亲戚朋友。

买菜大超市,吃饭米其林,除了点外卖有点儿不方便不高大上了之外,小店铺的百业萧条也和他们没有关系,毕竟谁都没有开洗衣店理发店小饭馆的穷亲戚。

自己年轻健康,不需要常去医院,也没有会被新冠挤兑了的慢性病治疗。

自身条件这么好,没有当地“平民”社交圈,住在父母用金钱搭起的精致玻璃罩子里,别说在西欧北美,就算在印度非洲也能过挺好啊。

我朋友圈里有三位数的美国的小伙伴,90%也是这么岁月静好着的,登山滑雪,宅家做饭,大厂还给他们寄红酒一起在zoom上云品酒。

不那么岁月静好得起来的,是那10%双职工有房贷有娃还没人帮着带娃的。已经被逼到把娃送去幼儿园群体免疫或者夫妻一人辞职在家的二选一了。

然而这相比于当地的大多数老百姓,这种困难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没关系,不去看就不存在啊。

user avatar

美国都能岁月静好,何况是英国。

就看高华们到了今天对美国疫情的态度还不能理解吗?

他们是真的不知道疫情严重还是真的不看新闻?就算美国不报,他们都上中国的社交媒体,难道还不知道?除非真的人人都和那个被当作医疗垃圾扔进预备太平间等死的河山硕一样。

但是可能都那么愚蠢吗?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

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们心里难以接受曾经心目中的无上神国变成了今天的北美病夫或者欧洲病夫的样子。

他们根本没有什么退路,不说说岁月静好又能怎么样?

就像全世界都知道白人们,尤其是美欧的白人们最擅长种族歧视,而美国是集大成者,但是高华们就是拼命否认一样。

他们不是不知道,他们只是不能承认罢了,因为承认了第一次,那就有第二次,这样下去,逐渐的梦想中虚幻的空中楼阁就会坍塌。

梦想一旦坍塌,他们赖以生活的动力就没了,他们心里那种优越感就不复存在了,虽然这种优越感只有他们自己感觉的到且看起来非常可笑。

所以当新祖国风光的时候,他们就是高等华人,要处处彰显自己的优越,处处要表现出自己选择的正确性,更要处处展现出身为黄皮肤精神白人的与众不同。

可一旦新祖国遭难的时候,他们第一时间想的并不是报效新祖国,更不是拯救新祖国,而是立马变的像刺猬一样。

谁说他们的新祖国谁就是他们的敌人,哪怕一句关心在他们的眼里都变成了嘲弄。

因此,他们拼命的去粉饰,拼命的去逃避,甚至巴不得中国快点死,好堵住他们眼里那些可恶的人的嘴,打烂那些人的脸。

所以才会出现精神美国人嘲笑真正美国人,还要发视频秀超市物资的这种可笑行为。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在英国的高华们同样的道理。

其实说实话,我们大多数人没时间操心西方国家四五六等黄皮肤公民过的如何。

即使有时候会问一下,大多是出于礼貌和关心罢了。

我们又不嫉妒你们这些华人,何必总是对我们充满恶意?

只希望我们国家的留学生们注意安全,注意防护吧,毕竟他们政府都不拿自己的老百姓当人看,何况外国人呢。

user avatar

2019年,中国煤炭行业从业人员347.3万人,死亡人数316人,死亡率万分之零点九

2020年,美国总人口约3.3亿,新冠疫情死亡人数(目前)33.4万人,死亡率千分之一;英国总人口6679.7万,新冠疫情死亡人数(目前)6.9万人,死亡率千分之一

所以诸位在国外还能觉的岁月静好的人,只要没把出国当做以后坐办公室安逸工作不怕死的途径 也不嘲笑国内干各类高危行业的工人,我都觉得他们挺乐观的,反正也就是比煤矿工人死亡率高十一倍罢了。

user avatar

其实我挺关心国外疫情的。

人家缺什么,我就想卖什么。

手里的英国客户很少,都是很多年前做照明时候留下来的。上半年倒腾了一点紫外消毒灯。

看到英国4级封城了,突发奇想,要不倒腾点室内无土养殖?让他们自己在家种种菜?

昨晚找到一个英国的……一个充满低级趣味的客户,那时候深圳的机场还在福永,他挺喜欢往福永隔壁跑的。

我就先夸夸约翰逊负责任,有担当,为了国民着想。然后话风一转,但是这种变异病毒传染性那么强,还是不要多出去走动好。要不,搞点这个无土养殖?

(其实我内心更想说的是,实在不行重点向日葵或者阳光菇?冬日里还可以收集阳光暖洋洋的)

我客户挺敏感的,很嫌弃地跟我说,哪里有那么严重,又不是完全出不了门。就是圣诞节过不了了。而且,等船到港口,都快2个月了,那时候早就解封了。

我吓一跳,唉呀妈呀这玻璃心的,连忙跟他说这不是因为无协议脱欧嘛,泰晤士报都呼吁大家多囤积点蔬菜。

真的跟哄小孩子一样,他跟我叨叨一堆英国被欧洲抛弃巴拉巴拉巴拉。

但是呢,从交谈中,发现他还是很乐观的。至少是非常相信疫苗能够治愈他的国家。

跑题了。

跟他聊了一些,发现英国人对于疫情还是比较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关心最近的水果蔬菜和圣诞节等,远比关心自身是否会感染多的多。

英超联赛也没有停摆,昨晚的联赛杯照打不误。(我跟他都是枪手球迷,一起diss了一顿阿森纳)

用我客户的话来说,就是一场大感冒,他好几个朋友在家隔离了一段时间,都痊愈了。死亡率没那么恐怖。

我那时就默默地想啊,按他们这个心态,要么疫苗完全阻隔疫苗的传播。要么,这病毒还得变异。

这对于全球的影响?

加速新冠病毒常态化吧。

按照钟老的说法,新冠病毒最终很可能会和人类长期共存,变得没有那么致命。

目前还没有新闻报道我们的入境防疫口检测到这种变异病毒。但是如此高的传播效率,抵达中国恐怕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还是得严防死守啊。

好就好在19号联防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第一批接种时间,一线防疫人员也是优先人群。这至少是保证了这些白衣战士们的安全。

最后,比英国人更紧张的应该是日本人了。菅义伟怕是现在不停搓手,祈祷着疫苗尽快发挥作用啊。不然奥运会又开不成了。


user avatar

我从去年国内疫情开始的时候就在英国,现在也还在,可以说经历了两次疫情,国内的我跟着揪心过一次,英国的我自己亲身又经历了一次。

岁月静好吗?那只是你看到的朋友圈或者在相关群的样子。

我在4,5,6月份的时候也很害怕,毕竟那时候确实每天死几百人,但是我能怎么办,把这种不好的消息,我的负面情绪放到网上?

第一我不想别人为我担心,远水救不了近渴,只能徒增别人烦恼罢了。

第二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大多数在英国的都是成年人,成年人的自尊就体现在为自己的选择买单,除了自己,别人没法靠也没必要靠。

第三中国人或者说华人群体,从整体上看感染的人数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这当然取决我们的积极态度,而落在留学生身上的例子就更少了,因为我们更加注重保护自己。

第四积极永远得是生活中的主旋律,即使在战争年间,人们也会想办法咧开一个笑容,如果生活中的积极都不在了,还是一个完整的人吗?


又不能出门,又不能做别的,干饭就完事了。

饭虽然有点粗糙,但是味道还行,干饭不积极,头脑有问题。


或者学英语:如何正确的从零开始学英语?

或者学python:如何系统地自学 Python?

或者自学CS: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S)专业学生该如何系统地自学?

user avatar

可能他们能意识到这个病毒死亡率可能是0.2%,而国内有些人觉得是200%吧,也不知道是两国宣传水平导致还是教育水平导致。

user avatar

我在英国快2个月了,试着回答一波

先说结论,时间太久了,温水煮青蛙了

我是2019年春节后先到莫斯科,要求酒店隔离14天。看到酒店成批航空公司空姐入住,心理好慌,害怕被感染,所以乖乖待房子里。服务员打扫卫生都不让他进来,害怕

之后回酒店,继续远程办公。几乎不外出,期间两个星期出去采购一次,剩余时间就宅家里。一个月,两个月,看窗外云卷云舒。

慢慢的心理很压抑,经常不自觉脾气大。等到情况好转一些后,下午去公园空旷地跑步健身应该没问题吧。带着口罩去跑步。

户外运动是真香啊,有朋友聊天是真好啊。

后面疫情有反复,又开始家里蹲。

日子还要继续,今天你出去采购,明天我出去看病,后天他出去晒个太阳。应该没事吧?大家心理开始骗自己了。

这种隔离管控有啥用呢,导致疫情持续陪伴左右,但人还是要生活的。

10月份来到伦敦,继续开始copy以前的生活。

你说大家为啥岁月安好的样子,因为没有办法啊,反反复复,不是1个月两个月,他是半年一年的疫情

user avatar

二更:

也有在谢菲的知友提到自己生活依旧colorful,新闻完全是妖魔化了真实情况

但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痛点都不一样,对于疫情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所在的地方也不同,有的村有的靠近伦敦,自然有人觉得恐慌害怕,有人觉得没大事,只是整体来说情况看似不太乐观

不夸大疫情 也不过分轻视它 就行

在uk的朋友,过得开心舒心就好

没去uk的朋友也不用太失落,在国内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也许可以提前找到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

这么魔幻的一年,作为天选之子,不怪命运,好好把握当下,说不定未来的我们,回头看的时候,这段经历刚好成就了我们

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巧妙呢


原回答:

20fall英硕

本来是10.15的机票,结果家人看情况不对,强行把我的机票退了,让我乖乖呆着国内上网课,等打完新冠疫苗再说

有幸约到了义乌的科兴疫苗,12.9打完第二针,打算去延期签证,明年1或者2月前往大英,结果这两天英国成了顶流

朋友圈里已经前往英国的同学,这几天的确营造出了一种宁静祥和 岁月静好的样子,有的甚至还在旅行

心理很容易理解:

1.不让父母同学担心

2.现实已经不尽如人意了,何必在朋友圈里继续直播霍乱的现状呢

身边也依旧不少执意要在明年1月前往UK的同学,很多人也不理解,认为他们是在拿生命开玩笑

其实留学党一路走来很不容易,从一开始下定决心走留学这条路,到签中介 考雅思 定校选专业 改文书 找老师签推荐信 投递 等待 拒信拒信拒信拒信 录取 订宿舍 办签证 机票......

中间的辛酸 焦灼 绝望,还有一次次大笔支出时的肉疼,为的就是顺利来到英国来到学校,体验一年异国他乡的学习生活

像很多人嘲讽的那样,就算去了也依旧是网课,没有多大意义,但对于我们而言,去英国是不是依旧上网课不是意义,去 本身就是意义,就是对过去自己申请季那段时间付出的一种慰藉

我几乎从没问过已经去到英国的朋友 英国的现状到底怎样,担心会伤到他们 会破坏他们营造出的祥和感,同为留学党,我非常理解

所以

如果你朋友圈里也有今年的留英朋友,他们发朋友圈的时候,记得不要怀疑不要揣测不要过分关心,安安静静点个赞,评论一句风景好看或者人好看

就足够了

他们一定收到了你的关心,也一定会好好注意防护


一更:

看到有知友问及义乌新冠疫苗的预约:

关注 义乌侨联 微信公众号,里面会有预约渠道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工作地离确诊病例仅仅两个站,居住地离确诊病例隔离医院仅仅一个站的成都人。

我理解他们的感受。也感谢朋友的劝告。

但我只有一条路:戴好口罩,继续上班。

因为我穷。不得不如此。否则生活无法继续。否则债务将压垮脆弱的平衡。

user avatar

我觉得深层次的原因是,英国政府的合法性不依赖于其执政的成功。

因为英国政府的首脑是直选产生,选民就像买期货一样,投票给自己最不讨厌的一个政客,相当于直接赌这个政客给出的承诺。选民的信心一部分来自于这个政客/政党之前的执政结果,但很大程度也取决于反对党是否能够成功忽悠大家让大家觉得自己能做得更好。所以虽然卡梅伦率领的保守党脱欧公投搞砸,包利斯在之后的大选里人们还是选了保守党:因为大家觉得科宾为首的工党是个更差的选择。同样特朗普当年也是成功地让大家觉得希拉里邪恶且卖国,才顺利获得那么多选票。

在选举结束后,如果自己支持的政客只要不是干得太差,他的过错都能被大多数当初投票给自己的人原谅。因为那些人内心上会希望维护自己当初的投票决定,从而倾向于怪罪各种外部因素,而不是责难自己投票选出的无能政府。所以英国政府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更偏向“有功”而不是“无过”。因为立功了可以获得之前不支持自己的人的选票,而犯错了,只要不是太严重,只要能找到借口,都还是能获得大部分既有支持者的谅解。

英国抗疫虽然非常失败,但并没有因此出现大规模的社会问题:生活物资供给虽然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仍然维持不错的水准,失业者也因为政府拼命印钱而获得救济,社会秩序也没有崩溃。所以相当一部分人会为了维护自己当年投的那一票,以一种愿赌服输的心态继续他们的日常生活。

user avatar

因为感觉岁月静好的人在网上发着帖子打发时间,可能还在领着津贴。

感觉生活不易的,可没时间没精力没能力来发帖。

user avatar

但凡英国由上至下有点廉耻之心和基本卫生常识,也不至于闹到要伦敦封城。

user avatar

我好奇的是,难道发表观点的人都不担心后续影响么?

到时候要是又有人以疫情严重为由,求救要“包机回国”,这跟“岁月静好”岂不是自相矛盾?

既然岁月静好,为什么急着回?

如果有那么多人急着逃回来,那还能不能称之为岁月静好?

我是信“岁月静好,别来打扰我们”还是“水深火热,快来救救我们”?

能不能给个准信?

说话要慎重!舌头根子底下是真能压死人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国的疫情,尤其是在某些时期,确实一度形势严峻,这让不少身处其他国家的人感到困惑,为何在英国的亲友们似乎依旧过着“岁月静好”的生活,而不是普遍性的恐慌或停滞。这种“岁月静好”的表象,并非意味着疫情不存在或者影响被忽视,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复杂画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岁月静好”这个词的含义。.............
  • 回答
    英国最近的疫情新增情况,确实是个值得仔细说道说道的事儿。首先得明确一点,咱们讨论的“新增”通常指的是确诊病例,但这背后牵扯到的信息远不止一个数字那么简单。数据背后的几层解读: 病例数字本身: 你会发现,英国的每日新增病例数字,有时候会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这不仅仅是因为感染人数的真实波动,很大程度.............
  • 回答
    英国文件外泄,宣称“疫情将持续到明年,八成民众将染病”的说法,的确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并且要意识到这背后复杂的科学、社会和政治因素。首先,让我们分解一下这个说法中的几个关键点: “疫情会持续到明年”:这指的是新冠病毒的流行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而.............
  • 回答
    2022年4月至今,英国在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策略上,无疑是从之前的“严防死守”转向了更为“灵活”甚至可以说是“与病毒共存”的模式,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躺平”。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一系列政策调整和社会心态的演变。起初,也就是2022年年初,英国虽然已经开始逐步放宽限制,但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
  • 回答
    鲍里斯·约翰逊新冠肺炎住院治疗:英国疫情防治的焦点与挑战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于2020年3月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因感染新冠肺炎而入院治疗,甚至一度进入重症监护室。这一消息无疑在当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也对英国国内的疫情防治工作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要全面理解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一、事件的.............
  • 回答
    英国政府以疫情为由暂停对香港警队提供训练,这无疑在英港关系以及香港内部事务上投下了一颗石子,其背后牵涉的因素和可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值得我们细细梳理一番。首先,从直接原因来看,英国政府将其决定归咎于新冠疫情。这在表面上是合乎情理的,毕竟全球疫情肆虐,国际间的交流和旅行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人员流动受.............
  • 回答
    看到法国、英国、西班牙等西欧多国近期疫情出现反弹,确实让人有些担忧。这并不令人意外,毕竟病毒的传播能力、人群的免疫力以及防控措施的调整,都是影响疫情走向的关键因素。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为什么会出现反弹? 病毒本身的变异与传播特性: 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新出现的变异.............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早些时候宣布,据估计,首都伦敦地区约有 60% 的新冠病例是由一种新的变异病毒引起的。这一发现引发了极大的担忧,并促使政府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防控措施。首相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种新变异病毒的传播速度可能比我们此前已知的病毒株要快 70%,这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情况,约.............
  • 回答
    12 月 13 日,英国确认了首例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后的死亡病例,这无疑给本已紧张的疫情局势蒙上了一层阴影。自奥密克戎毒株被发现以来,其极快的传播速度和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那么,在英国出现首例死亡病例后,当地的疫情情况究竟如何呢?感染人数与传播速度:自英国报告首例奥密克戎死亡病例.............
  • 回答
    欧洲多国和英国近期确实出现了放松防疫措施的趋势,这背后是基于对当前疫情形势的评估,以及对疫苗接种、病毒变异和医疗系统承载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要详细了解英国的疫情形势,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一、 整体疫情数据(截至您提问时的大致情况,数据会有实时变动) 感染人数(每日新增/累计).............
  • 回答
    英国游客在疫情期间出游,并因此违反防疫规定而受到多国居民批评,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疫情期间出游行为本身就带有争议性。 疫情爆发初期,全球范围内都呼吁大家非必要不出门,减少跨国旅行。这种呼吁背后是为了遏制病毒传播,保护公共卫生,以及避免给本已.............
  • 回答
    英国新冠肺炎确诊日增首次破万,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信号,也再次将英国的防疫形势推到了公众视野的焦点。要理解这个数字的意义以及接下来的走向,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为何“日增破万”如此引人注目?在疫情初期,当全球对新冠病毒的了解尚浅,并且疫苗和有效治疗手段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日增破万是一个非.............
  • 回答
    英国国防参谋长关于“新冠疫情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说法,无疑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具有高度警示意义的论断。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将其置于当前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经济以及社会背景之下。一、 英国国防参谋长的身份与言论的严肃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英国国防参谋长(Chief of.............
  • 回答
    近期,英国一些右翼作家提出所谓“炮舰外交”的论调,主张英国应派遣“炮舰”到中国海域,迫使中国为新冠疫情的爆发承担经济赔偿。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炮舰外交”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时期一种典型的外交手段。强国利用其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舰船的优势,向弱国施压,以达到.............
  • 回答
    看到1.5万小留学生滞留英国的消息,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数字,而是无数个家庭的担忧和孩子们正值青春年华的迷茫。首先得说说这“小留学生”群体,普遍年龄都不大,很多都是初中、高中的学生,十几岁,正是最需要家长陪伴和照顾的年纪。他们远渡重洋,为了什么?无非是希望接受更好的教育,开拓视野.............
  • 回答
    道格拉斯·穆雷(Douglas Murray)作为一位备受争议的英国右翼“思想家”,他关于“派炮舰让中国为因新冠疫情造成的损失赔钱”的论调,在国际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讨论。要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穆雷个人的思想背景、其言论的政治语境、以及这种“炮舰外交”式的提议所可.............
  • 回答
    欧盟多国紧急限制英国旅客入境,新冠病毒新变种如何影响世界疫情发展?近期,英国发现的新冠病毒变种(B.1.1.7,后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Alpha)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该变种被认为传播速度更快,在英国的疫情反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此,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在内的多个欧盟国家迅速采取.............
  • 回答
    这位英国专栏作家的疑问——“武汉不靠疫苗是如何热闹跨年的”——触及了一个非常关键和敏感的话题,那就是关于中国在新冠疫情早期应对策略以及后疫情时代复苏的问题。要详细地解读这个疑问,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1. 专栏作家提出疑问的背景和可能意图: 西方视角下的疫情叙事: 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疫情初.............
  • 回答
    要怎么看鲍里斯·约翰逊在3月12日宣布英国抗疫进入“第二阶段”这件事,我得先捋一捋他当时的具体说法,以及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毕竟,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宣布“抗疫成功”就完事儿的时刻。首先,咱们得知道,约翰逊当时说的“第二阶段”,不是说病毒消失了,也不是说所有限制都解除了。他更多的是在说,英国政府的策略要.............
  • 回答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升级抗疫举措,并将其定性为“战时政府”的行动,这标志着英国在应对新冠疫情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具挑战性的阶段。这一表态及其背后的政策调整,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一、升级抗疫举措的背景与原因: 疫情的持续严峻性: 尽管英国在疫苗接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变异病毒的出现(如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