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国人为什么不能把德国舰队堵在家门口?

回答
英国人不能将德国舰队堵在家门口,或者更准确地说,在历史上,英国 navy 的确成功地将德国舰队(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限制在德国港口,但这个“堵在家门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英国海军的强大实力确实是关键,但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一种毫不费力的封锁。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英国 navy 能够有效地限制德国舰队,以及其中涉及的复杂性:

核心原因:英国海军的绝对优势和地理优势

1. 两洋战略与德国的局限:
英国海军: 英国海军在世界各地拥有广泛的基地和全球航线。这意味着英国 navy 不仅能保护其本土,还能在全球范围内投送力量,维持贸易,并与盟友协同作战。
德国海军: 德国海军,尤其是其战列舰和主力舰,主要集中在北海。它的活动范围受到地理上的严重限制。德国海军需要穿越狭窄的丹麦海峡才能进入大西洋,而这段海峡处于英国海军的严密监视之下。

2. “不列颠海峡”的战略地位:
英国本土与欧洲大陆之间隔着英吉利海峡和北海。这两个水域相对狭窄,为英国 navy 提供了天然的防御优势。英国可以利用其地理位置,将大部分舰队部署在关键水道,形成一道强大的封锁线。
德国舰队要想进行大规模的海外行动,必须突破英国海军的封锁,这是非常困难且代价高昂的。

3. 海军技术和工业实力: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初期,英国 navy 在舰船数量、质量、火炮口径、装甲防护等方面通常优于德国海军。
英国拥有更庞大的海军造船工业和技术积累,能够持续生产和维护一支规模庞大且技术先进的舰队。虽然德国在某些方面技术先进,但整体规模和持续生产能力不足以对抗英国。

4. 战术和战略运用:
封锁(Blockade): 英国 navy 的主要战略就是对德国海军进行海上封锁。这种封锁旨在切断德国与其海外殖民地和贸易伙伴的联系,限制其战争资源。
主力舰队对峙(Fleet in Being): 即使德国舰队没有直接出击,其存在本身也对英国海军构成了威胁。英国 navy 必须维持一支强大的主力舰队在北海附近巡逻,以应对德国舰队的任何可能的行动。这种“存在舰队”的策略消耗了英国的资源,但也有效地限制了德国海军的自由。
“鱼叉式”战术: 在某些情况下,英国海军会通过诱使德国舰队出击,然后在数量和技术上占优势的情况下进行决战,如日德兰海战。虽然日德兰海战没有产生决定性的胜利,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德国海军的战列舰力量,使其在之后的战争中更倾向于使用潜艇。

为何“堵在家门口”并非绝对简单:

尽管英国海军占有优势,但将德国舰队“堵在家门口”并非易事,其中包含着持续的努力和风险:

1. 德国潜艇战(Uboat Warfare): 这是德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给英国带来的最大威胁。虽然德国战列舰无法挑战英国海军的主力舰队,但其数量庞大的潜艇却能对英国的补给线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英国 navy 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对抗潜艇威胁,包括反潜舰、护卫舰、航空母舰(尤其是在二战后期),以及研发新的反潜技术。
2. 德国的特种作战和突袭: 德国海军也会尝试使用一些非常规手段,例如:
战列巡洋舰和袖珍战列舰的破交战(Commerce Raiding): 例如德国的“希佩尔将军”号重巡洋舰在二战初期的破交活动,就对英国的贸易造成了很大影响。它们可以利用速度和火力优势,在德国港口附近的区域活动,然后迅速撤回。
舰队的出击( sorties): 德国海军仍然会尝试派遣部分舰队进行出击,虽然风险很高,但如果成功地袭击了英国的运输船队或小型巡逻舰,也会对英国造成损失。例如“俾斯麦”号战列舰的短暂冒险,就给英国海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并导致了其最终被击沉。
3. 北海的地理复杂性: 北海并非完全开放的水域。其中分布着许多岛屿、浅滩和航道,这为双方的活动都提供了一定的掩护和规避的可能性。
4. 其他战场的牵制: 英国海军需要同时在全球范围内作战,保护其殖民地、贸易路线以及支持盟友。这意味着并非所有兵力都能集中在德国门口。

总结:

英国人之所以能够将德国舰队“堵在家门口”,主要是因为其压倒性的海军数量和质量优势,以及利用英吉利海峡和北海的地理优势形成的有效封锁。 英国海军通过维持强大的存在舰队和战略性的封锁,有效地限制了德国海军的行动自由,使其无法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

然而,这个“堵”并非完全的静止状态,而是一个持续的、消耗性的、且充满风险的战略对抗过程。 德国海军通过潜艇战和特种作战,也给英国海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总的来说,从战略层面而言,英国海军成功地实现了对其德国对手的海上遏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楼主你认为英国海军实力碾压德国海军,所以英国就应该凭借自己强大的海军力量,把德国海军堵在港口里面,让德国海军根本出不来。

巧了。

历史上还真有过这么一件事。

不过主角不是英国,而是另一个欧洲小国——挪威。

挪威当时可没有多强的海军,德国海军虽然弱,可好歹也有几艘新锐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而挪威海军则是一艘战列舰也没有,只有几艘老旧的老旧海防舰、布雷艇和鱼雷艇,而且还没有空军作为掩护,论思路,德国海军基本上是可以稳压挪威海军的。

于是在1940年4月初德军执行针对丹麦、挪威的威悉河演习行动时,德国海军便派出了“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给登陆船队护航,结果在进入峡湾的时候,“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却遭遇了挪威位于奥斯克堡的279.2mm岸防炮的袭击,炮弹直接命中布吕歇尔号,使这艘满载排水量1万8208吨的直接重伤瘫痪在了原地,之后被挪威的鱼雷轻易送进海底。

作为当时最主要的几个大国,你觉得挪威都有的东西德国会没有吗?

德国不仅有,而且还更好。

比如这个——SK C/34型406毫米火炮。

这个跟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同款口径火炮本来是打算给H级战列舰使用的,但是由于战争爆发的太早,德国没来得及建造H级战列舰,便把这个火炮搬到了海岸边上,作为岸防炮使用。

试想一下,当你试图用舰艇堵住德国港口时,德军在港口上给你摆上几门这样的大口径火炮,是你不想活了呢?还是不想活了呢?

军舰跟岸防炮对射最后吃亏的一定是军舰,别问为什么,问就是军事常识。

如果英国真的敢拿军舰去堵德国港口,雷德尔一定会认为对面的英国人全都疯了,居然把自己宝贵的舰船拿来白给。战列舰和航母或许还能抗几炮,但驱逐舰和轻巡洋舰基本上打中一炮就没有了。

在岸防炮的基础上,德军如果再加上空军和潜艇,基本上能够有效摧毁所有堵在德国军港面前的英国海军舰艇。先用航空炸弹和岸防炮击伤英国舰艇,削弱其行动力,随后再用鱼雷来完成对英国军舰的绝杀。

所以在整个二战期间英国都不敢直接把军舰怼到德国海军港口上去,只在德军出海口地区给德国海军设封锁线,这样一来德国的岸防炮和空军都对英国军舰没办法,单纯的德国潜艇英国海军拿驱逐舰就可以对付。


补充一点。

必须是岸防炮、空军、潜艇一起投入作战才能达到重创英国海军军舰的目的。

看到有很多答友都提到了德国空军,却是,德国空军的确有能够进行轰炸的俯冲轰炸机和水平轰炸机,可是在1943年以前,德国空军是不具备击沉英国主力舰的实力的。

原因就在于德国空军没有专门的鱼雷轰炸机,而斯图卡携带的炸弹又很难直接击沉英国主力舰,1941年英国光辉号装甲航母就在地中海遭到过德国空军集火攻击,至少挨了6发航空炸弹,可就是没沉,就连动力系统也没受损,返回船坞修一修就又回到战场了。

而能直接干掉战列舰的弗里茨X制导炸弹直到1943年才装备德国空军。

所以说,德国空军在1943年之前是很难直接击沉英国主力舰的,顶多击伤,让英国军舰失去动力,成为德国潜艇的靶子,这个时候再用潜艇上的鱼雷来干掉英国主力舰

user avatar

近岸封锁在1880-84年开始,1885年开始动摇,1893年后躺平,到了1905-1906年盖棺定论。如果考虑1884-1893,跨度有9年时间。当然如果采用1884-1906年这个时间段,那么时间跨度大约有22年,确实是个比较大的话题,而且长期有争议,可以一说。

近岸封锁和拿破仑时期的封锁并不相同。岸炮和鱼雷与这一战术的关系也没有这么简单。Patridge有篇很好的文章在JSTOR可以拿来看,Mauder也讨论过这个问题,观点比较一致。Brown的勇士到无畏第七章和第六章也是这个内容,可以传阅。


闲话闲说;题目中描述的本质是封锁(blockade)战术。而封锁本身是一个不太好定义的概念。

一般来说,在海战中,直接进入对方军港内摧毁敌舰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一点无关乎时代。无敌舰队不会直接强攻普利茅斯,44年轰炸提尔皮茨也并非一帆风顺。只要舰队指挥官不是彻底的脑瘫,舰队总会被部署在相对安全,保护良好的环境下。成功的袭港战往往需要突袭的成分加天时地利,比如珍珠港IJN对太平洋舰队不宣而战的空袭,或者塔兰托隐藏在一系列复杂舰队调度下的袭击。其他成功的案例大多是降维打击,比如T舰队登陆前RN用2艘航母去炸鱼红海扫雷舰;也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定海海战,东印度公司用射程优势欺负清军东印度人炮舰(拗口)。

封锁——与直接袭击港口不同,不要求舰队直接进入危险区内,而要求通过限制敌舰的活动来阻止敌舰队的调动。这个定义看起来很清晰,但是实际上非常模糊。从某种意义上,严格意义上从都铎朝到福克兰,封锁战术本身一直都以某种形式存在着。德拉科的掠袭属于“商业封锁”(Commercial Blockade)。如果西班牙舰艇离港,就有可能遭到袭击,由此干扰敌方航运。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武装封锁则更加复杂一些。敌方舰艇仍然会被检查,扣押或者击沉;但是舰队同时会部署护卫舰在目视距离内监视敌方的主要军港。如果法国或者西班牙舰队离港,则监视部队会立刻通知待命的主力舰队进行拦截,从而将其摧毁。杰里科在大战中有所谓的“远距离封锁”(Distant Blockade)。到了二战冷战期间,大西洋行动仍然涉及在GIUK三角中的拦截行动。舰队要在反潜机和巡逻舰队的支援下发现德军袭击舰/苏联舰艇,将其堵截在北大西洋之外。海战的本质总是在“堵截敌方舰队”。所谓获取制海权,就是保证我方船只可以自由地使用海域,而敌军无法有效利用海洋。如果敌军可以随意离港,随意航行,则敌军掌握制海权。要想阻止这一点发生,总归需要或多或少地“堵截”或者“阻吓”敌军的行动,限制其利用海洋的能力。

问题不在于是否要把敌军“堵住”——在于:这个“堵截”究竟发生在哪里。题目中描述把敌军堵截在“家门口”。但是这个“家门口”究竟是什么位置?是主要海港的防波堤外?是十海里外?二十海里?GIUK缺口?还是在敌方抵达我军商船舰队之前由护航舰队进行拦截?

这就涉及谓的“近岸封锁”。


“近岸封锁”(Close Blockade)就是要把敌军堵在真正的“家门口”的学说。有时候也被叫做“封闭封锁”(Sealing up Blockade)。这种战术强调直接在港口外尽可能近的距离上部署炮舰,阻止任何离港的尝试。

近岸封锁并非拿破仑时期典型的封锁战术。拿破仑时代的封锁要求主力舰队远离港口待命,从而占据有利位置和风向,也更容易获得补给和调度。在港口外负责监视的轻型舰艇要通过航速优势传递信息,但是并不参与主力交火。这些快速舰艇并不是护航舰,主力舰也不会优先考虑和舰炮的持续性交火。本质上,这仍然是一种“监视”战术。拿破仑时期的封锁同样并不一定要求封锁方有兵力优势。实际上在法西同盟之后,同盟舰队在单纯舰艇计数上远远超过了RN的封锁舰队。封锁在这种环境下一方面是阻止敌方的海上贸易,另一方面也是在积极阻止敌军的海上动员,阻止敌军形成决定性的兵力优势。

19世纪末的近岸封锁和这些战术是不一样的。真正的近岸封锁诞生于1880年前后,被正式当做主要方针讨论在1884年。

封锁舰队的布置距离通常取决于通讯能力,舰队机动性和敌军的港口防卫能力。举一个小例子来说,如果敌军的港口里的重炮能够精确打击5km以外的目标,那么舰队最好不要部署在4km的距离上——而1884年在鱼雷技术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理论上主力舰不应该被送到太近的位置上,更不要说所谓的“近岸封锁”了。然而这里有一个大前提是,1850年前后,不列颠本岛不再能够粮食自给了。这意味着直接武装入侵不再是击败英国的唯一方式。如果海军不能保证足够的物资输入本岛,那么国家会直接饿死。当然这不是一个一夜之间的事情,粮食也不是唯一需要的战争物资,但是到了19世纪后半叶,保护航运,阻止敌军蒸汽驱动的战斗舰队在大洋上自由活动的重要性无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由此,到了1884年的时候,威廉·豪尔(William H Hall)正式把这个问题搬上台面。他是东印度公司娜美西斯(复仇女神)号的舰长,后加入了RN。豪尔提出了两点——第一点,如果和法国开战,RN需要保护航运安全;第二点,舰队需要封锁法国港口以避免其战斗舰队进入开阔海域。

如前所述,在1884年,考虑到法国海军的规模和鱼雷技术的进步,皇家海军无法对法国港口进行全面封锁。于是豪尔继续提供了两个解决方案——第一,造船。舰队需要建立足够的数量优势在所有法国主要军港压倒其驻防部队;第二,造船。舰队需要建造远洋驱逐舰来驱逐敌军的鱼雷舰艇,保护封锁舰队。

注意,豪尔面对岸炮和鱼雷的解决方案并不是“推远封锁距离”,让敌舰有可能突破封锁。而是直接部署更多的护航舰和炮舰,击败敌舰的鱼雷舰艇。这里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早期近岸封锁和拿破仑时期的封锁战术的区别。首先,这里不再是通过封锁地方港口阻止敌军动员,来避免敌军形成绝对兵力优势。这里是直接通过巨大的财政投入强行建立我军兵力优势,从而建立封锁,避免敌军威胁航运安全。其次,作战舰队的主要作战目标不再局限于敌军战斗舰队。换言之,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如果监视舰艇发现敌军起航,则护卫舰队不会参与舰队交火,反之主力舰会组成战列线与敌舰队交战。在这里,舰队不但要在炮战中战胜敌军的战斗舰队,也要有能力在护航舰的支援下阻止敌军的鱼雷舰艇和岸防舰队带来的威胁。

1884年豪尔的报告提交之后,RN开始测试封锁的可行性。85年舰队演习,封锁舰艇布置了3到封锁线,成功阻止了“敌军”鱼雷艇和铁甲舰的突防。由此开始了低干舷小型铁甲舰+小型舰艇+巡洋舰的赶工大幕。


然后··· ···

1887年,讨论继续,双方各执一词。于是88年,舰队演习,被封锁舰队成功借助夜色和鱼雷艇的干扰突防。

RN的解决方案:造更多船。由此有了著名的1888年“三上将”标准,要求RN与被封锁舰队保持5:3的主力舰兵力比。这一标准进一步在1889演化成双强标准,同时考量法国和俄国这两个紧随其后的主要海军国。

1889,演习,被封锁舰队成功摆脱监视部队突防。

emm··· ···

1892,怀特时代,君权级入役。其中包括君权号(HMS Royal Sovereign 1892)和胡德号(HMS Hood 1893)。后者仍然是低干舷的典型炮塔舰,用于在近岸与敌舰队交火;但是前者和其他所有姊妹舰有特征非常明显的高干舷设计来提高适航性,明显并非用于直接封锁敌军港口。当然近岸封锁的思想并未在93年后就立刻在海军中消失,但是有识之士开始打算悬崖勒马了。1894-1900年间,大多数新一代主力舰,aka前无畏舰,都以远洋交火为重要指标。

1901,舰队演习。威尔森指挥被封锁舰队。这一次威尔森不仅仅是“突防”,干脆指挥炮舰和鱼雷艇直白了当地把封锁舰队悉数“击沉”。

1903年,舰队演习。驱逐舰对鱼雷艇,封锁舰队再次损失惨重。

嗯··· ···

1904,费老爹执掌海军部。与其把低速小型炮舰顶着鱼雷艇,岸炮和天气问题在极尽距离上迫使敌军交火,新想法是用全装主炮炮舰凭借高航速和远射程摧毁敌舰。

1906,无畏号入役。

1909,无敌号入役。

时代永久性地翻开了新的一页。

user avatar

堵港口是19世纪前期的战法了,自从鱼雷发明开始,贴身攻港就变得越来越困难,而封锁距离相应也越来越远。

展开来说这是个能写114篇文章的问题,就不细说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