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文化习惯、语言学习和对陌生事物的接受度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剖析一下假名罗马字(假名对音)和汉语拼音在翻译英文时的不同之处,以及英语母语者可能存在的心理和认知上的差异。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英语母语者并非“不能”接受汉语拼音音译的英文,而是可能感到陌生、不习惯,甚至产生一些误解。 这种差异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和“认知习惯”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绝对的“能”与“不能”的界限。
假名罗马字(假名对音)为何更容易被英语母语者接受?
这里说的“假名罗马字”通常指的是日语将外来语用假名表示,再通过罗马字将其转写成拉丁字母。虽然这听起来很绕,但关键在于:
1. 相似的字母和发音系统: 日语的假名系统是音节文字,它能够相对直接地映射到拉丁字母。更重要的是,虽然日语的音节结构和英语有很大不同,但其基本的元音和辅音发音在某些方面与英语有重叠,或者说,通过罗马字转写出来的音节,对于英语母语者来说,至少在视觉和听觉上,能够勾勒出一个模糊的、可辨认的英文轮廓。
举个例子,日语中的“コーヒー” (kōhī) 音译成罗马字就是 "kōhī"。这个音译中的 "k", "o", "h", "i" 这些字母在英语里都存在,发音也相对接近。即使英语母语者不了解日语发音规则,看到 "kōhī",也能联想到 "coffee" 这个词,尽管发音细节会有偏差。
再比如,日语的“レストラン” (resutoran) 罗马字是 "resutoran",英语是 "restaurant"。虽然有区别,但核心的音素(r, e, s, t, a, n)都是清晰可见的。
2. 历史和文化上的熟悉度: 随着日本流行文化(动漫、音乐、游戏等)在全球的传播,英语母语者已经习惯了通过罗马字接触日本的词汇和人名。这种长期的接触,使得他们对这种用拉丁字母“拼写”非拉丁语词汇的方式有了“预训练”。即使不知道具体发音,也知道这是日本的一种表达方式。
3. “音译”而非“翻译”的心理预期: 当看到一个用假名罗马字转写的词汇时,英语母语者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一种“音译”尝试,一种尽量贴近原文发音的写法。他们可能不会期待它能完全准确地反映英文的每一个细微差别,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异域风情”的拼写方式。
汉语拼音音译英文为何可能遇到阻碍?
汉语拼音是为了记录汉语发音而设计的,它有一套独立的语音规则和一些在英语中不存在或不常见的发音方式。
1. 音节结构和发音的差异:
声调: 汉语是声调语言,拼音会标示声调。虽然拼音本身的字母是拉丁字母,但声调的存在会让英语母语者感到困惑。他们习惯了英文的语调和重音,而汉语的声调是词义区分的关键,这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当他们看到一个用拼音写的英文词,例如 "mā",他们可能会将其理解为英文的 "ma",但汉语的“ma”有四种不同的声调,发音也会有很大差异。
辅音和元音组合: 汉语拼音中的某些组合在英语中并不常见,或者发音方式不同。例如,“zh”、“ch”、“sh”、“r”、“x”、“q”、“j”、“c”等声母,以及“ü”这个元音(尽管拼音输入法常被设为 "v"),都可能让习惯了英语发音习惯的人感到陌生,甚至产生误读。
举个例子,英文的 "John" 音译成拼音可能是 "Yuehan" (约翰)。看到 "Yuehan",英语母语者可能会尝试按照英语的读音去读,比如 "yoohan",这和实际汉语的发音有很大距离。
反过来,如果用汉语拼音去音译英文,比如把 "chair" 音译成拼音 "chaier"(尽管这不准确,但为了说明问题),英语母语者可能会尝试用拼音的读法去读,结果可能和英文的 "chair" 完全不一样。
送气和不送气: 汉语拼音中的某些辅音(如 p, t, k)与英语中的相应辅音在送气程度上有区别,这也会造成听觉上的差异。
2. 缺乏文化熟悉度: 相较于日本文化,英语母语者接触和熟悉汉语拼音的直接机会可能相对较少。即使听说过,也可能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学习过程来理解其发音规则。因此,当他们遇到用汉语拼音音译的英文时,没有一个现成的“认知框架”来帮助他们理解。
3. 对“拼音”的理解不同: 英语母语者可能将“拼音”视为一种“方言”或“编码系统”,而不是一种通用的“音译”工具。他们更习惯于看到基于拉丁字母的、能够直接映射到英语发音的拼写。当看到拼音时,他们可能不确定这是在“拼写”一个英文词,还是在用一种他们不熟悉的语言去“模仿”一个英文词的发音。
4. “奇怪”的视觉印象: 一些拼音字母组合,例如 "zh", "x", "q" 等,在英文的常规拼写中并不常见,这可能会给英语母语者一种视觉上的陌生感和“怪异感”。
总结来说,关键在于“熟悉度”和“匹配度”。
假名罗马字 在字母使用和某些发音上与英语有更高的匹配度,同时由于日本文化的传播,英语母语者对其有更高的熟悉度。
汉语拼音 在字母组合、发音规则(特别是声调)上与英语的匹配度较低,同时英语母语者对其的熟悉度也相对较低。
所以,并非英语母语者“不能”接受,而是他们更倾向于接受那些在视觉和听觉上更接近他们母语习惯的音译方式。如果让他们接触并学习汉语拼音的规则,他们同样可以理解用汉语拼音音译的英文,只是这个过程会比接触假名罗马字更加复杂和需要额外的学习成本。 这种现象更多地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新事物时,会不自觉地倾向于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解读,而那些与现有经验差异越大的事物,则越需要时间和努力去理解和接受。